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长唐三草
欧阳黔森
唐三草叫唐万财的时候,不但没有什么财,反而穷得叮当响。本来有人想叫他叮当响的,却没有叫开。可人家人穷志不穷,每年到青黄不接,乡里发救济粮,他也不好意思去领,相当有志气的嘛!这样的人,说什么也不能侮辱了人家。这样,叮当响才没有取代唐万财。他继续叫唐万财。
唐万财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家里已不再穷得叮当响,至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也许是叫唐万财的缘故,与他相识相伴的人,总会被“万财”这个良好的愿望所提醒。这一时时提醒就不得不让人时时沮丧。首先,当然是他老婆再也受不了只是一个良好愿望的折磨,离家出山打工去了。开头还有几封信来,后来几年没了音信,再后来就干脆离了婚。
离了婚的那一年,唐万财由于书教得好,转正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工资也高出了许多,当然离那个良好的愿望还比较远。
一年后来了一批女老师,这批女老师中单身的也不少,这时唐万财在学校资历也不算浅了,还当了班主任,再加上他为人的口碑也不错,大家就说,万财你看,你一个人也不容易,现在正是好时机,就再找一个吧!唐万财说:“不行。”
大家说:“为什么?”
唐万财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又过了一年,他的前妻回来了。不见她带着一男半女回来,带的只有一点钱,可能也不多,也就是在娘家的老屋地基旁搭起了一间房,也算是有了一个窝。大家见俩人都单身,就有人劝唐万财说:“破镜重圆也是好事。”
唐万财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大家的良好愿望也只好作罢。
再过了一年,唐万财的那些女同事们基本都不再单身了,大家就笑他说:“你看,叫你早下手你不干,这回好了,看你找谁去?”唐万财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一天,大家闲来无事,谈起了这几年的唐万财,这一谈不要紧,要紧的是“唐三草”这个名字从此诞生了,并永久地取代了“唐万财”。
桃花村地处山脉腹地,石头多,耕地少,人还不少,这就是桃花村为什么难摘贫困村帽子最要命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唐万财的父母要给儿子取那么一个有着良好愿望的名字。  
桃花村摘掉贫困村帽子的时候,唐三草已担任了村长五年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桃花村村长的事发愁的时候,唐三草走进来说,这村长我来当。
乡领导一下子有点蒙,说你去当?
支书一下子笑开了花,说你来当?
唐三草说:“我来解决你们的问题,我来当村长。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桃花村的人,我太熟悉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异口同声说:“真的吗?”
唐三草说:“不是蒸(真)的,莫非是煮的?”
支书说:“你有一千多工资吧!”
唐三草说:“是。”
支书说:“你知道村长的补贴吧!”
唐三草说:“知道,一百二十元。”
乡领导拍了拍支书的肩说:“下一步,就是你做好广大村民的工作,必须让唐万财同志顺利当选。”
支书说:“不用做工作就能当选。他一回去,那一帮人不欢呼雀跃才怪。”
乡领导正苦于桃花村没人愿意当村主任,好不容易来了个自告奋勇的,千万不能黄了。听支书的话味道不好,有些急了,他以批评的口吻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没等支书接话,唐三草接了,他说:“我知道,因为有人当了,他们不用选了,高兴。”  
唐三草回村务农的消息,一下子在竹菁乡境内炸了窝似的,一时弄得村里沸沸扬扬。  
唐三草就是带着这样多的负面影响顺利地在桃花村选举中成功当选,而且是全票当选。不能不说是印证了支书的那句话,真是欢呼雀跃呀!
投票的那天,乡里很重视,党委、政府、人大的领导同志都来了,由此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一是这是竹菁乡村这一级换届前所未有的阵容;二是全村在家的年满十八岁的群众都参加了投票,发出三百八十一张选票,收回三百八十一张选票,赞成票三百八十一张,弃权票零,反对票零,这一结果也是桃花村前所未有的;再一个前所未有就是候选人唐三草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那几个特别欢呼雀跃的人,欢呼雀跃地对唐三草说:“三草,你自己投了自己一票。”唐三草说:“当然,我自己都不信自己,还指望别人信呀!”
那几个欢呼雀跃的人,嘻嘻哈哈地说:“你相信你自己,我们更相信你。”说完欢呼雀跃地走了。
几个月后,桃花村有百分之六十的出山打工青壮年回山创业了。
在村庄晨雾的弥漫中有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在田间耕作的黄昏后有一对对的夫妻愉悦地回家,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在小院子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人围在小桌上温馨地吃饭……
(选自《山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唐三草原名“唐万财”,却穷得叮当响,人们经常叫他“万财”,而他的老婆因为家里穷和他离婚,这使唐三草内心很难受。
B.唐三草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虽然收入提高了,但谈不上富有。他有机会再婚,但由于唐三草认为“兔子不吃窝边草”而错过了。
