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9分)
好望角 连俊超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小题1】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4分)
【小题2】老船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4】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说说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一种理解,并结合本文阐述理由。(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小题2】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
【小题3】文章的主人公刘乡长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典型,你对这一形象有何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千奇百怪的岩石
  在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上,分布着众多以奇特壮观的巨大岩石而著名的国家公园,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就是其中之一。
  距今100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力量,地表向上隆起,其中一大块形成一个高耸的平台——庞沙冈特高原。在高原隆起的过程中,巨大应力使岩石发生断裂,水流得以从岩石穿行;水流缓慢而持续地侵蚀岩石,使岩石间的缝隙逐渐扩大,形成河流和溪谷;天长日久,高原上就形成了一道道深邃的峡谷。
  布莱斯峡谷里每年的降水量大约为25厘米,高原地区每年的降水量大约为50厘米,降水时间多数集中在夏天,暴雨来时常伴以雷暴或雹暴,有时不到一小时降雨量就可达2.5至5厘米。大多数的雨水并没有被地表岩石上覆盖的一层层薄土吸收,而是顺着地表流失,因此布莱斯峡谷山洪暴发相当频繁。
在布莱斯峡谷地区,将大块岩石碎裂成较小岩块的最有力的力量莫过于冬天的冰。庞沙冈特高原每年的降雪量大约为250厘米,冰雪解冻的日子大约为200天。在这些日子里,每天都有少量的雪融化流入岩石缝隙中,到了晚上融化的雪水冻结成冰。水在结冰后体积膨胀,就像冰做成的楔子一样,将岩石间的空隙扩大。更多的水不断流入缝隙处结成冰。冰楔的体积越来越大,直到最后使岩石破碎裂开,这个过程叫做“冰楔作用”。
在冰楔作用和地心引力作用(也叫“重力作用”)下,在一些已经形成的天然岩柱上,或者在高原的边缘处,经常会有石块滚落下来,小的只有卵石大小,大的则如汽车。较小的岩石被雨季的洪水和融化的雪水冲走,较大的岩石则垮落下来撞击地面碎成小块,然后被水顺着斜坡冲下去,或者受重力的作用滚落下去。
相比之下,风蚀的作用则要小得多。大雨过后,峡谷中的泥土逐渐干燥并形成一层很硬的外皮,而风只对较为松散的尘粒才起作用,无法撼动紧紧依附在硬皮上的泥尘。另外,地面的植被会用它们的根留住泥尘,而风在刮过植物枝叶时遇到阻力也会威势大减。
如果岩石的风化源于风力,那么岩柱的表面应该更圆润平滑,而布莱斯峡谷中的许多天然怪石柱都具有尖锐的边缘和锯齿般的顶端,可见并非风力所为。
石灰石.粉砂岩和白云石相对来说非常坚硬,岩柱顶部的岩石大多都是这些类型的。泥岩是岩柱中最软的部分,这很容易识别,因为岩柱体最细最窄的部分就是由泥岩构成的。泥岩遇水后侵蚀速度很快,每次大雨过后岩柱的泥岩部分往往都会旧貌换新颜。
水对岩石会产生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作用。洪水裹挟着泥土和岩屑从高处倾泻而下,刮擦.磨损和冲刷着坚固的岩石;缓慢流动的雨水和融水则静悄悄地流进岩缝的孔隙中,使凝聚砂岩的胶结物慢慢分解,带走其中的松散砂粒。
高原的边缘地区最容易被侵蚀,这是因为水在陡坡上流速更快,力量更大。冰楔作用使斜坡表层的岩石变得松动,流水则携带着砂砾岩屑一路刮擦较软的岩石,最终形成一道道冲沟溪谷。较坚硬的岩石留了下来,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岩石景观,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1.下列不属于布莱斯峡谷千奇百怪的岩石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水.冰.地心引力,不同岩石的不同运动,再加上漫长的岁月。
    B.距今1000万年至15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使地表隆起。
    C.巨大应力使岩石发生断裂,水流得以从岩石中穿行。
    D.冰楔作用使斜坡表层的岩石变得松动,岩石间的空隙扩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许多天然怪石柱都具有尖锐的边缘和锯齿般的顶端,这是水侵蚀岩柱表面的结果。
    B.洪水从高处倾泻而下,使凝聚砂岩的胶结物慢慢分解,带走其中的松散砂粒。
    C.风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因地表的植被而减小,岩石的风蚀是因为峡谷中有松散尘粒。
    D.泥岩构成的岩柱体遇水后侵蚀速度很快,每次大雨过后岩柱体大都会旧貌换新颜。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是造就布莱斯峡谷地区千奇百怪的岩石景观的主要力量。
    B.布莱斯峡谷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至今仍在继续。
    C.布莱斯峡谷地区千姿百态的岩石景观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边缘地区。
    D.在暴雨洪水和雪水的作用下,这些千奇百怪的岩石经常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同类题3

