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外卖市场日益火爆,大量的餐饮包装垃圾也随之产生。塑料或发泡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构成了外卖垃圾的主要部分。
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白领对记者表示,带饭的时间成本太高,去外面餐馆吃又太贵;现在外卖商家有很多优惠,一般都比去餐馆吃便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知道叫外卖会造成一些“白色污染”,但也难以抵抗外卖便宜、方便、快捷的诱惑。
大量的外卖垃圾让保洁员们叫苦不迭。每天午餐过后,单位的垃圾桶里差不多都堆满了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外卖垃圾,要处理这些垃圾,着实令人头疼。而这些外卖垃圾,基本没有人回收,只能当生活垃圾处理掉。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很快,订外卖就是为了图方便,但是可能很少人意识到外卖垃圾问题。”某送餐员对记者表示,有的顾客即使在家可以用家里的筷子,也会因为外卖里没有配筷子而进行投诉。
各家外卖平台的订单量正在快速增长,而这也意味着外卖垃圾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外卖垃圾的数量,虽然目前并没有权威统计数据,但可从外卖平台的订单量窥一斑而知全豹。根据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公布的数据,这三家外卖平台的日订单量大概在700万单左右,粗略计算,按照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59个足球场,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
(摘编自《一顿外卖付出多少环境成本?外卖垃圾问题亟待重视》,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要想减轻外卖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睿晶认为,可以从减量化——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回收再循环,以及无害化——垃圾处理三方面入手。
源头减量最容易但践行不足。除了保温防漏,不少外卖的包装过于严实甚至很“华丽”。 “饿了么”设计部总监张怿对此的理解是:“以前消费者可以通过店内装潢、风格等对餐饮品牌有形象认知。到了外卖时代,餐厅依然希望建立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因此选择以华丽的包装和富有个性的LOGO体现。”
回收再循环也面临一定困难。一位废塑料收购从业人员对记者说,近期废塑料的回收价格一路走低,尽管外卖产生的餐具数量庞大,但对他们来说,把充满油污的餐盒从一堆垃圾里拎出来、再清洗的过程,耗费了大量人力,“回收外卖餐具更是赔本买卖”。
而外卖行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当前还不能用更加环保的材质替代塑料。成本太高,实用性差,且不一定环保是很主要的原因。在看似可行的替代方案中,纸质餐盒和聚乳酸的成本都是聚丙烯的2倍,生物基餐盒成本也很高,价格并无优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传统外卖餐盒多采用聚丙烯、聚苯乙烯等材料,其强度、耐热性、稳定性高,且成本低廉,因此受到商家青睐。纸质餐具除了易沾染油渍外,最关键是无法密封,运输中容易洒出来。然而最好的生物基材料餐盒和纸质餐盒也都含有一定的塑料成分,在生物基餐盒中,虽然40%左右的秸秆等物质可以直接降解,但另外60%的塑料则仍然存在同样问题。
(摘编自《外卖垃圾围城大讨论;毁了下一代,还是在背锅》,《南方周末》)
材料三:
外卖平台
美团外卖
饿了么
百度外卖
环保方案
青山计划
蓝色星球
EP行动
推出时间
2017年8月31日
2017年9月6日
2017年9月10日
具体措施
客户端增加“不需要一次性餐具”选项;设立“首席环保官”职位,成立专门团队负责推动“青山计划”的规划和落地。
客户端增加“无需餐具”选项,并为选择该项的用户提供积分奖励。
客户端增加“不使用餐具选项”;对使用环保餐具的优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引入环保餐具供应商,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环保餐具成本。
 
(表格:《2017-2022年中国在线外卖行业深度解析报告:竞争、模式与投资策略》)
【小题1】下列关于大量的餐饮包装垃圾产生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节奏的生活提高了人们做饭的时间成本。
B.外卖企业提供的服务方便、快捷,性价比高。
C.生活垃圾清运的速度赶不上垃圾产生的速度。
D.很多消费者只图自己方便,环保意识不够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揭示外卖垃圾大量产生的现状,分析了外卖垃圾产生的原因。
B.材料二分析并提出了减少外卖垃圾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效策略。
C.材料三揭示了各个外卖平台应对外卖垃圾污染问题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D.目前解决外卖垃圾污染问题仍有困难,但只要全社会动员起来,就能很快解决。
E. 当下制约外卖垃圾污染环境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还是经济成本。
【小题3】材料三列出的“青山计划”“蓝色星球”和“EP行动”这三个方案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又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5 05:0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

