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近来很火。普通人若要感受人工智能,跟阿尔法狗对弈也许不太好实现,但跟自己手机“对话”就容易多了。拿起手机,屏幕自动点亮,放下就自动锁屏;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打电话,不再需要扯着嗓门嚷嚷,手机能将说话人声与背景噪音分开并增强,轻声细语也能顺畅交流……这些功能,依靠人工智能芯片,在国产手机上已经能实现了。
在手机上显神通,应用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好现象,说明经过几起几落,人工智能的“虚火”在慢慢下降,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跨越商业化鸿沟,从实验室走到生产车间再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虚实的利器。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即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
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应用的前景,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
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多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大量行业和领域能够与现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但技术并不是生搬就能用好,要细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各个环节,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如何融入,能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同时,人工智能应当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不仅要拿得出硬技术,还要提升软实力,加强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先进了,各项管理能力也要跟得上、相匹配,才能让好技术真正发挥效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促进人工智能应用,扶持之余更要提供保障,加强标准建设和监管,为人工智能应用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比如加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为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对象;建立标准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公平竞争等等。
此外,还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不仅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的视野,也要确保在更远的将来,当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那天来临,人类仍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摘编自赵展慧《人工智能应用为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芯片在手机上的应用,让老百姓已经全面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便捷。
B.目前,人工智能应用从B端走向C端,仅意味着一些技术开始从实验室向生产车间转化。
C.鉴别人工智能真伪虚实的利器就是看它是否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我国人工智能的部分技术与应用取得不少进展,但各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国产手机已经能实现的一些功能说起,使读者轻松感受了什么是“人工智能”。
B.文章接着阐述了人工智能要不断发展,重视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意义。
C.文章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指出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它的通用性是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唯一途径。
D.文章后半部分从企业、政府、法律等层面阐述了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进入寻常百姓生活。
B.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C.企业即使在生产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但管理跟不上,也未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D.当人工智能取得技术突破时,只有对其加强精益化管理,并将其应用纳入有序监管,未来人类才会真正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7 10:20: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常人可能认为,想对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认为的“知行一体”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因为后世的学者会分成两个部分研究他的学说,即“知是知,行是行”,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
B.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一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
C.王阳明理论中“知行工夫本不可费”,“行是知的功夫"两句里“工夫”与“功夫”的意思都是“工力、素养”。
D.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并且在感受生命的过程中,行显得尤为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平时做工作的感受”等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B.王阳明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些生活中活泼生动的事例,论证了“知行一体指的是真知真行”。
C.文章用“常人认为,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学习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让父母驱寒保暖的知识”的事例,告诉人们这就是知行合一。
D.文章第三段末尾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与事为例来论证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们行为思考的两个方式,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知之其切笃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两个主张的实质并不一样。
C.讲好王阳明的学说,既需要读王阳明的书,也需要读孔子、孟子、朱熹的书,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
D.人的知行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熔铸后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知行合一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剪纸艺术与创新

李强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衍生了许许多多的民间艺术,民间剪纸就是其中之一。它依附于作为人们生存形态的文化传统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现今能够见到的活态文明形态。

民间剪纸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年俗为例,黄土高原、中原大地、胶东半岛的农村过春节,还是延续着铰红剪纸和贴窗花的习俗。红红的窗花,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吉祥,保留的是传统文化的记忆,传承的是节日本源的文化主题和方式。而婚俗文化习俗,则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礼俗。喜花、礼花、坐帐花等约定俗成的剪纸符号,直观而鲜明地象征了天地阴阳相合、生命繁衍,营造出仪式特定的民俗文化空间。传统的农耕生产依赖于看天吃饭,大自然的风雨旱涝对于农、牧、渔业生产至关紧要。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一些农村,干旱时铰“碰头娃娃”剪纸贴在水缸上或院外,以祈求天降甘霖。民间剪纸所承载的是丰富而又古老的文化信息,形式上靠着民俗仪式和民间信仰的需求而传承发展。

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是山乡农村的妇女群体。剪纸折射出中国妇女的心灵之美和审美取向。在民间艺人眼中,中华大地,无花不美,无山不秀。他们通过一张张红纸,将生存中的信仰以及地域风俗,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代代沿袭下来。默默无闻的剪纸艺人,以其淳朴真实的剪纸对本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间剪纸一直是因民俗活动的需要而存活的,民俗传承如没有太大的变化,民间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也就相对稳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正在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变。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明形态中许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发生着深刻变化。农耕文明渐渐远去,新的文明形态正在悄然积聚生成,民俗传承也势必急剧变化。民间剪纸由于农耕文化基础和生存方式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所依附的文化载体,失去了民俗生活需求的土壤。两千年来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民间剪纸,首次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和本土文化的象征进入国家发展视野。

