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渔光曲
李清明
①洞庭水乡水多、鱼多,以捕鱼为职业的渔民也多。他们每天早撒网晚收船,用捕获的鲜鱼换取生活的必需品,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春不种秋不收,家无隔夜粮……平日里我们见的最多的是他们都十分喜爱唱渔歌,高兴时唱忧伤时也唱,捕获丰收时唱一无所获时也唱,调情说爱时唱恼怒骂人时还是唱……只是选择的歌词内容有别,曲调的唱法不同而已。
②洞庭渔歌被乡亲们称为“丫口腔”渔歌,即为张口就来,兼有自由发挥、尽情抒发之意。早在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渔歌的歌词常无固定对象和讲究,多为见人唱人、遇事唱事、见景抒情;曲调有欢乐调、悲叹调、采茶调,甚至还有望郎调、烧火调、扯白调等等;内容有以传授知识、歌唱丰收、晓喻事理为主的儿歌、盘歌、叙事歌、节气歌、捕鱼技巧歌。据统计,这些洞庭渔歌光是有记录、有名目、得以传唱的便有300多首。
③在洞庭湖水乡,观湖景、听渔歌有一个极好的去处——远浦楼。该楼耸立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南岸,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整体为一座三层四檐的歇山式建筑。她所展现的是:白天,湖水如练,平湖似境,柳岸如烟,远山若黛,渔民们驾着渔船唱着渔歌撒网洞庭;傍晚,他们收起渔网,提着鲜美的鱼儿迎着晚霞唱着渔歌,呼唤着眺立在远浦楼上等他们归来的妻儿老小一起回家。此时湖水如银,晚霞流金;桅灯闪烁,流萤似豆; 渔火、星光、湖山、篷影、城廓等皆浮动在无边无际的远山碧水之间——此楼此景被称之为远浦归帆,又名渔舟唱晚和渔村夕照,乃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
④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慢慢发现,只要登远浦楼远眺,用心聆听,便能知晓常年生活在洞庭湖上渔民们的喜怒哀乐。
⑤记得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洞庭湖湖水清澈,水草丰盈,湖柳茂盛,水鸟密集,水产品极为丰富。当我们站在楼上,听到随风飘来的阵阵渔歌,看到广阔的湖面上成百上千条大小渔船朝着远浦楼前不远处的深潭慢慢靠近的时候,我们便知晓洞庭湖一年一度最为精彩的捕鱼节目——开潭捕鱼的热闹场景马上就要来临了。
⑥开潭捕鱼大多在冬季进行,此时洞庭湖湖干水浅,鱼儿在枯萎的水草和残荷败叶间穿梭跳跃,将满湖湖水搅得浑黄;鱼鹰和飞鸟在低空中盘旋,瞅准鱼儿扎堆的地方,时而一个俯冲,时而一阵掠影,引得鱼逃虾跳,湖面泛起一阵接着一阵的涟漪。鱼鹰不喝污水,不吃死鱼,是洞庭湖环境好坏的重要信物。只见一脸兴奋的渔民们在千里湖面上驾着渔船组成圆形围阵,由远而近,挥篙扑水,拖网追击,将鱼赶至深潭用大型围网围住,等待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⑦开潭前夜,十里八乡的洞庭湖水乡渔民蜂拥而至,一盏盏若隐若现的渔灯,一股股浓烈的米酒醇香,一阵阵清脆的渔歌此起彼伏,夜幕下的洞庭水府,成了不夜的水上闹市。待东方出现鱼肚白,随着一声锣响,伫立船头的开潭船长用右手做月牙状紧靠嘴边发出“开潭啰”的号令,此时“开潭啰——开潭啰”的附和声伴随着桨声、吆喝声响成一片。
⑧时光如水,才十多年过去,由于洞庭湖上游筑坝截流,继而蓄水量少,湖床淤积;还有部分渔民目光短浅,常用迷魂阵和电击等方法竭泽而渔,加之血吸虫病在湖区卷土重来等原因,致使八百里洞庭千帆竞捕、渔歌唱晚、水天寥廓的场景渐成历史,难以再现。过去成片成堆、飞起来遮天敝日的鱼鹰此刻再也难觅踪影。
⑨如今,日渐干涸的湖面上间或也能见到几只小小的水泥渔船,而飘的来却多是如《十二月渔民苦》《养女莫嫁打渔郎》等苦情悲调的渔歌。歌声悲伤、哀婉,唱得人心忧伤沉重,也唱得满湖的湖水一片阒寂……据悉,洞庭渔歌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为遗产,如果再不加以重视、不用心拯救、不倾心珍惜和保护,我们将来真的只能从史书上、从传说中再见再听,抑或再传再唱洞庭渔歌了——这是令我们泪流满面的现实。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自然段详细介绍洞庭渔歌歌调之丰富,侧面反映了渔民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具有浓郁的渔民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
B.作者对洞庭湖远浦楼及洞庭湖湖水及湖边环境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洞庭湖环境宜人,景色优美的特点。
C.作者在文中提到,鱼鹰是洞庭湖环境好坏的重要信物。如今鱼鹰再也难觅踪影,体现了洞庭湖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
D.作者批判科技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认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得人们无视生态,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富庶。
【小题2】分析第③段中画波浪线段落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
【小题3】解释文中划横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只要登远浦楼远眺,用心聆听,便能知晓常年生活在洞庭湖上渔民们的喜怒哀乐。
(2)歌声悲伤、哀婉,唱得人心忧伤沉重,也唱得满湖的湖水一片阒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8 09:03: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代

