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京口漫笔

岑桑

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镇江。走马看花,也只浏览了江边的北固山、金山和江上的焦山。三座山各有特色:北固英挺昂藏,雄峙岸边,气势凛然;金山胜在绮丽诡奇,山上的江天古寺,恍如幻化而成,只消看它一眼,便会马上被它吸引到白蛇故事里去;焦山则以端庄俊秀见长,据说这是东汉末年隐士焦光的隐居处,江边芦花正茂,似觉烟霭迷离,远远看去,江水泱泱,焦山在芦丛里穆然而立,超绝极了!

这几座山,古迹随处皆是,但是赝品和牵强附会之说也多,亦是一趣。北固山甘露寺有一块大石头,上刻“狠石”二字。传说当年曹操领大军直下江南之际,诸葛亮曾与孙权骑在这石上,共议拒曹之计。其实,这石头是后人安上去的,陆游在《入蜀记》中已指出过这“狠石”是件赝品。又据说金山的中冷泉,泉水既甘且洌,被认为是“天下第一泉”。有人把这泉水说得神乎其神,说饮过之后,“胸腋间皆有仙气”。如今金山江天寺里有一口井,并旁有一块刻着“天下第一泉”的碑石,人们说这就是中冷泉了。其实真正的中冷泉在金山西南边的野外。又是赝品!

知道了这许多赝品和胡诌,访古寻幽的心情就大减了。真正使我心旷神怡的,还是那美不胜收的如画江山。在山上,在江边,目睹如此宏伟瑰丽的大地,气象万千的河川,心中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禁不住又一次沸腾起来。

但是,游到焦山,有个遗迹却使我感慨万端。在焦山定慧寺山门的一堵石墙上嵌有一板黑油油的碑石。在这碑石上,赫然有被炮火轰打过的痕迹。碑石在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这无疑是经历过浩劫的遗迹了。

渡我们过江的老艄翁说:“这伤疤,比我老多啦!从前听人家说,这是夷鬼打的呢!”

老艄翁的答话,让我把碑石上的伤疤,同一百二十多年前鸦片战争的镇江之役联系起来。道光二十二年五月间,英国侵略者攻陷吴淞后,随即溯江而上,追逼江宁。朝廷里的那些“顶戴们”还在筹划如何乞和之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役,便在镇江这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打响了。

那是多么壮烈的一役啊!镇江守将海龄旗下的一千多兵卒,在老百姓的支援和配合下,只凭弓箭、刀剑、矛戟和少量的土枪土炮,与拥有压倒优势的火力装备的一万五千余英国海盗,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勇士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无比英勇顽强,使侵略者遭受了极大损失。英寇中的一个头目在事后还犹有余悸地招认,他们在镇江之役所遭受到的损失,比起侵华战争的以往任何一役还要惨重。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当年中国人民这种斗争精神和无可估量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鸦片战争的结局,就决不会是后来史书上所载的那么一回事了。

据那个狂妄至极的著名刽子手——英寇头子宾汉后来说,他们在镇江之役中遇到了“出乎意外”的坚决抵抗。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曾经十分轻松愉快地追述这样一段插曲:“这次协议期间,我们的军营中曾发生一些小声音。中国人变得格外地害怕。三四个受惊的不同颜色的‘顶戴们’摇着白旗,声嘶力竭地喊:和平!和平!和平!”这段文字,显然溶进了宾汉大佐的笑意。那是嘲弄的笑,讥诮的笑。在这部刽子手的供状中,到处都流露出占有的欲望与掠夺的豪情。当然,那些“顶戴们”对此是不知也不以为羞耻的。

还是把文章拉回那弹痕累累的碑石上来吧!离开焦山山门的时候,我们都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回途中,我站在船头瞭望,只见江流浩荡,横无际涯。祖国苦难的历史已在这滔滔流水中沉淀了;而大江之上,仿佛还升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民的面影……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寓意深刻的游记,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平易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一句的描写细腻,给读者很强的画面感。
C.全文依次按“古迹游”“古代传说”“近代史回顾”几个层次展开叙写,显得层次分明,并侧重写作者的观感。
D.全文作者的情感变化先抑后扬,因“赝品和胡诌”很多而兴致大减,后又因碑石痕迹中的感人故事而感慨万端。
【小题2】“有个遗迹却使我感慨万端”中的“感慨”具体有哪些?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本篇散文在取材运笔方面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2 03:09: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当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

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

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种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

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说:“哇,这是宝物啊!”

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

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

栓保说:“不可能吧,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抹拭着,得意地说:“你们瞧瞧,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彩。”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造型,这彩饰,这釉色,有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

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经过高温烧制后,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形成了有原色、复色的斑驳淋漓的多种颜色。据说这种玩意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康乡长一席话,把老贵和栓保惊得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梅花默了片刻,就使劲点了点头。

梅花在大学里刻苦学***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帮,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能拿回属于我的3万,其余的7万你捐给村里如何?”

