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戏曲源远流长,饮誉中外,被认为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宋元时期,戏曲艺术趋于成熟,从明代中后期乃至清初,戏曲更是进入繁荣时期。

文艺繁荣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在明代中后期,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变化。当时,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发展,从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日益增多。城镇生活不同于农村,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各管各的。而城镇居民或营商逐利,或麇聚求职,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增加,反映到精神生活层面,也出现很大变化。

当城镇居民相对地减少对土地的依附,人际关系相应地紧密,人的自主意识也相应地得到加强。这时候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正当权益的追求,也相应地日益迫切。文化领域出现了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异端”思想。许多剧作家受到这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思想影响,跳出以戏曲创作自娱自乐的小圈子,更多地思考戏曲应如何针砭现实,促进社会进步的问题。

由明入清,政治和经济状况出现了“天崩地解”的大变动,以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国破家亡,痛定思痛。他们既吸取了王学左派某些方面的进步主张,又反对空谈心性,更重视笃行和务实。他们从晚明文风的过分张扬主体性,转而更多地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力图借鉴兴亡教训。显然,在明清之际这个社会经济和政治出现大变动的时代,讲求情与理合一的思潮让进步剧作家们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同情人民大众,反思历史得失。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变革,正是推动明清戏曲创作走向繁荣的前提,并为一座座戏曲高峰的出现奠定基础。

明清一些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还在于其作者不片面追求“票房价值”。他们长期观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总之,他们严肃认真,苦心孤诣,才搦笔和墨,进行写作。汤显祖从被贬往岭南之初,便在大庾岭一带考察有关女鬼迷人的传说,后又经历几年岭南生活,了解到岭南有异于中原的风土人情,回到遂昌才开始创作《牡丹亭》,写活了柳梦梅这个具有岭南特色的形象。至于《长生殿》,“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成”。孔尚任也说《桃花扇》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又说,从拟作剧本,经过十余年的酝酿,“凡三易稿而书成”。可见,优秀作家对待创作总是呕心沥血,从不粗制滥造,迎合低俗,这也是其作品一直传演不衰的原因。

(摘编自《明清戏曲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明代中后期,城镇人口日益增多,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增加,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正当权益的追求的日益迫切,导致城镇居民相对地减少对土地的依附。
C.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剧作家,让他们思考戏曲如何关注社会现实。
D.以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文风上张扬主体性,反对空谈心性,重视笃行和务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明清戏曲高峰产生的外在条件时,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B.文章三、四段以王学左派、王夫之、黄宗羲为例,分析了进步剧作家们经历国破家亡后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的转变。
C.文章第五段采用例证法,论证了明清一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其作者不片面追求“票房价值”。
D.围绕着明清戏曲的繁荣,文章先总述,接着从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两个方面分析,梳理出繁荣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就不会有文艺的繁荣,特别是明清戏曲的繁荣。
B.剧作家若不跳出创作自娱自乐的小圈子,就很难让作品针砭时弊,促进社会进步。
C.一个剧作家不长期观察社会、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是很难写出经典作品的。
D.优秀作家对待创作呕心沥血,不粗制滥造,迎合低俗,这值得今天的剧作家借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4 09:0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文/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
(3)请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4)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如果说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无疑问,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3D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养当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气象。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一本书几乎成了“古典式”的阅读。但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从读书到“听书”的改变,“云时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阅读的丝线,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成华美的思想画卷。

