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牧羊犬楞虎

许培龙

初春,一弯月牙儿像白色的镰刀悬在西边天际,大漠中的胡杨湾显得无比宁谧。

叮当叮当,胡杨林东端一阵杂乱的驼铃声刺破了空气。一峰骆驼在那里又蹦又跳。噗!一团东西由骆驼背上甩落到黄沙中。

腾格礼醉眼朦胧地从三十步开外的帐篷里钻出来,连跑带颠地到了骆驼跟前。这是他的坐骑——骟驼。“跳什么!”他的大巴掌“啪”地掴在骟驼身上。骟驼很快就不跳了。这时,腾格礼的弟弟别立格带着五六个弟兄从帐篷那边走过来。“大哥,出了什么事?”“没什么,这畜生贪吃树叶,缰绳套在了树上。你几个都回帐篷睡去吧,明天还要起早赶路。”腾格礼把骟驼牵回驼群中安顿好,回到帐篷内,他放倒身躯,重重地喷出几口酒气,加入了呼噜大作的行列。

这是一支皮货商驼队,此行八人,有十二峰骆驼。领头的是人称皮货王的腾格礼。他自幼随父南来北往地跑生意;习刀舞棍、踢打摔拿,样样精到;他耍霸王鞭更是出手快准狠。他曾凭这条鞭勇斗豹子,还曾一口气抽死过两条闯入羊圈的狼。

腾格礼每年这个时节都率皮货队南下。他们带足皮货和路上的吃用,由居延海旁出发,穿戈壁闯大漠,到大都城换取所需物品和金银珠宝。一个来回要长途跋涉一个多月。回程到家前最后一站就是胡杨湾。

清晨,十二峰骆驼离开胡杨湾。

背后不远处传来了牧羊犬楞虎的吠声。它六岁大,体型高大,皮毛黑油油,威风凛凛,十分有灵性,是腾格礼最宠爱的牧羊犬。“楞虎咋没跟上来?”腾格礼问。“它光叫唤,不肯跟咱们走,回去叫一叫它?”别立格征求道。“用不着,过一阵子,它肯定会追过来,咱们快赶路,早点儿跨过狼道。”大家都了解腾格礼着急赶路的心情。

腾格礼所言“狼道”在他们前方十多里处,是宽不足二里地、横贯东西二百多里的漠中戈壁地带。每年这个季节,这个地带便成了群狼由东向西大迁徙的必经之地。腾格礼认为驼队应及早跨过戈壁带,否则就会遭遇无法抵御的凶险。

天已放亮。楞虎的叫声越来越近。“看,追上来了吧。”腾格礼得意地向人们点划着。楞虎一直闯到腾格礼骑的骟驼前面,蹲在沙脊上不停地狂吠。“大哥,太奇怪了,它刚才不肯跟我们走,现在又挡路。”“真是怪,是不是……”弟兄们纷纷说。“要是耽误了赶路,我们统统都会死在狼道上。闪开!”腾格礼面冲楞虎,声音像闷雷。楞虎勾了脑袋顺在一旁。驼铃声又叮叮响在沙海上。

汪!楞虎一声短促的狂叫,一反常态发疯般地跳到骟驼尾后,一口叼住骟驼的一只后蹄。骟驼一惊,猛地一蹶子,腾格礼四仰八叉地摔在沙丘上。这真是奇耻大辱。二十多年来,他调教过许多调皮的牲口,这还是头一次从坐骑上跌下来。只见他满面酱红,忽地跃起,刷地抽出霸王鞭怒骂:“畜生!”嗖,鞭梢闪电般射向楞虎的额头,着鞭处登时绽开一寸多长的口子,现出白生生的骨头。楞虎嗷地一声叫,甩了甩额头上的血,发出悲戚的叫声向胡杨湾狂奔而去。

驼队越过狼道不久,人们回头望去,那一带尘头大起。这可不是在过黄羊,而是在过狼群。“真险哪!”人们惊叹。

天黑时分,驼队弟兄们已和家人团聚在暖烘烘的蒙古包里。忽然,别立格急如风火地闯入腾格礼的蒙古包。他哭丧着脸嚷:“大哥,到处找不到福褡裢!”闻言,腾格礼眼珠子瞪得如红皮子鸡蛋,脸上的肉剧烈地抽搐了几下问:“最后见到福褡裢是什么时间?”“昨天中午还在骟驼背上。”“这可坏了!”他们所说的福褡裢是腾格礼祖上传下来的一件用黑白棕三色线编织成的袋子,两面各绣有一个碗口大的棕色“福”字,福褡裢因此得名。几代人都用它来盛金银等贵重物品。这一回,里面装着卖皮货后一多半所得。“哎……”腾格礼凄惶地长叹一声。福褡裢丢了,楞虎也没有跟回来,他沮丧得脸都发了灰。

