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晖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情节和叙事。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这种奇观丧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感发扬到精美绝伦的程度。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2009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
A.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
B.“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
C.“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D.“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干扰了人们的道德评价。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已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B.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
C.“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带来审美的震撼,另一方面它忽视了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
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一个“读图时代”必将到来,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B.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并对其进行进行和改善。
C.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满足人的视觉刺激,因而“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
D.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利于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2 02:47: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的乡村是一个熟人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儒家仁爱伦理设定的处理经济交往、人际关系以及维护乡村生活秩序的道德规则便捷有效,且易于被村民所接受和实践。传统乡村的伦理关系或是基于家庭和家族的血缘亲情,或是基于地缘,血缘亲情和地缘共同构成了熟人社会伦理的基础。因此,儒家仁爱伦理主张,人们应当首先维护家庭和家族成员以及彼此亲近的其他成员的权利,熟人共同体的伦理关怀应当优先得到考虑,然后再推及他人。自我不是孤独的原子,而是有着多重伦理关系的社会存在,人的本质规定性就体现在自我与他人以及社会的伦理关系之中。虽然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人的个体化发展,但是,基于熟人关系的共同体伦理依然被村民所认同和践行。熟人共同体提供了人际信任可以利用的充足人文资源,这是对现代社会契约信任和制度信任的有益补充。

最近30余年中国乡村社会所发生的变迁是如此剧烈和急速,以至于人们尚来不及进行理性和冷静的思考就被卷入其中。村民日益个体化的自主选择和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当代中国乡村伦理与传统乡村伦理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的带有“内卷化”特点的变化。其一是去传统化。个体从传统的熟人共同体的社会约束中脱离出来,试图摆脱家庭、家族和血缘亲情关系的道德要求。但是,这样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熟人共同体不重要或者不再发挥作用,如果熟人共同体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益,那么,个体依然会依靠熟人共同体。原本相对清纯的熟人共同体,现在融入了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色彩。其二是通过从众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当代乡村社会的成员走向个体化,获得的是自由和权利,成就的是道德自我,不盲从别人强加的价值观,而且也明了何为善、何为恶,然后做出自己的自主行为选择。然而,吊诡的是,“自由和个性并不必然会使个体变得与众不同。相反,对社会制度的依赖决定了当代的个体不能自由地寻求并建构独特的自我,男男女女必须依据某些指南和规则来设计自己的生命轨迹,因此,他们最终得到的反而是相当一致的生活”。因市场经济机制的实行而生成的制度化行为规则,为个性的自由发展设定了一些限制,人们不得不遵从一些与自己的意愿相悖的普遍性道德原则和规范。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因村民追求个体化而导致的熟人共同体的松动甚至瓦解,引发了乡村孝道衰落、人情淡漠、公共生活伦理缺失等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摘编自孙春晨《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仁爱伦理设定的处理经济交往、人际关系以及维护乡村生活秩序的道德规则便捷有效,容易被村民接受和实践。
B.血缘亲情和地缘是熟人社会伦理的基础,所以人们应当首先维护家庭和家族成员以及彼此亲近的其他成员的权利。
C.在人们还来不及进行理性和冷静的思考的时候,最近30余年中国乡村社会已发生了一些带有“内卷化”特点的变迁。
D.个体从传统的熟人共同体的社会约束中脱离出来,摆脱家庭、家族和血缘亲情关系的道德要求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会更有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集中论述了传统乡村这个共同体变化的原因、变迁后的特点及存在的现实问题。
B.文章第1段结合儒家思想分析了传统乡村中人的个体化发展与熟人共同体的密切关系。
C.文章第2段论述了当代中国乡村伦理“内卷化”的相互对立、不可共融的特点。
D.文章第2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特点,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只是建立在契约和制度上,这远远不如熟人共同体之间的人际信任。
B.村民一味追求个体化会导致熟人共同体的瓦解,还会引发乡村孝道衰落、人情淡漠、公共生活伦理缺失等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C.乡村社会成员走向个体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自由和权利,不盲从别人强加的价值观,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
D.因市场经济机制的实行而生成的制度化行为规则,不得不为人们所遵从,所以自由和个性并不是绝对的。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日,在大山里听溪水吟唱

