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逆旅
柯灵
这是一座巍峨的高楼,豪华的大饭店,——像摩天的崖壁,突兀地在闹市中心出现了。
脚下是喧嚣的海,人与车汇成洪波,涡流似地激荡翻卷。四周林立着无数高低新旧的建筑,——游戏场、跳舞厅、性病医院……电炬的光影交织成幻异的云彩,网罗半个天空。
像盛宴中的一位嘉宾,满座对她抛过无言的敬礼,这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样吸引着千万行人的艳羡之色。
饭店开幕第一天,主人在那刚装修完成的大厅里招待宾客。灯火通明,把漂亮的大厅映照得如同水晶殿堂。来宾们安详地满坐在餐桌前面,运用着雪亮的刀叉。侍者来往如穿梭,春风似的暖笑在脸上荡漾。主人站起来了,一张圆而红润的脸,体面的身材,和气而且恭敬,动作与声调都恰合“上流社会”的仪节。他报告这大厦筑成的历史:经过了整整的两年,——前年夏初开工不久,战争就使工程停滞,几乎没法继续。可喜“战后”的繁荣不减当年,这事业的需要更其迫切。到这里他再说明这饭店的设计:餐厅就在底层,舞场将开在摩云的楼顶,每一个房间都是最精致华丽的,它将尽力使旅客从这里得到最好的享受。末后他谦逊他对社会贡献的微薄。
一阵响亮的掌声,一串美满的祝词,报答了主人的热忱。
(感谢我的职业!——在这体面的华筵中也让新闻记者占了一席。我跟着鼓了掌。可是我的思想正驰骋在一些别的场景上面……)
时光倒流,我看见这坐着的地方——不过是一片砖横瓦乱的场地。
战火正红,怒吼的炮声改变了这都市的面貌。千万人毁了家,狼狈地涌向街头,涌向巷口。我记得这开工不久的建筑,空场上还只立起高楼的骨架,这时就成了许多难民的安息所。
我还记得八月十四日闹市口的一颗炸弹,血染得一街猩红,人肉飞溅到天半,尸体在空场的后面积成了小丘。
我也还记得,这都市失陷以后的第一个冬季,侵略者的行列蜿蜒地从长街踏过;就在这未完成的摩天楼上,有一个年轻的工人,激动地对游行的队伍狂叫着“祖国万岁”,一纵身如流星陨泻,用生命表示了他的义愤,对殖民主义的抗议。
狼烟遍地,万里锦绣的河山先后失色,而“孤岛”的繁华却更像个太平的年代了。颓废的诗人把华屋看成荒丘,现在我们却眼看着悲惨的地狱幻化成妖艳的天堂。
它的辉煌胜过宫阙,每一个房间都住满了贵客。也许有洋场恶少,正用黄金收买爱情。也许有大腹的豪客,在一把纸牌里面勾心斗角,大堆金钱倏忽地转换着主人。也许还有着种种不可告人的秘密,——欺骗、掠夺、出卖灵魂的交易……(那个狂呼着“祖国万岁”的跳楼人,不知道是从哪一层楼上跳下来的,而那些房子里现在是什么光景?先前曾在这里寄宿过的,那流离的一群呢?他们是不是还都好好在世上活着?)
虚无主义者视人生如游戏,而以人间为逆旅。在扰攘的天地之间,他们悠然而来飘然而去。时间老人则如白衣的侍者,一例殷勤接待,迎来了一批,又送走了一批。现在我正置身于这大饭店的客厅里,不禁想起这样的一种生活哲学来了。此时此地,最适合于生存的也许正是这种哲学。可是这正是一种死的说教!人们忘记了,就在这“逆旅”的工地上,也曾有那么严分敌我、坚贞不屈的人,慷慨地流了血的!
正是这种人,在人间留下正气,留下胜利的希望;并且使我们时时羞愧、警惕,不至于被这醉生梦死的浊浪所淹没!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注】孤岛: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四年间租界四面都是被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摩天的崖壁”、“水晶殿堂”、“喧嚣的海”、“砖横瓦乱的场地”等,渲染了大饭店所处的环境。
B.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有“上流社会”中热情好客、举止得体、谦恭有礼的大饭店主人,有“安详”的来宾,也有跳楼的年轻工人。
C.文中两处括号中的句子,都有引起下文的作用。第一处由眼前的现实引起下文的回忆,第二处引起下文对两种人生哲学的思考。
D.作为新闻记者,“我”没有沉浸在眼前的豪华奢侈之中,而是回想起以前炮火中这都市的面貌,表明我对现实有着自己的思考。
【小题2】文章结尾所说的“这种人”究竟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含义?请概括这篇散文的主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4 12: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根系”这一概念是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苏先生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经山西全境向西北至内蒙古河曲地区,向东北经冀西北延伸至辽西地区,形成“Y”字形文化带。这一地带是中华诸文明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也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红山文化处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直根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和中华古文化都有着高度发达的祖先崇拜。中国没有传统的宗教,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是中国人信仰和崇拜礼仪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安阳殷墟西北岗王陵区内上千座祭祀坑和卜辞中对先公先王各类祭祀礼仪的记载表明,商代的祖先崇拜十分发达,为国家重典,礼繁而隆重,向前追溯到史前时期顺理成章,但目前所知的史前文化中,只有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可以与之有较为紧密的衔接。红山文化被认定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发达的祖先崇拜是一个主要实证。

