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漆树的眼泪

王样林

(1)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首蓿坝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叫漆树的树木。

(2)据说漆树会咬人,小时候时常看见好多脸上肿得涨涨的人,他们用毛巾包裹着脸面见人便把脸朝向别处,人们看见这种人赶紧离开。父母常常告诫我:“看见被漆树咬得肿胀的人,赶紧跑开,别与他们搭话。”

(3)我对漆树不过敏,在苜蓿坝拾粪碰见漆树时,故意摸摸漆树,想象漆树是如何把人咬得肿胀的。我看着并不高大略显畏畏缩缩的漆树,一种怜悯情绪油然而生。大大小小的漆树长在半是石块半是泥土混合的土壤中,有碗口那么粗的,也有手腕那么粗的。树冠绕过藤蔓植物的藤蔓朝向自己的天空生长着,黑黝黝的皮很厚实地趴在树千上,一旦把皮肤剥开,就会渗出乳白色的浓浓汁液,这汁液就是能咬人的漆液。

(4)大滴大滴的泪滴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那么痛苦地流出,像是被谁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突然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

(5)我亲眼看见漆树哭泣时,是在苜蓿坝放牧的年代。首蓿坝由于周围灌木丛多,又远离庄稼地适宜放牲口。我们好多玩伴在没有庄稼活的间隙里赶上各家的骡马吆喝着去首宿坝放牧,骑上各自的坐骑,口里吆喝着“驾驾”朝着目的地奔去。责任田刚划分的那几年,我们小伙伴常在放学后或周末去苜蓿坝放牧,与山野真真切切地靠近,在灌木丛中玩足童

(6)几个外乡人不知何时来到我们村子,说要住下来,对于突如其来的他们,村里人没有防范,很亲近地与他们搭讪。他们在各山各岭转悠着,像是在寻找什么。那天到了首蓿坝,对漆树大动干戈,动起手术来。我看见漆树冒出浓汁液,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在我心里苏醒,刺激着我,呼唤着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植物的疼痛。那些外乡人拿出塑料大桶子,让汁液慢慢地流到桶子里,割了一棵又一棵,直到大桶子盛得满满才罢休。

(7)“为什么只割漆树,其他树为何不割呢?”我满含着对漆树的同情,愤怒地问那些割漆的外乡人。他们回答:“漆树的汁液是宝贝呀!”我不解地看着他们把苜蓿坝凡是能割的漆树洗劫一空,心里萌生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看着一个郁郁葱葱的坝子转眼几天工夫便失去了往日的欣欣向荣,一棵棵伤痕累累的漆树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树身上留下的刀伤从树根开始一直延伸到细小的枝干分又处,能承受刀割的皮肤上都划破了,新鲜的伤痕在阳光的暴晒下显得很刺眼。我在心里嘀咕:“漆树会不会死去?那些外乡人把漆树的汁液割去做什么用?”

(8)那些乳白色的眼泪却一直在我心中留下问号,植物也有眼泪,而且那么多。我后来知道那些外乡人来自四川,他们把漆树的汁液割去后,经过几道加工程序,提炼出纯度很高的漆用来漆家具。这种漆,不添加其他成分,美其名曰土漆、生漆。用这种漆漆的家具家具油光可鉴,而且不褪色,持久时间很长,再就是家具表面还可以耐高温,功能着实很多。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

(9)又去苜蓿坝放牧时,原本以为死亡的漆树会大煞风景。当我们纵着骡马到苜蓿坝时,看见了一棵棵漆树获得了新生,伤痕处长出了很厚的结痂,浓浓的树冠枝繁叶茂。我抚摸看伤痕,想象着漆树如何在割伤后努力生存下来的艰难处境,那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遇!俗话说得好:“人活的脸,树活的皮。”可是漆树在皮肤割破提取汁液后还生存下来,漆树对割破皮肤这件事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

