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走向未知的边界
(美)G·伽莫夫
①我们这个银河系并不是唯一的在巨大的宇宙中漂浮的、孤立的恒星社会。望远镜的研究已经在空间深处揭示出了许多巨大的系统。它们和我们这个太阳所属的星群很相似。距我们最近的一个是着名的仙女座星云,它可直接用肉眼看到。它的样子是一个又小又暗的相当长的模糊形体。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大望远镜所拍摄的另两个星体,后发座星云和大熊座星云,可以注意到,它们有典型的旋涡结构且在总体上构成了和我们这个银河系一样的凸透镜形,因此这些星云被称为“旋涡状星云”。有许多证据表明,我们的这个银河系也是这样一个旋涡体。当然,要从内部来确定这一是件很因难的工作,但我们还了解到,太阳非常可能位于我们这个“银河大星云”的一条旋涡臂的末端上
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文学家们并未意识到这类旋涡星云是与我们这个银河系相类似的巨大星系,却把它们和一般的弥散星云混为一谈,后者是散布在空间中的微尘所形成的巨大云状物,如悬浮在银河内恒星之间的猎户座星云。但是,人们后来发现,这些看起来雾蒙蒙的旋涡状天体根本不是尘埃和雾气。使用高倍望远镜,可以看到一个个小点,这证明它们是由单独的恒星组成的。不过它们离我们太远了,无法用视差法求出£巨离来。
③看来,我们量度天体距离的手段好像是到此为止了。但是,不!在科学研究中,当我们在某个无法克服的因难前面停止下来时,耽搁往往只是暂时的;人们总是有新的发现。从而使我们再前进下去。在这里,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沙普勒又找到了一根新式的“量天尺”——所谓脉动星或造父变星。
④天上星,难数清。大多数星星宁静地吐着光辉,但有一些星星们的光度则有规律地发生明暗的变化。这些巨大的星体像心脏一样规则地搏动着,它的亮度也随着搏动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恒星越大,脉动周期越长;这就像钟摆越长,摆动就越慢一样。很小的恒星几小时就完成一个周期,巨星则需要很多年。而且,既然恒星越大越明亮,因此造父变星的脉动周期与平均亮度一定存在着相互关系。通过观测离我们相当近、因而能够直接测出距离和绝对亮度的仙王座造父变星,这种关系是可以确定下来的。
⑤如果我们发现了一颗脉动星,它的距离超出了视差法的量程,那么,我们只要从望远镜里观测它的脉动周期能知道它的真实亮度,再把它与视亮度对比,就可以立即知道它的距离。沙普勒就是用这种机敏的方法,成功地测出了银河内的极远距离,并有效地估计出我们整个星系的大小。
⑥当沙普勒用这种方法来测量仙女座星云中的几颗脉动星时,所得到的结果使他大吃一惊:从地球到这几颗恒星的距离——这当然也就是到仙女座星云本身的距离——竟达到170万光年。这就是说,它比银河系的直径还要大得多。仙女座星云的体积原来只比我们这个银河系略小一些。
⑦这个发现宣判了原先那种认为旋涡状星云是银河系内的“小家伙”的观点的死刑,并确立了它们作为类似于银河系的独立星系的地位。如果在仙女座星云中数以亿计的恒星当中,有一颗恒星所属的行星上有“人类”存在,那么,他们所看到的我们这个银河系的形状,就和我们现在看到他那个星系的形状差不多一样。对此,天文学家现在已不再有什么怀疑了。
(选自《从一到无穷大》,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概括沙普勒的“量天尺”是怎样度量遥远天体与我们的距离的。(4分)
【小题2】结合文章,分别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用语的科学性与文学性。(5分)
①太阳非常可能位于我们这个“银河大星云”的一条旋涡臂的末端上。
②这就像钟摆越长动就越慢一样。
【小题3】文章为什么以“走向未知的边界”为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02 04: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 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

