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作为汉装原型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领)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得意而忘形”,如晋武帝间“冬天尽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于是此时出现风度,风采,风姿,风韵,云中白鹤等自喻。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盛唐开放繁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男子相对俭敛,不再穿裙。而多是圆领袍衫加襥头(一种搭拉两个脚的软帽子),一直沿用至明,并有严明的官服制度,“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武则天时还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而女子服装则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开放、华贵和宽大。孟浩然《春情》中描写“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可见衣带和裙摆之长。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都是当时华丽的时世装。

至宋明,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同时,民间服饰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裙子式样修长,穿着时在腰间扎以绸带,带上垂绶环。尤其宋朝程朱理学强调封建伦理思想,禁锢人们思想,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的建筑绘画等其他艺术风格一致(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并且此时缠足风盛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但服制仍多沿用宋制,同时随着棉丝的大量生产,民间服饰也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如将不同色彩拼接起来的“水田衣”。至此,中国服饰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体系。从形制上来说,官服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如上海俚语中的“无啥花头”原意就是指没有什么官衔。一般男服都是“直缀”,即一种类似道袍的简单长衫,简单的服饰外形将男性的社会意义定义在“理性”。从寓意上来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形象比喻,而发展到非常繁复的抽象寓意。如谐音,画鱼以代“余”,磬代“庆”等。

中国服饰虽是平面的一块面料,但知情的人都知道,里面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本书,可以慢慢品,细细读,而远非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选自2019年10月号《森林与人类》,有删节

【小题1】对唐朝及宋明服饰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唐朝女子服饰开放、华贵和宽大,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心。
B.唐朝开始推行严格的官服制度,能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
C.宋朝服饰美学更趋向纤弱、拘谨,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颇深。
D.宋明的官服制度更为严格,从形制上说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
E.明代的民间服饰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水田衣”就很能体现这个特点。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本文内容的两项是
A.中国的服饰其实有着自己的传统,早在7000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B.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上衣下裳连成一体,可作为汉装的原型。
D.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其鲜明的特征,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
E.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记载,形象地写出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服饰的看法,体现出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意识的崛起。
【小题3】请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精神实质。
【小题4】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中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7 06: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回答下列问题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指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枢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交谈之后,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年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小题1】第⑦段画线句中的“来历不明”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老编辑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阅读选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故事情节
老编辑的情感、态度
中年妇女走进车厢


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别一边去脸色更难看了
中年妇女忘带身份证
毫不客气地提出投诉