第二年,腾格礼又率队南下。

要到胡杨湾了。翻上沙梁,远远望去胡杨林东端有堆黑色的东西。走近了,腾格礼让骟驼停下来端详:是一只风干的狗!“哎呀,这不是楞虎吗?”腾格礼忙跳下驼背哈下腰细瞧:它伏着,头部冲着驼队来的方向。两只前爪环抱在脯下。“这条不知死活的狗,不跟上回家,死在这里干什么?”腾格礼愤然抬脚踢过去。扑地一声,狗皮被撩在一边,狗毛四处飞扬,散架的骨头白森森的。突然,腾格礼目射异彩,颤声惊叫:“好一个狗娘养的!”双手应声刷地向那堆白骨下面抢过去。“啊,福褡裢!”众人失声惊呼起来。

(选自《阳光》2008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驼队弟兄们回到家才发现福褡裢丢了,小说前文有哪些暗示?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为什么以“牧羊犬楞虎”为题。
【小题3】牧羊犬的死有没有价值?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0: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耄耋之年的黄永玉
斜戴一顶深蓝色贝雷帽,叼一支咖啡色烟斗,永远是时尚小老头黄永玉的标志。被称为“一代鬼才”的他,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虽然今年已经87岁了,可是黄永玉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活得最像自己。
80岁过后的黄永玉曾说,除了画画和应付来客,他的工作就是写《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黄永玉颇为自信地说:“小说写的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而非虚构。如我这般的生活,没有人经历过,相信尤为引人注意。它是部很好玩的小说,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直到2008年,小说的故事依然在“黄永玉”4岁时徘徊,“我写得很慢,因为我是老老实实地写,没有随意删改,我要把所经历的每个时代与社会的各个侧面勾勒出来。一些年代久远的事就让笔触随着记忆逶迤而行,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写多长。”黄永玉解释说,写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手里写着小说,却总想着要画上几笔”,“现在我得努力戒掉画画这个‘恶习’,不然把小说写完的可能性都不大了。”
回顾黄永玉的艺术成就,不难发现在黄永玉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对于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黄永玉打趣地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渗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据黄永玉回忆,他小时候,外婆家附近有个荷塘,他一淘气犯事,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高的洗澡盆滚入荷塘,跳到里面躲起。“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待久了,青蛙都过来了,水蛇什么,能够仔细地看到它了,于是发现荷花底下的那种变化,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一根一根这么清清爽爽,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丰富多了,我开始画荷花。”“我常想到的是外婆当年池塘里头给我的那种感觉。”
目前,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的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难怪老先生的文章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不那么干巴巴的。例如他写道:“读得高兴,便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联想和看法,明知道这是很学究气的东西,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时很为它吃了些苦头。” 寥寥数语,既写出了一种读书习惯,还写出了一段严酷的历史,风趣又沉重。
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必会苦不堪言。对此,黄永玉说出了他的体会,他不无幽默地说:“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在另一处又说:“我喜欢读书,遇到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便特别高兴……”正因为如此吧,他才博学多才,他才把书读得津津有味,并写出津津有味的东西供人阅读。
耄耋之年的黄老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过日子平平常常就好。有的有意思,有的没意思,不要什么都找意义。我常常想,我怎么一眨眼就80多岁了呢,感觉像自己的年龄被人给偷去了似的。有个美国学者说过,他恨不得把帽子摘下向年轻人伸过去说‘请施舍几年时间给我吧’,可是这是异想天开。”在黄永玉看来,人到八十,不绝望,感觉生活有意思就很满足了。黄永玉说自己一直很累,“不仅是体力上的累,还有情感上的累,假如哪天我死了,我的碑上就写‘太累了’三个字。或者写上‘爱,怜悯,感恩’。爱就是博爱,爱自己爱众生;怜悯就是要保持一颗怜悯之心,连虐待人的人都要怜悯他,尽管他无知、残暴;而感恩不是感一个人的恩,而是鼓励一切人帮助人的美德。”
(选自《共鸣》2011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表明了黄永玉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这与黄永玉对“爱”“怜悯”“感恩” 等的解读有着一定的矛盾。
A.文章开头说,黄永玉“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这就确定了本文写黄永玉多才多艺的重心以及本文的行文线索。
B.黄永玉写作《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比较慢,是因为他写作时采用的慎重态度,另一方面是写作时“总想着要画上几笔”。
C.荷花成为黄永玉绘画的主题,是因为对荷花他有着仔细观察与感悟的经历,有着努力跳出荷花“孤傲于世”之境界的追求。
D.黄永玉喜欢读书,所以他博学多才,而且黄永玉读书时喜欢顺乎情趣,凭自己高兴读书,这是他读书有味和写书有味的原因。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6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黄永玉的形象特征。(6分)
【小题4】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生活”“读书”及“创作”方面有独特个性和深刻理解的黄永玉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的实际,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处是归宿?
张云飞
“我要在对面山坡上盖一栋房子。”老公站在老家河边神采飞扬地说。