唐勇

能买这么好的房子要运气,还要财力。

对于女儿的眼光,当老总的父亲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值,这样的地段这样的别墅,三百万元买来放着都会赚钱。”“关键是那一个一百二十平米的私家花园,赠送版,想一想不美都不行。”女儿刘诗涵高兴起来咯咯咯地笑出声。

“也不能空着,像得种点花草什么的。”妻子想了想又说:“小的水池、假山、葡萄架、亭子之类装饰一下吧!”

“爸妈,现在全世界都崇尚绿色、环保、低碳理念。我提议在咱花园里多种些树吧!像桃、李、杏、梅、樱桃、枇杷啥的,可以看花开,还可以吃无污染的水果。负氧离子也多,亲,健康有益。”读大二的诗涵接着说。

几天后,花园里便神奇地出现了几十棵树,像片小树林。有三棵樱桃树,两树葡萄,两棵杏树,两棵李子树,两株梨子树,三棵苹果树,两棵枇杷,一株柳树,两株黄桷兰,一棵白玉兰;还有一株罗汉松,一株丁香,两株红枫,一棵槐树,一株银杏树和一棵梧桐树。树大的如啤酒瓶粗,三、四米高;细的如撑衣棍,只有一米多高。共二十七棵树。

别墅三层楼装修好后三个月刘总全家搬了过来。正是春三月,花园里的果树也开花了,红的粉的白的,仿如云霞,花香四溢。附近的业主和前来聚会的朋友都赞不绝口,只有刘总从乡下来的老爹,似乎不大高兴,有时在花园里闷闷抽一阵旱烟,叹口气说:“可惜呀!”

没多久,刘总老爹回乡下去了,说在大城市住不惯。进个屋还要脱鞋穿鞋啥的,在乡下还有几块田地供他侍弄,就当锻炼身体。在这里,他除了和孙女一起给树松松土、浇浇水就没啥事儿,他歇不惯就走了。临走时他对诗涵说:“这树再长大些该挪窝了,不然可就可惜了。”诗涵笑着说:“爷爷,那叫移栽;行,我搬几株上快递公司给您寄过去,给您和奶奶解闷行不?”刘老爹摇摇头又叹了口气。在乡下,他曾在一大片荒山上栽种了核桃树和花椒树。

头一年,花园里死了六棵树,也没有虫蛀虫咬,慢慢干枯死了的。第二年又死了三棵树。这一年诗涵大学毕业,且顺利考取了研究生,她要念硕士课了。

父女俩坐在花园里,晒着暖暖的太阳。诗涵忽然对刘总说:“爸,我想到你公司去实习一下,不想死读书了。”刘总抬头诧异地问:“诗涵,你不念书啦!”“不是嘛,我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学习,以后念完硕士还得出来工作嘛。增加知识技能,增加社会经验,增加工作能力。”诗涵说完后幽幽叹了口气又说道:“我现在知道爷爷为啥对树儿叹气了,他是有栽树的经验呀!”