C.桃花村因地理条件差,非常贫穷,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村长的事发愁时,唐三草主动提出要当村长,乡领导和村支书十分意外。
D.唐三草顺利当选桃花村村长,唐三草当选村长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有桃花村前所未有  的阵容、全票通过,还有他自己选了他自己。
E. 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那一群“欢呼雀跃”的人虽然表面上“嘻嘻哈哈”,  但是实际上内心对唐三草心悦诚服。
【小题2】小说在刻画唐三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后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与社会的关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1 09:3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画坛大师陈师曾:朽者不朽
陈师曾出生于一个官宦、翰墨世家。祖父陈宝箴,曾任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曾任吏部主事,其弟陈寅恪是坚持独立思考的史学家与诗人,一门三代四杰。在少年时代,他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诗文、书法等方面的深厚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个文人画家和文人画的宣扬者创造了条件。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上,他前承吴昌硕,下启齐白石。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他作画追求创新,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自成一格;风俗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松树凌霄图》是陈师曾47岁时的作品,虽然是仿前辈画家笔意,却是大家的手笔: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松针率意而肯定,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让坚挺的画面多了一缕浪漫的情怀……一个成熟画家的笔墨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
陈师曾35岁时拜师于吴昌硕门下,受其影响巨大。他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坚决捍卫文人画传统,在坚守文人画这片土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47岁时所作《佛手图》,整个画面简洁而不俗,题跋占据了重要位置,“佛手”却偏置于下方。观者能明显感觉到,这幅画的主题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这样解读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在《佛手图》的题跋中,他援引了龚自珍的《露华》,内容涉及佛教。是故,读者在欣赏这幅画时,还获得了许多“题外之音”,这就是陈师曾想要的效果。陈师曾不仅内蕴丰厚,而且文才非凡。人们常常感叹当代没有文人画,其实,不是没有文人画,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罢了。
陈师曾不仅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大家,而且是中国漫画的拓荒者。1914—1915年间,他融会西法,首次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引入国画,绘出了惊动画坛的现代风俗画——漫画《北京风俗图》。这是一部“民俗图志”,市井街头常见的各色人物与风习尽收其中,可谓是民初北京“宣南”地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具有鲜明乡土色彩的小品画。如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持香炷,逐车乞钱……漫画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其向下的眼光,对时局的关怀以及“伤今怀古”的复杂情感皆寓于其中。漫画打破了晚清人物画囿于佛道、仕女、高士一类题材的局面,将民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引入艺术,使艺术回归现实生活,这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清末艺术家潘语舲在题跋中曾言:“此册于游戏之中,寓警世之意”。后来,丰子恺等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陈师曾在理论方面也有重大贡献。除了《中国绘画史》等专著外,他还写有重要的文论,如《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今天重读这些文章,对我们认识中国画、文人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陈师曾除了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创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外,他还是齐白石的伯乐和大贵人。