菊儿家最亲的一个叔叔也在旁边附和:“嗯,老家空气好,我也有这个打算。”
菊儿急得语无伦次:“我反对!看病不方便……没有网络……”
……
突然从梦中惊醒。菊儿翻来覆去睡不着。
菊儿和老公一直为将来的归宿争执不休。
老公想回老家。
最初,老公想在老家盖房。老公说:“你没看电视吗?一会儿说这个有害,一会儿说那个不能吃。我们自己种粮食和蔬菜,既能吃到绿色食品,又锻炼了身体,多好!”“你吃不吃得消哦?会不会干哦?”菊儿不无讥讽地说。老公很多年没有干农活了,有一次回老家帮忙挑谷子,不到一百斤,一段上坡路差点没有挑上来。老公不以为然地说:“慢慢来嘛!时间长了就好了!”
当老家的土地被征用,老公不甘心地在老家小镇上买了一套房子。老公说:“到时候我就回老家小镇开一个茶馆。茶馆里都是熟悉的乡邻,可以随意地谈天说笑。不像城里,关门闭户,门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老家小镇隔天赶场,而且赶半天。你想喝西北风吗?”菊儿揶揄道。老公沉默半响,不服气地说:“我也可以做小菜生意!小镇上那么多人都过得下去,我就不相信自己过不下去!”
菊儿十几岁就出来打工,已经习惯了城里的生活。菊儿畅想着有一天能够像城里老太太一样,打打太极拳、跳跳坝坝舞、隔一段时间就出去旅游拍照……
是的,老家一望无际的绿包裹城市的雾霾,异样的目光,漆黑的、疼痛的夜,潸然而下的泪滴……蜷缩这一望无际的绿,蜷缩母亲温柔的呢喃、父亲褶皱的笑,菊儿也真的很想就这样一辈子不离开,有那么一瞬间。
小时候和同村的翠儿,大热天穿着长腿袜,坐在老家堂屋门口的板凳上写作业的情景,菊儿还记忆犹新。多年之后,这些可恶的麦蚊依然阴魂不散。很多时候,菊儿不敢穿心爱的裙子回老家。
最重要的是老家太穷。
菊儿怀孕生孩子的时候,曾经在老家呆了两年。什么事情都卖谷子,一百斤谷子只有三十元,两千多斤谷子又禁得起几次卖?何况自己还要吃。婆婆拣别人的边边角角种了一些蔬菜。一次,菊儿馋得慌,摘了一点四季豆吃,婆婆就唠叨,说要拿到镇上换钱的!还记得一天婆婆背了一大背篼,有豇豆、茄子……结果只卖了两元钱,还差点被汽车撞了。
后来,听人说种莴笋来钱,老公就种莴笋。起早贪黑,收获了,青幽幽的一大片,很是惹人爱。菊儿大着肚子也帮忙,老公一大早骑一辆破烂的三轮车到县城的批发市场卖,一斤才两毛钱。有一天早上天太黑,老公把车骑到了屋后的水田里,好在水不深,菊儿帮忙,好不容易才把车弄上来。看老公一身湿漉漉的歪歪倒倒地继续上路,菊儿哭了。
老公没好气地说:“看有一天你老了,谁还要你?你凭什么在城里生活?”“不是买了保险吗?以后我也可以像城里人领养老金。”菊儿满不在乎地说。“你就做梦吧!你不过是个外聘员工,说不定哪一天就被开除了!生活都没有保障,你拿什么买养老保险?”老公的话虽然有些尖刻,却是不争的现实。菊儿有些恼羞成怒地说:“就算是这样吧!我也可以去扫地,捡垃圾……反正,我是不回老家的!”菊儿的眼里却滚出一串迷茫的泪……
“又失眠了?”老公心疼地把菊儿揽在怀里,笑道:“睡吧,不要想那么多,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说不定,我们再努把力就可以在城里买套房子,把家安在城里。嘿嘿,大不了以后我陪你捡垃圾!”
“对不起,把你吵醒了……”菊儿歉意地说。
菊儿喃喃道:“其实想想,有你和孩子在身边,去哪里都好!不是说有爱就有家吗?而家,不就是我们的归宿吗?”
月光透过半开的窗帘照到床上,菊儿枕着老公的胳膊进入梦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老公想回老家,而菊儿想留在城里,对将来的归宿,二人常产生争执。为说服老公改变想法,菊儿常语带讽刺,把老公搞得哑口无言,可见夫妻二人的感情不够和谐。
B.小说中画线段落的语言简净跳跃,内容含蓄丰富,透露出菊儿老家的美好可亲,和他们在城里生活的诸多不适,这种对比使菊儿一刹那间也有了要回乡终老的想法。
C.菊儿的老公先是想在老家盖房,但老家的土地被征用,他只能在老家小镇上买房了。小说叙述的这些内容,透射出农村生活的变迁,也反映了农民们现实社会的困境。
D.小说结尾用菊儿的“不就是我们的归宿吗”这句话点了题,而题目“何处是归宿”,在疑问中有无奈和愤懑之情,表现出作者对城市中特殊群体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
E. 这篇小说以从梦中惊醒始,以进入梦乡终,首尾巧妙呼应,结尾描写的情境显得澄明宁静,和谐安详,给人一抹亮色一些希望,让人对未来有些许期盼,令人回味悠长。
【小题2】小说中的“菊儿”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菊儿小时候及后来她怀孕回乡、种莴笋等过去的事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父亲与粮仓   田机耕
父亲与粮仓,是我打小时候起记忆尤为深刻的一件事。
粮食于父亲,就像命根子。
当时家里的粮食囤在楼上,是一个长方型的大木柜子。粮仓落盖处锁了一把瘦长型的旧式锁。惟一能打开这把锁的人就是父亲。只有当父亲从他的裤腰带上取下那把同样是瘦长型的钥匙时,锁才能打开,仓储里的稻谷才会被舀出来挑下楼,成为全家人的食粮。
因此,每到家里米缸没米了,母亲就会对我喊:“满伢,快去把你爹唤回来,叫他开仓。”
于是我便咚咚咚一溜小跑出去,满街满巷地寻找父亲。父亲回到家,往往并不立即去上楼,而是先问娘一句:“真没米了?”说着就去掀米缸盖看。看过,有时他会一声不吭径直上楼,有时则边走边唠叨:“吃得太快了,要省着点。”
我们村一带,有逢年过节用米做各种小吃的习俗,像米糕、米粉、米豆腐。这无疑是诱惑我们小孩儿的食物。但有无福分享用,那还得看父亲的脸色。若父亲的脸上写着“晴”,我们便会陡然一喜,不用说,父亲会端起撮箕上楼去取谷;若父亲的脸上布着“阴”,我们心会重重一沉:这回肯定没戏了!果然没错,这个节我们只能“吃”到父亲的一句话:“粮食紧,就省了吧。”
正因为父亲粮食抓得紧,管理有方,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没断过一天炊。哪怕年成再差的歉收年。那些年,搞大集体,田瘦得皮包骨也没人心疼,就像人家的孩子再瘦不关自己的事一样。因此一年只有半年粮是常有的事。每每遇上这种情况,父亲在秋后就会对家里的用粮作出调整。我记得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大忙时一天两干一稀,稍忙时一天一干两稀,冬闲时一天两稀,外加一小锅红薯芋头。这样安排,虽然我们的肚子常会在半夜里鸣冤叫屈,但看到别人家过罢年就断了炊,我们家则还能“细水长流”,我们便深感父亲的这一决策是何等英明伟大。
父亲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一年中难得有几回笑。但队里分粮这天,父亲的笑容早就会挂上脸。这天他会比平日里更起得早,笑盈盈地,提一把扫帚上楼扫谷仓,准备进粮。分粮一般要进行一整天,一整天中父亲的笑容似乎从没离开过脸庞。如若年成好,分得的粮食颇丰,父亲还会哼起他极喜爱的“花鼓”,晚饭还会兴致悠悠地饮上两杯小酒。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很长一个时期只有一个粮仓。直到我上初二那年,家里才又添了两口小仓储。那年的初夏,父亲像有些迫不及待地请来木匠师傅,打好两只仓储,并高高兴兴安放上了楼。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年上面放宽政策,队里栽种了不少杂粮作物。结果这年秋后,家里除分得稻谷外,还囤积了两小仓储的杂粮。
但不幸的是,好景不长,只过了一年,这条好政策便被收回去了。从此那两只小仓储就一直闲搁在楼上。只是每年,父亲往大仓储里进谷的时候,都不免要过去望上两只小仓储一阵,脸色阴沉沉的。