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新唐书》写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行且读”;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白”。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是为了养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5G时代的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的概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国古人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用好“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就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守护好人文之光。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0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时捧着纸质书读诗,读不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因为这种阅读还不是真正的“阅读”。
B.“云时代”虽然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但阅读也更加方便快捷,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C.通过电子屏幕阅读马致远笔下的《天净沙•秋思》,我们一样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感受到天涯旅人的愁思。
D.多读纸质书,既可以尽力保护青少年的视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读书时掌心指间的触感中感受书香,传承民族的文化血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云时代”,作者既不反对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也不反对现代的数字化阅读,态度不够鲜明。
B.文章暗用对比,阐释了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各自的利弊,把阅读行为统一在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上。
C.从结尾看,作者论述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用好“云书房”,结果在青少年阅读这件事上却另当别论了。
D.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的论据,证明苏舜钦太爱喝酒,也证明了《汉书》里有中国文化地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3D电子地图可以让“上党从来天下脊”的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人们也才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B.阅读像黏合剂一样,可以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碎片化阅读就是用来完成这种任务的。
C.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我们也要对各式各样的电子书保持必要的尊重和爱惜了。
D.今后,手机就是每个人的“数字书房”,就是我们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要让阅读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改变从自己开始
  自从李开复创业的那一天起,他和他的创新工场就注定是中国商业社会中的一只“出头鸟”。
  李开复是个善于制造话题的人。从高调地从谷歌离职到出版自传再到创新工场的成立,以及在之后持续不断地与科技领域的新闻点和焦点人物的紧密结合,让他一路走来从没缺少聚光灯的关注。
  他也是个深谙新媒体传播能量和传播技巧的人。在新浪微博还在内测时就成为了第一批名人用户,如今,他已经成为新浪微博平台上商业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人士,近1000万的粉丝数量让无数圈内大佬难以望其项背。
  他还是个对青年人和商业圈子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在大学生群体中人生导师的形象使得他的创新工场在刚一创立甚至连项目都没有的时候就能收到纷至沓来的7000多份简历;而在商业圈中,他的人缘和口碑也聚拢了一大批朋友,他们从掏钱支持到紧密合作,以及到“微博打仗”的站脚助威。
但最显眼的还是,李开复是个不回避说出理想的人。他会对媒体毫不讳言地表述希望创新工场的愿景是可以作为一个推动中国科技创业文化和发展模式演进的关键力量,他的理想是想让年轻人创业成本更低,创业成功率更高、甚至想让创业者们拥有他和创新工场所推崇的更好的企业文化……但是,在中国这个崇尚“闷声发大财”的商业社会中,任何一只“出头鸟”都不是那么好当的。创新工场最初两年一直在被人注视的过程中走来,有人盼望着他的成功,同样也有人在等着他跌倒。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创新工场的成绩单大概是这样的:截至2011年11月,创新工场投资孵化了超过30个项目,其中10个项目进入A轮,融资规模从500万到1000万美元不等;两个项目被收购,其中魔图被百度收购;有两个项目最终失败关闭。而从吸引融资的层面来看,从创业初期郭台铭等朋友支持的1500万美元启动资金开始,创新工场已经募集了1.8亿美元基金,投资者包括Foundation Capital,联发科,投资Facebook的DST等国际著名的投资机构。
  这更像是一个阶段性总结,因为创新工场的价值还需要通过旗下更多优秀创业公司的商业成功来印证,而这还需要2~3年的时间才会真正体现出来。现在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创新工场已经走过了最初最艰难的时期,开始赢得了主流投资圈和创业者的认可。
  对于李开复的理想和创新工场的愿景而言,这两年或许可以定义为在其推动中国科技创业的愿景下迈出了比较靠谱的第一步。
  但是这一步,首先是改变自己。
  在创新工场初期,一些相对成熟和有经验的创业者,恰恰对于创新工场的孵化器模式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创新工场的孵化就是李开复、汪华几个经验丰富的人来指导创业者怎么做产品,对于那些摸爬滚打多年的成熟创业者,这并不那么关键;更何况创新工场在孵化的初期还要占有比其他VC更高的股份,这对一些成熟创业者来说就更无法接受了。在他们看来,那时的创新工场要资金没资金,要服务没服务,只有一些创业者并不急需的孵化和自己股份的损失,实在不是一个让他们心动的合作伙伴。
  这个时候,李开复等人只好一边继续碰壁,一边开始充分利用招来的毕业生和技术人员,真正成了“工场”——开始自己定方向,搭团队,做产品了。
  从学生时代起就几乎一直一帆风顺的李开复在创业一开始就遭受了打击,一时间他也很难理解创新工场这个在他看来将能够改变中国青年创业环境的孵化器模式,为什么到了这些创业者面前就没人买账?是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过高?还是这种孵化器的思路出了什么问题?如同大多数波澜起伏的戏剧,当主人公完成了痛苦的坚持和自我重塑后,那些柳暗花明的节点往往总是毫无征兆地随之而来。
  对于创新工场,重新厘清自己的定位至关重要,当创新工场开始把对自身产业大方向和产品感觉,以及辅助服务的估值调低,开始认真做好“投资+服务”的角色之后,这种从企业最基础的思维层面的调整让整个公司运营逐渐步入正轨,这让其产品价值和对创业群体的影响力也开始加速提升……于是,我们看到了之前的截至2011年11月的创新工场的成绩单。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李开复一路走来从没缺少聚光灯的关注,就是因为他善于制造话题,并从中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谋求利益和发展机会。
B.在创新工场初期,一些相对成熟和有经验的创业者,对于创新工场的孵化器模式并不认同,使得李开复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滑铁卢。
C.中国商业社会中崇尚“闷声发大财”,对李开复这只“出头鸟”,有人盼望着他成功,同样也有人在等着他跌倒。
D.创新工场,重新厘清自己的定位之后,如同大多数波澜起伏的戏剧,它完成了痛苦的坚持和自我重塑,迎来了柳暗花明的节点。
E.截至2011年11月,创新工场投资孵化了超过30个项目,绝大多数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创新工场的价值已完全得到了印证。
(2)创新工场是怎样实现现在这个阶段性的成绩的?请简要分析。
(3)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李开复的?
(4)请结合原文及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标题“改变从自己开始”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此 岸
贾梦玮
①人生都是单程之旅,人不分贵贱,手里捏着的都是单程票。没有返程票可买,因为根本就没有返程车。活在此岸,免不了的,都会想象离开此岸后的去处,也就是彼岸。因为此岸总不尽如人意,所以人在此岸想象、创造的彼岸总是美好的。但彼岸往往不能落实,身在此岸的人总是一边想象着彼岸,一边又留恋着此岸。人们或许还期望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搭一座桥,比如梦想、宗教,也许就是这样的桥。
②人在旅途,碰巧经历的一些场景总难忘怀。我与场景中的人素不相识,也许是因为我对这些场景的敏感,它们才在我的记忆中逗留?