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师曾的推荐和引领,也许中国近代美术史得重新书写。陈师曾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1917年,53岁的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带着作品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发现他的才华并对画作进行中肯而真诚的褒贬,还作《题齐濒生画册》诗一首。1922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的画作深受好评,轰动中外,乡下木匠齐白石从此一举成名。
1923年9月,陈师曾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既有艺术天赋又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没有到达艺术的最高峰就离世了。梁启超在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以梁启超的地位和眼界,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陈师曾(1876—1923年),号朽道人。1902年,陈师曾同鲁迅、弟弟陈寅恪一道东渡日本留学。他既受到过传统文化教育,又受到了新学教育,并出国留学,曾任大学教授,这是只有近代文人才有的机遇,也是近代文人不同于古代文人的特点。陈师曾也正是这样一位带有一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点的封建末代文人,又接受了一些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在近现代之交比较典型的文人画家,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被梁启超誉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
②陈师曾看了齐白石的《借山图》等画作后,题赠《题齐濒生画册》一诗:“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师曾出身名门,是拥有艺术天赋、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他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师法明代沈周、清代石涛等前辈画家,还拜师于一代艺术大师吴昌硕门下。
B.陈师曾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改革,但并不妄自菲薄,一味盲从西法,而是坚守中国文人画传统,进行文人画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
C.陈师曾的《松树凌霄图》,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笔墨技巧成熟。虽然是对前辈画家作品的摹绘,却是大家手笔。
D.刚到北京的齐白石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对他的画进行了评价,并作诗相赠,希望他自创风格,不必求俗媚世,这对齐白石以后的艺术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师曾认为文人画要带有文人的气质、含有文人的趣味、表达文人的思想,《佛手图》就是例证。此画因为题跋占据重要位置,内容涉及佛教,才让人感受到画外之意。
B.现在的文人画艺术水平不高,是因为现在的文人错误地认为文人画不需要讲究绘画技巧,只需要有足够深厚的诗文、书法等方面的功底,并将思想、情味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C.陈师曾的漫画将国画和西洋画技法融合,并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这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与他所受的教育和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D.陈师曾是民国初年画坛领袖,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因此梁启超认为他的死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比日本大地震于日本的影响更严重。
【小题3】简要概括陈师曾的“不朽”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
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   
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小题1】第三段画线句中既有“道家”,也有“道教”,二者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请简要分析画线句,说明这个问题。
【小题2】为什么“同意居庙堂之高的道教”没有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结合文意回答。
【小题3】根据文意,墨家的消亡有哪些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告文学的史料化

