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文化传统而言,如何转化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
B.作为对于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承受来自现实世界横坐标的压力要大于来自文化传统坐标的压力。
C.一批饱学之士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的工作,他们的学术贡献值得我们认可。
D.当今社会,人们已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是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前两段分别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
B.文章第二段对比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包含了对二者的褒贬评价。
C.文章结尾处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文化的相关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发读者思考,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D.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中,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关键问题增加了的复杂程度。
B.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一个成功范例,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C.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才能深刻理解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同时也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
D.古典诗学中保存了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这与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有密切联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3 06:01: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倔强诗人牛汉
牛汉,一个粗犷野性倔强的名字,我没想到他的外表也是粗犷的,身材高大得像个体力劳动者。83岁了,有些驼背,就像牛弓起背一样。脸黑黑的,轮廓分明,苦难的岁月在上面留下深深的痕迹。如果他走在大街上的人群里,人们会认为是个乡夫野老,绝对不会想到是个大诗人。
他的话从不带拐弯,是直着从肚子里出来的,思想和情绪都那么外露。
交谈中老人多次提到冯雪峰,我问:“您和冯雪峰私交很深吧?”我约略知道牛汉与冯雪峰原是同事,并为冯写过诗,而且写的这首《半棵树》编入新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我说:“说一说怎么写《半棵树》的吧。”
“那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我们在一个连劳动,但不在一个排,经常见面。他干活不偷懒,还光脚下地呢。有一天,记得是夏天,他穿了件单薄衣裳,袖管裤管挽起来,露出细细的胳膊和腿脚,瘦骨嶙峋,站在水边,我联想到山坡上一棵树──是半棵树,被雷劈了一半,就写了这首诗。可惜他没熬到‘文革’结束。”
我想,牛汉不也曾经是暴露在荒原之上雷电之下的那伤残的半棵树吗?
老人回忆“文革”,又引出了初中新教材课文《华南虎》的写作话题。“那是1973年6月,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麦收后休息几天,我跟另外两个人以去韶山革命圣地参观为借口,坐火车去了桂林。到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我震动了。”他至今还记得老虎的样子:背对着观看的人们,不愿意理睬,“那趾爪破了,流着血,流着血啊,墙上也留下血印。”一时间,牛汉仿佛看不见周围的人群,听不见人们的声音,心里只是震动着、摇曳着,感应着老虎的内心痛苦。“我看着老虎,就想到我自己,我就是那只老虎啊。”他当时萌发了写这只老虎的冲动,回到咸宁便落笔成诗。
《华南虎》讲述着笼中老虎的痛苦和绝望,最后写了幻觉:“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里既是幻想又是事实,事实就是当时他听驯养员说老虎不叫则已,一叫声音大得很,好可怕;幻想就是最后的描写由静到动、由悲哀到振奋,展示出气冲霄汉的气概。他写这首诗,是用语言文字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精神意志的不可摧毁。
《我的第一本书》是又一篇初中新教材中的课文,里面有这样的话:“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说是没有幽默,可是文中处处显出幽默,记得选编教材讨论课文时,这篇待选课文中的幽默情景让所有在座的人都乐了。
牛汉十五岁参加革命,背井离乡,一去不复返。他小时候的“幽默”故事刚一开始便告结束,“荒寒的”景象紧随了他的一生。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悲观过,我一直乐观,我相信自己没错。”“我写了一辈子诗。我的诗与我的生命不可分离,诗不是我的第二生命,而是第一生命。”这是牛汉在会上吐露的真言。
他还讲到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的言语交锋。对方说:“牛汉,你一惯写的是小我。”牛汉反问:“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大我。”牛汉怒气冲天:“我的小我是有理想有志气、有血有肉的人!你的大我是无血无肉空空的什么都不是的人!”又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牛汉从北京城东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赶到会场,迟到了。此人又莫名其妙地批评道:“牛汉,这么多人等你,你总是自高自大。”牛汉本来已经坐下,马上站起来说:“我长得高大,就是自高自大。”我想,这恐怕不是个人意气之争,而且是两种思想之争,两种人格之争。
牛汉真的从来就没有“悲观过”吗?在这次诗歌研讨会上,老人回忆往事时情难自已,对着众人痛苦地说:“我一生的教训太多了,太多了,唉……”声音沉下去,脸也低下去,几乎要落泪了。
