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秤匠师
李世营
冷寂了多天的孙记制秤作坊终于忙碌起来。
老匠师默默地用手钻在浸泡打磨好的秤杆上打着星花,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然后又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阳光下,秤上星花里的一个个铜丝,就成了一个个闪亮的秤星,眩射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
“爹,这单生意一下可以挣万把块呢,有多少年没这样的好生意了!”约秤的小秤匠看起来很兴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老匠师仍然不作声,默默地铆着他的星花。
“忙过这单活,我想到外面看看。”小秤匠接着又说。
老匠师猜得懂小秤匠的心思: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儿子早想去镇外的世界闯一闯。
老匠师依然虔诚地铆着他的星花。秤杆上的星花一旦铆差一丝一毫,整杆秤就废了,尤其是那颗定盘星,犹如杆秤的心,是杆秤的魂
小秤匠抬起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狡黠地看看老秤匠,也默不作声,双手依旧熟练地用“叨子”测盘星、标星花。
老匠师是镇上有名的“孙记”制秤作坊的大掌柜。据传孙氏先祖曾遇一不法粮商,欲在秤头上 玩伎俩,制作黑心的“吃客秤”谋取暴利。但孙氏先祖不为重金所惑,不被威逼所惧,甚至不惜自残双手来维护作坊的信誉。孙记制秤坊由此盛极一时,享誉周边数百里。
小镇上的商贸交流,从不用电子秤,一直沿用传统的杆秤。小镇的商户尤爱用“孙记”杆秤来做买卖,是因为孙家从不做昧良心的“吃客秤”。小镇临山依水,以种植采集山药为业,药材生意特火,火了几辈人了,老一辈们归结为一个“诚”字,以诚待商,以诚会商,以诚经商。外地客商乐意到小镇购置药材,是因为小镇的人做生意厚道,从不缺斤少两,欺诈宾客。周边的乡亲们和来往的客商信得过的,还是小镇有名的“孙记”杆秤。
不久前老街扩建,外地来的王老板,看准了小镇的商贸市场规则和人脉,更看上了“孙记”杆秤的信誉。他要在镇上建一个药材和山果批发市场,就找到了老匠师的儿子,私下商谈好久,按其提供的规格,出高于10倍的价钱订制了50杆大秤、50杆中秤、50杆小秤。
作坊内,父子二人之间仍是沉默,寂静的空气里流动的,只有打钻、铆星花和打磨的声音。
突然,沉默的老秤匠皱起了眉头,拿过一个秤杆,用“叨子”测测定盘星,然后又拿一个,接着又拿一个…… 老
老匠师在秤杆的定盘星上,发现了儿子鼓捣的“猫腻”。
老匠师的眼神瞬时变得异样地呆滞而浑浊,脸黑得吓人。他陡然站起身,用两双粗大的手,抡起身边的铁砧子,狠狠地砸了下去……
夜里,听着儿子隔壁炕上嘤嘤的哭声,炕头上的老匠师,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起身,取过好久没抽过的旱烟袋,坐在炕头,吧嗒吧嗒猛抽几口。
他看看窗外,夜空星星点点:世界这么大,明天是该让儿子出去闯一闯了!
他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巴磕巴烟嘴,起身出门。
第二天,老匠师送儿子出镇。临行,他拿出一把精致的准星秤送给儿子,告诉儿子:不管世界有多大,你能够走多远,这杆秤,都要随身带着。人有良心,秤有准星,做人,什么时候都要秤平斗满。
头天夜里,老匠师用上等的楠木连夜赶制了这杆精致的准星秤,杆秤上的两个醒目的金字:“孙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眩目,直眩得儿子的双眼泪盈盈的。
那天夜里,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匠师劈断的一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
(原载2016年2月25日《中老年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在曲折含蓄的故事情节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多角度地塑造了小镇里的秤匠师父子形象,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B.小说运用到叙的写法叙写了孙记杆秤世家的历史渊源、面临的新的社会现状,这些内容都加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文中画线句表面上是在说老匠师对“星花”,尤其是定盘星的看重,实际上,巧妙暗示了为人处事要恪守诚信原则、要坚守本心的主题思想。
D.小匠师见“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 便想“去镇外的世界闯一闯”, 接到制秤生意后,与王老板串通,在杆秤上做了“猫腻”, 可见他是一个重利忘义的人。