王晖

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报告文学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期和90年代的低谷期之后,表现出多元裂变与平稳前行的态势。在影像视听艺术成为大餐的今天,有良知的报告文学作家仍然在坚守着严肃的写作,令人欣喜的作品也时有出现。特别是近些年来,强调个人性和亲历性,关注底层现实、呈现生活原生态的“非虚构”文本的出现,使传统报告文学写作的理念、视野和方法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获得刷新与拓展。然而,报告文学的创作质量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就逐渐形成了个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再现对象的书写取向。有人称之为“史志性报告文学”。进入新世纪,这种状况仍然有增无减,而且大都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和战争。不能说其中的作品没有可取之处,但有相当比例的作品动辄几十万字,堆砌历史资料的史料化现象颇为严重,其间几乎看不到作家对于现实的回应与思考。当下报告文学史料化倾向的出现,可能会有诸多的理由,譬如网络和电视信息传播的迅速与公开,使常规思维中报告文学作为文艺“轻骑兵”的新闻报道功能大为弱化;力图强化报告文学把握事物的深度和力度,以维持、彰显自身的写作优势,使日渐萎缩的文学重新积聚能量;当然,这其中可能还有作家规避写作风险的生存考虑。但有一点不能含糊,那就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现实性本质。

报告文学与虚构文学写作在目标上存在着差异,它要通过写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叙事,表达作家对现实社会文明进程与状态的观察、反思甚至批判。报告文学文体存在价值的凸显与获得,并非在于其对于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描述得全面、“打捞”得及时,甚至猎奇式的钩沉,而在于它对于现实触及的刚性和锐敏。正如茅盾所说:“‘报告’作家的主要任务是将刻刻在变化,刻刻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问题立即有正确尖锐的批评和反映。”对于现实,特别是有关当下转型时期重大社会和民生问题现实的表现,应当成为报告文学艺术指向的首选,成为报告文学作家坚守现实性的基本责任和书写伦理。在现实面前,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家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报告文学作家不应该“王顾左右而言他”。否则,报告文学写作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进一步说,即使是在报告文学中回看历史、钩沉过往,也应立足于现实的支点。近几年来出现的书写历史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这样的特质,比如何建明等的《忠诚与背叛》、黄传会等的《中国海军三部曲》、赵瑜等的《革命百里洲》……这些作品将所书写的宏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激活,发掘并凸显其与当下现实的某种对应性或启示性,让所书写的历史不再“史料化”,而是真正活起来,让今昔对应和对话,让历史告诉现实,让历史启示现实。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报告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出现了鼎盛期和低谷期,近十年来又出现多元裂变和平稳前行的态势。
B.传统报告文学写作的理念、视野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刷新与拓展,这与“非虚构”报告文学文本的出现有关。
C.有一种报告文学,它采用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再现对象的书写取向,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
D.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和战争,报告文学的这种创作状况在进入新世纪后仍然有增无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网络和电视信息的迅速与公开传播,报告文学作为文艺“轻骑兵”的新闻报道功能大为弱化。
B.过分强调报告文学把握事物的深度和力度、作家规避写作风险的生存考虑是报告文学的史料化倾向出现的主要原因。
C.通过写实性叙事,对现实社会文明进程与状态进行观察、反思甚至批判,这应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虚构文学的终极诉求。
D.报告文学作家如果也“躲进小楼成一统”“王顾左右而言他”,那就是偏离或漠视自己的基本责任和书写伦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确实出现了诸如《忠诚与背叛》《中国海军三部曲》等优秀作品,这与作家们坚守严肃的创作态度有关。
B.即使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描述全面、“打捞”及时,报告文学文体存在价值也不一定因此就得以凸显。
C.《忠诚与背叛》《中国海军三部曲》等能成为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是因为它们找到了立足现实的支点,更是因为其成功钩沉过往。
D.报告文学不是不能涉及历史题材,而是在涉及历史题材时也要立足于现实的支点,让今昔对话,让历史告诉现实或启示现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了庆祝第35个教师节,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庆祝2019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笔者对照了最近几年教育部庆祝教师节的通知,发现今年的通知跟以往有五处不同的地方。

一、落实教师待遇。今年的提法是“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二、依法维护教师权益。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中从立法的角度保障教师的权益。

三、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安安静静教书,做好教书育人主业,才是教育的正道。

四、关心教师健康。教师工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强度很大。除了业务工作外,学生管理更是要很多精力。还有很多份外工作,更是让老师身心疲惫。

五、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必须保证教师寒暑假的休假权。

(:中国教育网)

材料二: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39%。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90万亿元,***徐立全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会上宣读了楚天园丁奖、湖北省农村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决定并颁奖。蒋超良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祝贺,向全省76万多名扎根基层一线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