 
【小题3】结合语境,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
【小题4】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作者能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请写出三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走了,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天地之春
母亲走了,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什么时候走的,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凌晨四点还给她喂过水,七点钟给她换尿片时,我以为她老人家正在熟睡,没敢惊扰她,只是把她臀部轻轻抬起,身上还是暖和的,然后我就做早餐去了。父亲给她洗脸时,发现有点不对头,急急忙忙跑出房间,对我说:你娘是不是走了?我说:怎么会呢?她在睡觉。话虽这么说,我还是有点不放心,心里有点疙瘩,因为当时换尿片时,她的手凉凉的。我赶忙跑进房间,一边喊娘一边试她的气息,气息是真的没有了。但是我还是不相信,一遍又一遍的喊娘,她嘴角都没有动一下,眼睛紧闭着。我不敢确定,待请来我的医生大哥后,方确认我的母亲真的走了。
母亲真的走了,她没有告诉我时间,也没有给我留下任何一句话,走得很安静,走得很安然。
我看着躺在床上的母亲,她没有痛苦的表情,和熟睡一般。我轻轻地走到她床边,一边摸她尚有余温的身子,一边为她轻轻地盖好被子,生怕她给冷着了。我多么希望母亲能动一动,然后睁开眼,看我一眼,我再看她一眼。但一切都是徒劳,我知道我的母亲真的走了。
我的母亲就这样走了,我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我很平静,冷静的思考如何料理她的后事。
我找来了救护车,一路扶着用棉被裹着母亲尸首的担架,从恩施出发,把她送回了她天天口中念叨着的“我要回家”的二百公里开外的老家。
大夜那天,随着道士先生一遍又一遍催人泪下的唱词,我的两个姐姐哭得死去活来,我的大哥也抑制不住嚎啕大哭,我的二哥强忍住眼眶边的泪水,我的弟弟抽泣着。而我,出奇的冷静,我不时地摸摸我母亲的棺材,不时的看看我母亲的遗像,棺材冰冷冰冷的,点在棺材一头一尾的油灯发出昏黄的光,只有母亲的遗像显得那么安详而慈祥,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母亲正静静的看着我,四目相对,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下葬时,我的弟兄姊妹哭声震天,好像要极力唤醒我死去的母亲,或许想把这种悲恸带到遥远的天国,让我的母亲听到。而我,做着我该做的事,我使力的铲着泥土,一铲一铲的送到我母亲的坟上,我想把我母亲的坟堆得高高大大的漂漂亮亮的,然后我去烧香磕头,我想让那带有浓浓冥钱味的风带走我对母亲浓浓的哀思。做完这一切,我又觉得我安然了,平静了,我连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终于走了,带着她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走了,带着她那一副蹒跚的腿走了,带着她那只能挪动半边的身子走了,带着她一生八十四年的沧桑走了。母亲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潸然泪下的回忆。
我是去年腊月初七把她老人家接到我家里的。自从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长期吃苦的准备,我想尽办法让她老人家吃好穿好睡好,我尽可能的抽出时间陪她老人家说说话,唠唠家常。有好心人提醒我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哦。我想,我一定能够做到。
我为我母亲亲自做饭,饭做得软软的,温温的,然后一口一口的喂下去。
我为我母亲换尿片,尿片是我爱人买回来的护理垫,一买就是两件。我每天几乎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为她换一次,很多时候,我都是趁着课间急急忙忙赶回家换尿片的。
我帮我母亲解大手。母亲便秘,非常痛苦,每次我都是用手去抠,每当我抠出一颗颗钢珠似的硬硬的粒团时,我就觉得母亲一定是一次次的轻松。
我为我母亲洗澡,每隔两三天就洗一次。每次洗澡时,我都事先把水温调好,把座椅摆好,然后回到母亲的房间把空调温度调好,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我就抱着我的母亲,快速的来到洗手间,从头到脚给她细细的洗一遍。一边洗一边和她嘻嘻哈哈的说着话,引得她老人家咯咯直笑。母亲的头发是一根一根的银丝,我就想着她年轻时候的一头青发;母亲的奶干瘪瘪的,我就想着是我吸干了她的乳汁;母亲的背枯瘦得只剩下一张皮,我就想着我小时候她背我的情形;母亲的眼睛深深的窈陷下去,我就想着我每次上学时她凝望我的眼神。想着想着,我就笑了,我觉得我是那样的幸福。
我就这样幸福着,感动着,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
母亲有时候也“不听话”。母亲“不听话”时,我就哭了。
我哭过两次。
一次是我下班回家,看到母亲正拿着一张一张的尿片在玩,我一把扯过这一张一张充满尿臭味的尿片,装进垃圾袋里,我提醒着母亲,我大吼着母亲,她用茫然的眼睛望着我,似笑又似无奈。当我把垃圾袋放在门外处时,我哭了,我知道母亲在一天天走向无知和衰亡。
还有一次,也是母亲的“不听话”。那天早晨起来,父亲正与母亲大声说着什么,我推开门,走到母亲床边,询问根由。母亲说她要下来走走,我知道这是绝对不行的,她已瘫痪几年了,但父亲禁不住母亲近乎命令式的央求,把护理床的扶手放下了。父亲回到了客厅,我去做饭。过了一会儿,父亲又在大声喊我,我跑进房间一看,我的天啊,母亲一屁股坐在地上,仔细一看,母亲的右半身青一块紫一块的,我当时大发雷霆,直骂她怎么这样不听话,我生气的不抱她上床,父亲使出浑身的气力才把她挪上了床。骂归骂,我还是请来了医生,为她买来了药,一边给她擦药一边继续“教育”她提醒她,看着母亲身上的伤,我知道母亲是痛苦的,我就想痛在我身上就好了。这都怪我一时疏忽大意啊,要是我极力阻拦父亲,也许没有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想着想着,我的眼眶就湿润了,我跑到洗手间,放声大哭。哭完我也就释然了,我知道母亲一天坐牢似的生活确实难受极了,她的一切要求都是正当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做得不好的,是我。
母亲真的走了,母亲留给我的满是回忆,满是思考,满是留恋,又满是坦然。
母亲好像又还没走,时时有她的笑容,处处有她的身影。恍然间,我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开门给她去换尿片,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母亲住过的房间看她是不是端端正正的坐着或躺着,睡觉前我还要推开门,看她是否睡着了。
我知道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现在,母亲真的睡着了。