③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因为曾是教皇城,街巷到处是宗教题材的建筑、雕塑;站在庞大森严的教皇宫前,更是不禁起此岸、彼岸之思。
④到达教皇宫前的椭圆形广场时已近黄昏。夕阳的一抹余晖中,我看见一位年轻的修女,白衣白帽,正从广场左手边一座修道院的山坡上翩然走下来。一位法国男青年推着自行车,手里拿着两根法国长棍面包等候在高高的铁栅栏门外。修女开了锁,男青年将面包递进去,门随即关闭、上锁。隔着门,两人简单地说了几句什么。我能感受到那气氛,没有缠绵悱恻,没有怨,也没有依依惜别。修女转身往回走,一直没有再回过头。而男青年一直等那山坡上的白点最终消失,才骑上自行车离开。
⑤那男青年是修女的哥哥,还是她以前的男友?也许是她想念和他一起吃过的某家面包店的面包,因此让他买了送来;或者只是她的父母托比邻而居的他顺路将面包送来,并无隐情?修女进入修道院后经过三次发愿,即将自己完全献给上帝,绝财、绝色、绝意,究竟是何机缘使她发愿进入修道院?对于这些,我只能心存疑问,没法深究。
⑥回到旅馆,对面小教堂的花窗已经被教堂内的灯光照亮,温暖而神秘。我躺在旅馆的床上,安稳,静谧,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

⑦南京自古佛寺众多,比如鸡鸣寺、栖霞寺等,至今仍是香火旺盛,声名远播。江北的兜率寺也是金陵名寺之一,知道的人就少了。“兜率”乃佛家梵语,意谓“喜足”,即“受乐知足而生喜是心也”。
⑧我去兜率寺的那天,天气阴沉。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便到佛殿的房檐下避雨。佛殿里有一女性正在打坐,年纪尚轻,穿着得体,气质不俗。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那打坐的女子突然发声说话,大概是唤谁的乳名:“××,下雨了,去把窗户关上!”一个小男孩答应一声从里间应声而出——原来是个小和尚,大概七八岁的样子,天庭饱满,面容白皙祥和,穿一身灰色僧服,头上的戒疤尚新。有人向寺里的义工打听,原来小和尚和打坐女子是一对母子,而且是母亲亲自将儿子送来做了和尚,寺里要求做妈的暂时留下,照应儿子。其他的细节,不得而知。
⑨我不禁想:肤发是父母所赠,剃发就是绝意于父母,自古就是大事。那母亲似乎并不缺钱,于物质生活无虞,孩子还不懂事时就让他剃度为僧,这与信仰有关,还是另有隐情?那小和尚的父亲呢?等到儿子可以脱手,做母亲的也要削发为尼吗?或者她仍回俗世生活,偶尔来看看那小和尚一天天长大……
⑩圆霖法师的法位上安放着一帧照片,照片尚新,法师满面慈悲,音容笑貌宛在。老法师于振兴兜率寺功德最大,不久前才圆寂。听说,正是他亲自为小和尚剃度……

⑪葛仙山是武夷山的支脉,位于江西铅山县中部,因汉代著名道士葛玄曾在此炼丹传教而得名。山峦叠翠,云雾缭绕,让人时有登临仙境之感。我们一行人结伴上山,大家由着各自的兴趣,走走停停。
⑫上得山来,我离开众人,独自往最高处走去。走到一处叫“飞升台”的地方,传说便是当年葛玄最终羽化升仙之地。我站在台上,山风习习,四周一览无余。不远处,有一年轻道士,道袍道服,衣袂飘飘,正拿着手机打电话。升仙台上只有我和他两人,出奇的静。稍稍走近,不但可以听到道士的声音,也可以听到电话里传出的年轻女孩的声音。年轻道士用企盼的声音说:“快放暑假了,你来看看我!”话筒里的女声颤颤地说:“这个暑假我要去外地实习,不能来看你了。”道士仍在坚持:“你抽时间来看看我!”话筒里的女声静了一会儿,虽无奈但颇坚决地说:“我以后再不能来看你了。”接下来就没了任何声音……我猛地看到,年轻道士已是满面泪水,如玻璃碴子般,在太阳底下闪着晶莹而刺目的光……
⑬多年以后的今天,我终于将这三个我亲身经历的情景写下来。那场景中的人们,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有时甚至到了让我神思恍惚的地步。此岸,彼岸,我牵挂他们,也是牵挂我自己。
(选自《十月》,有删改)
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道:“此岸,彼岸,我牵挂他们,也是牵挂我自己。”请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