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选自老牌文学期刊《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平时质朴,富有生活化。小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曲折生动。
B.康乡长去栓保家买下了价值连城的“唐三彩”,一是为了收藏,二是为了帮助梅花凑学费上大学。
C.老贵作为村主任,陪同康乡长去栓保家调研,多年后又带领梅花找到康乡长,作为主要人物,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梅花用十万元从康乡长那里赎回瓷罐,除了报恩,也是因为那是她家祖传的东西,不想流落到他人手中。
【小题2】小说以“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作结,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具体赏析。
【小题3】小说为何要以“唐三彩”为题,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与路径多种多样,从民间故事中寻找资源是一种有效方式。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民间童话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脉气象,是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中国故事。但对这样的中国故事,过去大多停留在收集和整理的层面上,缺少有效的改编、重述、传播与推广,使之大众化,回到今天的读者中间。如果对民间文学中的“好故事”加以改编,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让中国故事滋养童心、影响童年、引领成长,就更有价值了。

民间童话、神话传说是人类的童年叙事,也是文学艺术的原始叙事。美国叙事学家伯格就说过,作为原始叙事的童话的各种因素在经过派生和发挥之后,可以引发出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化样式。他曾以一篇欧洲的民间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为例,来分析其中的叙事元素,认为其中就包括了不同的通俗文学样式的萌芽:怪动物(恐怖小说的元素)、出发去寻找被绑架的公主(侦探小说的叙事元素)、类似于火箭飞船的魔毯(科幻元素)、与怪物搏斗(动作冒险小说的元素)、与公主结婚(浪漫故事元素)。伯格的这种童话叙事学分析说明,民间童话作为人类童年叙事对后来的叙事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科幻小说、探险故事和侦探小说等很多通俗文学样式,都是有民间故事这个根的。

除此之外,要充分认识民间故事改编的价值和意义。欧洲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经历了一个民间故事的改编期。它们直接影响了家庭和孩子的成长,也奠定了欧洲人的童年阅读,为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儿童读物出版及语文教育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甚至直接推动了欧洲现代学校教育与文学经典的接受和传播。

不过,民间故事的改编并不容易。改编和重述,不是抄写与重复,而是再创造,用新的语言和思维,用现代观念来再现民间故事的魅力,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重新传播与发扬。同时,改编要考虑最大的读者群。过去,也有一些对我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民间童话的改编和重述,但都是按照成年人的理解与接受来改编的,而很少按照《格林童话》的方式来改编。格林兄弟在改编和重述中将之定位为“儿童与家庭故事”,这是《格林童话》得以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民间故事要真正改编成广受欢迎的“中国好故事”,要尽量符合儿童的接受需求,使之儿童文学化,这样才能进入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的通途。

民间故事的改编和重述,需要抓住精神要素,把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元素保留下来。说白了,改编中国民间故事,就是要留存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美德等核心元素。同时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形式,比如,俄国诗人普希金改编《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将民间童话改编成了童话诗,使之成为经典并广为流传。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有一些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受到了少儿读者的喜爱。这一点,与过去的连环画受到儿童读者喜爱是同样道理。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民间故事的价值亟待重估。民间故事可以和创意写作、儿童教育学科有机融合,把民间故事的整理和研究,与创造性改编、重述及儿童教育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纯正的中国故事,滋养中国孩子的美好童年。

    (摘编自谭旭东《以新语言和新思维唤醒民间故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许多民间故事大都还只停留在收集和整理的层面上,缺乏有效的改编和重述。
B.欧洲现代学校教育与文学经典的接受和传播与欧洲经历过民间故事改编期密不可分。
C.美国叙事学家伯格认为现代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学样式起源于欧洲的民间童话故事。
D.目前一些出版社在形式上做出了改变,推出了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值得肯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用美国叙事学家伯格的分析充分阐述了必须认识到民间故事价值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欧洲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分析引出对民间故事如何改编的论述。
C.文章第五段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对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和重述的方法。
D.文章对比分析了我国民间故事改编和重述的过去与现状,引导人们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过去缺乏大众化的民间故事是因为对民间故事的改编、重述没有考虑到读者群。
B.再好的民间故事如果不能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C.民间故事如果能够用新的语言和思维来改编,就可以进入到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中。
D.要做好民间故事的改编和重述,就必须抓住其中所蕴含的值得人们传承的精神要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猎狼

梁亚平

猎人枪口对着一只花狼,三点一线,准备扣动扳机。忽然听到砰一声枪响,又砰砰几声。

听到枪声,花狼一下子窜进树林里去了。

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听到的还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张眼细看,看到的还是茂密的丛林与荆棘。过了很久,确定安全了,猎人才从地上爬起来,提起猎枪,拎着刚才打的兔子,向家的方向走去。