终于有了让父亲舒展眉目的时候。那是我到县城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春天,村里的田地责任到了户。望着大块大块的田地从此归自己掌管,父亲高兴得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为了精确落实栽种计划,父亲没日没夜地去田地转悠,还邀来几个亲戚共同合计。这年父亲除栽种主粮稻谷外,还栽种了多个杂粮品种。如同失落在外的孩子抱回了家,父亲每日里精心伺候着庄稼。随着庄稼不断长高、长大、长旺,父亲也变得愈来愈兴奋,整日里“花鼓”不离口。有天我回到家,正赶上父亲荷锄从外边回来,乐不可支的样儿,母亲就打趣说:“瞧你爹,这样下去怕要乐癫喽。”这一逗,父亲更是喜上加喜,说道:“到了秋天收回大担大担的粮食,别说我,就连你们也会一块乐癫呢。”确如父亲所言,这年秋收打下的粮食不仅装满了家里所有仓储和器皿,还从姐姐家搬过来一个大谷仓。翌年秋收又到来的时候,家里还有满满一仓谷原封未动。这是我们家盘古开天地首次有了余粮。
往后几年,粮食愈积愈多。父亲先是又打了两口仓储,后又添养了些牲畜,粮食仍是没法打发完。终于,父亲下定决心卖粮了。当一担一担的粮食换成一叠叠钞票攥在手里的时候,我看见父亲激动不已,眼里还闪耀着晶莹的泪花。
父亲与粮仓,这个令父亲,也是令父亲他们这一辈人感觉沉重无比的话题,终于从生活中落下了。就像家里的那把旧式瘦长锁,永远地从谷仓上落下了一样。
(选自《散文百家》2004年第9期)
【小题1】简要概括父亲难得有的几回“笑”。(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3】“粮仓由一变三,由三变多,终于盛不下了,以至出现了余粮”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青少年时期的韦君宜
韦君宜1917年10月26日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韦君宜是长女,家里对她虽然娇宠,但不过分溺爱。父亲主张男女平等,对儿女的功课要求得非常严格,让女儿和儿子读同样多的书。
幼年时代的韦君宜像蛇吞大象似的看了许多完全不适合她年龄特点的书,开始知道了胡适、梁启超、鲁迅……在书本上广泛地接触社会,开始了人生的思索。少年时代的启蒙教育,在韦君宜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她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
就读南开中学,韦君宜接触了进步的俄罗斯文学,读了《新俄学生日记》、《铁流》、《毁灭》等。这些作品,在那黑沉沉的长夜里,好像天空中倏然闪过的一道亮光,使她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华北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韦君宜恰在此时,踏入了素有反帝斗争传统的清华大学,敌人的铁蹄踏碎了她成为学者的美梦。她从书斋中走了出来,面对着完全变化了的环境,感到惊异、迷惘。随着共产党对抗日运动的领导,全国人民更加团结一致。严酷的现实,使韦君宜迅速地作出抉择——站到广大人民一边,投入抗日救亡的热潮中去。随着知识的增长,阅历的广泛,她的爱憎感亦愈加分明。她决心背叛自己出身的阶级,舍弃舒适、安逸的生活。
“一二·九”运动过后,各地学联纷纷成立。共产党又提出了“青年学生到群众中去和农民相识,和农民拉手!”的口号,北平、天津学生组织了南下扩大宣传团,沿着平汉铁路步行南下,向沿铁路的农村居民宣传。每天走一站路,在当地小学校里住宿,这是广大知识分子走向工农的开始。经过血与火的考验,韦君宜从一个知识分于家庭出身的小姐彻底地脱胎出来了。从农村回来不久,她成了第一批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后又参加了***。
此后,韦君宜的公开身分是清华大学三年级学生,实际上主要从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她被提任为学委干事,妇救会党组成员,奔走于各大学、中学进步学生和组织之间,组织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到门头沟等工矿、农村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并创办《北平妇女》等刊物。编刊物需要经费,而共产党的活动经费又十分紧张。韦君宜的父母亲对女儿花钱,是从不吝啬的,她便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一次,学委领导的《北平学生》杂志,因缺少经费不能及时出版,大家正在为此焦急。韦君直跑到家里对父母说:自己急需一笔钱买一辆自行车。母亲毫无怀疑,如数付给,《北平学生》杂志才得以及时出版。
在清华大学的三年,她经历了尖锐、复杂的斗争,成了一名合格的党的地下工作干部。 由于对文艺的兴趣和爱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常常抽暇阅读鲁迅及其他新文学作品。这时,她方感到中学时代所读的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实在是一点也没读懂,而现在才开始懂得一点鲁迅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韦君宜来到武汉做官的叔叔家,婶娘对她看管很严,一天晚上,她佯装要去看戏,趁人多拥挤时,混入人群,脱离了“看管”,找到党组织。遵照党的指示,和另外几位同学一道,被分配到襄阳,后来转到宜昌,仍然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从武汉开往重庆的船被日本飞机轰炸,韦君宜志同道合、相亲相爱的男友孙世实牺牲了。她沉浸在极度悲痛之中,含泪挥笔写下了《牺牲者的自白》。这是一幅具有真情实感的纯真的艺术品,它袒露了一颗炽烈而赤诚,坚贞而痛苦的纯洁女性的心:在民族的献祭台前,有人走上来说:“我献出金钱”。有人说:“我献出珠宝”。有人说:“我献出劳力”。我将上去大声宣布:“我献出我的爱人!”我想退去,但是民族的神灵对我说:“不!你还有!”“我还有什么呢?”“你还有自己的生命!”
多么无私而又坦荡的情感啊!像珍珠一样闪光,像水晶一样透明。多么坚强而有力的声音,像犀利的钢刀,像进军的号角,令人猛醒,催人上阵。全文没有修饰、造作,字字血,声声泪。
(摘编自孙瑞珍《韦君宜小传》
相关链接
韦君宜(1917--2002)著名女作家,历任《中国青年》总编辑,《文艺学习》主编,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著有散文集《似水流年》、小说集《女人集》、长篇小说《母与子》、回忆录《思痛录》等。
韦君宜用“热爱祖国,怀抱大志,追求理想”十二个字来归结“一二·九”的精神传统,“不论形式如何,虽九死其犹未悔”“鄙视那些鼠目寸光的人吧”。(宋彬玉《韦君宜的人生之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韦君宜的父母主张男女平等,思想开明,对她的功课要求非常严格,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教育对她
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B.韦君宜幼年读书,就知道了鲁迅,中学时读了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都没有读懂,直到大学期间读多了才开始懂了一点鲁迅。
C.读书让韦君宜得到了思想启蒙,中学时代接触的进步文学给了她光明和希望,血与火的考验让曾是小姐的她完成了蜕变。
D.韦君宜踏入清华后不久,就走出了书斋,经历了短暂的迷惘后,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后来主要从事***的地下工作。
E.本传记详略分明,剪裁得当,集中突出了青年韦君宜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格魅力;同一般传记一样,对传主进行纯客观叙述。
(2)投身革命后,韦君宜有哪些突出的爱国表现?请简要回答
(3)韦君宜重回书斋且在写作上取得突出成就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梁启超传》序  刘再复