我知道我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我还有我高龄的父亲。
有一条路,我要执着的走下去。
愿我的母亲在天国安宁!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现实---回忆---现实的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有叙述,有描写,感情真挚。
B.文章写母亲大夜那天兄弟姐姐的哭声和泪水,是为了渲染气氛,反衬“我”的冷静,一滴眼泪都没有。
C.文中写“我哭过两次”。之所以哭,是因为“我”体会到服侍母亲太艰辛了,有一种巨大的压力,“我”感到深深的无助。
D.“有一条路,我要执着的走下去”。这一条路指尽孝之路,体现了作者在侍亲之路上的义无反顾。
【小题2】划线段落在文中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小题3】母亲走了,为什么“我”一滴眼泪都没有?请结合原文分析。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现代人读《诗经》,往往会有些“隔”,只能就作品内容形式进行分析鉴赏,而闻一多研究《诗经》,却力图给现代人提供《诗经》时代这些作品产生与流布的想象。比如解释《诗经》与祭祀、舞蹈、种植、记事、隐语等的关系,就让人们尽可能回到《诗经》时代,去理解这些作品不可重复之美。这等于给文学史增加了一个“文学生活”的想象天地。。
但这种对“文学生活史”的研究,仍停留于比较零碎的、个案的操作,至今未见到有把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生活”系统写进文学史的著作,各种古今的文学史,绝大部分仍只满足于对作家作品及源流的描述,即使介绍思潮流变,涉及时代背景,也未见得能自觉地展现“文学生活”。
不过,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方面出现的一种理论自觉。最近,山东大学几位学者连续发表多篇关于“文学生活史”的讨论文章,提出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他们希望突破历来文学史只注重作家、作品和批评的“内循环”,嵌入一个新角度即“文学生活”“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设想,与此前温儒敏教授主持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有密切关联。温儒敏曾指出,迄今为止的各种文学史,绝大多数就是作家作品加上思潮流派的历史,很少能看出各个时期普通读者的阅读、“消费”以及反应等状况。“文学生活”研究关注文学生产、传播、阅读、消费、接受、影响等社会文化生活环节,这样的视野将使文学史研究打开新局面。
从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到“文学生活史”研究,是一个跃进,研究方法也要随之调整,“文学生活史”研究带有很强的文学社会学色彩,除了对不同的普通读者进行访谈以及菜些必要的调查问卷,更加重要的还是史料收集梳理研究,也许还需要借用一些诸如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等跨学科的方法。“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把重点放到期刊、报纸、日记、传记的梳理,是必要的,难度也很大。
“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是新的学术生长点,现代文学可以朝这方面开拓,古代文学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研究空间。这个学术生长点带给我们一种期望:今后能有一种新样态文学史,即增加了“文学生活”内容的文学史,一方面能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能激发现代读者的历史想象,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杨伟《以“文学生活”重塑文学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诗经》在它所处时代产生与流布情况的研究,闻一多为现代人读懂《诗经》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选择。
B.从与祭祀、舞蹈、种植、记事、隐语等关系的角度解读《诗经》,闻一多把人们带回到了《诗经》时代。
C.迄今为止的绝大部分文学史仍只满足于对作家作品及源流的描述,而缺少对“文学生活”系统、自觉的描述。
D.“文学生活”研究是指从社会文化生活角度,对文学生产、传播、阅读、消费、接受、影响等开展的研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新增了“文学生活”的想象天地,而他之前的“文学生活史”研究还是比较零碎的、个案的。
B.“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研究”与温儒敏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紧密关联,它们都关注“文学生活”。
C.“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研究”除了需要进行调查访谈和史料收集梳理研究,或许还需要借用一些跨学科的方法。
D.文学生活史研究不仅对于现代文学有价值,对于古代文学也有价值,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生活”系统地写进文学史,这将使文学史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风貌。
B.温儒敏不赞同文学史只是作家作品加思潮流派的历史,他认为文学史还要反应阅读和消费等情况。
C.鲁迅作品被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为中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情况,属于“文学生活史”研究的内容。
D.在文学史中加入“文学生活”的内容,将有可能帮助现代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学经典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宏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能推及于广大的自然界。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两忘境界。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观,只是对自然作某种程度的观赏,而缺乏开发自然界的精神。中国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方面的贫乏,这种宇宙观实有重大的影响;正如中国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受这种宇宙观的重大影响。