首都师大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媚骨,这是当代中国文人最缺少的品格!”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半棵树》表面上是牛汉为冯雪峰创作的,其实诗人写的是他自己。
B.牛汉坚持写有理想、血肉丰满的“小我”,不随波逐流,没有奴颜婢膝。
C.吴思敬教授的话也是对中国文人的呼吁,呼吁他们要像牛汉那样有骨气,敢说真话。
D.《我的第一本书》处处显得幽默,这体现了牛汉在最困难的时候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依次记述了诗人牛汉的外貌、主要作品的创作经历、人物品格等方面内容,人物形神兼备,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牛汉为朋友冯雪峰创作了诗歌《半棵树》,是因为冯雪峰的外在形象瘦骨嶙峋,很像山坡上被雷劈了一半的伤残的半棵树。
C.牛汉的《华南虎》写的那只老虎虽然被困笼中,痛苦绝望,但依然拥有不羁的灵魂。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精神意志的坚不可摧。
D.虽然“荒寒”的景象伴随牛汉一生,但他从来没有悲观过,把诗歌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有了诗歌就有了精神支柱。
E. 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略得当,有多处引用,既写出了人物的经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小题3】本文有哪些类型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漫话高雅与通俗
金开诚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京剧被归为“高雅艺术”;由此类推,越剧、沪剧、锡剧、黄梅戏等等势必亦将归于“高雅”。不久以前,还见到有的报道把苏州评弹归为“高雅艺术”;那么,如评书、大鼓等各种地方曲艺也就都将归入“高雅”之列了。
②然而,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实际来看,这些艺术之所以曾经大为兴盛,并非因为今人所谓的“高雅”,而恰恰是因为它们通俗。唯通俗才能赢得广大观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杨小楼在天津演了一出《金钱豹》,街头巷尾的顽童便纷纷学喊“闪开了”。戏曲艺术是通俗的,然而却雅俗共赏。所以苏州评弹虽为地道的通俗艺术,但却不乏高人雅士成为“书迷”。
③“高雅——通俗”的分类之所以概括不确、不大说得通,主要因为在逻辑上这个分类并未依据同一个标准,因而其外延有可能多所重合,并且使分类不周延。比如说把一群马分为公马与母马,这是可以的,因为这是根据同一个标准(性别)来分的;倘若分为公马与白马,这就不可以,因为公马同时可以是白马,又无法包含母马中的非白马。就文学艺术的品种而言,高雅的创作可以表现为通俗,通俗的创作可以包蕴着高雅,因而往往外延重合。再者,那些既不高雅、也不通俗的作品在分类中却没有着落。与高雅对立的概念不是今人所谓的“通俗”,而是低俗、庸俗与恶俗。不能因为“通俗”一词“不幸”带了一个“俗”字,便认为它就一定不高雅了。
④看看许多文章所作的“高雅”与“通俗”之分,大致是出于直观,其间隐隐约约含有一种想法,即凡是现在不大兴旺、欣赏者不多、反应冷落的便是“高雅艺术”;反之,欣赏者众多、反响热烈的便是“通俗艺术”。
⑤文学艺术作品应该为大众喜闻乐见,为此力求雅俗共赏乃是创作的光明大道。当然,世界上也确有真正高雅而不易为大众理解、接受的作品。我们应该认识到,“高雅”与“通俗”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乃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评估。而且,就实际情况来看,世界文学艺术史上最有影响和生命力的作品往往兼有高雅与通俗两个特征,这可以从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杂剧及《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优秀小说一直说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等,真可谓其例不胜枚举。现在如把“高雅”与“通俗”截然分为两类,恐怕过去和未来的文学艺术史都该换一种写法了,然而事情是绝不会这样的。
⑥那么,文学艺术作品究竟可不可以分类呢?答曰:可以。例如分为高雅与低俗可以,分为精品与次品也可以。但这种含有褒贬意义的分类只能在同一种文学或艺术中进行,而决不能在不同种的文学或艺术中进行。例如同是电视剧,却有高低之别;同是相声,却有雅俗之分。然而决不能认为电视剧比相声高雅,或小说比诗歌低俗。不同的文艺是不同的创造,有不同的特色,品种之间是没有高低雅俗之分的。
(选自《群言》,有删改)
【小题1】联系上下文,阐释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在作者看来,文学艺术作品分类应避免哪些误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 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哈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
C.“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D.“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昔人眼中,“雄浑”作为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几乎是高不可攀的。《诗品集解》曾说:“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范围是小的可怜了。西方美学中有个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见解,艺术领域并不存在“崇高”;它,仅仅表现在自然界。然而。前一种说法至少遗漏了词中的苏辛,忘却了李杜之前的屈原和李杜之后的陆游;就后一种说法而论,既然艺术是生活(包括自然界)的再现,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艺术何以独无?不过,康德对崇高现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处。根据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所以结果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就不是恐惧,而是勇气和自豪。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