祭祀遗存的规范化也是理解红山文化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重要方面。苏先生最早注意到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是在发现东山嘴遗址之时。这个遗址面对河川和大山山口的高岗,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南圆北方、左右对称,这完全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却与后世建筑,特别是礼仪性建筑如天坛、太庙、明十三陵的布局相近。红山文化建筑地址的规范化可视为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源头所在。

红山文化是史前两大玉文化中心之一,其玉文化具有高度抽象化又高度规范化的特点。以其中的龙和凤题材为例,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龙凤造型都已定型化,商代玉龙与玉雕龙在造型上一脉相承,玉凤的翅与尾的表现方式也与商代青铜器上的凤鸟纹如出一辙。尤其是红山文化中已出现的龙凤合体题材,而且设计精妙,神态成熟,是后世玉器基本造型龙凤玉佩的祖型。这是红山文化作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一个显著标识。

同玉器规范化和制度化相关的,是红山文化特殊的埋葬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唯玉为葬”。玉器作为古代墓葬随葬品,见于全国各地各时期的考古文化,但唯红山文化只葬玉器而不葬其他陶石器等。玉器是一种被赋予思维观念的非实用器,有别于来自生活和生产等实用性的其他随葬器物。独以玉器为唯一随葬品而排斥其他,当反映红山人精神重于物质的观念。礼的源头,是理解红山文化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重要方面。王国维释“礼”字的初型为“以玉事神”。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习俗是礼起源于史前时期最为典型的证据。一般认为,礼是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的,现将中国传统礼制的起源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这就再次确立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总根系中的直根系地位。

