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译界泰斗”“复旦教授”,但陆谷孙最引以为豪的却是“父亲的儿子”。父亲陆达成带领幼小的陆谷孙迈进法国文学的殿堂,使得陆谷孙自小就结下了与语言文字的不解情缘。他对女儿的学业要求十分苛刻,强调凡事“以学为先”。陆谷孙幼时习字,父亲认为字若歪斜,必定是心有邪念,实是在其练书法的同时灌输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父亲在生活上的作风也深刻地影响着陆谷孙,先生始终谨记父亲“小富可,大富不敢”的教诲,一生清贫,不慕虚名,自得其乐地过着知识分子的“草根生活”。
1965年,陆谷孙从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并留校,在紧接着的“文革”浪潮中,他被打成“逍遥派”。生性乐观的陆谷孙后来回忆说,自己不会闹革命,被划到该派别后就是看书。“托‘四人帮’的福”,陆谷孙读了不少的外文书籍和文章。1970年他被分配进入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那个年代,编写词典也必须纳入既定的“革命”流程。这样的硬性要求使得陆谷孙内心挣扎,为了保留心中的学术底线,陆谷孙借着编译工作之便,和编写组其他人员私底下交流英文书刊,变戏法似的把实用生动的英文条目塞入“红色语录”的庞大队伍中,《新英汉词典》总共编写了五年时间,自1975年第Ⅰ版问世后,累计共售出1000万册以上,堪称中国辞书史上的销售奇迹。
197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筹划《英汉大词典》的编纂,陆谷孙再次被调配进入新的编写小组。后来小组内很多人奔向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编写组不断萎缩,资金匮乏,工作难以为继。陆谷孙憋着一口气,主动揽下主编的活儿,并立下铿锵誓言:词典编完之前不出国、不写书、不兼课。直至1991年,长途跋涉了15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20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
陆谷孙一生痴迷莎士比亚,常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直至其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2001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 的修订工作。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陆谷孙便萌生编汉英词典的想法,直至2015年8月,这本耗去陆谷孙15年光阴和心力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终于出版,陆谷孙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项事业。陆谷孙在词典编纂的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两本词典几近倾注了他所有的青春年华,但他从未后悔,从未抱怨。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闪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文化人,自觉背负中英文化沟通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世人给陆谷孙送去鲜花和掌声,但他不需要,只想和宁静为伴。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除了编纂词典外,陆谷孙还是另一领域的匠人:教书。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陆谷孙从不愿欠学术一堂课,严寒酷暑,始终如一,他讲课幽默风趣,常使学生哄堂大笑,陆谷孙生活简朴,但对于学生,却是无条件的慷慨。有学生生病住院,他二话不说就拿出1000元送到系里;多年坚持捐款,惠及多位学生;逢年过节,陆谷孙就像位大家长一样的给学生们发红包……除了上课,陆谷孙几乎不愿走出自己的“洞穴”——这是他对自己简陋而陈旧的住所的戏称,只想安静低调待在家里做学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某位编辑就给陆谷孙取了个“老神仙”的外号。
相关链接:
①陆谷孙,复旦大学教授,翻译家,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尤精于莎士比亚文学研究和英汉词典的编纂。
②“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陆老在2012年的一次讲座上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在精神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作灵感的催化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陆谷孙的生活作风、人品性情深受父亲陆达成的影响,先生不喜“译界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却以“父亲的儿子”身份为豪。
B.70年代,陆谷孙两进词典编写组,都面临诸多困难,比如政治环境的束缚,人员的流失,资金的困乏,但他都想尽办法克服。
C.经过15年努力,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在1991年出版,这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该书频频获奖,也成为了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D.陆谷孙晚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亭亭常抱岁寒心”“消磨绚烂归平淡”两句,是他一生心境的真实写照。
【小题2】下面对陆谷孙为人与治学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陆谷孙生性乐观,“文革”浪潮中,被打成“逍遥派”,他却说“托四人帮”的福,这种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使他能以苦为乐。
B.陆谷孙性格孤僻,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打扰他的生活,他在自己的精神王国享受孤独,被人们称为“低调的老神仙”。
C.陆谷孙能倾注30年心血编纂完成《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这与他治学有恒、 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密不可分。
D.陆谷孙讲课幽默风趣,教学艺术高超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关心学生.平易近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E. 陆谷孙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尽管“译界泰斗”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但他却不慕虚名,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小题3】莎士比亚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在陆谷孙身上有着生动体现,请结合材料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7 01:1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只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灰蒙蒙中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一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有怨气,我连一声班长都没喊。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班长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在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那些马说。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都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死去。但是,马班是有编制的,它们都有编号,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为某位将军的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我其实并不认识马鹿,是一个老兵告诉我的。老兵说,马鹿像小马驹,但长着鹿茸,特别漂亮。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昏的光线里,像一张色彩强烈的油画。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当兵的马夫,你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
猎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管随时可能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忍心挥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背影,“我”感到愧疚与同情。
B.小说第一段,寥寥几句就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并表明了“我”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C.小说讲述了一个新兵入伍后,被安排成为一个穿着军装的牧马人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军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D.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他的到来让“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E. 小说语言很有特色,不仅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在任务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断句,简洁明快。
【小题2】小说中的“我”有那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
【小题3】“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庙会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为最多,最长的如淮阳人祖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期限长迭一个月。较短的只有一天,一般的庙会在三天左右。另外,庙会的期限还表现在以著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的生日、忌日为庙会高潮。夏收、秋收季节一般来说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