把一个人的传记几乎写成一部中国近代史,只有通过梁启超的传记才可能。梁启超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他打通了中国近代史各类关键性人物关系,包括政治层面、思想层面、文化层面、国内外层面的关系。在各层各类能够呈现历史风貌的重要人物关系网络中,他是独一无二的起承转合且举足轻重的人物。这除了得益于他先进的思想和巨大的多方面的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他本身的两大特点:(1)他是一个拥有巨大书面文字语言又拥有巨大行为语言的双重存在,他既创造了巨大的“知”的体系,又创造了巨大的“行”的体系。因此,他既与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的人物关系密切,又与政治界、军事界、外交界、教育界、财政界的人物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创造中国近代史的各类创造主体都与他相关。(2)他除了拥有罕见的知行兼备的能力之外还拥有一种无人可比的极为“谦和”的性格魅力。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个突出的推动历史前进又极为“谦和”的人物,这就是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他们成就巨大,但从不称霸,“但开风气不为师”。梁启超大事有决断,小事又谦让,能与各类人物坦诚交往又不丧失原则。这种性格魅力使他能够与袁世凯这种人相克相生,从而构成近代史变化万千又有主线的极为精彩的一页。如果写《康有为传》,就很难选择以传主及人物关系为基本构架的写法。因为康有为虽然比梁启超更有原创性(指思想理念),也更有深度,但他性格专断、固执、主观,名声很大又霸气十足,远离谦和作风,所以人际交往既缺乏广度,更没有如梁启超与黄遵宪、谭嗣同等交往中所蕴涵的如歌如泣的诗意。