E.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夜里老匠师取出旱烟,“猛抽几口”,“ 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打磕打烟嘴。”等细节,表现出了他打定主意要让儿子出去闯一闯的果决。
【小题2】老匠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邢文中多次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写到老匠师送儿子出镇,故事情节已经完整,作者却增加了最后两段,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6 08:0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评点的产生,最初是读者读书的一种心得的记录、标志,其目的未必是为了教授他人的写作。正如清人张潮在《虞初新志·凡例》中说的:“触目赏心,漫附数言于篇末;挥毫拍案,忽加赘语于幅余。或评其事而慷慨激昂,或赏其文而咨嗟唱叹。敢谓发明,聊抒兴趣;既自怡悦,愿共讨论。”如果说断句是为了意义上的理解,那么评点便是对于作品艺术的体会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评点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式。阅读过程的评点,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增强了记忆,这是符合阅读心理需求的。评点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宋代之前,传统的文学批评讲究对于批评对象知人论世,追源溯流,其批评则重在对批评对象作总体审美把握的品第,而很少是对文本的具体入微的批评。评点之学恰是转向对文本的语言分析和形式的批评,其特点在于为人指点创作的具体途径,从“作文之用心”的角度来进行批评,对于作品的用词、造句、修辞、构思和结构上的抑扬、开阖、奇正、起伏等方面的艺术技巧进行评点。它是一种综合性、实用性最强的批评方式,除了文学批评、鉴赏之外,它对于古代修辞学、写作学等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历来论者对于评点之学的评价偏低,这可能与中国古人认为艺术的精妙只可妙悟而难以言传的观念有关。评点传授技巧作法,予人以方便法门,不免落了言筌。但是评点作为一种批评方式,引导人们从创作的角度去欣赏揣摩艺术,并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评析,有时虽不免琐碎细杂,但比起玄之又玄的空谈,自有其合理性。
宋代是文化高涨的时代,许多学者都做了普及文化的工作。选集与评点的结合,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普及的工作,它对初学者起了启蒙的作用。评点的阅读对象是一般的读书人,在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主要出路和目标就是走科举的道路。因此评点自然就与科举有难解之缘,而带有明显的实用色彩和功利目的。评点之所以兴盛,也与社会需求有关。评点既提供了作家的作品,使读者可以阅读原著,而不像诗话一样单纯是批评家的感想与评论;评点还提供了批评家的评论圈点,这样比一般的选本总集又多了一种借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比较、参照。所以评点方式把作者、读者与批评家三者密切联系起来了,故成为一种人们普通喜爱的通俗的批评方式。
(节选自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中“评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产生的最初目的未必是为了教授他人写作。
B.评点讲究语言分析和形式批评,作总体审美品第。
C.评点既可以是一种阅读方式,也可以是批评方式。
D.评点能够把作者、读者、批评家三者联系在一起。
【小题3】【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阅读过程的评点能够记录心得,理解意义,增强记忆,做到知人论世。
B.评点琐碎细杂,作品评析只重妙悟不重言传,所以历来论者评价偏低。
C.宋代评点兴盛与社会需求相关,而读书人阅读评点仅为了走科举之路。
D.选集与评点相结合,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借鉴,可启蒙初学者,普及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下列小题。

