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剃头
吕品
在水乡福镇一带,没一个不晓得马剃头大名的。他剃头的手艺极高,附近周遭,谁家小孩要谁家小孩要剃满月头,必叫马剃头伺弄。那些已在马师傅剃过头理过发的,都说去马师傅那儿理发剃头,那叫一个舒服!尤其是给你修脸、掏耳屎修眼睑毛掏鼻孔,这一整套做下来,做回神仙也莫过于此啊!
有天,剃头店里来了个人,长得五大三粗一脸络腮胡子,自称是燕子浜的,说他们渔场上好多人要剃头。因大家仰慕马师傅手艺,所以特地请他上燕子浜。马剃头心道,燕子浜其实没浜,也没燕子,湖匪倒是经常出没。就说店内活儿多,脱不开身,再说他腿脚也走不利索。络腮胡子知道马剃头一旦开口回绝,再无应允之机,便不高兴地打着“哈哈”转身便走,但走不上几步,又回转身来,阴阴地说了句,你别后悔!
马剃头有个姐姐叫马春香,因为路途远,所以不常来弟弟这里。但每隔半年必来,来了就在弟弟的店住几天。每逢姐姐要来的前几天,马剃头就将剃头工具摆在街边。这样,他给人剃头时就可以时不时地向迎恩桥头望上几眼,只要姐姐在迎恩桥头一出现,马剃头一眼能见。
这次马剃头晓得姐姐要来了,可他等待了许多日,仍未见姐姐在迎恩桥头现身。莫非姐姐病了?不会吧,姐姐的身子骨一向蛮好,这几天说要来探亲还是她自己托人稍来口信的,难道说……
马剃头还真不敢“难道”下去,他早听说近来燕子浜湖匪特别猖獗,劫货杀人,绑票敲诈,无恶不作。
可马剃头的担心还是变成了现实。没几天,就传来凶信,他姐姐给湖匪杀害了。他痛哭了一场后,即刻启程前往姐夫家,参加姐姐的丧礼。
去姐姐家必乘航船过燕子浜村。而燕子浜村水系复杂,位置险要,湖匪活动最多,他姐姐就是在那里让湖匪给害的。可这些马剃头全顾不得了,一定要去见上姐姐一面。
马剃头过燕子浜乘航船时,已近旁晚。摇船的航船大伯,他大都认识。可此刻,他一看航船大伯,竟是个陌生人,刚想问是咋回事时,舱内已伸出一只粗壮的手臂来,只一下就将他拉下舱内。就在马剃头惊魂未定,站起身来还不知道咋回事时,一把明晃晃的刀已架在了他脖子上。马剃头想自己在附近多少有些名声,如一旦报出姓名,他们也许会放自己一条生路。没想到,当他说我是福镇剃头的马得宝时,内中有个湖匪听后竟“哈哈”笑起来,说我们找的就是你马得宝师傅啊!
马剃头一听那声音耳熟,仔细一瞧,这不是前些日子来过他店,说是要请他去燕子浜剃头的那个络腮胡子!那天临走时,络腮胡子还说过“你别后悔”这一句话,心中叫苦不迭,姐姐是因为自己一时的“倔强”而被害的。
原来,湖匪头子张杏林近来听在官府的卧底说“风声太紧”,就让手下别外出。时间一久,手下的湖匪因久不理发,长得像野人。听说马剃头手艺好,腿又有点残疾,这可是个为他们剃头的不二人选!没想到马剃头不答应。这可惹恼了张杏林,他带人杀害了马剃头的姐姐及其儿子。
马剃头此刻见状,就算不想答应,也得给他们剃头了。
他来到匪窝后,先是将刮胡刀在磨刀的布上“唰唰”地磨起来,也不知上下来回磨了多少遍。当晚,湖匪们排队挨个让马剃头刮胡子理头发。马剃头的那把手夹推剪不急也不慢地在湖匪们的头上来回了“推剪”了整整大半夜。
第二天天刚麻亮,匪窟一片“哗”然。原来,湖匪头子张杏林的脑袋不知让谁一刀割了去。与张杏林脑袋同时失踪的,还有马剃头。
半月后的一天早上,福镇的“一品香“茶馆老板问店里正在喝茶的客人,说咋长久没有看见马剃头了?茶客们听后,大都满脸疑惑,说就是,想剃头了,却找不着他了。茶馆老板说,他还欠我五碗茶钿呢!