民间剪纸的创新,一直以来是美术工作者探索的目标。旧有的剪纸,为所用而作,为一时高兴和审美满足而作,剪纸作品烧了、破了,没人为之惋惜,但它像花开花落一样,生生不息。一段时期以来,美术工作者用旧有的剪纸形式宣传新生事物,始称之“新剪纸”或“现代剪纸”。新剪纸是剪纸艺人受新生活、新事物的感染,为剪出眼前的新景象而生。这类剪纸用“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承载起新民俗形式下的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

现代剪纸的创新和提高,需要深入生活,体验和挖掘生活中的美,以最精美的艺术形象和高超的技法去歌颂美,塑造美,这样才符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规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区域特点与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的民间剪纸,承载着丰富而古老的文化信息。
B.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剪纸折射出的中国妇女的心灵之美和审美取向,被代代沿袭。
C.在农耕文明向城市化转变过程中,民间剪纸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传承前景堪忧。
D.民间剪纸作品被毁坏而没人惋惜,是因为其为所用、为一时高兴和审美满足而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农耕文明写起,论证了民间剪纸与农耕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B.文章指出民间剪纸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举出实例进行论证。
C.文章阐述时代发展引起民俗传承急剧变化后,再表明该变化对民间剪纸的影响。
D.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强调现代剪纸要符合民间剪纸艺术发展规律。
【小题3】民间剪纸应该怎样传承与创新?请联系全文分别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三个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核聚变,又称核融合,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比如氘和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氦,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根据质能方程E=mc2,原子核之静质量变化(质量亏损) 将造成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称为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较轻的原子核变化为较重的原子核,称为核聚变,如恒星持续发光发热。相比核裂变,核聚变的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少很多。氘和氚之核聚变反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几乎取之不尽。正因为如此,人类正在不断研究可控核聚变,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很好途径。

(百度)

材料二:

材料三: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今天发布消息,我国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获得的多项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该大科学装置瞄准未来聚变能商用目标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2018年度EAST物理实验持续经历4个多月,物理实验面向未来聚变堆先进稳态运行模式的发展和长脉冲运行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开展了高功率加热下堆芯物理机制研究的系列实验。通过优化稳态射频波等多种加热技术在高参数条件下的耦合与电流驱动、等离子体先进控制等,结合理论与数值模拟,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在电子回旋与低杂波协同加热下,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并有效拓展了适应于聚变堆高性能等离子体稳态高约束模式的运行区间,实现了高约束、高密度、高比压的完全非感应先进稳态运行模式,获得的归一化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EAST取得的这些实验成果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年11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聚变是由质量较小的原子在超高温和超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原子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原子和中子,原子核质量变大。
B.根据材料二,核裂变的产生机理与核聚变相反,原子弹爆炸就是核裂变,一般选用铀-235和钚-239,由中子去撞击他们而产生的。
C.核裂变会产生核废料,而核聚变不会产生核废料,不会有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人类可以放心大胆地展开核聚变实验。
D.可控核聚变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很好途径,比如用氘和氚核的聚变反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几乎取之不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裂变与核聚变都是一种核反应形式,都要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人类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
B.核聚变发生所需的超高温度,对现有科学就是一种挑战,能承受一亿度以上高温的材料和相关技术都是很有难度的。
C.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瞄准未来聚变能商用目标的关键科学问题,已在多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
D.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都会按照东方超环的实验模式展开实验与研究,只是规模更大。
【小题3】东方超环(EAST)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是通过哪些技术路径取得这些成果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秋家国梦 百年翰墨韵
秋蕾
蒋思豫先生在百岁时写下诗句以为纪念:“少年贫笈弃家乡,煮鹤焚琴六月霜。唾面自干腰不折,尘颜含笑看洛桑”。他还写有“士气峥嵘焉可侮,骨头如鼓作铜声”等联句。其诗其辞,也是老人百年人生,风骨铮铮的生动写照。
1914年的春天,中国大地风起云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渐呈燎原之势。宜兴和桥,秀美的江南古镇。蒋思豫,就出生在这里。蒋姓是宜兴的大姓,蒋思豫的祖辈显赫不凡。蒋思豫的父亲也是饱读诗书、精于书法。蒋思豫从小便酷爱书法,读小学时临摹柳公权的书法习作便已名列学校第一。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受过良好教育的蒋思豫加入了救国行列,先后在武汉、太原等抗战前线工作,还曾与周恩来、连战的父亲连震东在一个大院共事。抗战期间,蒋思豫还身兼《中国青年》编辑,并在《益世报》等担任记者和特约撰稿人,亲身经历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有一次在重庆工作时,遇到日军飞机空袭,因为来不及躲避,两位同事被炸身亡,他们倒下的地方与蒋思豫只相距数米。那时候,蒋思豫的心中便存有一个和平与宁静的梦,哪怕完成这个梦要耗费一生,他也在所不惜、追求不止。战事紧迫,生命朝不保夕,蒋思豫依然挥毫不断,并利用机会向在重庆的沈尹默、伍蠡甫等书法大家请教,更与潘伯鹰、傅抱石频繁往来,切磋书艺。
当年在复旦学习期间,他非常景仰于右任先生的道德文章和书法成就,将于右任编著的《标准草书》随身带了近十年,临习不断,立志端正书品,传承右公书法心得。蒋思豫的品行、书艺得到于右任的认可,经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他有幸成为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1947年7月的一天,在南京于右任长子于望德府邸中,33岁的蒋思豫恭恭敬敬地向这位著名的“当代草圣”,磕头行拜师礼。于先生忙拉他起身说:“行个鞠躬礼就行啦!”就这样,蒋思豫得到右公的悉心指导,并渐渐形成了朴茂厚实、简洁凝练、运转持重又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1976年,蒋思豫回到夫人的故乡——宁波镇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这近40年的时光里,蒋思豫将对书法的热爱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书法为伴的宁静岁月,让老人感到无比幸福。他经常对子女们说:“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巨大精神财富,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决不能在吾辈手上中断。
蒋思豫一生研习“于体”,其草书直追于公笔韵。他还写下洋洋万言的《论于右任标准草书》一至三论,为“于体”书法传承作出了理论贡献。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胸襟的开阔与心气的平和,在老人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蒋思豫发挥毕生所学,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胡茂伟拜访蒋先生之前,先看到了蒋先生的一篇文章。蒋先生在文中批评了现在书风浮夸,书坛名家大师满天飞,都把自己捧得很高。书法进门容易深入难,要成名成家谈何容易,书法不是刘翔跑一百米栏,一下子就过去了,书法是马拉松,它要你用一辈子的精力去追求。“这应该是个超拔的长者,绝不会流俗。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关于蒋思豫老先生的印象,很有风骨,如同于体草而不乱,奇而中正的书风,个性卓然,而不失端直。”
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但为人处世上却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在镇海区的一个老小区巷子里,一间二室一厅六十平方米的旧楼房,就是蒋思豫与夫人徐敏蕾的住所。家什是旧样子,墙面有些泛黄,门板十分轻薄,有一些房间仅用旧棉布当门帘。但眼前这两位老人的风采却让这间简陋狭小的屋子增添了活力与温馨。蒋思豫几乎足不出户,曾给自己立下四条誓言:一不参加任何书画组织;二不举办个人书画展览;三不收受学生;四不出书画册集。
蒋思豫的人生在沧桑百年中历经坎坷,始终陪伴老先生的是他最钟爱的笔墨。唯有这件最珍贵的东西,没有在千般风雨中丢失。可以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
(节选自《宜兴日报》)【相关链接】
蒋思豫认为,目前书法界以丑、怪为革新,不问字源、字形自作“改良”,殊不知违悖书道,是一极大的陋弊。书法一门,要深研前人的法度,杜绝错字,别字。蒋思豫可以说是身体力行,甚至向权威挑战。十年前,北京的《团结报》副刊有个“大雅篇”的专栏题签,是启功先生的手笔。启老是当代书坛的领袖。可他那“雅”字的“牙”旁左撇回踢,牙的上面又分不清而变成了“稚”字。经年却无人提出疑义。蒋老为此提出矫误的意见,寄信于《团结报》责任编辑。不日收到了他们的致谢复函,并附五元钱的稿费。他们将启老的题字撤换,由北京名家萧劳先生重写正名。
(王宣民《蒋 思豫:百岁翰墨写春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的标题运用对偶的手法,既准确概括了蒋思豫先生心系祖国、执着于书法的人生经历,又暗示了他的优秀品格。