梁衡

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它长不高,也长不粗。当年我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工作,常与红柳为伴。它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或白花花的碱滩上。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成细穗状。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有一房之高,一抱之粗。它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扫着湛蓝的天空,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在部队上曾是一个营教导员,他给战士讲课,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我突然想起马致远的那首名曲《天净沙》,不觉在心里叹道: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

那天采访完,我在寺上吃晚饭,大块的南瓜、土豆、红薯特别的香。他们说,这是自己种的,只有地里施了羊粪才能这样好,山外是吃不到的。饭后,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寺里突然冷清下来。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然后落到了墙外的林子里。人去鸟归,万籁俱静,我突然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结尾引出红柳树,第2段便谈红柳树;第2段未尾引出长城保护站,第3段便谈长城保护站,上下段之间衔接自然紧密。
B.作者对古寺旁的红柳的描写形象鲜明,缘于作抓住了这棵红柳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并且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
C.作者既对站长老刘给予了重点介绍,又对长城保护站其志愿者及僧人的活动进行了描写,这是使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D.作者描写古寺旁高大的红柳树,是为了赞场红柳树坚韧的生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写老刘是为了村托红柳树高大的形象。
【小题2】文中的红柳树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②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祯(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③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小题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D.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小题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C.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祯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猪头李

许宗耀

金堤有个劁猪匠,姓李,人称猪头李。在金堤及金堤周围的村落,猪头李的一句话对一头猪的命运有绝对的决定权。劁了的,活个一年两年便被宰了;留着的娶妻或生子,能活个十年八载。

猪头李到哪村劁猪,小猪仔叫唤,小孩子也围在周围叫喚,抢猪蛋子不说,还喊“猪头李”,猪头李也不恼,照样给猪蛋子。孩子们抢了猪蛋子,撒上盐,用麻叶包几层,放在锅底用柴火烧,麻叶烧焦取出来,剥开,猪蛋子外焦里嫩。猪头李当时很受孩子们待见。一个夏天,猪头李游村串乡来到金堤外毛庄。毛庄前不挨村后不挨店,孤村一个,地处老黄河身,流沙多,一起风,沙就聚堆,到处都是一两丈高的沙土岗,土岗上草木丛生,一人穿过,凄凉阴森。

干完活,天已擦黑,有一个人过来拍拍猪头李的肩膀说:毛司令叫你。毛司令是金堤一带的土匪头儿,有百十号人、几十杆枪,跟豫北最大的土匪头儿王三祝是换帖朋友,在金堤是人见人怕的人物。猪头李收拾好东西,来到毛司令家。毛司令见面就哈哈笑:兄弟,你可来了,酒席我已经摆好了,我儿子从市里捎来的马家烧坊的好酒“一马平川”,今天可得喝醉了!
原来毛司令是惦记猪蛋子!毛司令打小就爱吃猪蛋子,尤其爱吃撒上盐用麻叶包着放锅底烧出来的猪蛋子。猪头李的爹劁猪的时候,毛司令没少和同伴抢猪蛋子。
当即安排人去烧猪蛋子,四五个人就喝开了。约莫三更时分,几个人都已喝得醉醺醺的。毛司令说:五子,喊几个兄弟起来,干活。又拉住猪头李说:兄弟,今个儿让你开开眼,见过埋活人吗?没……没见过,我胆小,就不去了。猪头李说。你哪天不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还怕啥!今儿个让你看看兄弟的营生月黑风高,毛司令带队,十来个人,有四个人抬着一个麻袋,一起来到庄外土岗深处。
兄弟,见过倒栽葱吗?毛司令问。

