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冰 湖

陈彦斌

(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漂浮的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

(2)“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3)绷得紧紧的网犁着湖面吱吱地响。一串气泡过后,一个阴影从湖底浮上。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

(4)“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5)“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6)“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

(7)“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8)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乌云越集越密,阴沉沉地徐徐往这面移过,他才觉出不妙,忙招呼儿子起网,可是已经不及了。他们刚把渔网起完拽到船上,划出还没有一里地远,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下沉,很快就覆盖住了整个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随着飘下,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

(9)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刚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10)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船被风刮得一个劲儿往后退,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都是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怕大浪把船掀翻了,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一直往东南方向漂去……

(11)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12)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蔓延过,眼睁睁地看着涌动着的浪,几乎在瞬间就凝固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朝冰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13)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管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14)中午的时候,他终于看见有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15)“咔嚓”一声,桨断了。胳膊粗的船桨斜着劈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

(16)“他妈的!”他凶狠地骂了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朝湖岸那边看看,隐隐约约看得出那片深黑颜色的柳树林,而他家住的村子就在那片树林的后面。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掉进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17)“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在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上呀,爹!”

(18)“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19)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他的身上,儿子也哆嗦起来。可他还是用力地向爹点点头。

(20)湖岸那边有船过了,爹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只有露在外面的左手更紧地抠住船帮,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8)段中有关天空、湖面的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生动,暗示了暴风雪即将来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故事创设了背景。
B.小说的主人公为父子俩,小说描写了父子俩在湖上与暴风雪及湖冰搏斗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紧张,人物形象典型鲜活,个性鲜明。
C.小说中父亲的语言内涵极为丰富,如第(16)段中父亲骂人的语言“他妈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暗示了其身份及文化程度。
D.小说详略安排独具匠心,父子俩奋力划船回去、与风雪搏斗的过程写得很简略,父亲一人压碎冰面,奋力拖船的过程写得极为详细,这更能突显父亲的形象。
E.小说第(19)段中“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儿子也哆嗦起来”,“哆嗦”这一细节描写暗示环境寒冷,表现了父亲筋疲力尽,濒临死亡。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3】小说的最后一段对表现父亲形象有何作用?作者没有明确交待出父子俩是否获救,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