在叙事性作品特别是小说中,雄浑之美如何产生,前人似乎说得不多。依我看来,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浑,这是因为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生死决战为题材,既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更写了人与人的较量,其中更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色彩。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失》则不然,它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而以音乐般的气氛和情绪取胜。它也写冲突,却并非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搏斗,而是一个具有崇高心灵的音乐家与庸俗环境的对抗以及他自己内心经历的斗争。作者崇拜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现着这样一种进程: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小说描写克里斯朵夫艰难奋斗的一生,从“蒙蒙晓雾初开”到“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康德曾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和“力量的”两种。“数量的索高”系指体积的无限大。虽然他把崇高局限于自然界,但艺术中同样存在一个“体积”问题。西欧美术史上,没有哪个画家能比米开朗琪罗更雄浑,而他的名作《创世纪》之所以令人产生庄严雄伟之感,显然与其巨大而辉煌的结构分不开。试想我们进入罗马西斯廷教堂,猛抬头望见离地十八米的拱形天顶上,许多健壮而富于英雄气质的人物正扮演着各个不同的神奇故事,所有的故事都用建筑物的形式和装饰纹样区划开来。而整个画面又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这是多么壮观的现象啊!连画家的对头拉斐尔也不由得惊叹:“米开朗琪罗是用着同上帝一样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的!”
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更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法俄战争为背景,反映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笔触所及,不仅包罗国王的御前会议,贵族的沙龙聚会,地主的庄园生活;而且布下好几条爱情线索,展现了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但所有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地与战事交织在一起,人生的悲欢离合无不与战场的风云变幻休戚相关。
历来人们对雄浑或崇高的具体解释也许纷纭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它是一种高格调,高境界。
(节选自俞汝捷《小说24美》)
【小题1】下列有关“雄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雄浑”曾被人当作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诗品集解》中用“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来举例说明。
B.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是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只是,康德认为“崇高”只表现在自然界而不存在于艺术领域。
C.“雄浑”会带给人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崇高”带给人的却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D.“雄浑”之美与“崇高”的事物给人感受常常相同,它们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往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勇气和自豪而不是恐惧。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小说的雄浑”的分析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
B.小说的雄浑,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吏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
C.小说的雄浑通过宏大的创作体现出来,正如《九三年》《约翰•克里斯朵夫》《创世纪》以及《战争与和平》,它们要么有宏阔的题材,要么有宏伟的结构。
D.小说的雄浑是雄浑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与崇高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高格词,高境界。
【小题3】(小题3)下列依据文章内容进行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借助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来解读“雄浑”,“雄浑”范围虽小了点,但可以存在于艺术领域,这一点却是“崇高”不具备的。
B.康德所说“数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宏伟的结构所表现出的雄浑,而“力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丰富的内容及深刻的主题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C.《约翰•克里斯朵夫》之所以雄浑,正是罗曼•罗兰在作品中以贝多芬及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为主要表现对象,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的。
D.只要将笔触及到广阔的社会生活,描绘人生万象,展现人生悲欢离合,创作出大部头长篇小说,就能够让这样的小说达到雄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