倒栽葱是一种埋活人的法子,很残忍。挖一个竖直及腰的圆洞,将人头朝下放入,露着屁股在外,用土埋实,待人一放屁,齐了,人就被活活憋死了。

猪头李说:毛司令,天这么黑,我也看不清,还是挖个坑扔里算了。

天也晚了,听兄弟的。毛司令吩咐抓紧挖坑。挖好一个两三尺的深坑,从麻袋里倒出一个汉子,汉子双手反剪绑着,嘴里塞着破布,被一脚踹到坑里。

等等,既然埋他,让他睡舒服些。猪头李边说边跳到坑里。

没想到你操刀的还这么磨叽。毛司令嗤笑道。

猪头李摆正汉子的头,顺势塞眉头下一个大坷垃,一拍汉子的屁股,说,趴好!顺势一摸汉子反剪的手,湿水细麻绳拴着,他偷偷拔出劁猪刀,猛往中间一划,绳“嘣”地开了,汉子含糊地叫了一声。

猪头李,你在劁人呢!众人笑道。

我看人死了没,掐了一把。猪头李也笑道,爬出坑,和众人一起埋土,将地面摊平,回去睡觉。

第二天,猪头李照样劁猪。

一直过了几年,也没听说被埋汉子的事。反正那时候死个人如同死个狗死个鸡,没多大声息。后来,解放军从太行山南下。毛司令带领一帮人企图抵抗,全被剿灭。猪头李想起被埋的汉子,不由地叹息:活不活,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1948年,工作组进村,队长姓韩,是一个高大的汉子,见有人劁猪,非常激动,一问旁人,劁猪人是猪头李,急忙上去拉住猪头李:你认识我吗?

猪头李一脸茫然,摇摇头说:不认识。

韩队长伸出右手,手背上有一道十多厘米长的疤痕:这个伤疤是你划的!

猪头李还是一脸茫然:领导,你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

后来,成立农会,韩队长让猪头李当副主任。猪头李说:我斗大的字儿不认识一个,让别人当吧!可猪头李怎么隹辞也推辞不掉,当了副主任。再后来,县里成立农畜牧委员会,在韩队长的推荐下,猪头李作为畜牧稀有人才去上班,成了公家人。我见到猪头李时,是在他们村驻队,他早已从畜牧局副局长位子上退下来,在家养老,每天步履蹒跚地拖把藤椅立在门口看风景,有时候嘴巴下还淌着哈喇子。

这时,要有人说他就是猪头李,劁猪时身手如何矫捷,年轻人一定认为是讲笑话。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猪头李从年轻时劁猪的辉煌时光到年老退休时的悠闲惬意。猪头李虽是劁猪出身,却能坐上畜牧局副局长的位子,凭借的不仅是他的奇遇、善心,还有他的能力。
B.猪头李虽是操刀者,但十分胆小,见不得血腥场面,毛司令残忍的倒栽葱埋人法,让猪头李不敢直视,只好推说晚上看不清,其实是因为太胆小,没见过那样的场面。
C.文中细节描写比较成功,比如猪头李给汉子眉头下垫坷垃,这样就可以让汉子有口气,松了手可以支撑身体,慢慢弓身体,可以爬出来韩队长的死里逃生也就合情合理。
D.小说语言质朴、简洁,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有血有肉,主人公虽无轰轰烈烈的奇遇,但有高尚的品质。猪头李的升迁、毛司令的死宣扬了“善恶有报”的思想。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是对“毛庄”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猪头李在家养老,有时还淌着哈喇子,年轻人无人相信他当年劁猪时身手矫健作为结尾,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丑行不“丑”

我国戏剧中的“丑行”或者“丑角”,其相貌或许丑陋些,但表现的人物类型非常广泛,有忠厚老实的,也有尖刁促狭的类型。其容貌最显著的特点是白鼻梁,由此区别于俊扮的生、旦行当。

诚然,容貌丑陋比较适合表现心术不正的类型人物。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相貌平平而业绩非凡者,所以也有厚道本分的丑角。如《豆汁计》中的心地善良的好人金松、《盗甲》中的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时迁、《九龙杯》中的杨香武等。