(摘编自郭大顺《为什么说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直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B.红山文化是目前所知唯一能与商代祖先崇拜形成较为紧密衔接的史前文化。
C.红山文化玉器中龙凤造型与商代极其相似,也是后世玉器龙凤玉佩的祖型。
D.红山文化唯玉为葬,不葬其他实用性器物,是国内各地考古文化中独有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四个维度充分论证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总根系中的直根系地位,层次清晰。
B.红山文化与后世文明之间存在渊源关系,这是论证红山文化直根系地位的关键所在。
C.第四段详述红山玉文化龙凤题材的影响,旨在证明其具有高度抽象化和规范化特点。
D.中国传统礼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王国维对“礼”字的阐释是其有力佐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研究过程中,既重视文物、遗址的发掘,又关注文献资料,二者相互印证,是考证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B.红山文化作为直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中华诸文明之中升起最早也最光亮的地带。
C.东山嘴遗址南圆北方、左右对称的布局,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足以证明中国的传统礼仪起源于红山文化。
D.如果红山文化中没有“唯玉为葬”的习俗,中国传统礼制将失去源头,红山文化也将难以确立其直根系地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骨朵儿
程宪涛
花骨朵儿推开木栏门时,艺人们多在院子里。花骨朵儿这时登场,惊呆了所有的艺人。抽烟的忘了吐纳,扯闲篇儿的忘了下文,背戏文的忘了词儿。
花骨朵儿直奔大辽河,道,俺想跟戏班学艺。唱蹦蹦男艺人居多,女艺人凤毛麟角,稀奇得让人遐想。大辽河尚未回应,花骨朵儿又忽然改口,道,俺不能去学艺!两个极端的变化,愈勾起大辽河的兴致。
大辽河问,咋比六月天变得还快?花骨朵儿说,俺是瞎婆婆捡来的,俺是她的拐杖,俺离开了她,老人该咋办?柴火没有人打,水缸里没有水,米袋子也瘪了。大辽河接茬儿道,俺们给打柴,留钱雇人挑水,给留下过冬口粮。花骨朵儿无路可退,只能“勉强”答应。
跟班学艺讲究“三稳”:嘴稳,手稳,心稳。在一段时间内,要品评要考察。大辽河省略了环节,他看中了花骨朵儿的长相。蹦蹦艺人行走江湖,有两种东西吸引观众:一是技艺,说、唱、扮、舞,还有绝活儿;二是外貌,要打人儿,艺人中常说的“卖肉”。第二种艺人技艺差,常常被艺人看低三分。唱蹦蹦戏追求卖点,百姓的口味各异,戏班根据市场调整。
艺人们起着哄嚷嚷,让花骨朵儿唱段戏,意思是点拨验证。众人早有预期,这是柜上摆设——中看不中用。但是,花骨朵儿首先说道,俺唱得实在平平,俺想取长补短。大辽河说,咋个意思?花骨朵儿说,你教俺耍手绢吧,弥补唱戏的短处。大辽河细细咂摸,这也是一套路数,道,俺就教你耍手绢。
舞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属于蹦蹦戏艺人的绝活儿。花骨朵儿早年随父母逃荒,半路遇胡子与父母失散,幸得瞎婆婆救助,俩人相依为命生活,是吃得苦的孩子,每天早晚跟师父练功。花骨朵儿的舞与众不同,她一手拿绿色手绢,一手是粉色手绢,比一般手绢大一圈,一朵是绽放的莲花,一片是伸展的荷叶,加之粉面如花儿,又配上一双玉臂,简直是荷花绽放,吊足了一大批百姓的胃口。大辽河的目的达到了,很多百姓都是为看花骨朵儿。
大辽河说,寻思个事。花骨朵儿说,师父尽管开口。师父说,美中不足呢,你小臂上有疤,用粉绫子扎上,台下看不到,不会那么扎眼。
花骨朵儿说,那是俺两岁时,手臂触到了火盆上,留下的一条疤痕。当时母亲照看俺,父亲在户外劈柴,母亲转身的工夫,俺就碰到火盆。父亲知道了,给了母亲一撇子。用獾子油抹上,父母心疼俺,晚上睡不着觉,母亲常常自责,父亲常常叹息。
大辽河说,又说明啥事儿呢?
花骨朵儿说,知道这事的,只有四个人,父亲、母亲、师父、自个儿。
大辽河道,你要让更多人知道?
花骨朵儿点头,嗯。
来搭班的梨树艺人,百姓送艺名大斧头,以表演下装见长,当晚和花骨朵儿一副架,未被技艺吸引,被容貌所打动。主动约了花骨朵儿,要求留下唱一副架,意思是俩人要好。但是提出一个条件,不再暴露两条胳膊。花骨朵儿决然拒绝,道,俺就要给台下看,这是俺的条件。俩人执拗如牛。大斧头次日早上,背上包裹悄然离班。
花骨朵儿含泪望着背影。大辽河跟上来说道,难得的好小子,走了可惜了。花骨朵儿哽咽着说道,俺更想爹娘了!
这一年冬季,戏班子从铁岭出发,直到吉林长白山里。某日,戏班子唱屯场时,台下听戏的夫妇,一边看花骨朵儿表演,一边忍不住流泪。夫妇俩扑到台前,道,闺女啊,终于找到你了!
原来,花骨朵儿胳膊上的疤痕透露了身份信息。
花骨朵儿不再随戏班子游走。与戏班子艺人分别时,她告诉大辽河,俺流浪就是为找家。
(有删改)
【注】蹦蹦:源自东北的一种地方剧种。胡子:东北民间对土匪的称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花骨朵儿初次与艺人见面情景,从侧面展示花骨朵儿形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又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花骨朵儿前面跟大辽河说“俺想跟戏班学艺”,后面又说“俺不能去学艺”,这貌似矛盾的话,真实展示了花骨朵儿矛盾的内心世界。
C.小说描写主人公花骨朵儿的同时,也写了梨树艺人大斧头,以及花骨朵儿拒绝大斧头提出的条件,是为了突出爱情与亲情相冲突的主题。
D.虽然花骨朵儿的父母着墨不多,但是读者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女儿的爱和思念,而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出来的。
【小题2】小说中的花骨朵儿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花骨朵儿“与戏班子艺人分别”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不可知的偶然