想不到,第二天一早,“一品香”茶馆伙计一早取下店板门时,竟意外发现有几个铜钱。一数,不多不少,正是五碗茶钱。伙计忙进里屋告知茶馆老板。茶馆老板听后一惊,差点将手中拎着的那把开水壶掉地上。他呆了好一回儿,才从墙上取下粉板,将上面写有马剃头欠五碗茶钿的字样擦去了,说马剃头这人有种,看来那事还真是他给做下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主要写马剃头的手艺极高。远近闻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下文写燕子浜之事作了铺垫。
B.小说中络腮胡子说的“你别后悔”写出了湖匪遭拒后的愤怒之情,同时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中的马剃头和他的姐姐马春香都是因为“倔强”而惹恼了张杏林,结果招来祸患,个被杀,一个被抓。
D.小说多处运用伏笔照应,如湖匪选马剃头是因为他手艺好又有残疾,而马剃头拒绝土匪也用了“腿脚不利索”的理由。
【小题2】请简要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3】最后两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11:0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字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
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有正确的思维,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必须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D.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是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后者则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B.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寥寥几笔,突出了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抓住了本质,突出了特征.。
C.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强调京剧的独特性。
D.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的就是为了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B.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C.“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D.“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7月28日,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名师讲堂在北京举行。据估计,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为近视高发人群,防控形势严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国家卫健委”)中国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说,全国“爱眼日”主题连续三年聚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由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织专家编写的《近视防治指南》近日印发,以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用眼意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关注的科学防控体系正在积极构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学组副组长杨智宽认为青少年近视防控需从预防、检查和治疗三方面共同发力。防控的关键在于规范孩子的用眼习惯,通过可穿戴近视防控智能设备对用眼行为进行监测和干预矫正。家长和学校督促孩子尽量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保证每天的户外1小时活动时间,做眼保健操等。
专家认为,青少年由于还在发育,不适合接受近视手术。到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科学验配角膜塑形镜是有效控制、延缓近视发展、避免成为病理性高度近视的安全方法之一,不建议近视度数大于600或8岁以下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
(摘编自《专家: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待建立)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近日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征求意见稿明确综合防控目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摘编自《两部门拟规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
材料三:
在北京一座四层高的眼镜城里,不到半个小时,一副眼镜就配好了。这确实不错,但戴眼镜的中国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多数是孩子。
1970年,中国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不到1/3,2014年已近4/5,一些城镇地区比例更高。2014年,近视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小学生,逾40%的小学生近视,是2000年的两倍;相比之下,在美国和德国,该年龄段人群的近视率不到10%。
问题出在社会而非遗传上面。造成近视的最大因素是户外活动时间少。眼轴长度增加是引起近视的最常见因素,而日光照射有助于视网膜释放一种可延缓眼轴长度增加的化学物质。户外活动缺乏、作业多、近距离读书写字的多重作用,加剧了近视。在中国和澳大利亚,6岁孩子的近视率差不多。但中国孩子上学后每天只有约1小时待在户外,而澳大利亚的同龄人有三四个小时。
视力差往往与收入高和受教育多相关,所以中国农村地区的孩子近视不太普遍。据卫生部统计,中国农村有1/3的小学生近视,相比之下,城镇地区的孩子有近一半近视。但农村同样存在视力问题。斯坦福大学农村教育行动项目发现,由于费用、学校对用眼健康不关注以及认为戴眼镜会加重近视的错误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农村,1/6的近视孩子不戴眼镜。
(摘编自《英媒:中国孩子户外活动少近视率远高欧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知,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达6亿,青少年近视高发;青少年不宜接受近视手术,可到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科学、安全地矫正视力。
B.到2023年,中国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逐年最少降低0.5个百分点,近视高发省份逐年最少降低1个百分点。
C.专家认为:不建议近视度数大于600且8岁以下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可通过穿戴防控近视的智能设备对用眼行为进行监测和干预矫正。