【小题4】弗罗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爱,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父爱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7: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水乡的日子
史良高
只有把小船撑到蓬蓬勃勃的茭草深处,头顶只剩巴掌大的一方天空,而你一伸手就可以随意地采菱摘莲时,你才有资格说你到了真正的水乡。
水乡的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座小小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水雾与绿荫之中,周围都被一汪绿水紧紧地包围着,泱泱漾漾的河水就从一家家的门前窗下流过。早起盥洗梳头,蹲在伸到水中的麻石上,河水就是一面清澈的镜子。长长的麻石又和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嗒!吧嗒!”的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一条条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夏天的许多日子,我都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看太阳从水中升起,躺在水边的竹榻上数天上的点点繁星。我和伙伴们从水边摸来螺蛳,砸碎坚壳,放在竹篮里钓虾,那些贪吃的大虾便一个个成了我们盘中的美味。有了兴致的时候,祖父就划着小船,穿过一片清悠悠的河面,去不远处的一个河湾。那时,我便和大人一起兴高采烈地采摘青乎乎的莲蓬和水淋淋的菱角。有时也打荷叶,然后和大人一起运到岸上晒干打捆。偶尔一阵狂风吹来,荷叶们便快活地飞到天空中跳起了迪斯科,我们这些伢们便纷纷去追,跑着、跳着、抓着,把笑声抛撒得满满一河。荷叶们后来都到了镇上的供销社,成为包装红糖与咸盐的“包装纸”。河里有一种叫“高苗”的东西,其实就是茭白开花后结成的米,细细长长,形状如梭,颜色像红红的玫瑰。将“高苗”捋回晒干,磨成粉,粉是红的,做成粑,锅里便是一朵朵盛开的玫瑰。揭开锅盖,那水乡植物特有的清香由不得你不口水四溢。以至我后来走遍大江南北,再也没有寻到过这种东西。祖父把船停在河心的那一刻便开始钓鱼。祖父钓鱼很特别,他将竹篙在水中击打几下,就有鳊鱼、鲫鱼、草鱼黑压压地来了,祖父从茭草上捋下一把“高苗”撒向鱼群,接着将一粒“高苗”迅速地穿到钩上,刚一下钩,就被一尾大鳊鱼死死咬住。不上一袋烟工夫,准能钓上三条五条。
水乡的孩子没有不玩水的,也没有不会水的。白天摸鱼捉蟹,扎猛子,玩狗刨,把黝黑的肚皮漂在水面,一个个没命地疯,回到家里就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于是在夜幕四合的时候,就有踮着小脚的奶奶手里拿着一件小孩的衣物什么的来到河边喊骇。喊骇一般叫的是乳名:“伢子耶,莫骇噢,快些回家去吧——”那拖得长长的尾音时常从沉寂的河面一直弥漫到村庄的角落。
也许因了水的滋润,岸边那一丛丛芦苇总是显得特别的茂密鲜活。我常常与小伙伴们钻进苇丛挖甜甜的芦根,打鲜嫩的芦叶,用自制的芦枪打“游击战”,有时也用芦笛吹起一支支跑调的歌曲。秋风中的苇花如絮似雪很有诗意,软软的,柔柔的,四处飘荡。水乡人说那是一位痴情女子的魂。那时节,村庄的屋顶、树梢、田野和河面上,到处游荡着那痴情女子洁白洁白的魂,不过,没有人感到害怕与讨厌。不经意间,一年的秋天就这样地过去了。
水乡还是水鸟的天堂,水乡人也离不开水鸟。河边的水草里、稻田里时常见到水鸟的窝,水鸟的蛋,有时还有刚出壳的雏鸟。没有人捡它、碰它,谁家不懂事的孩子要是招它惹它,准会遭到大人一顿训斥。他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大自然中的生命。一窝窝小鸟长大后远远地飞走了,飞到河里,然后亮起悦耳的歌声。水乡人最能理解百鸟争鸣的含义,那是水鸟们回报大自然的一场场露天音乐会!干活累了,坐在田垄地边抽根烟,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享受;心情快要下雨时,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慰藉。从水鸟的鸣叫中,水乡人知道什么时候刮风下雨,什么时候插田收割,甚至,还能从鸟语中揣测到年成的丰歉。
水乡的日子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水乡的水早已远离了水乡的乡民。水乡人早已习惯了在稻田里种藕,在池塘里养鱼,飞絮的芦花成了诗人笔下的浪漫,欢快的鸟语悄悄走进往日的梦乡。提到过去的日子,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我听了,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广州日报》2011-09-29
【小题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两次写祖父,请结合该段的结构思路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4分)
【小题3】“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这句话表现了水乡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小题4】本文写了水乡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①的活,做着同样②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世界微型小说名篇集萃》(本文有删改)
【小题1】请分析小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2】指出文中画线词语“同样”在句中所起的作用。(2分)
同样①:
同样②:
【小题3】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现出的人物心理。(6分)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②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小题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4分)
【小题5】请分析小说以“铁圈”为题的妙处。(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福 嫂
福嫂是整条街上最有福的女人,很多人都这么说。
那时她30出头,白白净净。她很讲究,包的包子小巧又好看个个十八个摺。她儿子小文有8岁的样子,漂亮又懂事。她喜欢带儿子串门,喜欢听街坊夸小文的样子。