格非
1980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我落榜了——化学和物理都没有超过40分。母亲决意让我去当木匠。
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我们当地有很多有名的木匠,但我母亲请不到,她请了家里的一个亲戚。这个木匠因自己是有手艺的,觉得自己特别牛,很是凶悍。他对我母亲说,这个孩子笨手笨脚的,不严厉是学不出来的,我要是打他你会舍得吗?母亲只得说,你打吧。我很不喜欢这个跷着腿坐在大椅上的人——我和他无冤无仇,他为什么要打我?我就对母亲说,我要考大学,而且要考重点大学。母亲睁大了眼睛说,孩子,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你连门都没有摸到呢。你要是考上大学,我们都要笑死了。
就在我灰了心,要去当木匠学徒的时候,一位镇上姓翟的小学老师,敲开了我家的门。他与我非亲非故,素不相识。我至今仍然不知他是如何寻访到我们村的。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夜已经很深,大家都睡了,他戴着草帽,站在门外,把我母亲吓了一跳。他见了我劈头就说,你想不想读谏壁中学?——那是我们当地最好的中学。我当然是很愿意的。他说他可以把我引荐给那里他的一位朋友。
当我拿着翟老师的亲笔信到了谏壁中学,他的那位朋友却告诉我,语文、数学必须拿到60分,不然无法进入补习班。他说,让我看看你的高考成绩单。
在决定命运的时候,我的脑子还算比较清醒。我知道我的成绩根本不能进入这个补习班,我也知道无论如何不能够把口袋里的成绩单给他看,于是我说,我把成绩单弄丢了。
“你可以去丹徒县文教局查一查,把分数抄回来。”他说完,给了我一个地址。
县文教局在镇江,青云门六号。在马路边上,我只要随便跳上一辆公共汽车,就可以回家,永远做一个木匠的学徒。可是如果我去镇江的文教局呢?事情结果是一样的,我还是会得到一张一模一样的成绩单,还是无法进入谏壁中学,还是要返回家乡,做一个学徒,为我的师傅递上热毛巾,听任他大骂。
我徘徊了两个小时。镇江对我而言,是一座陌生的大城市,它实在太远了,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我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不会轻易冒险,不会去做我觉得非分的事情。我觉得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要回家的。我根本没有去过镇江,而且去了也不知道县文教局在哪里。这些都是我无法逾越的困难。但那一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前去镇江的过路车子。
到了县文教局,正好是下班时间,传达室老头儿冷冷地说,现在下班了,你不能进去。
我想也罢,我进去又有什么用呢?在我打算掉头离开的时候,有人叫住了我:小鬼,你有什么事?
我看见两个人,一男一女,往外面走。我说我的高考成绩单丢了,能不能帮我补一下?
男的说,下班了,明天吧。
女的则说,我们还是帮他补办一下吧,反正也不耽误时间。
他们把我带回办公室,帮我查找档案,又问我办这样的成绩单,有什么用处。
我沉默了一下,突然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
“那你来这里干什么?”他们显然有些生气了。
我于是讲了高考的落榜,讲了自己很想去谏壁中学补习,但是没有达到他们要求的分数线。我说我一定要读这个补习班,去考大学。
那个女的说,这怎么行?男的不吭气儿,他抽着烟,盘算了好一会儿。他让我出去等回话。十分钟后,他说,唉,帮你办了。
我那时很小,15岁,穿的衣服很破旧。大概他是因此萌生了帮助之心。
他们问我需要多少分,我说语文70分,数学80分。说完了很后悔,因为这个分数已经可以考上大学了。我又把分数改过来了,语文68分,数学70分。写完了之后要盖章,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章突然找不到了。
他们翻遍了抽屉,打开又合上。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能是最紧张的时候。没有章不就完了吗?事实上公章就在手边,大概是当时大家都太紧张了吧。
女的盖完了章,轻轻说了一句:“苟富贵,勿相忘。”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丽的女性。我的感激出于如下理由:她竟然还会假设我将来会有出息。
我似乎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拿着成绩单,飞跑着离开了。等回到家的时候,我一天都没有吃饭,整个人都要虚脱了。
第二年我再次参加高考,开始了在大学的求学之路。
选自《2014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对“我”主动帮助,而这位老师的朋友却“公事公办”,小说借这种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B.母亲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认为“我”不可能考上大学,于是决意让我去当木匠,并请了一个特别牛却很凶悍的木匠亲戚教我。
C.作品以朴实的笔调叙述了我的人生遭际和内心纠葛,反映了在80年代刚刚恢复高考时期,有关教育部门随意改分数、任意盖公章的不正常现象。
D.小说以我第二年再次参加高考得以金榜题名作为结局,丝毫不去提及备战高考的经过,这样写呼应了标题,使情节更加集中,颇具艺术匠心。
E.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而恰如其分的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县文教局两位办公员在办与不办上的纠结和找公章时的紧张,就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小题2】小说在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善于制造情节上的曲折,请简要分析这个特点,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漂在河床上的麦穗