(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

材料二:

(资料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

材料三:

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前面有铜锣开道,扮演者高举“回避”“肃静”大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动中,如果省城隍路遇瘟部尚书,城隍的神位要停在路边,尚书的神位则在路中央,代表城隍的香头要趋前三叩,表示接驾来迟,罪该万死,请求恕罪。代表尚书的香头则挺胸凸肚,抚慰告诫一番。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限制,人们扮演着现实生活中距离极为遥远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只是在“应用”,并不是在摧毁。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

(摘自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材料四:

来自原始宗教的庙会的狂欢精神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经历了世俗化或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远古社会宰牲以谢神,变成庙会游神期间的大吃大喝,满足久违了的食欲需要;原始的歌舞仪式和群众狂欢,变成后代的各种集体娱乐形式,以满足压抑已久的声色本能;伦理道德对男女、服饰、举止、交往的诸多限制,也在宗教信仰的借口下被冲破……可以说,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很大的理性意义。   

(同材料三)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庙会狂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庙会的狂欢精神就是指在庙会中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
B.城隍庙会的狂欢活动既应用了“官方符号系统”,又突破该系统的等级限制。
C.经历了世俗化后,庙会狂欢开始发挥调节器的作用了,满足人们压抑已久的欲望。
D.庙会的狂欢精神经历了世俗化的转变,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会主要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举办,期限长短不一,高潮通常发生在著名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生日或忌日。
B.清末民初澄城县2月至4月高频率地举办庙会,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一直以来的对于耕种的祈愿,或者说担忧。
C.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是庙会活动对现实“官方符号系统”讽刺的一种表现。
D.人们在世俗化的庙会活动中大吃大喝、集体娱乐,借娱神的名义实现娱人的目的,使压抑已久的理性诉求得以满足。
【小题3】当今社会哪些活动具有庙会式狂欢精神?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淘宝、京东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 “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诱导和窄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据说阿里巴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 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的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

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摘编自《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到科幻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容易将人与机器人的斗争当作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
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的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
C.各种技术正在“重置”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在引诱也在逼迫着我们紧随其后。
D.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的问题,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运用例证法,以淘宝、京东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
D.就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问题,文章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
B.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
C.艺术创造的欲望产生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这听起来很荒谬,但物理学家们指出:随着宇宙膨胀速度的加快,最终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将比当今观察到的小得多。那是因为在几千亿年,也许几万亿年后,除了我们的本星系团以外,所有其他星系团都将飞离得太遥远,无异于永久性消失。 结果在那遥远的未来,研究宇宙史的天文学家将无法获得宇宙大爆炸的线索,也无从了解我们当今可以观察到的巨型星系团的存在。甚至宇宙大爆炸的微妙而又最可靠的迹象——微波背景辐射也将遥不可及。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宇宙学家劳伦斯·克劳斯教授说:“那些星系团还在,但是空间膨胀的速度比光速还快,因此那些星系团的光线将永远无法到达我们地球。”