我的犹太邻居

李明晏

我们这栋公寓楼的居民,每当在楼道里或院子里相遇时,彼此总是笑脸相迎,热情哈罗。惟有三单元的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和他碰面时,若不先展露微笑,不主动哈罗,他会同影子一般,无声地从身边摇晃而过。倘若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套中人”竟会有一天登门造访。

“哈罗,史蒂文!可以进来吗?”

“当然,请进,费佛伯格先生!”我从僵硬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热情地将犹太老人迎进屋。

“费佛伯格先生,喝茶还是咖啡?”

“不必客气,史蒂文。我今天在录影公司租了《辛德勒的名单》录像带,可偏偏不巧,我的录像机有了毛病。如果方便,我想请你共同欣赏。有兴趣吗,史蒂文?”

这部风靡世界影坛,囊括了十多项国际大奖的影片,我不但看过,还托朋友复制了一套,可难得这位孤独的老人亲自登门,何况,他还是个犹太人。

悲壮的音乐响起,荧光屏上第一个画面出现,费佛伯格全身便抖动起来,跟着他那浑浊的眼泪从眸子里流了出来,流过苍老的面颊,滴入浓厚的胡须。渐渐地,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失声断气地抽泣,仿佛要把整个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全部倾吐出来。而我,不知是又一次被斯皮尔伯格的艺术魅力震撼,还是被身旁这位犹太老人心裂肠断的哭泣所感染,尖锐的隐痛撕裂我的五脏六腑,泪水如泉水般流溢出来。

当我们从血淋淋的画面回到现实中时,费佛伯格脸孔僵硬,似乎涂满了石膏。他拿着录像带向门口走去,猛然间回过头来,对我说:“史蒂文,不好意思,我租这盘带用了两元钱,咱们一人一半,你应付我一元钱。” 我呆呆地望着那张泪痕斑斑的老脸,险些失声惊叫起来。待我清醒过来,急忙找出钱夹。偏偏不巧,只有一枚两元的硬币。

“没关系,我先欠你一元。”老人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

我直瞪瞪地望着他在门外消失,连一句拜拜都说不出来。

大约十分钟后,门铃响了。悦耳的铃声似乎向我预告犹太老人的再度登场。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通过门镜向外窥望。

果然是他!

我屏住呼吸,悄悄躲进卧室,任凭门铃响个不停。

当日下午,我和几个文友去海滩露营,三天后返家。在院子里我遇见了费佛伯格先生。他急忙走到我跟前,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史蒂文,不好意思,这三天我天天按你的门铃,还好,一元钱没利息可算。若是大数目,我还得付你利息。”说罢,塞给我钱,蹒跚而去。

我正望着手中的一元钱,伫立在灿灿的阳光中。

“哈罗,史蒂文!”是九号南斯拉夫女人玛丽娅的声音。

她那幽深的灰色眸子,直勾勾地望着我手中的一块钱,涂满唇膏的嘴唇,冲着犹太老人的背影,挤出了一个鄙夷的笑容:“史蒂文,那个老葛朗台是不是借口自己家中录像机出了毛病,用你的录像机共同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然后叫你付一元赞助费?”

我惊讶得喃喃说不出话来。

大约一星期后,我与几个文友去唐人街饮茶,交流爬格子的甘苦。走出中央火车站,我看见人群中的费佛伯格。他手提大包裹,步履显得十分艰难。

悄悄地尾随他来到了中央火车站附近的公园,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你们好,我的小天使,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一面说,一面从包裹里取出各种食品,撕成一块块,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鸽子群抛去。

不知是好奇心的驱使,还是被眼前的情景呼唤,我慢慢向犹太老人走去。

“吃吧!吃吧!……”犹太老人望着鸽子,喃喃自语。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青灰的面颊流了下来。

“鸽子是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望着美丽的晴空,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对被冷落在一旁的我讲他的故事。

在二战期间的波兰,全家七口只有他和父亲逃出了德国法西斯的虎口,躲在树林里。一天,父亲外出寻食,再也没有回来。小小年纪的他,在饥饿的煎熬中奄奄一息,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只美丽的鸽子。强烈的求生欲望顿时焕发了他的生命力。他将鸽子抓到手,咬破了鸽子的脖子。那热乎乎的鲜血,血腥的嫩肉,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一只美丽的鸽子飞到犹太老人的脚下,老人深情地望着它,一滴眼泪在苍老的面颊滚动,在阳光下闪着光

(选文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犹太老人与众不同的表现,“不主动哈罗”“同影子一般”等字眼,表现了老人孤僻、不善交际,与后文老人的表现形成反差。
B.小说中的“我”与南斯拉夫女人玛丽娅形象的设置,目的都是表现犹太老人如葛朗台一般冷酷、悭吝的性格。
C.小说善于细微处着墨,如:老人“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南斯拉夫女人“挤出了一个鄙夷的笑容”等。
D.犹太老人与鸽子的故事,令人震撼,令人感动,也让人感慨生活的无奈,有时一次迫不得已的行为,会让人一生难以心安。
【小题2】小说划线处写到犹太老人两次流泪,分别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处交代犹太老人与鸽子的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利。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中付推出的掌中电商,掌中充值,掌中视频等属于远程支付。