安庆

那个遥远的夏日,我和母亲去邻村捡麦,夏日的太阳下,我看见满地都是挎篮捡麦的女人。母亲佝偻的腰一次次弯下,凌乱的头发被风掀起。快晌午的时候,母亲把拾的麦子摁在那只荆条篮里,嘱咐我把麦子先送回去。

那段记忆就刻在我回家的路上。我沿着卫河大堤勿勿地行走,半途上我看见一棵粗大的桐树,树荫伸展遮住了整个路面。我拿定主意在树荫下凉快一阵儿再走,然而我忽然看见桐树下坐着一个满脸横肉的壮汉,身旁放一把铁锨和一顶草唱,一种不祥的预感生上心头。我打消歇息的念头,两眼直直地看着前方,勉强支撑着往前走。“站住!”一声断喝从身后传来,我一个激灵,下意识地护住篮子。那运着凶光的汉子已经站到我的眼前。

“在哪儿拾的麦子?”

“在…在南地……”我战战兢兢地回答。

“不知道麦子不让拾吗?”汉子满脸凶气地问。

我说:“是……是一块放了荒的地。”

“胡说,放了荒也不能让外村人来拾,把麦子放下。”

“不。”我紧紧地着篮子。

“放下?”汉子凶凶地命令。

一种本能的恐惧使我擦着篮孑想夺路而逃,但篮子被振狠地扯住了。“哇!”我恐惧地哭了,静静的炎日下我的哭声在河谷回荡。

“把篮子放下!”汉子没有丝的妥协。

我在哭声中争辩,“这是我妈拾的麦子,为什么要给你留下?为什么给你留下?为什么?呜呜。”你不讲理,不讲理。

那人似于要和我赌气,猛地从我手里夺过篮子,我喙哭着和他去争。他离我几步,身子向后一趔,篮子被他狠狠地抛出去,在空中划过一道长长的弧线,转身看时,篮子已落进河床。

我眼泪哔哗地流着,然后是放声大哭,我想起母亲烈日下的辛苦,湿运的衬衫。我拼命地奔下河滩,鞋在奔跑中丢了一只,衣服被河坡上的荆棘挂破。

一双粗壮的大手拽住了我,我猛地扭过脸愤怒地盯着他,我狠狠地要咬他的手,他松了,有些手足无措地看着我。我跳进河里,泪水合着河水流消,我在哭声中捉住了那只荆篮,但篮里的麦穗已被河水冲中跑,我站在河水里,看着麦穗飘在河床上,河床上的波浪一波波把麦穗中走了,我就那样站在河水里看麦穗被一穗穗中远。后来我掂着滴着水珠的空篮,穿着一只鞋,穿过大堤,蹒跚地回家。