克劳斯指出,尽管宇宙间的速度极限是光速,但上述情况是可能出现的,因为实际上星系团本身并不移动,而是诸星系团之间的空间将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膨胀,致使光线无法横空穿过。

有关这一主题,克劳斯和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谢勒合写了一篇论文,将发表在10月份出版的《相对论与引力杂志》(JournalofRelativ-ityandGravitation)上。

造成这一切的是宇宙中奇异而关键的组成部分,称为暗能量。暗能量是真空中不断增强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能够自行创造更多的真空。因此暗能量会驱散宇宙中任何未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事物。

没人能够彻底将暗能量解释清楚,但是若没有暗能量,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就无法理解了。

《宇宙的五个时期》(TheFiveAgesoftheUniverse)一书作者之一、密歇根大学宇宙学家弗雷德·亚当斯教授说:“我们知道暗能量是遵循物理学的规律而产生,但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公元3万亿年,天文学家所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将只剩下我们的本星系团,其中的星系由引力束缚在一起,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大小麦哲伦星系和其他几个小星系。这些星系足够紧密,相互之间的引力能够克服暗能量造成的膨胀力,所以它们能够聚集在一起,最终成为许多“岛宇宙(islanduniverses)”中的一个,然而这些“岛宇宙”之间再也无法探知彼此的存在。

克劳斯说,在其中任何一个“岛”上,可观测的宇宙将显得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相对来说范围小而且处于静态。

克劳斯指出,这次横跨时空的研究具有一种启示,即“今天的我们,或许也正在遭受障目之苦,却不自知”。亚当斯同意克劳斯的观点,他说:“可能早期的宇宙也发生过某种情况,只是不可探知罢了。因此,所有的宇宙学家都应该特别谦逊,这一点很重要”。