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移动支付已成为人们日常购物的主要支付方式之一,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加速行业创新,开创红包的企业营销,加强了移动支付的社交性。伴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逐渐成熟,中国手机品牌纷纷推出具有NFC功能的手机。NFC支付安全、便捷、移动设备无需联网,NFC的推行将使得移动支付更加便捷化和安全化。

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11-02

材料二:(中关村在线新闻资讯)11月28日消息,移动支付市场近几年来快速升温,也催生了许多公司加入其中。近期,市场调研公司Merchant Machine发布了2017年全球不同平台移动支付的用户数量,国内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分居排行。

数据显示,中国、挪威、英国是最喜欢用移动支付的三大市场,且明显高于其它国家。中国有接近一半(47%)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微信、支付宝是首选的两个平台。挪威这一比例为42%,高于其它任何欧洲国家。英国排名第三,为24%。而美国只有17%。

在目前几个主流的移动支付平台用户数量上,微信支付以6亿用户位居榜首,支付宝4亿用户紧随其后,排名第二。PayPal为2.1亿用户,排名第三。苹果的Apple Pay用户为8700万,位列第四。

Merchant Machine预计,到2022年,移动支付App的成交金额将会达到14万亿美元。

(摘编自《中关村在线》2018年11月28日)

材料三:近年来,不断有数据显示中国新增移动支付用户增速放缓,甚至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支付宝前一次公布用户数是2016年年底的4.5亿,结合第三方数据和支付宝公开数据,2017-2018年一年间支付宝全球用户就增长了3亿。

支付宝方面表示,支付宝用户正在以超过55%的增速逐年增长。这一方面来自于阿里巴巴经济体的协同效应。由于阿里巴巴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获得了更多的消费者的认可,阿里巴巴财报显示,连续5个季度以来,年度活跃消费者均保持2000万以上的增长。另一方面,支付宝依托蚂蚁金服,在技术、场景和服务方面的布局也带来了用户的高速增长。

据悉,凭借支付宝不断丰富的移动支付场景和服务,全国超过4000万户小商家靠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市民在支付宝的城市服务中可以办理包括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的100多种服务;蚂蚁金服通过和芝麻信用、网商银行合作,在交通出行、房屋租赁、共享经济领域推出了多种免押服务;在全球化方面,蚂蚁金服也加大了投入,不仅通过支付宝出境游服务中国游客,还选择了“造船出海”的模式,将自己在中国经过检验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输出给9个海外本地钱包伙伴,形成全球“9+1”新格局,共同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超过30亿的用户市场。

(摘编自《中国商务新闻网》2018年12月0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移动支付已成为人们日常购物的主要支付方式之一,单位或个人均可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B.相关调查显示,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呈逐年扩大态势,而在增速方面却有波动,预计今后两年还会减缓。
C.中国、挪威和英国是最喜欢用移动支付的三大市场,使用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三个国家有接近一半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
D.阿里巴巴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获得了更多的消费者的认可,资料显示,连续5个季度以来,年度活跃消费者均保持2000万以上的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远程支付是指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实现出行、购物或通过邮寄、汇款进行支付。
B.智能手机技术逐渐成熟,具有NFC功能的手机支付安全、便捷、移动设备无需联网。
C.目前移动支付平台用户数量排名为:支付宝、微信支付、PayPal和Apple Pay。
D.在全球化方面,蚂蚁金服将自己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输出给9个海外本地钱包伙伴。
【小题3】为了吸引更多用户我国各移动支付平台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谷孙的词典人生
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
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万字的《英汉大辞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陆谷孙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到2015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
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要求学生热爱母语。他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辞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两岸三地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感受词语的色彩斑斓。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重新发光,映照世界。
一次,在接受电视台拍摄之后,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
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他又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参与盛会。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
B.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C.陆谷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
D.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非常渊博而又有趣,被复旦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题目说“词典人生”,点明传主所从事的是词典编写事业,同时还包含了对陆谷孙的高度评价。
B.陆谷孙主持的《英汉大辞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有很多人离开,而他一直坚守,到1991年大功告成。
C.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陆谷孙的评论,让读者看到陆谷孙对学术的认知,理解他的为人,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D.陆谷孙在编写《中华汉英大辞典》时,主张包容并蓄,尽可能详细地收录实例,但他也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
【小题3】陆谷孙是一位独具特色的学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质的村庄