通过《梁启超传》的写作而把握中国近代史的骨架与筋脉,这在海外的中国史研究中,也曾有人感悟到,值得一提的是约瑟夫·列文森。他在一九五三年完成的重要著作的题目就叫作“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其内容也是通过对梁启超传的写作而勾勒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风貌。尽管列文森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这一著作却一直是海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绕不过的重要史学里程碑。他在书中留下一句著名的评价梁启超的话:“如果一个人拥有能够打开他所在囚笼的钥匙,那么他早已不在他的囚笼之中。”梁启超早已冲破专制囚笼,并遨游于思想自由的普世天空与大地中。梁启超的思想体系,充满自由点,少有固定点。有人因此而攻击他“善变”,其实,他的所谓“善变”,恰恰是与时俱进,恰恰是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破“我执”,破“他执”,破固定点,不断地向真理靠近。他敬重自己的老师康有为,但是,当康有为与张勋勾结一起妄图复辟帝制时,他能不改变一下“忠于老师”的角色吗?袁世凯“借助共和”而和平终结帝制时,他与袁世凯妥协合作,而袁世凯“埋葬共和”复辟帝制时他则反戈一击,给袁氏以致命打击。梁启超多次以今日之自我反对昨日之自我,表面上看,这是变,而究其深层,他始终不变而一以贯之的则是他的爱国之心,他的救国激情,他的把中国从专制引向共和、引向富强、引向自由的努力。