亚当斯指出,甚至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在遥远的未来,暗能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我们总是认为宇宙将继续加速膨胀”,亚当斯说,“然而,甚至这个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小题1】以下有关第一部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几万亿年后,除了我们的本星系团以外,所有其他星系团都将飞离得太遥远,无异于永久性消失。
B. 物理学家认为,随着宇宙膨胀速度的加快,最终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将比当今观察到的大得多。
C. 在不久的将来,研究宇宙史的天文学家将无法获得宇宙大爆炸的线索,也无从了解我们当今可以观察到的巨型星系团的存在。
D. 星系团本身并不移动,而是诸星系团之间的空间将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膨胀,致使光线无法横空穿过而到达我们的地球。
【小题2】下面关于第二部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其中一些宇宙“岛”上,可观测的宇宙将显得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相对来说范围小而且处于静态。
B. 在遥远的将来,天文学家所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将只剩下我们的本星系团,其中的星系由引力束缚在一起,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大小麦哲伦星系和其他几个小星系。
C. 暗能量是真空中不断增强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能够自行创造更多的真空。因此暗能量会驱散宇宙中一些未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事物。
D. “岛宇宙”都是一些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将很难探知彼此的存在。
【小题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亚当斯指出,所有的宇宙学家都应该特别谦虚,因为早期的宇宙也发生过某种情况,只是不可探知罢了。
B. 在遥远的未来,暗能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正因为这样,宇宙将继续加速膨胀的情况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C. 三个部分可依次加“正在消失的宇宙”“暗能量是‘罪魁祸首’”“宇宙的不可知性”三个小标题。
D. 克劳斯认为现在的我们正在遭受障目之苦,却不自知,由此也可以看出关于宇宙的研究还仅仅是处在初级阶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那些鸟会认人
刘亮程
①我们搬走了。鸟会落在剩下的几棵树上。更多的鸟会落到别人家树上。也许全挤在我们砍剩那几棵树上,叽叽喳喳一阵乱叫。鸟不知道院子里发生了啥事。但它们知道那些树不见了。筑着它们鸟窝的那些树枝乱扔在地上,精心搭筑的鸟窝和窝里的全部生活像一碗饭扣翻在地上。
②我们带不走那些鸟。带不走筑着鸟窝的树枝。那些枝繁叶茂的树砍倒后,我们只拿走主干。其余的全扔在地上。我们经营了多少年才让成群的鸟落到院子,一早一晚,鸟的叫声像绵密细雨洒进粗糙的牛哞驴鸣里。那些鸟是我们家的。我们一家十六只耳朵听鸟叫。从此那些鸟将没人听地叫下去,都叫些什么我们再不会知道。
③大多是麻雀在叫。麻雀的口音与我们相近,一听就是很近的乡邻。树一房高时它们在树梢上筑窠,好像有点害怕我们,把窠藏在叶子中间,以为我们看不见。后来树一年年长高,鸟窠便被举到高处,都快高过房顶一房高了,可能鸟觉得太高了,下到地上啄食不方便,又往下挪了几个树枝,也不遮遮掩掩了。
④夏天经常有身上没毛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像我们小时候从炕上掉下来一样,扯着嗓子直叫。大鸟也在一旁叫,它没办法把小鸟弄到窝里去,眼睁睁看着叫猫吃掉,叫一群蚂蚁活活拖走。碰巧被我们收工放学回来看见了,赶快捡起来,仰起头瞅准了是哪个窝里掉下来的,爬上树给放回去。
⑤一般来说爬树都是我的事,四弟也很能爬树,上得比我还高。不过我们很少上到树上去惹鸟。鸟跟我们吵过好几次架,有点怕惹它们了。一次是上去送一只小鸟,爬到那个高过房顶的横枝上。窝里有八只鸟蛋的时候我偷偷上来过一次,蛋放在手心玩了好一阵又原放进去。这次窝里伸出七八只小头,全对着我叫。头上一大群鸟在尖叫。鸟以为我要毁它的窝伤它的孩子,一会儿扑啦啦落在头顶树枝上,边叫边用雨点般的鸟粪袭击我。一会儿落到院墙上,对着我们家门窗直叫,嗓子都直了,叫出血了。那声音听上去就是在骂人。母亲烦了,出门朝树上喊一声:快下来,再别惹鸟了。
⑥另一次是风把晾在绳上的红被单刮到树梢,正好蒙在一个鸟窠上,四弟拿一根棍上去取,惹得鸟大叫了一晌午。
⑦除了麻雀,有时房檐会落两只喜鹊,树梢站一只猫头鹰,还有声音清脆的黄雀时时飞来。它们从不在我们家树上筑窠。好像也从不把黄沙梁当个村子。它们往别处去,飞累了落在树枝上歇会儿脚,对着院子里的人和牲畜叫几声。
⑧那堆苞谷赶紧收进去,要下雨啦。
⑨镰刀用完了就挂到墙上。锨立在墙角。别满院子乱扔。
⑩我觉得它们像一些巡逻官,高高在上训我们,只是话音像唱歌一样好听。乘人不注意飞下来叼一口食,又远远飞走。飞出院子飞过村子,再几年都见不到。
那些麻雀会认人呢。我对父亲说,昨天我在南梁坡割草,一只麻雀老围着我叫,我以为它想偷吃我背包里的馍馍。我低头割草,它就落在地上对着我叫。后来我才发现是我们家树上的一只鸟,左爪内侧有一小撮白毛,在院子里胆子特别大,敢走到人脚边觅食吃,所以我认下了。刚才我又看见它,站在白母羊背上捡草籽吃。
鸟是认人呢。大哥也说,那天他到野滩打柴,就看见我们家树上几只鸟。也不知道它们跑那么远去干啥。是跟着牛车去的,还是在滩里碰上了。它们一直围着牛转,叽叽喳喳,像对人说话。大哥装好柴后它们落到柴车上,四只并排站在一根柴禾上,一直乘着牛车回到家。
【小题1】简要概括文中那些鸟“会认人”的过程。
【小题2】赏析第五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中叙写喜鹊等其它鸟类有什么用意?
【小题4】文章写人与鸟的关系,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