地上躺着一个人!猎人提高警惕,放慢脚步,双手握枪,手指扳着扳机,一步一步探着上前。粗布衣服,衣服上满是血迹,显然受伤了——难道是野狼游击队?猎人左手提枪,腾出右手,一探鼻息,人还没死!怎么办?猎人解开这人的衣服,胸口上纹着狼头!猎人在周边找一些止血消炎的草药,放在嘴里,嚼烂,用手敷在伤口上,又在身上扯下一块破布,包扎伤口,血终于止住了。

前几天,猎人救过一人,说他是野狼游击队的,叫陈虎,胸口上就纹着狼头。

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频繁,经常在山下伏击敌人,敌人来了,就到山里,敌人多次搜索,都无功而返。

不知什么时候,这人醒了,对猎人说:“是你救我的?”

猎人倒了一杯水,递过去。

这人接过水,说:“谢谢。”

“都是中国人,客气什么?”

沉默一会儿,猎人问:“你是野狼游击队?

“是呀,你也知道野狼游击队?”

“你们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打鬼子,谁人不知。”猎人说,“我还认识你们队里一个叫陈虎的呢。”

“他是我们队长,人称头狼——你怎么认识我们队长?”

猎人说:“前几天,我在打猎,听到枪声,发现一个人被鬼子追赶,还受了伤,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甩开了,再来救这个人,后来才知道,他是野狼游击队的陈虎。”猎人咬着牙说:“两年前,孩子他娘遭鬼子杀害,我就自制了一把猎枪杀了两个鬼子,为孩子娘报了仇,就带着孩子躲到山里来了。”

“鬼子太可恶了。”

“如果不是孩子还小,要人照顾,我还想跟你们野狼游击队打鬼子呢。”

谈话中,猎人了解到,这人在野狼游击队里,人称刀狼,猎人说:“子弹要赶快取出来,否则伤口会发炎。”

刀狼说:“你来吧!我忍得住。”

猎人取来一把小刀,把刀放到灶火上烘烧,又到门外找来消炎止血草药,放到碗里搞烂,再给刀狼一块毛巾,说:“咬住它。”

子弹取出来了,猎人把草药敷在伤口上,包扎好,说:“安心在这里养伤。”

刀狼在茅屋里住了下来。

一天,刀狼说:“我伤口没事了,我要回去找队伍。”

二天,刀狼又说:“我方向感差,虽然整天在大山里跑,还是认不得去石镇的路。”

三天,猎人也不挽留,拿出一件上衣,说:“你的衣服穿了几个洞,你换上我这件吧,虽然破旧了,可已经补好。”

四天,猎人又说:“这是你们队长的衣服,我给他补好了,你带回给他吧。”

五天,猎人还包了几个准备做午餐的煎饼,说:“带上路上吃。”

六天,猎人叫来10岁的儿子,说:“你带叔叔去石镇。”

儿子在山林里生活了两年,大山就像自己家里一样熟悉。

“后会有期。”刀狼一抱拳,跟着孩子走了。

山高林密,孩子带着刀狼,在没有路的山上左拐右拐,上山,下山,就来到一个小山坡上,孩子指着前面的大山说:“沿着山脚一直走,走出大山,就到石镇。”说完就转身回家。

突然一声枪响,刀狼应声而倒。

猎人提着枪口还冒烟的猎枪走来,孩子问:“爹,干吗打死野狼游击队叔叔?”

猎人说:“他不是游击队叔叔,他是鬼子。”

“鬼子?你怎么知道他是鬼子。”

“刚才他想杀你。”

孩子一看,刀狼手上果然握着一把爹帮他取子弹的小刀。

“爹,他胸口不是也纹着狼头吗?”

狼头谁都可以纹上去的,你还记得前些天我救的那位叔叔吗?他的衣服破了,把我的给他穿,他不要,他说共产党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个刀狼,他说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野狼游击队,就是依靠大山,与鬼子周旋,怎么可能认不得山路?我给衣服,是试探他,他穿了,我让他带衣服给队长,也是试探他,他也接了,他连队长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就更加可疑了。我给他煎饼,他也拿了,这更加证实我的判断。我让你带路,我远远跟着,如果他是鬼子,一定在认得路之后,对你下手,果然,你一转身,他就拔刀。”

猎人踹一脚鬼子的尸体,狠狠地说:“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的狼,老子救了你,你还要杀我孩子。”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猎狼”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在大山里与敌周旋的野狼游击队,又喻猎人猎杀像狼一样“一点人性都没有的”恩将仇报的鬼子。
B.小说开头描写突如其来的枪声,渲染了一种紧张危险的气氛,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小说从“一天”写到“六天”,并独立成段,看似繁琐实则巧妙:不但线索清晰,形式整饬,而且自然展现了时间的推移、情节的推进。
D.小说中野狼游击队队长陈虎虽没有正面出场,但透过猎人之口,读者仍可以看到一个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军人生动形象。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猎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画线的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改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民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广州日报》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图一 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