刘总喝了口茶说:“这样,你先到公司总经办去吧,先熟悉熟悉公司情况,然后到几个部门去实习一下。对了,涵涵,咱花园里还有多少树。”

诗涵认真地数了两遍回答说:“还有十八棵。”

刘总问:“如果让你总结?”

女儿故作严肃地说:“爷爷会说,这是由于果树栽培和种植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

刘总说:“那只是一方面,是否该请园艺专家给咱这花园规划、设计、施工一下,现在咱这花园还只是个小树林呀!”他接着问女儿:“用你的专业知识总结呢?”

诗涵是学财务管理的,她很快回答:“固定资产损失百分之三十;直接经济损失购树款两万元,间接损失人工费、运输费、挂果应得收益、管理成本等一万五千元;一共损失了三万五千元。”

“算得倒挺精细。”刘总看了看女儿,又看看树,接着说:“人才,用好了是资源,如果某部门用非所长,某部门所长之人过多就会闲置资源或引起相互间激烈竞争,当然会损伤浪费资源。就像这些树一样。”

父女俩一时沉默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写妻子提议在私家花园里中上花草,既是为了表现妻子的生活情趣,又是为了与下文女儿的提议对比。
B.女儿想到父亲公司实习,是因为她理解了爷爷叹气的原因,觉得人长大也要“挪窝”,要尽快到工作岗位上磨炼自己。
C.父亲夸女儿“算得倒挺精细”,是觉得女儿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错,的确没有死读书,能够胜任到自己公司实习的工作。
D.文章以“父女俩一时沉默了”收束全篇,表现了父女二人内心的沉重,文字简洁,语言朴实,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小题2】文中三人各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家里的小树林的?请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3】小说围绕三代人对小树林的认识展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儒家的“礼治”思想
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范导的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法治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德主刑辅。这是儒家关于德刑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孔于主张“为政以德”,注重道德教化,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严刑峻罚虽然能起到威慑作用,使人们不敢犯罪、但是内心却认识不到犯罪的可耻;以道德教化人们,人们有了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刑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独尊、迷信刑罚,他的宗旨是重德轻刑。所以孔子主张,治国要“宽猛相济”,德刑相辅相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最后实现“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理想状态。荀子提出“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提倡道德,主张少用刑罚。董仲舒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把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明确提示出来,即德主刑辅。
其次,礼法融合。儒家的“礼”是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的外化,“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儒家以“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为人们需要遵守的国家之“礼”,“肯定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孔子重视礼之本,反对礼流于形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他提供“为国以礼”,认为国家政令是人们必须遵守之礼,所以失礼就要接受惩罚。在孔子这里,初步体现了礼与法相融合的倾向。真正奠定礼法融合思想基础的是荀子,他既反对儒家重视礼治而轻视法的作用,又反对法家重视法治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而把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开礼法融合之先河。
最后,情法互补。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建立其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德主刑辅、礼法融合。这一前提,肯定了人情在儒家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儒家看来,以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定远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所以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国法的制定以伦理纲常为指导原则,同时又是伦理纲常的具体化”。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会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法与人情相结合,才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符合人情之法才是公正的,以人情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所信服。
儒家的法治思想与法家有所不同,它极少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而是以一种防患于泰然的法——“礼”法加以约束,使人们自觉地守法,而非被动地惧法.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法学的礼教中心、义务本位、家族观念、伦理法治等价值和特质”,而这正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孟才是中国司法界的真正祖师,儒家学说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节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范导的法治理念可从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B.儒家看来.人们需要遵守的、规范着国家根本制度的“礼”,是从“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而来。
C.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正是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
D.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化,认为人们只要接受了儒家的道德教化,就会有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法律只有与人情相结合,才能具有生命力,才是公正的,从而真正为人们所遵守,为人信服。
B.孔子希望以“宽猛相济”的理念来治国,最终达到教化残暴之人进而废除死刑、没有诉讼的理想状态。
C.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外化为“礼”,它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
D.儒家肯定人情在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把伦理纲常作为国法制定的指导原则,法中有情,情法互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等儒家学者的法治思想基本相似,而董仲舒把德与刑之间的主辅关系明确提示出来。
B.荀子开礼法融合之先河,主张把礼与法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
C.因为孔孟是中国司法界祖师,儒家学说是中国法学源头,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价值。
D.法家与儒家有所不同,多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使人们被动地惧法而非自觉地守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小题。

