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中人
崔永照
①周明下岗了,他实在装不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失魂落魄地回到清水镇岗洼村拮据的家。为一家六口人吃喝拉撒犯愁的他,考虑再三,决定发挥自己在工厂职工餐厅做过饭的“特长”,就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原想自此就能财源滚滚了,可事与愿迹,尽管天天忙得团团转,但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
②幸运的事在不经意间就降临到了周明的头上。那是陌上花开的三月,县里开展新农村建设结对扶贫活动,县纪委副书记江强到岗洼村驻村,和周明结成了帮扶对子。他经常到周明的饭店了解经营情况,帮着出主意想办法。江强每次到饭店脸上总会流露出别人不易察觉的心痛与焦虑,他曾多次建议周明到城里正规烹饪学校学成技术再开饭店,周明总以种种理由搪塞过去。后来,江强隔三差五就会光顾周明的饭店,饭后立即付款,从不赊账。可周明很“怕”江强,觉得他是个最难缠的客人,因他太挑剔,每次吃饭不是说饭莱色香味不佳,就是说做的莱没掌握住火候。
③那天中午,江强又来吃饭了,点了鱼香肉丝和烧青菜。哪知,菜上来后,江强只吃了一口,就皱起眉头,“啪”一摔筷子,冲着周明嚷道:“周老板,你做这菜啥味道都没有,是人吃的吗?我看你去大城市大饭店学上十年也做不出好饭菜!要是你能,我就请你全家去五星级大酒店吃饭......”
④顾客都哄堂大笑起来,周明当时脸色铁青,大脑一片空白,惜懵懂懂傻愣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抓起吧台上的莱谱恶狠狠地摔在地上,几步跨到前面,指着江强说:“你不要瞧不起人,咱们骑护看唱本——走着瞧!”说完冲进一个雅间,狠狠一摔房门,震得窗玻璃“哗啦啦”地响。
⑤傍晚,周明一进家门就给妻子诉起了委屈:“气死我了,看不出来,江强坏得很,尽给我使绊磕。”
⑥“咋了?我看人家对咱们可不赖。”妻子吃了一惊。
⑦“这生意不做了,我要上省城学做饭去。我就不信有多难学。看我学成手艺,不气死他个龟孙......周明把牙咬得咯嘣响。
⑧第二天,周明将酒店转给别人,告别妻儿,带着盘缠到省城一家专业烹饪学校学习。他肯吃苦又勤奋好学,仅一年时间,烹饪技术就有了质的飞跃。他还潜心学习经营之道,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回到家乡,周明在县城一黄金地段开了一家大酒店,常常顾客盈门。
⑨县城的很多同行都有点儿坐不住了,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周明的经营之道:“这周明用的是啥招,每天的食客就像不断线的流水,一波接一波从四面八方淌进来......”
⑩周明曾多次说,江强太小看人,一定要找他算账。
⑪那年夏天,老家侄子娶媳妇,周明回到乡下,中午和村里马支书在一起吃饭时,又牢骚满腹说起了江强。多喝了几杯酒,面涌酡颜的马支书勃然大怒:“你个没良心的东西!人家图个啥?那时你在镇上开的饭店,饭菜质量差,收入上不去,日子不好过,他都替你心焦。可几次劝你出去接受专业培训,你都不听,在吃饭时指出你饭菜的毛病,也打动不了你,你还犟得跟倔驴似的。”马支书打了个酒嗝,撩了一下发白的鬓角,深叹一口气,“后来,他觉得以你的性情,好好跟你说是没有用的,只能想着法子改变你。那次他在你饭店大发脾气,是他出于无奈才拿出的‘激将法’,不想还真奏效了......”
⑫马支书话没说完,面对众人,周明已是热泪横流。一语惊醒梦中人!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明前期开饭店收入甚微和学有所成后酒店顾客盈门形成对比,突出了江强对帮助周明脱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周明把菜谱“恶狠狠地摔在地上”“把牙咬得咯嘣响”,写出了周明的恼火和不愿服输的性格。
C.第⑪段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马支书的回忆,揭开了江强当年为饭菜质量大发牌气的谜底,体现了江强的良苦用心。
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综合运用动作、语言、侧面烘托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小题3】(小题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周明,也有人认为是江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08: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湖桥绝唱
李培俊
天成支书不该再唱这出戏的。
大年二十九上午,天成刚从南方收了一笔货款回来,到家后就觉得身体有些不适,心脏跳动忽快忽慢。老伴儿铺好床,让他躺下,又在他背后垫上枕头。
天成就要睡着的时候,村里唱戏的锣鼓敲响了,天成一翻身就爬了起来,穿上鞋就往外走。
天成是远近有名的戏迷,不敢听见锣鼓响,不敢听见板胡、二胡吱扭。一听见人就没了魂儿。土地承包那年,生产队分割财物,那些唱戏的行头分不下去,给谁谁不要。天成就和队长商量,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的行头。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你就守着那中看不中吃的玩意儿过日子吧!让它们给你拉犁拉耙吧!”