B.蒋思豫读大学期间,就非常景仰于右任先生,练习他的书法,并以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成为先生的入室弟子。
C.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使得书法成就颇高,尤其是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最为出色。
D.传记全面再现民蒋思豫先生百年的沧桑历程,他虽历经风雨,但始终没有告诫钟爱的笔墨,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实践者。
【小题2】文章结尾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这一说法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3】蒋思豫先生在百年人生中展现了非同寻常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他赢得人们尊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蒋思豫先生人格魅力的认识。(说出两点即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油画是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早期的油画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创作,可分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学院派、印象派等。现代绘画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派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间较短。没有具体记我说过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是什么时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印象派之后东方元素变得常见起来。
中国的青花瓷经常会出现在西方油画作品中。齐凡尼·贝利尼的名作《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据瓷器专家考证,这三只瓷钵为明朝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之物。大家知道乔凡尼-贝利尼生活在约1427年至1516年间,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的产品。
远在唐代时,中国的瓷器就作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行销日本、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地。17世纪时,中国的瓷器已在欧洲占有一定的市场。当时,中国的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
不过随着航海技术的发达,到了近代,中国的瓷器并不像以前那么稀有难得了,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蔓延”在西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法国画家雅格布·约瑟夫·蒂索绘制的《贵妇》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套青花瓷茶具,茶具洁白幽蓝,细腻明亮,即便摆在普通西方人的家里,也毫不觉得突兀——这是那时专门用于出口的、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的茶具。
19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日本浮世绘漂洋过海进入西方人的视野、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表现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在欧美印象派艺术家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许多浮世绘风格的影响。
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也有很多东方风情的油画。虽然克里姆特没有到过东方,但他却非常欣赏东方艺术,因此作品背景中出现中国的亭榭、门神、关公就不足为奇了。民俗学家冯骥才曾在《保卫克里姆特最后的画室》一文中提到,克里姆特的书房里挂看中国门神的画像,书柜里陈列着中国的陶瓷、雕塑、纺织品等,他还收藏了许多中国的民间年画。我们能够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找到与中国民间艺术相类似的用色,他在处理人物形象和环境背景时都常采用‘大面积的平涂填色,画面经常出现桃红、明黄、群青等中国年画常用的颜色,画面色彩对比鲜明,构图简洁,人物形象平面但生动写实,这些都隐隐传递出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学习和吸收。
今天,面对势不可挡的经济、文化、艺术全球化大潮,各个国家和民族一方面都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也在加强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走上了“返回传统”“回归民族”的道路。其实,艺术上的文化自信并不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而应该是打破传统边界后重建新边界,这应该是当代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宽广胸怀,是一种在碰撞和紧张之后从容面世的态度。
(摘编自宋艳妮《西方油画中的东方元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绘画的主体绘画方式是油画,早期的油画创作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形成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众多的绘画流派。
B.17世纪时的欧洲,一些大国的宫廷和贵族家庭把中国的瓷器当作珍贵艺术品或奢侈品,从而显示自己的财富或社会地位。
C.《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根据瓷器专家考证,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时候由中国传人西方的。
D.日本的浮世绘在绘画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在绘画技巧上很讲究写实性,对欧美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多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到了近代,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变得普遍,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
B.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绘画,流派比早期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问短,因此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的时间无法确定。
C.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很欣赏东方艺术,受此影响,其作品背景中出现不少中国元素,在用色、构图、人物形象刻画上也都带有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
D.从中国的瓷器到日本的浮世绘,再到中国的年画、门神等,这些东方艺术都以各自的方式,对西方早期和近现代的油画创作产生了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这并不是艺术上的文化自信,而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
B.中国瓷器由被奉为“神器”变为贵族炫耀的资本,再后来变得寻常普遍,这说明中国瓷器在西方社会受到普遍珍爱,且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流行过程。
C.文中所引冯骥才关于克里姆特书房的描述,侧面说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钟爱,其作品中出现中国元素绝非偶然。
D.西方绘画中存在东方元素,近代中国专门用于出口的茶具也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这说明东西方文化艺术并不是相互排拒,而是相互学习和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