装饰,是人与世界取得联系的最初形式,远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己经借助装饰这种空间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了。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对“装饰”有了较深的阐释,“饰”是人为的修饰行为。中国的装饰艺术随着中国文明的产生而产生。从远古的岩画、彩陶上的彩绘到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段与技法,装饰艺术的发展从未间断过,各个时期都留下了经典作品,家具的装饰也是如此。中国家具的结构特征、文化审美、工艺技术,决定了其独特的设计装饰理念,形成独树一帜的装饰之道。

中国传统家具在装饰上强调纹饰与造型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往往具有方正对称、端庄稳重,规矩严谨等造型特征,这与中国人保守、稳健的性格息息相关。但通过分析其纹饰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其往往表现为一种与传统造型迥然不同的风格,自然活跃而充满生气,这些在传统家具中随处可见。在纹饰与造型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工匠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整体协调的审美智慧。他们在家具设计中能始终以造型为主体,而不是附加纹饰,这样就使纹饰在不破坏整体造型格调的基础上起到点缀、调和及美化的功效。

中国传统家具在装饰上强调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家具结构与装饰具有同构性,其结构特性往往体现出一种特有的美。这种独有的结构美,源于坚固密合的桦卯结构与经营巧妙的“攒边”技法,以及装饰性结构部件的运用。像牙条,牙头等家具构件,既是结构性构件,起实用、加固、支撑的功能,又是装饰性构件,起美化作用。这些构件往往成为家具工匠们精雕细琢的主要对象。

中国传统家具在装饰上强调装饰内容的文化内涵。家具中的纹饰图案,是中华民族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形象符号和文化象征,成为中国文化最为典型的文化代表。只有充分了解其背景,才能读懂其内涵。

中国传统家具装饰文化走的是一条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发展道路。一方面,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家具装饰文化一直是以稳定、渐变的的特征来发展的;另一方面,由于装饰题材及装饰手法的不同,以及使用者的文化素养与地位要求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传统家具装饰风格出现了多样性的发展。

其实,所有的家具设计都是文化作用的结果。透过中国的家具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物缘求断的民族特性。例如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开始,由席而产生的文化礼仪与生活习惯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家具的形制。相此而言,椅子的出现则晚得多,从产生到普及,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从椅子的形态上,能读出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自身文化的创新。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到了极致。时至今日,明清家具的风格仍在被仿制,这表明它们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与象征。