天成生来就是唱花脸的料,他演的秦琼秦叔宝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扮相好,唱腔好,做功也近乎专业水平。
可是近两年,天成已经风光不再。村里人都觉得,现在的天成和过去的天成不一样了。以前的天成,戏里戏外都是肯为乡亲们两肋插刀的英雄好汉。刚当支书没多久,就领人修通了通往县城的公路,开山凿石,脚面被砸肿了也不离开施工现场。接着,他又组织村民在东岗山平整出一个千亩果园,栽种苹果树、梨枣树、山楂树,分给各家经营管理。嘟噜成串的果子,把大家的腰包撑得满满当当。
坏就坏在天成建了自家的果品加工厂。
那一年,水果不好卖,各家的水果都是卖一半扔一半。大家就埋怨天成没把项目看准,坑了一村的老少爷们儿。也就是这时候,天成建了自己的果品加工厂,把大家卖不掉的苹果、梨枣、山楂加工成果脯果醋,卖往天南地北,赚了一笔又一笔。
于是,人们便怀疑天成,领人修公路也好,建这个千亩果园也罢,其实是为他自家的果品加工厂铺垫,是为自家挣钱夯基础。
人们再见天成,便没有多少好气儿了,连面子上那点招呼也敷衍不出来。村里唱戏,招呼也不给天成打,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成却不请自到。他去的时候正是半下午,冬天的阳光软绵绵的,天成的脸上便像镀了一层金子,黄黄的。有义就说:“支书,你还来唱戏?你的戏已经唱得很有水平了,跟真的一样,我看就算了吧。”
天成岂没听出话里的另一层意思,也知道船在哪儿湾着。但他不在乎,浅浅一笑,把正上装的“秦琼”拨拉到一边,说:“还是我来吧。”
天成到底没能把这出戏唱完。对打的时候,演敬德的人有意使的双鞭,劈头盖脸便往“秦琼”头上罩。虽不至于伤了天成,但那份重量,要挡开它们却也颇费气力。
就是这时,天成一头栽在戏台上。
天成的丧事办得冷冷清清,大部分人家躲得远远的,实在碍不过平时情面的几户人家,在灵堂草草焚上几张纸,掉头就走了。打墓时,村主任福海出了东家进西家,求爷爷告奶奶,就是把人叫不到地里。这个说要去丈人家走亲戚,那个说要约朋友喝酒。福海火了,颤抖着敲响了那口弃置多年的铜钟。人到齐后,福海扯起嗓子就骂:“你们这些人,良心都叫狗给吃了,嗯?天成支书可是为咱湖桥累死的呀!”
“说他是为挣钱累死的还差不多!”有义嘟囔一句。
“你说啥?”福海伸手给了有义一巴掌,“放你娘的屁!你知不知道,天成支书这个果品加工厂是给咱村里办的!他怕看不准,办瞎了,连累乡亲们,用自家房产作抵押贷款……现在销路打开了,赚钱了,年前把厂子转到了村委名下,这两年赚的二百多万元,一分不少都在村里账上存着……”
人们如梦初醒,知道冤枉了他们的支书,便哭着,在天成灵前跪出黑压压一片。
正月十五,湖桥村又唱了一出戏,是铁妮主演的《大破天门阵》。他们是专门唱给天成支书看的。铁妮虽已有七个月的身孕,却把那个穆家大小姐演得惟妙惟肖。戏演过半,铁妮的眉头突然皱成疙瘩,接着蹲下身捂住肚子,再接着,戏台上响起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村里人都说:这孩子是天成支书托生的,他不想离开湖桥的老少爷们儿呀!于是,铁妮生下的孩子就取名叫天成。这名字是全村人起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天成支书不该再唱这出戏的”这句话独立成段,不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为下文天成累死在舞台上做了铺垫。
B.生产队分割财物,天成用一头壮牛换回了给谁谁不要的唱戏的行头,他的爹娘虽然理解他的这种行为,但也与他怄了半月闲气。
C.市场萧条的时候,村民看着自己辛苦培育的水果卖一半扔一半,便对天成有些猜疑,等到天成建成果品加工厂后,猜疑便变成了深深的埋怨。
D.天成支书为村里人做了很多事,却无人理解他;他去唱戏,村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最终他倒在了戏台上,这场戏成了他的绝唱。
E. 小说构思精巧,寓意深远,既讴歌了天成这一类人的崇高精神,也警醒像村民一样的人,看问题不要浮于表面,对人不要一味猜忌。
【小题2】小说有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天成支书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这样的看法?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第四次零售革命是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的一次革命,它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
这次革命改变的是零售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变零售业本质“成本、效率、体验”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方式,是信息、商品和资金流动效率的升级,然后一步步走向社会化、专业化。
社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通过社会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最终,信息、商品和资金流的服务会变成像水电煤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
所以,零售的改变其实是背后零售基础设施的改变。未来零售的业态可以有许多新的形式,但背后的基础设施会越来越社会化、专业化,零售业会演变成为互联、共享的零售生态。
(摘编自刘强东《零售的未来:第四次零售革命》)
材料二:
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是什么呢?消费主权时代到来,需求个性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自身个性的表达。这对产品和零售的适配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说,未来消费者可以通过家里的智能冰箱自动识别鸡蛋、牛奶等常规食品的余量,自动下单;可以一边和虚拟助手聊天,一边让它购买朋友最近关注的时尚新品作为生日礼物....