④台风 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赞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并与台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尽管不能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但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小题3】第①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5】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海洋波能的利用
风起浪涌,海洋波能便孕育在这海水的起伏运动中。当然,没有水自身的重力,浪亦难涌。波能属于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海浪的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势能;而动能则来于水质点运动。在深水中波能的传播受到限制,只有占能量总和50%的势能可随波浪传播。波能的能量密度虽较低,但总能量很大,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波能相当约30亿千瓦电能,其中可利用的约占三分之一。南半球海洋的波浪比北半球大,在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区海域的波能也因之较大。中国沿海的波能分布也是南大于北。南海波浪比东南沿海大,平均波高在1.5米以上;我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约7000万千瓦电能。
长期以来,人们总想利用这一巨大能量。现今,淡化海水的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等已经问世。利用波能,必须有波能转换装置。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波能转换装置是三级组合装置:第一级受波体是将海浪转换为装置实体持有的能量。装置实体中的受能体直接和海浪接触,将波浪转换为机械运动;而相对固定的固定体与受能体形成相对运动。第二级中间转换器,其作用是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因为波能经过第一级转换往往达不到最终推动机械运动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其水头低、速度慢,而且稳定性也较差。不管哪种类型的中间转换器都要起到传输能量和稳定输出的作用。水动式是通过液压泵将机械能变为水能,经水轮机再将水能变为机械能。它在增速、传输、调节上都比直接机械式方便。气动式则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它可以减少海水对设施的腐蚀,它是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波能中间转换装置。最终转换是应用设备,它依用户需要来设计。
有趣的是,波浪能产生于海洋,但是波力电站不一定要建在海上。岸式波力电站就是建在常年风急浪大的海边,只有利用坚固的岸基与钢筋混凝土构件建成的受波通道伸入海水。这种发电站是利用经过两级转换装置的海洋波能能量压缩空气以推动涡轮机工作,使振荡水柱往复运动而发电的。波力电站可与常规发电站并网运行。
【小题1】下列对“海洋波能”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风使海水起伏运动,这种起伏运动产生了势能与动能,而由这动能和势能形成的综合能,即是“海洋波能”。
B.海洋波能属于“综合能”,它是由海水的水质点运动具有的势能与动能综合生成的能量。
C.海洋波能是海浪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的势能与水质点运动产生的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
D.海洋波能是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它源于风浪和水自身的重力。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洋波能经过多级转换最终均以电能的形式付诸应用。
B.波能中间转换器共有水动式和气动式两种,目前气动式被广泛采用。
C.波能须经转换装置的三级转换,才能与最终转换设备沟通从而达到应用要求。
D.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它们均具有多级能量转换功能。
【小题3】(小题3)对“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波能转换装置有不同的形式,但任何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都必须包括“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三级组合装置。
B.波能转换装置的外观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设计,但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必须统一。
C.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必须综合配套使用才能实现多级能量转换功能。
D.气动式装置虽然是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但它与水动式装置的本质一样,都能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逻辑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的对象是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换句话说,逻辑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此外,逻辑的科学性质还在于它与科学一样,是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的人。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逻辑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作为理性精神的一种象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多数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圣贤、宗教和法典,而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极具独特性的逻辑。逻辑在希腊文化中结出的第一个硕果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创立不仅仅在于它为人类产生了一系列实用而美妙的定理,更主要的是它孕育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的知识形态:由几条相对简单自明的公理演绎地椎论出数百条定理。人类知识仪靠推理就能获得,而且还精确无误,这还是第一次。受这一成就鼓舞,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其他领域,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纷纷仿效,从此演绎的公理化方法作为表达、组织和构造人类知识的典范形式,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都可以看到演绎的公理化的理论模式。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是一门以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为对象,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的科学。
B.逻辑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它可以判别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是否正确、有效。
C.理性在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推演活动中可能会做出不正确的定义或划分,因而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D.逻辑的理性精神促使人类的思维走向完善,激发人们尽力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逻辑公理的选择,逻辑规则和定义的确定,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这些都是逻辑理性精神的体现。
B.一个理论一旦确立了逻辑有效性,那它就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从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
C.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独特的逻辑,可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几何原本》是人类第一次仅靠推理获得准确知识的范本,它由几条公理演绎地推论出数百条定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论证来推进自己的研究,这是逻辑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也是逻辑的特性之一。
B.自在的理性存在先天的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借助逻辑来克服它,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达到完善。
C.一个理论是由论证和描述性语句构成,其中论证决定了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D.直到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哲学、数学等其他领域,演绎的公理化方法才成为人类表达、组织和构造知识的典范形式。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3月6日新媒体专电)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去年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自嗨”,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我很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表示。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

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科昂的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奇迹。“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他表示,无论是“中国天眼”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到落成的过程,但中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特色。”

定力:立根原在破岩中

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坚守,从当初一个不被同行认可的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我知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对她十分崇拜,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让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