张秀超

早上起得晚了,简单收拾一下,出城回老家。

老家在康熙、乾隆皇帝当年打猎的塞外皇家狩猎场的大山下,那山太高,当地人叫它坝,老家在紧贴着坝的地方,人们称坝根子,村名叫桦木沟。

这个地方林茂草丰,四季都有好风光。尤其是深秋时节,浓霜染过的林海,好看得不得了——松树是绿的,老蔡树是紫的,杏树是红的,山梨树是金黄的……层林尽染,任你什么样的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那样唯美曼妙的壮美,海内外的摄影家这个时节总是蜂拥而来,到这里捕捉美的画面。

每年这个季节,我总要回老家待上几天。

到家,放下行囊,带上相机,赶忙上山。

10月的塞外深山里,播种过莜麦、荞麦、土豆的土地,大多都已收获了,只有一些棒子地还没有收割。那小树一样的棒子棵,有的挂着白了皮的黄棒子,有的棒子掰了,只有秧子长在地里。过了一条叫白水的小河,我贴着一块棒子地边的茅草小路往山上走。

“你站一下。”

顺着声音,我看见一个身影,拨拉着棒子秧,从地里走了出来。

这是个瘦高的身影,黑裤、黑袄,驼背,面色黑红,皱纹如犁过的土地一样细密松软。是村里的二爷,80多岁了,是村里最老的人了。

他在我们村里,是少有的看到过解放前光景的老人。他小时候给大户人家放过猪,后来赶大车,还做过多年的队长,当车把式那年月,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他赶着四套马车,去海边拉咸盐,好多年,一村子人吃的盐都是他拉回来的。他是村里走过远路、见过大世面的人。

这时,他出了地,坐在地边的一块青石头上,指着对面的一块白石头,让我也坐下。他掏出个白布烟口袋,装了一袋烟,他的烟口袋和烟袋杆子是拴在一起的。当他把烟袋叼在嘴上的时候,那烟口袋就如一个耍单杠的远动员,在烟袋杆子上跳荡。一口蓝烟,飘在他苍白的头顶了,他说话了:

“咱国家有个写字的,得了那个啥奖了,是偌背耳?”

“是诺贝尔奖。”

“那人是山东的?”

“对,是山东高密的。”

“是咱老家那儿的。你知道不,咱们这一村人,都是从山东逃荒过来的,那时候这儿开围垦荒,这地都是那时候一镐头一镐头刨出来的。”

“那人,你熟不?”

“不熟,只是读过他的书。”

“他写高粱,咱这里可没有高粱,尽种莜麦、荞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从老辈子就种荞麦。”

顿了一会,他又说道:“他写高粱酒,还写那些老人们的事儿,都是听人说的吧?”

我有些吃惊:“这你也知道?”我晓得他是不识字的。

“从电视上看的。”他说。

“他写的,那不就是老人讲的故事吗?”二爷吐了一口烟问我。

“不是故事,那是小说。”我告诉他。

“那这些年,你也写这个?”二爷的眼睛看着我问。

“对,写小说。有时候也写别的。”

“他写高粱,你知道咱这里过去是啥吗?那比高粱还有气势!”

你知道不,300多年前,这里是原始大森林,一棵松树,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身边的这条河,现在细得像一眼泉水了,那个时候,坐皮筏子打细鳞鱼。后来树就砍光了,四面八方的人,就在这开荒种地。那也有好景致,你知道吗,这里漫山遍岭是荞麦,荞麦你看过吗,那白花一开,一二十里,就像大海上翻卷的波浪……”他的手朝眼前的山梁,画了个很大的弧形。

“这里打过仗,也来过土匪,这黑土里,埋着一代代的人,哪个人都有故事。埋了就带进土里了。等知道他们事儿的人也死了,那些个事儿可就都死了。”

“那个人,他现在还在山东?”

“不,他在北京。”

“那我看电视说,他老家还有房院,他指定是常在老家待着。我看你回来,把你家那老房院收拾收拾,回来住住,比在城里强。”

“你不是想听过去的故事吗?我给你说说,多了去了!晚上,到你家去吧。”说罢,老人拿起镰刀,又进棒子地了。

我的心,似风吹动着一树的叶子,哗哗地舞动着。

二爷一直看不起写字的。

而在今年的这个深秋,在中国,有个叫莫言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没想到,这个消息竟然在遥远的塞外,在一个叫桦木沟的深山里,让一个80岁的收棒子的老头,我的二爷,对文学这个行当产生了兴趣。对从事这个行当的我,也有了一份迟到的看重。

这个事情,在我的心头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一位作家,荣获了一个国际的文学奖,从而让一个老人看到了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我想,这就是这个奖对作家、对文学的意义吧。