终于等到了母亲回来,母亲心疼地接着我,泪水滴下来。好久,母亲问:“河水深吗?”我说:“不深,再说,我已经会水了。”

妈说:可你还小啊,力气还没那么大。妈把我的手握在手里:“妈不该让你独自回家,怨妈。”我看见泪水在妈的脸上爬。之后妈再也没让我跟她去捡过麦子。

后来我知道那个扔我篮子的人是邻村当时的一个干部,姓胡。

没想到我后来要和老胡打那么多交道。多年后我被招聘到乡里,而老胡其时已经是邻村的支部书记。这之后,我因工作关系不得不多次和老胡接触,但那曾经经历的往事是不好说出口的。渐渐地我发现老胡并不是那么凶神恶煞,他在村里还颇有口碑,他带着群众调种植结构,在全村搞玉米制种,亩均收入是传统种植收入的几倍。

但那个结并没有从我的心中消失。

那年夏天,我陪种子公司的几个人在邻村待了几天。一天午后,我和老胡沿村东的河堤散步,走到一处排灌站老胡停下来。老胡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忽然对我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十几年前,那时候我年轻气盛,我在河边伤害过一个孩子。那一天,我在树荫就是这棵老桐树,多少年了,我一直没让处理,那孩子挎着一篮沉甸甸的麦子,我一赌气把孩子的篮子扔进了河里。那孩子哭了,疯狂地跑下河滩。我忽然害怕了,我紧跑几步拽住了孩子。可那孩子两眼愤怒地盯着我,我丢开了他的胳溥。孩子什么也不顾地跳进河里,捞出了篮子,可麦子已被河水冲中走了;直到孩子安全地上岸,我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不能忘记那双倔强的眼睛。要是孩子那天有什么过失,我一生都不能心安啊。我真是……”老胡说着两眼怔怔地望着河水。而后,老胡又怔怔地说:“可惜,我已记不得当时孩子的面目了,也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有一天,我能见到他,认出他,和他站到一起,我要向他深鞠一躬,向他道歉老胡的故事实在让我难以自制,不知道此刻该说些什么。

老胡从沉吟中醒过来,忽然问我:“你怎么了?”

我说:"没事,我只是为这个故事感动……”可我的泪水已经挡不住了。

老胡忽然扳过我的肩膀:“你说,当年的那个孩子是不是你?多少年来我的脑子里一直恍惚留着那个孩子的印象,从第一次见你,就觉得你和当年那孩子那么相仿,孩子倔强回头的样子一直刻在我的心里,是不是你?是不是?”