王芸

①潮流而上,大致可以发现,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②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的包容、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③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消匿了身影。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④有了这些树,再寡静人稀的村庄,也有了安慰。在江西宜丰采风时,去过一个叫坪上的古村。绕村半壁的石垒古墙上,散布着数十棵八百至千岁的古树,大多为樟树,看起来三四人方可伸臂合围,还有生长极缓慢的石楠和罗汉松,腰身紧致。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庄。村民出门抬头便见它们的身影,一年四季被它们荫庇。它们仿佛一条隐秘的时光通道,连接着村庄的源头。

⑤盛夏,慕名至婺源,随古村落立档调查人员走访古村。同行的当地女子有个男儿气的名字,显峰。她家在一个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古村,村内老宅不少。她家的宅子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族谱上可查找到源头。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惊觉。

⑥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于询问房主如何保全,如何维修,如何保持品质地仿旧。她与古宅是一体的,即使她已经搬进县城,住进水泥楼房多年,只在年假时偶尔回一趟老宅,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成长的记忆渗透着被老宅过滤的光线的质感,生活习惯也延续着对老宅的迁就与贴合。无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与我们说起老宅,她的语气里有些许骄傲,也似连缀着无声的叹息。那是时光的馈赠,也是无法挽留的遗憾。无法,却又拼力想去挽留。

⑦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前一日进屋时,因为老宅低调的门脸、高耸的板壁、紧凑的结构,木匠师傅们想了很多种办法。此时,它安卧在老宅正中,比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却有一股安妥的气息。似乎有它稳稳地坐镇一方,这满屋的狼藉躁动之气,都不足为虑了。不远的天井一角,堆放着比人高的沙土、瓦当,瓦当是从老宅屋顶上揭下的,有着让今天的匠人称羡的结实质地。梁的下方,几位木匠师傅正在赶活儿。进门的一侧厢房里,也有木匠师傅在忙,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⑧在上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之不疲地将时光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似乎想在老年一气偿还远离古村的那些时光。

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隐没在半人高的草木中。野草恣肆地横逸斜出,疯狂滋长,改写了老宅原本封闭自洁的空间。已经没有门扉的木框上,挺立的杂草丛中,悬有一枚蓝色簇新的门牌:“浙源乡虹关村100”。新与旧,如此突兀地组配在一起,颇为触目惊心。不知这老宅是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的,还是主人主动地放弃,在他处改建了新宅。

⑩在古村,你会不断地与呈现颓态的老宅相遇。颓而不败的它们,支撑着骨架,挺立在同样古老的街巷与树影中。你也会不断地与形态如旧但质地簇新的新屋相遇。人们改善生活空间、生活质地的渴望,是无法阻挡的。老宅的好,老宅的亲,老宅的贵,老宅的不可复得,只能在懂得、体恤、珍惜它的人那里,才能得以保全并延续。

⑪也有老宅被移植。人挪活,树挪死,那么老宅呢?它们被从埋入土中的基础上挖掘而出,远离了自己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的投资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

⑫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修旧如旧的技术,老的与新的、真的与假的,混淆一体,看起来面目无异,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可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取代。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在体内留下反复发作的伤痛。这些,都只有老宅来默默地承受了。

⑬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我记得有风吹过,轻轻摇动它们。这一切构成了某一时刻的记忆,留于感觉,留于影像,留于文字。但,这不是完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庄。
(2)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隐没在半人高的草木中。
【小题3】本文着重记叙了显峰和詹姓老人两个人物,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第⑫段“被移植的老宅”为什么会“发出压抑的呻吟”,联系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