街上的女人都会在农闲时找些活干贴补家用。福嫂从来没工作过,她总说不识字啥也干不了。但是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害羞的样子,明明是在向其他女人们挑衅。都知道福嫂的日子太舒服了,伺候孩子大人出门以后她可以补个回笼觉,闲了跟街坊唠一上午。金福开的厂子很红火,福嫂是不需要出门工作的,她只要伺候好他们爷俩就行了。
从没人见金福下过地,更不见小文干过活。福嫂说了,男人不用干这些事。她家金福是干大事的人,小文更是不能干这个。
日子从小文考大学后不一样了。厂子越来越火,金福开始全国各地地跑,小文一年就回来两次,福嫂突然无事可做了。她就变着花样伺候婆婆,天天琢磨着做菜,给婆婆裁衣裳。街上的人常看到福嫂乐呵呵地今天端一碗饺子给婆婆送去,明天又炸一盘鱼送婆婆。
不几年,小文带女朋友回来见福嫂,那些天福嫂步子轻快又优美,连脚后跟都带着喜气。福嫂已不在乎旁人夸赞,好日子是谁都看得到的就不必再宣扬。在对幸福巨大的憧憬中,日子一天天过去。福嫂没有在意金福多久回一次家,甚至没有在意小文多久没有打电话了。福嫂好像已经习惯了生活中没有这爷俩的日子。
因生意忙,金福在县城租了套房子,福嫂就隔一段时间带些好吃的去给金福收拾屋子。像大多数俗气的故事一样,她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事。她忍了,因为她还有小文。她不识字不知道爱情两个字怎么写,在她心里最重要的还有儿子。
小文结婚留在了省城,不久小文媳妇怀孕了,福嫂兴冲冲拿出伺候婆婆的劲赶到省城伺候儿媳。不到3个月福嫂就回家来,人老了许多,她说小文让她歇歇。她低沉的声音没有了当年在街上喊小文回家吃饭的清脆和响亮。媳妇快生了,福嫂天天忙着做东做西的,家里处处都是小被子小衣服,看起来孩子都能穿到3岁了。
邻居们记不清福嫂什么时候回来的了,可能孙子满百天,也有人说孙子还不到百天。不过大家从那以后看不见福嫂出来逛了,大门天天关着,偶尔到集上买几把菜。见过的都说人挺瘦,瘦得有些不成样。
最早发现不对劲的是五婶,那几天大门都没关她就进去看看了。福嫂就躺在沙发上,一滩发黑的血迹把五婶吓个半死,她甚至没看清血从哪流出来的。后来她才想起来,屋里还有一股挺大的农药味。五婶掉了眼泪,她这是不留一点活路啊。
葬礼上,大家才看到她的名字叫赵喜娟,终年49岁。
【小题1】请简要概括福嫂的形象。
【小题2】请分析第11段的作用。
【小题3】请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但是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害羞的样子,明明是在向其他女人们挑衅。
(2)她低沉的声音没有了当年在街上喊小文回家吃饭的清脆和响亮。
【小题4】本文写了福嫂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春秋时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诗经》结集,然后进入以《春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时期,各诸侯普遍拥有城邦“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开始形成,完成了从神的哲学向人的哲学的转变;一种新的人格—君子人格在此时形成,士人们以特有的礼乐修养实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
②“赋诗言志”构成了春秋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春秋士人在外交、宗教、教育、政治中普遍地赋诗称志。他们赋诗时点出《诗经》中现成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左传人》赋诗74首,见于今本《诗经》的59首,其中国风24首,小雅27首,大雅7首,颂诗1首。《国语》记赋诗7首,其中国风2首,小雅4首,逸诗1首。春秋时期从摄职从政的男子到闺阁中的妇女,从中原各国到被认为异族的荆蛮、姜戎都练就出触景赋诗脱口而出的本领。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社会生活。因而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里讲“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绝不闻矣。”
③“歌诗必类”是春秋赋诗的思想原则。孔颖达说:“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因此,春秋赋诗即使心有逆杵,也尽量通过赋诗的艺术氛围造成一种平和的气氛。“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是春秋人赋诗的结构方法。《左传》襄公八年记晋范宣子出使鲁国,宣子赋《摽有梅》。《摽有梅》本是一首情诗,写女子企望求婚男子及时而来,莫误青春,范宣子希望鲁国与晋国共同出兵攻打郑国,特赋此诗。作诗者有作诗之意,赋诗者有赋诗之意,两者多有矛盾,赋诗者根据需要选取自己表情选意的部分,或是一首诗,或是一章,或是一句,甚至一字,赋诗方式灵活。
④春秋赋诗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是关于时代的,从《诗经》结集到《楚辞》兴起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是诗歌创作的冷寂时期。有人以“《诗》亡然后(春秋》作”来解释,认为历史散文的繁荣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通过赋诗现象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已有之诗的运用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其次是关于文学的,经学家们常说《诗经》编辑的目的是“王者所,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通过赋诗的考察可以看出,《诗经》的编辑既承担着政治教科书的功能,也是出于贵族阶级文艺欣赏的目的。第三,春秋赋诗现象是在春秋发达的城邦文化的土壤上发生的。我们常随着经学家把春秋时代当作乱世来描绘,其实春秋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新的哲学精神新的人格精神在这一时期成熟。以《诗》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成为春秋君子人格的基本品格,赋诗成为这-A格的表现形式,诗学精神成了这一时期人们自觉的追求。