这个秋日,在天高云淡中,观如画的山景,闻鸟鸣幽谷,听溪水潺潺,我的心从来没有这样的欢畅,我也从来没有听到,山涧溪水的歌吟是这样的清脆悦耳……

【小题1】概括二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A.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你知道不”“你知道吗”“你看过吗”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A.
【小题3】赏析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
A.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二爷对“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当代社会中,隐士固然已经消失,但是隐逸的精神,在和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之后,却换了另一种面孔,出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比如,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中间的犬儒主义倾向就颇有古代隐士的诸多影子。
②“犬儒主义”是从欧洲哲学中翻译过来的一个概念。“犬儒”是音译,并不是说“像狗一样的儒士”,或者“狗一样生活的知识分子”,而是一种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是对于他人行为的动机与诚信都采取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③在很多古老的宗教中,都有自律、苦行的因素,而苏格拉底曾经把幸福解释成灵魂的幸福。把个人的欲望降到最低点,努力做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自主的人,这是犬儒主义者的人生理想。请看,与隐士的“安贫乐道”精神何其相似。不但如此,犬儒主义还对现有的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持挑战、蔑视与嘲笑的态度。
④在中国,批判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有着很悠久的传统。《老子》也许是我们迄今能够见到的、讨论过这个问题的最古老的中国文献。《老子》中充满了对当时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的责骂与批判。如果借用德国经典哲学的术语,可以把《老子》称为“批判的犬儒主义”。《老子》之后的《庄子》则不再把核心放在对道德与规范的批判上,而是用诗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抛弃这些累赘之后的幸福,可以把《庄子》叫做“绝对的犬儒主义”。
⑤尽管司马迁给庄子写了传,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庄子的生平与生活,因为子长自己也不甚了了。从史料来看,最早把犬儒主义当作人生哲学进行实践的恐怕是汉魏之间的一些知识分子。我们可以从孔融、嵇康的一些文字,以及对他们生平的介绍中,看到明显的犬儒主义倾向。中国后来的隐士与具有隐士倾向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有些犬儒主义色彩。越是大知识分子,越是有才情,有学问,这个倾向就越严重。最明显的是宋朝的苏轼。宋明以下,不崇拜东坡的知识分子太少了。
⑥古代的犬儒主义具有三种倾向,一是随遇而安的非欲生活方式,二是不相信一切现有价值,三是戏剧性的冷嘲热讽。公元三世纪起,从犬儒主义中又分化出在下者的犬儒主义。在下者即普通人,是相较权势精英而言的。下层人面对世道的不平和权势的强梁没有公开对抗的力量和手段,于是冷嘲热讽和玩世不恭便成为其以谑泄怒的主要方式。在下者犬儒主义的重要特点是政治冷漠,是大众对政治的无可奈何的不满和抗议,尽管无奈,却表现了大众的某种独立自我意识。
⑦根据旅美学者徐贲的研究: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既有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一面,又有委曲求全、接受现实的一面,它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犬儒主义又在其他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中也存在,但还没有普遍到一般人都觉得左手、右手之间的信任都出现了危机的程度。这种危机是整个公众政治和道德生活危机的冰山一角。(节选自何鸣《揭开中国古代隐士的神秘面纱:遁世与逍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隐逸精神,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之后,在当代知识分子层面是以犬儒主义的面孔出现的。
B.对犬儒主义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因为“犬儒”是音译过来的,不能从字面上解释为“像狗一样生活着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
C.从古至今,隐逸精神在中国一直存在,当代知识分子表现出的犬儒主义倾向,就非常接近古代隐士的某些特点。
D.犬儒主义把个体的欲望降至生命的最低点,致力于个体的自律与苦行,这些特点与某些古老的宗教是一样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明以后,被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倾慕的苏轼,作为一个集学识与才情于一身的大诗人,有明显的犬儒主义倾向。
B.像犬儒主义那样直接地正面地挑战、蔑视并嘲笑现有的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在我国久已有之,《老子》《庄子》就是极有力的证明。
C.对政治充满无可奈何的不满和抗议甚至冷漠,是在下者的犬儒主义的特点,但在下者的犬儒主义者依然有独立自主的人生理想。
D.非欲,不相信与嘲讽是古代犬儒主义的三大倾向,其中的不相信在现代犬儒主义那里,甚至已经发展到认为现实世界已无可救药的地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犬儒主义者一方面内心交织着厌倦与怀疑,一方面又致力于独立自主、自给自足,这些都与古代隐士的“安贫乐道”精神极为相似。
B.古代的犬儒主义者有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倾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现实的无情打击,发展到现在。犬儒主义又有了委曲求全的接受这一面。
C.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和不认同的接受,是在对现实不合理现象不满却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犬儒主义采取的处世态度。
D.关注现代犬儒主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危机与信任危机的思考,这正是其现实意义的体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15日,我国运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九、四十颗北斗导航卫星。2018年11月6日,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西安举行,我国计划今年年底北斗导航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