(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启超打通了中国近代史政治、思想、文化、国内外层面的关系,也打通了当时各类人物之间的关系。
B.梁启超拥有罕见的知行兼备的能力,因此,创造中国近代史的各类创造主体都与他相关。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
C.梁启超在思想上比康有为更有深度,在人格魅力上又能胜出一筹,不仅能以谦和之风与人相交,更有如歌如泣的诗意交往的经历。
D.梁启超总是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破“我执”,破“他执”,破固定点。因此,他的思想体系,充满着自由点,而少有固定点。
【小题2】下列对《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一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书作者约瑟夫·列文森通过梁启超传的写作既反映了梁启超的思想体系,又了解把握了中国近代史的骨架与筋脉。
B.该书对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进行剖析,具有深远意义,因而成为国内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C.该书作者认为梁启超早已不在自己的囚笼之中,因为他拥有打开囚笼的钥匙。尽管作者英年早逝,但这一评价却让读者铭记于心。
D.该书主要是通过写梁启超的传记而勾勒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风貌,这方面与国内的《梁启超传》大体是一致的。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大事有决断,小事又谦让,能够不失原则地与各类人物交往。这种性格使他与袁世凯时而妥协合作,时而反戈一击,因而有人攻击他善变。
B.梁启超一方面具有书面文字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行为语言的能力;他既创造了巨大的“知”的体系,又创造了巨大的“行”的体系。
C.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突出的推动历史前进而又极为“谦和”的伟大人物。他们“但开风气不为师”,成就巨大,却沉稳谦和,令人敬仰。
D.梁启超多次以今日之自我反对昨日之自我,从深层看,他其实始终没有变,以一颗爱国之心贯穿他的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