——(摘编自傅道彬《“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群雄纷争,诸侯国林立,许多诸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
B.哲学在春秋时代完成了突破,形成了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思想也由神的主题转向人的主题。
C.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闺阁女子的必备修养,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社会生活。
D.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中写出了春秋时代宴会时人们风雅问答,也代表了春秋与战国不同的文化风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颖达所说的“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意即人们歌吟古诗要从友善的愿望出发,达到友好的目的。
B.襄公八年,晋范宣子出使鲁国赋《摽有梅》,将一首款款深情的诗篇变成了提出缔等结军事同盟的主张。
C.春秋时代的“赋诗”,主要是指人们引赋前人已有之诗。其所言之志,则多为作诗之志,而非引诗之志。
D.春秋时期经历了从诗的创作期走向诗的应用期的历史变化,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用诗时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文化空前繁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将之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并非没有道理。
B.春秋赋诗多出自国风与小雅中的诗篇,这充分说明了国风与小雅艺术成就高,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C.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春秋社会描绘成礼崩乐坏的乱世,它同时也是一个礼乐文明进入了经典化与普及化的特殊时代。
D.春秋中叶以后诗歌的创作进入了萧条时代,人们称赋已有之诗,而没有了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没有了作诗的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①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把香的同认作香,臭的同认作臭,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②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敏锐。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③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节礼么?是的,群众本来是地道的势利鬼,就是诗人,到了大家都叫好之后,还怕没有人拿称羡暴发户的心理去称羡他!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听得惯所以觉得好。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英国的华兹华斯和济慈,法国的波德莱尔和马拉梅,费了几许力量,才在诗坛上辟出一种新趣味来? “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④阿里斯托芬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说,人原来是一体,上帝要惩罚他的罪过,把他截成两半,才有男有女。所谓“爱情”就是这已经割开的两半要求会合还原为一体。真正的恋爱应该是两个心灵的忻合无间,因此,许多诗人在山穷水尽时都想在恋爱中掘出一种生命的源泉。但是从历史看,诗人中很少有成功的恋爱者。布朗宁最幸运,能够把世人看不见的那半边月亮留给他的爱人看。此外呢?玛丽•雪莱也算是一个近于理想的人物了。哪一个妻子曾经像她那样了解而且尊敬一个空想者的幻梦?但是雪莱在那不勒斯所做的感伤诗,却有藏着不让她看见的必要,他沉水之后,玛丽替他编辑诗集,发现了那首感伤诗,在附注中一方面自咎,一方面把她丈夫的悲伤推原到他的疾病。读雪莱的原诗和他夫人的附注,谁不觉得这美满姻缘中的伤心语比蔡女的胡笳,罗兰的清角,还更令人生人世无可如何之叹呢?然而这是雪莱的错处么?玛丽的错处么?错处都不在他们,所以这部悲剧更沉痛。人的心灵本来都有不可渗透的一部分,这在恋爱者中间也不能免。
⑤梅特林克说过,“我和我的妹妹在一块住了二十年之久,到我的母亲临死的那一顷刻,我才第一次看见了她”。这实在是一句妙语。我们身旁都围着许多“相识”的人,其实我们何尝“看见”他们,他们又何尝“看见”我们呢?
⑥西班牙一位诗人说得好:“人在投胎之前就被注定了罪的。”个个人面上都蒙着一层网,连他自己也往往无法揭开。人是以寂寞为苦的动物,而人的寂寞却最不容易打破。隔着一层肉,如隔一层壁,人是生来就注定了要关在这种天然的囚牢里面的啊!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点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B.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如“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等,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C.作者对诗人避开旧路开创新风格和新趣味的做法是敬佩的,而对人们崇尚前代诗人忽略当代诗人的做法是不满的。
D.第④段结尾说“这部悲剧更沉痛”是因为玛丽•雪莱这样近于理想的人物在丈夫生前没有来得及和丈夫沟通。
E.作者说梅特林克的话“实在是一句妙语”,是因为这句话恰恰印证了作者的观点:相识未必相知。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说,“群众本来是地道的势利鬼”,“群众”的“势利”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文章第④段介绍玛丽•雪莱的爱情的意图是什么?(6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