我依然愣着。

老胡双手作揖,在我的面前深深地弓下了,一弯河水依然静静地流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三个“为什么”,两个“不讲理”运用反复手法,表现“我”的恐惧、委屈与愤怒,以及对母亲辛勤劳动的果实将被剥夺的惶惑不解和伤心不舍。
B.小说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我”参加工作之后对老胡其人的新发现,这处略写看似闲笔,
实则表达了当年涉世未深的“我”对冷酷、专断的成人世界的无知。
C.“忽然扳过“双手作排“弓下了腰”等动作描写,以及“是不是”的反复追问,这些都表明老胡对自己当年伤害了孩子而深感愧悔与真诚道歉的心意。
D.小说整体按时间先后顺序叙事,中同穿插老胡讲述的故事”,使之与“我”的记忆影像叠加,同时又推进情节。如此安排,叙事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小题2】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以“漂在河床上的麦穗”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通读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从源头领略中国文学之美
几乎人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诗经》,然而真正一首一首通读《诗经》,并从中领略其文学之美的,却少之又少。我们常常以为学过了“关关雎鸠”或“蒹葭苍苍”就是学过了《诗经》,我们以为吟唱被改编过的“我愿逆流而上,寻找她的方向”就是在亲近《诗经》,我们甚至以为读一些作家对《诗经》的纯美解读就感受到了《诗经》之美。可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去深入《诗经》,领略其原汁原味的美呢?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中国文学之“祖”。读《诗经》,你会有一波又一波的惊喜,你会发现,你学过的那么多唐诗宋词,你用过的那么多词语典故,原来是出自这里。
《诗经》里最美的送别。“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燕》),诗中那上上下下飞来飞去的燕子,使一幅“劳燕纷飞”的悲伤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而“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又让我们看到一个伫立在那里的人,看着被送之人,一直看到看不见为止。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应该就是这“瞻望弗及”场景的延续吧。明代学者称这首诗为“万古送别之祖”,确实一点儿都不过分。
《诗经》里有最美的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名句,同样出自《诗经》。整首诗的名字是《硕人》。“硕人”就是“高大的人”,古代以高大健硕为美。这是《诗经》305首中写得最美的一首诗,后世那些描写美人之美的词汇,与这首诗相比,都显得大为逊色。诗中写到,这美人,她的手像嫩嫩的白茅草,她的皮肤像润肤膏凝聚起来那样。最关键的,是她笑起来是那么优雅,她的眼睛是那么顾盼生姿。如此华丽丽的比喻,出现在上古时代,你是不是会觉得惊讶?
《诗经》里还有最美的男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淇奥》),这位绝世男子性情稳重儒雅,举止庸容高华。古人打磨骨叫“切”,打磨象牙叫“磋”,打磨玉叫“琢”,打磨石叫“磨”,一个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如金锡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该是如何的灼灼其华,照人眼目?更何况,这男子“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喜欢开玩笑,但不令人难堪。他有诙谐幽默的交际技巧,于谈笑之间,大事成就。这样的男子,是不是好男儿的典范?
《诗经》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民间的男子女子,还是征夫思妇,或者王公贵族,他们都有形有神,那么真实而生动地生活过。一个小官吏在出差的路上感叹:“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天上小星三五颗,自己却得连夜走在路上;淇水河边,姑娘叫小伙子去看水,小伙子说已经看过了,姑娘说再去看看吧(《溱洧》)……沿着《诗经》的河流逆流而上,你会感受到他们那些平凡的生活,那些与我们一样的情感路径。他们对爱的呼唤、对美的渴求,他们的悲愤,他们的讥讽,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抑郁……都能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给我们以或喜或悲的感染。
不同年龄的人读《诗经》,感受会有不同。但我想说的是,在你人生的任何年龄阶段,读《诗经》都是一件美好的事;而如果一生都没有好好读过《诗经》,也一定是一件遗憾的事。
了解中国文学的根,请从《诗经》开始。
【小题1】下列对《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宋词、词语典故,都能在《诗经》中找到源头,因而《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根,是中国文学之“祖”。
B.《诗经》中的人物形象,有对爱的呼唤、对美的渴求,也有悲愤,他们或喜或悲,真实而生动地生活着。
C.《诗经》记录了上古时期人们的平凡生活与和现代人一样丰富的情感,它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风尘,到今天仍然感染着我们。
D.《诗经》中有最美的送别,有最美的女子,还有最美的男子,我们需要好好读《诗经》,否则一定会留下遗憾。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出自《诗经•硕人》的名句,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美人顾盼生姿的神态,后世描写美人的词汇都无法与这首诗媲美。
B.“瞻望弗及”语出“万古送别之祖”《诗经•燕燕》,“唯见长江天际流”“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其有同样的意境。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经•淇奥》,它形容男子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的风度。
D.“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塑造了一个朝夕为公务繁忙,夜里仍在赶路的小官吏的形象,真实而生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诗经》,然而真正一首一首通读《诗经》,并从中领略其文学之美的,却非常之少。
B.作者认为,要想真正亲近《诗经》,感受《诗经》之美,就应该深入其中,领略其原汁原味的美。
C.《诗经•淇奥》中的男子不仅稳重儒雅,高贵坚定、丰神俊朗,而且具有诙谐幽默的交际技巧。
D.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诗经》会有更丰富的感受,但作者强调,无论年老年少,读《诗经》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