多数的丑角是表现容貌与品行都不好的人物形象。丑陋的类型人物之中有的属于值得表彰的好人,也有基本属于好人,但有某些缺点或缺陷的人物,如《卖马》中的王老好、《甘露寺》中的乔福等。也有纯粹是幽默调笑的角色,如《回龙阁》中的马达、江海,《小上坟》中的刘禄景等。从外貌到内心都是不好的反面人物,是丑角中塑造最多的类型人物。如《乌盆记》中阴险凶残的小人赵大,《审头刺汤》中卖主求荣的汤勒、《活捉》中的风流淫棍张文远、《野猪林》中狗仗人势的恶少高衙内等等。

按社会阶层来分,丑行可以从最高的帝王到社会最底层的贩夫走卒、旗、锣、伞、报等零碎角儿。《赵氏孤儿》中的晋灵公,《淮河营》中的侯爷栾布,《选元戎》中的大将程咬金,其他诸如官员、解差、江湖术士、太监、师爷、酒保、家丁、脚夫、轿夫、店家、船夫、车夫、龟头等零碎,丑行几乎无所不包。所以丑行是戏曲中表现面最为广泛的行当,需要积累全方位的社会生活理念才能从容胜任。

我国的戏曲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形态。美始终是其一贯追求的目标。但是,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美的表现也必须以丑进行衬托。所以丑行在戏曲领域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丑行的表演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传统。从古老的《踏摇娘》中就已经具备丑行的表演,参军戏基本上就是丑角戏。元曲与明清传奇中丑行占有相当比重,昆曲基本是由“三小”(生、旦、丑)角色组成。昆丑、川丑以及高甲丑等各剧种的丑角表演艺术,是我国戏曲传统中的宝贵财富。

戏剧表演中不可没有丑态的表演部分——形象的丑陋(包括动作的丑态)与心灵的丑恶(包括各种不文明的行为)。例如:斩首、自刎、上吊、僵尸、裸露、醉酒、疯癫等等。

诙谐幽默是丑角的表演特色,多在剧中往往起调节气氛的作用。丑行为维持舞台整体美的形象,在表演中切忌一个“脏”字。老艺术家们的台上表演,十分生动、风趣,但又非常严肃。他们决不以肮脏的语言或不堪入目的动作,来取悦于观众,骗取廉价的笑声或掌声。这与如今某些走红的“小品”演员不同,戏曲的丑角,决不可仿效那些哗众取宠的低级趣味来污染戏曲舞台,而应保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洁性。

(节选自《中国京剧》2012年第七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丑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丑行”的容貌显然是不美丽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白鼻梁。白鼻梁是区别丑行与俊扮的生、旦行当的标志。
B.丑行按社会阶层来分,可以从最高的帝王到社会最底层的贩夫走卒、旗、锣、伞、报等零碎角儿,几乎无所不包。
C.丑行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传统,古老的《踏摇娘》中就已经具备丑行的表演,参军戏就是丑角戏,元曲与明清传奇中丑行占有相当比重。
D.丑行在戏剧表演中的丑态的表演部分有象形的丑陋与心灵的丑恶。例如:斩首、僵尸、裸露、疯癫等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丑行容貌丑陋,比较适合表现心术不正的类型人物,但也适合表现心地善良,行侠仗义的类型人物。
B.多数的丑角表现的是容貌与品行都不好的反面人物,如《乌盆记》中的赵大,《审头刺汤》中的汤勒,《活捉》中的张文远等。
C.丑行的表演特色是诙谐幽默,丑陋的类型人物之中就有纯粹属于幽默调笑的角色。如《豆汁记》中的金松,《小上坟》中的刘禄景。
D.戏曲表演中不可没有丑态的表演部分,因为美的表现必须以丑来衬托,丑行在戏曲领域中具有特殊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丑行在戏曲中的表现面最为广泛,因此丑行演员需要积累全方位的社会生活体验才能从容胜任。
B.诙谐幽默是丑角的表演特色,在剧中往往起调节气氛的作用。艺术家们的表演生动、风趣,但绝不以肮脏的语言、不堪入目的动作取悦于观众。
C.我国戏曲的丑行表演艺术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虽然它在戏曲表演中表现为形象的丑陋与心灵的丑恶,但处处都需要维持舞台整体美的形象。
D.戏曲丑角的表演,与如今某些走红的“小品”演员不同,他们拒绝那些哗众取宠的低级趣味来污染戏曲舞台,很好的保持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