扛椽树(节选)
刘成章
①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②滔滔的河。滔滔的神话和历史。滔滔的云中飘带和地上脚步。自周至春秋,花开花落五百年,星转斗移五个世纪,五百年五个世纪十几万个晴晴阴阴的日子,纷来沓至,应接不暇,等来了古神州的第一批诗人。诗人们如鸟如蝉如蛙,吟诵之声不绝啊不绝。吟出了“风”,吟出了“雅”,吟出了“颂”,吟出了一部《诗经》。吟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绝妙佳句。不过,此句绝妙是绝妙了——引得后辈子孙竞相模仿,竞相依依——但,它却与这柳无干。依依者在水一方,若窈窕淑女,不在陕北。陕北是满眼的干山圪塔。依依者不是这柳。——也难怪,这柳只生长在遥远的绝域,诗人们何得一见?
③一次一次地被冷落,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碰到谁的头上,都无疑是重大的打击,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这柳,我心想它一定是一副失望的颓废的样子了。殊料,它心静如水,仿佛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
④然而,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漠风狂舞,首如飞蓬。而我,也恍若又见故人,顿生亲切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茫然不知何以如此。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原来,是柳在等我。哦,柳!陕北的柳!朴拙如庄户人的柳!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
⑤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⑥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⑦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⑧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暴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小题1】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解释划线的语句在文中的含义。(6分)
(1)——这就是这柳。
 
(2)——这就是陕北的柳。

【小题3】扛椽柳为什么千百年来不为众多作家欣赏,却能激发本文作者如此浓烈的情感?6分
  
  
【小题4】请从语言特点或情景关系中选取一个角度对本文进行简要的赏析。(6分)
 
 