D.从材料三可知,2014年,中国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是1970年的两倍多,小学生近视率是2000年的两倍,而在美国或德国,小学生近视率不到10%。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名师讲堂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我国近视高发,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形势严峻,应尽早建立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
B.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引起国家重视,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已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并分阶段提出明确的防控指标。
C.文章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尤其是城镇的孩子近视普遍发生的情况及相关的社会原因,而中国农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D.中国孩子上小学以后课业负担相对较重,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远少于澳大利亚的同龄人,自然会拉大中、澳两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差距。
【小题3】为什么中国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奥义在于中道智慧的昌明,而中道智慧的核心则是以中为用。有误解认为中庸是折中主义,实际上,孔子说得很明白,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能够准确把握好与坏、善与恶的两个层面,以隐恶扬善的大方针,让人民群众知道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够不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②《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明确指出了中庸之道的实际意义。其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论述,则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气象万千的思想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就是敬畏并顺应了天道才能够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中庸之道的纲领自然生出“中正仁和”的生存之道。
③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智慧。从伏羲女娲时代取类比象画八卦、定农时到神农尝百草、黄帝制甲子、仓颉造字、十二生肖等,都生动地把人与动物精神上的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甚至黄帝蚩尤的战争都有大量动物参与其中,上古时代有很多被敬为神明的神兽和人类伴生。生物多样性的情怀在历代仁君治世都有令人感动的事迹。大舜孝感动天,大象为其耕田,小鸟为其耘土;尧舜禅让,有凤来仪,百兽舞于名堂;帮助大禹治水的有应龙、朱虎、熊罴等神兽。商汤为保护动物而示范网开一面的仁慈胸怀,周公为保护黎民百姓不受猛兽侵害而驱逐之并不是斩尽杀绝之,都是王道仁心的生动体现。孟子“君子远庖厨”的教育理念等等,都对带动百姓爱惜物命、与动物和谐相处起到了模范作用。    
④在《易经·系辞》中,孔子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包容一切、安养生民、爱惜物命的精神,其核心的精神是包容。包容的精神不是放纵不理,放任自流,而是在有广大悉备的人文主义情怀之下,本着中庸之道的兼收并蓄的精神,本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兼顾自然、生态、生物平等的生存权利,从根本上使地球和谐美满、生态稳定、生物多样。
⑤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过分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来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是大自然包罗万象、广大悉备的恩惠,而非人为的干预。敬畏自然,顺应天道,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中国历史上,即使发展商业也必须以天道人欲之间的平衡为根本,其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质上是理性大于物欲的合理性人性设置。
⑥综上所述,伟大的中华文明的中道智慧,体现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敬畏自然、爱惜物命的情怀。而这些无疑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治久安的保证。
(摘编自卢福成《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因为中国人懂得敬畏自然,顺应天道,中道智慧昌明。
B.中道即中庸之道,它让人们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折中使用,不会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C.西方文明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与中华文明相悖,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
D.人类社会若能遵循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就能从根本上保障和谐美满、长治久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庸之道的含义、实际意义以及中国人的生存之道等方面,论述了中道智慧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
B.文章第三段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论证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就是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
C.作者运用例证法,两次举孔子之例,阐释了中庸之道的含义及中华文明的精神,使说理更具说服力。
D.西方亵渎天道的理念,从反面说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而非人为的干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中庸之道做思想基础,不敬畏并顺应天道,就不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
B.从仓颉造字到士农工商四民的设置,可看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等理念。
C.包容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也是能使地球和谐美满、生态稳定、生物多样的重要因素。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非人为的干涉,可见人类社会当以天道人欲之间的平衡为根本,敬畏自然,顺应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