蒋超良在会上指出,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抓好学***蒋超良强调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对湖北地区发展起主要作用。【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19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的提法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灵活性。
B.“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的提法,体现了教师待遇落实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需要建立有效机制进行督促。
C.蒋超良在湖北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政府对教育的优先原则,体现了湖北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D.选文四则材料分别从政策、资金、具体举措等方面列述教育部为教育保驾护航的做法,利国利民。
【小题3】请结合材料,归纳我国重视教育的具体做法,并根据你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内最早的共享单车企业创立于2014年。2015年国内共享单车初步发展,到2017年,用户数激增700%,预计未来三年仍将大幅增长。
共享单车用户以在校大学生,年轻的上班族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学校、公交站、地铁站等附近的共享单车给使用者提供了最快捷的“最后一公里”行程方案。共享单车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也有绿色出行的好处,在城市内快速普及。
在用户的使用频率方面,大部分用户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也在靠着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
从当前主流的十家共享单车APP用户评分上看出,共享单车行业整体的用户评价并不是很高,一步单车超过9分,小蓝单车超过8分,更多的共享单车APP评分惨不忍睹。
当前,共享单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一部分来自产品本身,包括车辆的损坏等:而另一部分,则来自用户,包括一些用户盗取共享单车、恶意损坏、换锁等,这还需要平台与政府共同监督,行业只有在规范化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发展。
(改编自《速途研究院报告》)
材料二:
2016年,已有数十家企业进入共享单车领域,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共享单车已有数百万辆,扫码骑车、手机付费的共享单车为不少市民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也随之出现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挤占公共空间,带来了安全隐患。在不少城市,非机动车道、步行道、主次干道转弯处、闹市区,随处可见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对环境秩序以及出行安全产生了影响。
对于违停的单车各地如何处理?在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南京等地,共享单车在人流拥挤地段违停,都被相关部门集中收缴,有时达数百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仅仅这样简单收缴很可能导致“三输”:管理方浪费人力,单车公司资产受损,需要骑车的用户用不了。与城市公共自行车有固定车桩不同,共享单车没有固定的停车点,如何保证使用者依规停放?
目前,多家共享单车企业都出台了信用惩戒条款,提醒使用者停放在规范区域内。单车内有一套积分系统,一旦停放不符合规范,下一位使用者可以举报,扣除这名违停者一定的信用分。当用户信用分过低时,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使用权利。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部门的监管意见正加速出台。
(摘自《山西日报》)
材料三:
最近,广州共享单车用户接连收到商家推出的“免费骑”、充值返现活动的通知短信。23日上午,摩拜单车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红包车”,不仅骑车“限时免费”,还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带入“血拼时代”。24日,“摩拜红包车”在广州上线。
记者从摩拜单车了解到,今后,用户打开APP时,除了能看到周围可供使用的共享单车,还有可能发现红包图标,也就最新上线的“摩拜红包车”。只要找到这类“红包车”并有效骑行超1 0分钟,即有机会获得100元以内的现金红包,金额累计超过1 0元即可通过支付宝提现。
实际上,过去两个月,共享单车企业的免费大战持续升级。上周末,小蓝单车率先宣布开展“免费骑”活动。随后,摩拜、ofo立即“迎战”,各商家的充值返现活动也颇为频繁。
免押金、骑车免费,甚至还送红包……对于此前引起业界热议的共享单车盈利模式问题,各家企业似乎已“放弃了思考”,直接进入名副其实的“烧钱”模式。不过,这当然意味着企业要承担巨大的运营成本。一方面,不想丢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不愿与对手“分蛋糕”,这也让单车企业陷入份额与烧钱必须二选一的“囚徒困境”。
(摘自金羊网)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及共享单车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在城市内快速普及的原因是使用方便。
B.材料一认为,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主要依靠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共享单车行业整体的用户评价并不高。
C.材料二说到,共享单车违停给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一些城市对在人流拥挤地段违停的单车采取收缴的方式加以解决。
D.材料三认为,“摩拜红包车”率先在广州上线,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融入“血拼时代”。
【小题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共享单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只要单车行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种势头势必一直延续下去。
B.据材料二分析,对违规停放者,采用举报和扣除信用分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在目前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
C.材料三对广州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做了报道,各家企业“放弃了思考,直接进入了“烧钱”模式,这对消费者非常有利。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共享单车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共享单车带来了便利,也存在不少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