图二 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占比

图三 智能手机使用者年龄段分布

(资料于“德勤咨询”)

材料三:

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完全用手机来打发。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编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4日)

材料四:

“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机依赖症的裹挟之下, 过度使用手机却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睡觉的他们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玩游戏、聊微信、刷微博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影响生理周期,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 可使身心受累》,中国经济网2018年1月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类手机应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
B.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18-34岁的使用者比较多,表明智能手机更多地侵入年轻人的生活,他们可能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
C.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的比例大致为1:1,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
D.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45-50岁的占比较低,结合图一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分析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说法时用了“甚嚣尘上”这个词,说明这种说法目前比较流行,但是作者对此并不以为然。
B.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图一所展现的内容有一致性,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佐证。
C.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使没有明显的需要,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看手机,这种现象需要警惕。
D.“手机依赖症”这个观点虽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过度使用手机确实会给人们带来危害,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
【小题3】目前人们对“手机依赖”持有哪几种观点,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新方向,为乡村振兴的“质变”吹响了有力号角。城乡融合,绝不只是图纸上将城与乡圈在一起,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当那些曾经让城市繁荣起来的要素能以比较低廉的成本顺利进入农村发展进程,乡村振兴就不会是一件难事。在江苏,去昆山朱浜村游玩的人,总会为那里的转型升级叫好。多年前,那里还满是砖瓦窑;改造后,古窑变成了有咖啡馆、文创市集、乡村书屋的公共文化空间。水乡风貌仍在,但发展的基因变了,文化、、人才、商业、创意,借千年水道进入,汇聚起新的发展动能。
去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融合。这是对江苏改革开放以来以工补农、以工带农一体化发展经验的再提升,与中央提出的城乡“全面融合”要求高度一致。在3万个村庄中找试点,请设计师团队深入乡村开展田野调查,让要素回流乡村,让乡村提升内生活力,这条“回乡之路”体现着城市的回馈,回应着时代的呼声。
也许有人会反驳,苏南水乡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离不开“天生丽质”。其实,发展或因条件差异存在先后,但促进城乡间要素均衡流动、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共通的。农村精英不回乡、城市资源不下乡,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难题。人从哪里来?怎么留得下?钱从哪里来?如何用在刀刃上?回答好这些问题,乡村振兴之路就走通了大半。比如,今天城乡发展最大的落差在公共基础设施上,公共财政不妨多投向社会资本不愿投或覆蓋不到的角落;从资金上看,也可尝试改变,把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出让收益的蛋糕多切一些给农民、多留一些在农村。
城乡的二元发展曾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这也注定城乡融合发展不是眼前工程、应急工程,而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所以,对于各地的具体探索不妨多点耐心和包容。反过来说,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城市病,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作出更具前瞻性的思考。江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非常注重乡村的形神兼备。既要留住乡村的“形”,全力恢复乡村历史质感、保护乡村原有风貌,更注重留住乡村的“魂”,留住乡村的非物质文化传统。
乡村振兴,最终旨归是“人”。农民如何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具体的规划会给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是不是真正“融”好了?需要时刻注意和校验。换句话说,绝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来建设农村,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村,而应该因村制宜,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乡村的个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6日《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那些曾经让城市繁荣起来的要素能以低廉的成本进入农村发展进程,就能够实现乡村振兴。
B.在中央的城乡“全面融合”要求下,江苏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带农一体化发展,率先启动特色田园建设。
C.城乡全面融合面临破除阻碍城乡要素均衡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何促进城乡间要素均衡流平动等问题。
D.农村发展的难题说到底就是人才和资源的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乡村的振兴就必将指日可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为总起段,提出了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论点,纲举目张。
B.文章以江苏昆山朱浜村转型升级的典例人笔,引出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城市回馈乡村的特点。
C.对有人提出的苏南水乡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天生丽质的质疑,文章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地进行了有力反驳。
D.文章结尾提出的乡村振兴的最终旨归是“人”的观点,是对中心论点的有力补充,使文章论证更为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乡的全面融合,不仅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总结城乡二元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更需要对乡村实际有前瞻性思考。
B.注重保留乡村原有的山川地形,注重保护每一座祠堂,保护每一棵古木,是注重乡村建设形神兼备的一种表现。
C.城乡的二元发展由来已久,这就注定了城乡融合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长期不懈的耐心和包容。
D.用建设城市的思路建设农村,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村的方式是错误的,它没有把握乡村振兴的最终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