可以预见消费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这三者会变得极其分散。如何才能把这些散乱的点有序地串联、协同起来?这需要通过建立在感知、互联、智能基础上的智能商业来实现。
消费和智能技术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消费端的变化代表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方向。但如果没有智能技术的支撑,这一切都是空谈。消费与智能技术这两股力量绞合在一起,为我们带来第四次零售革命。
(摘编自《第四次零售革命,还是新零售》)
材料三: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5%。
随着新零售大门的开启,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在“寒冬”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2017年的“双十一”,很多国产品牌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优势,其品牌销售增速高于国际品牌。凭借互联网技术创新、善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服务优势,中国品牌正在崛起。
中国在未来零售方面,有很大的探索与突破,将会成为许多国家的模板。“超级大企业”们如果能在标准、国际规则方面进一步探索并加强国际合作,那么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也就有了着力点,中国引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摘编自“搜狐财经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次零售革命,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它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
B.零售业本质“成本、效率、体验”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方式等,将在第四次零售革命中不断改变。
C.第四次零售革命,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流动效率的升级,也使零售逐步社会化、专业化。
D.第四次零售革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以此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流服务的升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政府应该担负起社会化的关键性职能。
B.消费的个性化使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这三者会变得极其分散,而智能化商业则将其串联起来。
C.第四次零售革命就是要实现消费个性化的目标,让消费者可以通过家里的智能冰箱自动识别鸡蛋、牛奶等。
D.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长迅猛,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同期实体店。
【小题3】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正视人工智能对艺术的挑战

卢文超

近日,署名“夏语冰”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该智能机器人在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画家画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 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

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所谓“功夫在诗外”,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我们读杜甫的诗很感动,是因为他的诗与他坎坷困顿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我们听贝多芬的音乐很感动,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他与悲剧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下,如果人工智能创作出杜甫的诗和贝多芬的音乐,但背后没有思想和情感,我们如何欣赏它、解读它?

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根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艰难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我们刚刚接触到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对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扰战,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发掘价值,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6月07日,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机器人“夏语冰”在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画家画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具备一定水准。
B.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它促使人类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C.仅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掌握同时代诗人的特点还不行,还必须具备他的人生经历,智能机器人才能写出徐志摩的诗。
D.人工智能将重望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必将会对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和人类情感共鸣,而涉及情感和价值判断人工智能目前尚难逾越,“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创作”的焦虑无现实意义
B.一篇完整有感情的文章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因此,人工智能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才有翻越文艺创作这一山峰的可能性
C.人类创作的自身尊严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文学创作者应抓住这一机遇,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据价值。
D.和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人工智能技术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小题3】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神情古怪”一词表现了父亲看到“我”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惊诧感觉。
B.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出方伯伯这一形象丰满的人物,使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C.小说中描写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的慌忙躲避,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
D.这篇小说以“父亲的一课”为题,意在表现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小说以“我”沉溺网络游戏为开端,“我”到处筹钱替父亲还债是小说的高潮。
E. 小说中“我”对学习微机课程感到枯燥,却对网络游戏非常痴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思考。
【小题2】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釆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和宋代的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说来,在阅读这类经典性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太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的态度,并具备质疑的眼光。
B.研究者阅读经典性古籍时,选择几种权威注本细读,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C.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出发点,论述了不同阅读阶段的特点。
B.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一个人质疑能力越强,越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B.知识型阅读中,读者需精选阅读对象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以追求知识准确可靠。
C.一个人如果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D.融合了疑问、对比和联想的阅读方式之后,知识型阅读才能发展为研究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