(摘编自孟继乐《中国传统家具的装饰之道》)
【小题1】下列关于愿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借助装饰这种空间性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家具设计理念。
B.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既表现出于纹饰不同的风格,又能统一在纹饰的风格之中。
C.中国传统家具中的结构美集中体现在那些实用、巧妙、美观的装饰性结构部件上。
D.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使用习惯都影响着中国传统家具装饰风格的发展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装饰”含意谈到中国装饰艺术,渐次引出“中国传统家具装饰”的话题。
B.文章逐层分析了中国传统家具四个具体的装饰特点,并从两个方面来阐释第一个特点。
C.文章在整个论述过程中贯穿着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彰显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D.文中论及席这种家具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家具文化与民族特性的有机联系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装饰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家具装饰之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B.如果中国人性格不趋于稳健,中国传统家具就难以呈现出现有的那些造型特征。
C.只要充分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就能读懂中国传统家具纹饰图案的内涵。
D.没有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持续创新,中国传统家具就不会在明清期达到巅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这种借鉴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他的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是直接借鉴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间词话》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它借鉴德国古典美学思想,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的美学体系。
B.“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美学现代建构对西方美学的借鉴这一主旨。
B.文章指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C.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D.对于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文章先提出观点,后举例论证,后总结论证,重申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国现代美学。
B.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在借鉴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D.“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们对幸福有不同看法,现在一般认为,幸福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持续地觉得满意的感受,当然这通常是以占有资源或者物质享受为前提,所以个人的幸福感受有着较强的主观性、个人性或个体差异性,它与人的品德、性格等内在条件密不可分。作为一种完整的美好生活,幸福不是虚无缥缈的彼岸对象,而是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的经验状态,它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实践情境之中,而这一切全都有赖于美德这个内在条件的支撑与保障。
美德首先是指勇敢、节制、慷慨、诚实这样的伦理美德,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在心理层面,它们意味着行为者的情感和欲望在处理实践事务时的适度状态。为了获得适度性,行为者需要将情感或欲望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这种理性就是一种“实践智慧”,或说理智美德。没有实践智慧这种理智美德的养成和运用,就不会有勇敢、节制这些伦理美德的呈现和实施。
美德为实现幸福莫定主体方面的基础,但美德并非实现幸福的充分条件。因为,幸福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整体描述,是一个人全部的、完整的美好生活。作为个人的整体的生活美好,幸福当然会有着某些普遍的客观维度,包括主体自身的精神素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要实现幸福,除了行为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外在条件也不可或缺。当然,在诸多条件中,美德的优先地位必须得到承认。
不论个人的幸福感受有什么样的主观性,幸福总是需要有某种客观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缺失这些客观性要素,幸福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物质财富的丰裕是获得幸福的初始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贫穷对普通人来说,往往成为其不幸的根源。社会公正、仁爱秩序是普遍幸福的社会制度条件。对公正的追求是人们一种非常基本的内在的心理倾向,人们期望能够拥有基本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能免除自己会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担忧。仁爱也是社会制度一种应然追求,要提高社会的普遍幸福感,必须补好这个短板。幸福还以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为滋养条件。经验表明,社会的精神文化状况与幸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能够给人民的精神素质提升以深入的滋养,增强他们发现和创造人生意义的能力,从而能够获得一种更稳定、更有价值的幸福感。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须塑造自己的社会性本质,还须将社会关系整合到我们品质之中。一个没有他人和社会的眼界的人,就是只能汲汲于私利私欲满足的人,其幸福感是不健康的、病态的,甚至会发展为变态的。如果走出小我的限囿,在生活和工作中,把自己的成就动机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与自己的人伦志向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在履行自己的社会伦理责任中获得生活的永不枯竭的意义感,从而感受一种高尚的、持久的幸福。
(摘编自《幸福的条件》)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幸福”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福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全面、整体的生活美好,它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B.幸福不是一种虚渺的精神想象,而是一种具体的经验感受,与具体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幸福的实现需要诸多条件,其中美德有优先地位,因为它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主体方面的基础。
D.幸福的获得需要社会公正、仁爱秩序等制度性条件,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人们就没有幸福感可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幸福的客观维度,表现为主体精神素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它们都作用于群体,而与个人无关。
B. 人都有物质享受的追求,丰裕的物质财富是获得幸福的初始前提,贫穷往往是普通人不幸的根源。
C. 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能提升人的精神素质,有利于人幸福感的获得,增强创造人生意义的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的改善及获得教育、发展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这些都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
B.美德不只是人的优秀品质,还包括实践智慧,它们会规范人的正常情感或欲望,使之处于适度状态。
C.作为获得幸福的内在条件,美德具有主观性,但它不是纯个人性的表现,而有一定的社会性本质。
D.幸福的前提是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这导致幸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个人性和个体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