在西方,人在开拓自然的过程中,已有惊人的成就,这是值得骄傲的,也毋须赘言。然而若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西方则呈现着深沉的危险,尤其是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大抵为二元化的倾向——物我完全对立,自然与人事对峙,亦即划分客体与主体。然而由于西洋哲学重客体,往往习惯将人类客体化,结果常使人埋藏于物界而丧失其自然的地位;同时也有人急急于求永恒客观的存在,把自然界看成一个变动流逝的感觉界而加以鄙弃;中世纪则更视自然人为罪人,自然界为罪恶之区,而将价值停滞于高远飘渺处。

及于近代,西方经验科学的长足发展产生如下的特殊现象:一、把人类压缩成物理平面;二、把人类列入“动物级数”,或从“鼠”辈的试验解剖中来衡量人类的行为;三、天文学家将亚里士多德至中世纪的有限宇宙开展而为无穷宇宙,人面临这无穷新世界,有如沧海一粟,渺小的人类固然可借知性作用在宇宙中安排自处,但人类的苦闷不安,则于其畏怯与自大的交织下表露无遗。

总之,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始终是在一种不协调或割离的情状中影响于人生观。同时,传统西洋哲学家几乎都在全心全意建造大体系,把所有个体溶入抽象的全体之中,因而个体的特殊性便被抽象的全体消解和吞噬。反观庄子,他一方面肯定大自然的完美性,不如西方哲学总想逃离这一自然界,而构幻另一虚无飘渺的超自然:同时,庄子也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而西方哲学却以人性为微末。在庄子看来,广大的自然皆为生命游行的境域,人类处于自然中,其渺小程度虽如“毫末之在于马体”,然其思想光芒则可流布于苍穹。

在今日急速的动力生活中,人心惶然不安。精神病患者日增。对于这样的时代,庄子哲学也许有一份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

(节选自陈鼓应《庄子浅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主客合一的宇宙观,自然界只是观赏的客体,却不是征服的对象。
B.主张主客二元、人与自然对立的西方哲学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影响。
C.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天文学家的发现让人类眼中的有限宇宙已拓展为无穷宇宙。
D.部分西方哲学家鄙视自然,认为自然界变动流逝,他们热衷于追求永恒存在的超自然。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和文学艺术上的贫乏,与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特点密切相关。
B.尽管近代经验科学长足发展,借由动物试验得出的结论却未必适用对人类行为的解释。
C.庄子哲学视宇宙中的人类如马体之毫末,这与西方哲学以人性为微末的观点似同实异。
D.人类置身于无垠的宇宙,畏怯自大,矛盾重重,这种惶惑苦闷不是单凭理智能够解决的。
【小题3】依据文意,庄子哲学为何能成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请概括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吉祥如意

郭文斌

五月是被香醒来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

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地美好。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甜醅子是莜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又给他们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看着姐姐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他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五月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要去夺,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五月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然不像刚才那么香。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在外面了。嗨嗨,五月被六月惹笑了。

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五月就红着脸打娘。娘说,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五月就练。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

但很快六月就忘了这个问题。因为他看见了蛇。五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六月说,我们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不是吃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吗?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吗?

这样说着时,那圆开始转了,很慢,又很快。当他们终于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不防就滑脱,顶到肉里去,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

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即使那些平时憎恶的人看上去都是那么可爱。

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顶。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儿。上山采艾的人们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齐伏在地上割艾了。五月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采,这样采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他们两人全时,才叫吉祥如意。六月奇怪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叫他们的。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刃子准备采艾。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什么要用蛋蛋来称呼太阳和露珠。一刃子下去,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

六月还是下不了手。姐姐又笑了,说,你觉得他们可怜,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躺到地里慢慢睡去。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去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让这些美死去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六月开始采艾。采着采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去。那就是采。刃子贴地割过去,艾乖爽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采艾就是采吉祥如意,就觉得有无数的吉祥如意扑到他怀里,潮水一样。

一山的人都在采吉祥如意。

多美啊。

现在,六月和五月的怀里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他们的脚步把我的怀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五月是被香醒来的”,用“香”揭开了端午节民俗风情的喜庆序幕,也奠定了作品诗意的书写基调。
B.五月和六月“抢香包”的情节,运用比喻、比拟等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对美好的热爱,也为下文写“缝香包”的情节做了铺垫。
C.发好的甜醅“就像是好日子一样”,花馍馍“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小说着意展示生活的美好,意在表现人物对生活的感恩与珍重的态度。
D.小说结尾“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疼”中有对淳朴民俗的眷恋,有对童真心灵的赞美,也隐含着对传统迷信的反思。
【小题2】小说中写五月和六月遇到蛇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