2016年,国家北斗精准服务网已经为全国317座城市的各种行业应用提供北斗精准服务,在城市燃气、城镇供热、电力电网、供水排水、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行业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北京燃气集团把国家北斗精准服务网率先应用到燃气全业务链,全市燃气泄漏主动发现率由70%提高到90%。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目前北斗芯片装机已经超过3000万片,随着地基系统建设,北斗在部分地区可以提供厘米级、毫米级的服务。无人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都需要高精度位置服务,北斗导航应用前景广阔。

摘编自中国证券网《317城已覆盖北斗系统多领域应用正加速推进》

材料二

2012年12月27日信息

相较于美国GPS的研发,北斗系统起步晚了20年,但到2020年左右,北斗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届时,北斗系统将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北斗”卫星系统虽已形成区域导航定位能力,但基本上是以满足商用服务为主。不过其具有很大的军事应用潜力,将成为我军摆脱对外国导航系统依赖、支撑我国信息化军事系统的关键。

材料三

从2017年到2020年,中国将把多种类型的近30颗北斗卫星送入轨道,这意味着中国北斗卫星将正式开始全球组网。2017年下半年,我国计划发射6至8颗全球组网卫星,2018年前后完成18颗卫星的发射,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将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北斗的产业化应用之路也正全面提速。2016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2118亿元,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70%。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认为,通过积极推动北斗与大数据、云计算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融合发展,围绕“北斗+”与“互联网+”形成的新业态增长迅猛,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始逐渐显现。