“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达尼埃尔•科昂说。他认为,英美在科技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曾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因为超越现有如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想。“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

了想象力和诗意。相信这也是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人应当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并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绝对专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

——李约瑟(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注)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首颗空间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改变了人类认识暗物质的进程,赢得了海外科研人员的称赞。
B. 在法国科学家达尼埃尔•科昂看来,中国科研进展速度惊人,意大利科学家乔万尼• 安布罗西也认为,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C. 屠呦呦受到国际同行的钦佩甚至崇拜,原因主要是,她在那个时代里,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大胆尝试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
D. 英美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只要中国奋起直追,不仅可以强势崛起,还可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小题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新时代的中国传奇,不仅包含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还包括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为特点的科技成长。
B. 中国科技的“激情”,不仅表现为一系列井喷的科技成果,也表现为昂扬奋发的精神与“大有前景”的未来。
C. 科技的进步总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对科研重器的大力投入,将会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推动共同发展。
D. 无论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技术,还是以高新尖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无不显示中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
A.两则材料都主要借助外国科学家的评判来展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突出成就,不仅视角独特,而且更为客观。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也许有人不知道,大家深恶痛绝的地沟油其实是生物柴油的上好原料,在欧洲许多国家,用菜籽等油料作物和回收的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生物柴油的概念是1895年由德国工程师、柴油的发明者鲁道夫•迪索提出的。生物柴油是指利用各类动植油脂为原料,与甲醇或乙醇等醇类物质经过交脂化反应改性,使其最终变成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
20世纪70年代全球陷入能源危机以后,生物柴油成为了热门课题。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燃烧时排烟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与柴油相比减少约10%,可以减排50%的尾气。此外,生物柴油不含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于柴油。检测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减少90%的空气毒性。“地沟油”回收后,除了用提取物制造肥皂外,最普遍的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地沟油生产的生物燃料不但能够用于汽车,甚至能够用于飞机。今年6月,荷兰皇家航空成为全球第一家用地沟油提炼的航空煤油做燃料的航空公司。
像我们平时炒菜的油,一般是脂肪酸甘油酯,若跟甲醇反应,就能变成脂肪酸甲酯,它有很好的燃烧性,能当柴油烧。据统计,现有生产物柴油的方法达20多种,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在国内,也有科技创新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地沟油杂质虽多,但主要成分还是油,油脂与甲醇或乙醇混合,使用氢氧化钠(占油脂重要的1%)或甲醇钠作触媒,在酸性或者碱性催化剂和高温(230℃—250℃)下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生物柴油。
以地沟油做原料的生物柴油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转化率由最初70%到80%,提高到目前的98%,产出比高得惊人。市场售价也低于化石柴油。而且,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储量不同,通过农业和生物科学家的努力,生物柴油可供应量不会枯竭。
然而,目前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综合利用成本还太高,导致合法渠道的地沟油回收无法与地沟油重上餐桌这条“黑心链”竞争,给“地沟油上餐桌”留下可乘之机,管理地沟油,各国各有招数。德国的每一桶泔水都有张“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意大利政府规定家庭餐厨废油要集中倒进住宅区或是公共场所的专门容器里,由专业公司定期收集,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此外,意大利会定期在学校推广展示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过程,培养青少年收集,利用废油的意识。加拿大政府制定了生物燃料法规,为餐馆和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废油服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使这些废油真正用得其所,变废为宝。
【小题1】下列关于“生物柴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不含可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因此生物柴油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B.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
C.菜籽等油料作物、各类动植物油脂和食用残油都可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
D.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的优势明显,不仅用途广泛,存储量也比石油大。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生物柴油具有产出比高,售价低,燃烧时排烟少,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等特点,地沟油的最佳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
B.只要满足有触煤,催化剂和高温三个条件,油脂与甲醇或乙醇混合后就可以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
C.在欧洲许多国家,提炼生物柴油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国内虽然也有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但技术比较落后。
D.管理地沟油各国措施不同,德国严格记录在案,加拿大制定法规。意大利加强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这些都能使地沟油用得其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柴油作为能够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
B.综合利用成本太高是制约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综合成本是加快其应用的关键。
C.当前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很多,生产技术相对简单,由此看来要把地沟油转换成生物柴油是相对容易的。
D.地沟油制成生物柴油能造福人类,上餐桌就会危害人的健康,是“害”是“利”取决于人对它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