同类题4

议论文阅读
疯狂粉丝的背后
①一项媒体联合调查结果称,目前中国粉丝的数量超过两亿人。“粉丝”已替代“追星族”,而成为所有人、事、物的迷恋者、狂热者、喜爱者、支持者的统一代名词,成为狂热迷一族的最强代名词。
②“粉丝”,已然成为一种无孔不入的现象。正如西方一位文化批评家所言,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渴望更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价值观念的尺度已完全改变——这个“渴望更新的世界”,因为人类的生活和渴望,不仅每日是新的,而且,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化。伴随着当今娱乐时代产生的“粉丝”群体出现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粉丝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新文化。
③无论健康、极端,还是疯狂,粉丝文化受到公众的广泛承认并迅速蔓延。2006年8月出版的《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用许多词条来解释、说明追星现象。这或许意味着,“粉丝文化”开始通过教育的通道,走上中国文化的“正文”。
④事实上,真正应该担心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种选秀活动中越来越猖獗的“粉丝秀”,即各个媒体开始关注的所谓“职业粉丝”现象。2007年3月31日《环球人物》的报道说:台上选手谈笑风生,台下“粉丝”则服装统一,加油助威,他们会为了选手的一次情绪波动而微笑、哭泣……中国人突然被“粉丝”的疯狂举动镇住了。但如果你真以为这些选手魅力无边到让人一见钟情,那就大错特错!他们从素不相识的面孔一夜之间成了“万人迷”,全仰仗“职业粉丝”。据调查,“职业粉丝”大多来自13岁—25岁之间的年轻人,身强力壮,有饱满的精力,洪亮的嗓门,热爱“粉丝”职业。他们接受的训练,就是揣好某个明星的照片,认准模样以后,在他每次公开亮相的时候,忘我投入外加歇斯底里地欢呼对方的名字。而“职粉”也有自己的等级,最普通一级就是举举海报,喊喊名字,为选手造势、造人气。中级“粉丝”就有技术含量了:他们前赴后继地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选手制作个人网页、博客,拉高人气。顶级的“职粉”,甚至能与选手和主办方保持紧密联系,指挥“粉丝”、组织拉票、制作宣传品、与其他选手的“粉丝”团合纵连横。
⑤当然,活儿不能白干,视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现场表现拿赏钱。当曲终人散之际,职业粉丝们擦干眼泪,润润喉咙,带着兴奋后的疲惫,从顶级“职粉”那里领薪水。
⑥如果说,“职业粉丝”也是泛娱乐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谋生手段,它在经济层面是无可厚非的,凭汗水、凭泪水、凭气力吃饭,没什么不妥。但毕竟,“职粉”以金钱打破了开蒙时期粉丝文化的纯粹度,似乎有违娱乐精神的初衷。
⑦很多人对越来越职业的“粉丝精神”表示担忧,也有粉丝开始反思自己的“职粉”身份。一位曾经沉迷超女拉票的粉丝对记者说:“我们的痴情只会变成商家和高层捞钱的筹码。偶像说一句‘支持我’,我们就蠢蠢欲动,却不知道后台是谁在数钱数到手软!”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小题2】文章第④段开头说:“事实上,真正应该担心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之前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静夜听风
姜琍敏
①静夜听雨,仅仅这几个字,就赋予我们多少诗意!最是那温馨的春夜,淅淅沥沥的细雨,抚着恬怡的春梦、绿肥红瘦的江南,是何等美妙意境?
②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动地而来,门窗劈啪,雨蓬呻吟,耳畔嗖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籍。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的。何况晚来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③当然,也有例外的人。诸如我,每于无眠之夜听风,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似乎会吹开记忆之门,听不同的风声,如同听到久远而淡忘的歌声,会将不同的往事纷纷乱乱地勾陈于眼前,牵起种种沉溺的情愫,有时竟也因之温情绵绵甚或慷慨激昂。因为我与风,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因缘。
④早年我下放煤矿,矿在太湖之中。按月休假。而休假前夜,总特别关注风情。因为交通全靠班轮,遇有6~7级风便要停航。夜来无风,睡眠便稳,有风则忧不能行,常至不寐。而假毕前夜,心情又正相反,夜风越大越是窃喜,为可在家多呆一日也。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忽憎,可谓自私无理,却又大可理解。这也是矿上大多数人的一般心态,算是一种特色。在矿上,我当过多年外线电工,常年在电杆甚至输电铁塔上爬上爬下。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高空作业,晴朗无风的日子总是顺利也舒畅得多。遇风,尤其是阴寒天,上得杆去冷而僵,不利索不说,危险也相对大些。杆顶的风比地上又格外尖利而硬朗,足可将尚未系上安全带的人吹落几十米外。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每听到某种风声,眼前常会活现杆上苦苦僵持的情景。不纯然是苦味,也有淡淡的自豪在心头。去年重回故地,见到我当年架起的电杆犹在那儿为人造福,那分感情更其甘洌。即使那时,在风中的电杆上,也有别人体味不到的独特情趣。那就是活干得顺手时,听那新扯起的四根长线,如琴弦般在风中铮铮放歌,嗡嗡有韵,奏出我的欢悦。人越高,如在几十米的铁塔上,那风越劲,“弦”上的音乐听来也越发清长动人,有时竟令我激动不已,操起大铁扳手,铿铿猛击粗长的银线,那气势,直若壮士临风,挥剑长啸大风歌! 
⑤毕竟才20出头,意气方遒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连梦中也找不见它,却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只有静静深夜,听着当年一样的风声,才会拾到几分一样的心情。悲欤,喜欤?
⑥风吹来多少记忆?风吹走多少故事!而风逍遥自在,无影无踪,来复去,去又来。我呢,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
【小题1】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
A.(2分)
【小题2】请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
A.(4分)
【小题3】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欤,喜欤?”的感叹?(4分)
【小题4】请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评点文中划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A.(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