摘编自宋杰《北斗+互联网+其他行业构建新兴产业链》

材料四

北斗导航系统和GPS的主要区别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体制的区别,GPS是一个接收型的定位系统,只转播信号,用户接收就可以做定位了,不受容量的限制。“北斗一号”是双向的,既有定位又有通信的系统,GPS是美国军方控制的军民共用的系统,对世界开放。另一方面就是它的用途和特点是不一样的,GPS解决了一个在哪里的定位问题,北斗不仅仅解决了在哪里,还解决你在这里他在哪里的问题,北斗的用户终端实际上是具有收发功能的,北斗是一个具有定位和通信双重功能的设备,用户群上不一样接收的场合也不一样。北斗导航系统的潜力所在,主要在定位通信综合领域上,对这种综合功能有需求的领域都会得到充分的应用,现在仅有定位需要的客户,对北斗的需要不迫切。但是对于既需要位置又需要把位置传递出去的用户,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非常有用的。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GPS导航系统的性能比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2016年,国家北斗精准服务网为全国317座城市的各种行业提供的精准服务甚至可达到厘米级、毫米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B.与试运行之初相比,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覆盖区域扩展,定位、测速精度提高,2012年末正式提供亚太区域服务。
C.根据材料二的介绍,我们能够了解2012年末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状况、前景及主要服务对象、应用潜力。
D.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晚,发展快,其性能不断改善,应用潜力巨大。
E. 2020年左右,北斗系统将完善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体系,支撑我国信息化建设,使我国摆脱对外国导航系统的依赖。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GPS导航系统的主要区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目光里的松阳
彭程
在这样的地方,适宜于将眼睛想象成一部摄像机。目光的收放,仿佛镜头的伸缩,将不同距离的目标一一捕捉摄录:杨家堂村,一个阶梯式古村落;酉田村,一个台地式古村落;黄家大院,一个美轮美奂的古典庄园……
令我的目光牢牢羁留的这些场景和画面,属于同一个地方:松阳。
“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吟咏的是松阴溪,松阳的母亲河。虽然历史久远,但在大多数时间内,它鲜为人知,这首先是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相伴生的贫穷落后等,注定了难以有更多目光投向这里,不过这倒也并非全是坏事,所谓祸福相倚云云。过去漫长的农耕时代,这样的地方容易躲过兵燹战乱。今天,经济建设大潮裹换一切地域,但偏僻的地方与通衢大邑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因为硬件条件的不足,往往慢上几个节拍,滞后若千年,这种时间差,从好的方面讲,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中的教训,不走或少走弯路,不用交付巨额的“学费”。
松阳印证了这一点。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松阳有幸保存下众多古村落,也保存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使它具有后发优势,这种优势,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俗语“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耳熟能详,但对于一个外来人,松阳的山水自然,就是一道永远不会撤席的目光的盛宴,只是随着季节和时辰,不断变换着内容,这里,蓝天白云是天空的常态,阳光穿过透明的空气倾斜下来,树叶仿佛被擦拭过,熠熠闪光。澄澈清亮的溪水,舒缓而辽阔的茶园,桂花树浓郁的香味,夜晚窗外的蛙声,黎明时分的鸟啼,都让我们一行来自不同大都市的旅行者,有一种超出期待、何其奢侈的感觉。由于水量丰沛,云雾缭绕的景色随时可见,行走山水间,恍惚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画长卷中
更为可贵的是,这巨幅山水之间,保留了一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散布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松阳县各处,依据当地地形的不同,呈现为阶梯式、平谷式、傍水式等各种样貌。对于眼睛来说,尽管目标姿态各异,却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栝:目不暇接。
每一个村子都体现了与自然的紧密融合,或以青山为倚靠,或以绿水为襟带,或仰接峰巅,或俯瞰幽谷,山环水绕,林木蓊郁。从外观看,这里的建筑融合了浙闽徽三地的风格,夯土的泥墙立面,拱形屋顶上的青瓦,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多已漶漫残缺,诉说着岁月沧桑。这些老屋旧宅及附属的各种建筑所构成的村落,堪称是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群完好保存的样本。而建筑从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为具象化的存在。无论是一座屋宇,一个院落,还是一口藻井,一扇窗棂,整体和局部,大处和细节,处处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韵味和情致。
但它们显然并非独独属于审美的,虽然月光最初感知到的正是这一点。在美的种种样貌形态背后,它们还有着更为丰厚的蕴含,承载十分广阔的功能。譬如“耕读传家”,是数千年的农耕社会所尊崇教奉的价值,一代代地被传承着。这几个字被刻写在无数古宅老院的匾额上,如果是以对联样式张贴镌刻于楹柱上,就扩展成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每天进出门口时,抬眼所见都是这些字句,耳濡目染中,如何不受到熏陶?传统文化价值观就是以这样具体可感的方式,渗融进了一代代人的灵魂。
现代化浪湖席卷之处,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目光所及,几乎到处都是所谓标准化、时尚化因而也是高度雷同化的环境和生活。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相形之下,这里幽静古雅的氛围,舒缓从容的节奏,便愈发显得可贵。仿佛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安放一种美好。
而这里的人们,也的确没有事负上苍的这一种厚意。
抵达松阳县城的第一天,晚饭后,我们一行走到老城区的西屏街上。这是一条明清老街,长约两公里,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样子,青石板的街路两旁,鳞次栉比排列着下店上宅式的二层木结构店铺,有铁匠铺、金银铺、炭烛铺、锡箔铺、草药店、裁缝铺、棕床店、剃头店、制秤店、拉面店、酥饼店……不下几十家店铺,堪称是一个古老集市的完整标本。这样的老街,在不少城市中,或者被拆除,或者把原来的住户迁走,经过一番修葺变成旅游参观的项目,居住生活的功能却被剥离。松阳的做法完全不同。当地乘持一种“活态传承”的理念,不但让老街的原住民安心住下去,也鼓励来此赁房做生意的商人以店为家。在保持老街的空间风貌及建筑外立面传统风格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的设施改建,大大提升居住舒适度。房子住了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气息。传统生活方式的浓郁气息,也就十分自然地氤氲弥漫开来。
置身这样的地方,不由得会想到那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目光作证:在松阳大地上,这是一个生动确凿的事实。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三段引用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点出松阳母亲河松阴溪,表现了松阳历史久远,也表现了松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B.文章第四段为过渡段,承接上文对松阳地理位置劣与优的介绍,同时引起下文对松阳自然、人文优势的描述。
C.“或以青山为倚靠,或以绿水为襟带,或仰接峰巅,或俯瞰幽谷,山环水绕,林木蓊郁”,运用了整句,语言典雅又有气势。
D.文章最后一段既照应了题目和开头,又升华了主旨。“记得住乡愁”呼吁在外的松阳人回到家乡参与建设。
E. 文章采用对比、引用等手法,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充满诗意的松阳的由衷赞美。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小题3】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
【小题4】(1)文章表现了松阳的多重魅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松阳魅力的保持给人怎样的启示?请选取一点,结合文本或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