(10)漆树的眼泪,不是哭泣后的残余物,而是新生命的一种改航。
【小题1】文章第(2)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对漆树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3】简要赏析文章第4)段的表达特色。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10:0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重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 文艺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要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状态中,这是"中和之美"的基本要求。
B.今天,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经历的大多也不是生死抉择,时代也不会有悲欢离合,"和风细雨"是生活的主旋律。
C."中和美学"切近我们今天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就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D.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最深处的"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刺激性和消费性为本质特征的文艺创作,虽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来获得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
B.贯穿着"中和美学"的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的文学是不沉于时间渊薮的。
C.当下文坛,一些与商业文化亦步亦趋的创作,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
D."中和美学" 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的主体部分,因此,当代作家要自觉地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B."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更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更要有精神的深度。
C.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等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的作品不符合 "中和美学"的主张。
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层层论证,每段先亮出分论点,然后列举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T恤衫

孙春早

街头老人角的老年人一个个端着大茶缸子,或摔象棋,或甩扑克,高声亮嗓地一边玩一边评点江山。年龄嘛,多是六七十岁的,五六十岁的小老头不多,来了也坐不住,晃一晃不定又忙什么去了。

今年夏天,老人角又新增了一位人物,瘦高,身穿一件数十年前的工装服,左衣袋上方还隐约可见红星机械厂的字样。老人们对新人来去均持不冷不热的态度。都已进了夕阳岁月,顺其自然才好。

表面上看,以为聚到这里的都是赋闲之人,那就错了。老人们身上都有武把操,或电工,或木匠,或水暖,还有人会摆弄自行车、摩托车,只是不像劳工市场上的师傅那样脚下立块牌子。不时地,有人跑来问:“我家没电了,也没通知停电呀。”也有人说:“我家下水道往上返水,哪位大叔去帮看看吧。”每到这时候,便有人应对几句,然后拎起不定藏在哪儿的工具袋,随人去了。可往往也有这种情况,来人了,也问过了,问过的人却继续摔棋子。每到这时,曾经红星厂的那位便应道:“我去吧。”

如是三番,人们就有些奇怪了。这主以前是干什么的?有人说下水道堵塞,他去;人家说停电,他去;有人说瓷砖脱落,屋顶溺水,他也去。有人问:“你还啥都敢摆弄呀?”此人一笑,说:“样样通,样样松,不稀罕。”再往后,来人便常是专找肖师傅了,人们这才知道他姓肖。有人问:“老肖你这么受欢迎,怎么讲价的?”老肖仍是淡然一笑,说:“讲什么价,我是泥菩萨坐佛龛,凭赏,不给也中。”他回来,常是把还没开封的香烟丢给众人,说:“抽吧,我烟轻。”甚至,有时他还拎盒糕点回来,说:“垫补垫补吧,中午就不用回家了。”本来,有人对此人抢活计撬生意是心存怨气的,但看他如此大度,况且人家常是在别人不愿出手的时候才起身,倒也说不出什么了。

夏日渐消,已见秋凉。一日,一位漂亮少妇匆匆跑来,说:“家里水管坏了,厨房漾了没脚面的水,请哪位大叔快帮修修吧。”老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吭声。这种小打小闹的维修,人家即使肯出工钱,油水也不大。自然,又是老肖起身了,他对少妇说:“你先回家,我去建材商店把可能需要的材料带上。”两人离去,有人望着老肖的背影说:“这老兄,倒会讨女人喜欢。”众人哄笑。

过了晌午,老肖复归,引人注目的是前半身湿答答的,尤其是那件工装服,前襟上已满是铁锈与泥污,看来活计确实不轻松,估计是伏在地上钻进橱柜下完成的。有人说:“衣裳都湿成这样了,回家换换吧。”老肖答:“大日头秋老虎,一会儿就晾干了。”说话间,老肖又从工具袋里抽出一件没开封的深蓝色T恤衫,丢到牌摊上,说:“女主人赏的。你们谁喜欢,就拿去穿吧。”人们争抢着看,有人说:“老肖,快换上吧,不会是人家专门给你买的吧?”老肖仍是淡然一笑,说:“我还是穿这身工装服舒坦。”

数日后,当老人们又聚一起时,有人悄声说:“这老肖,年轻时是红星厂的维修工,因为心灵手巧,号称厂里首屈一指的维修大拿,再加能说会写,连得了好几年的厂先进。后来,当了车间主任,当了副厂长。再后来,调进工业局当了副局长,又进市政府当了处长。可惜的是,前一阵因为牵连由正处一下被撸到副科,回家只等着办退休手续啦。”有人突然打断,说:“别说了,他来了。”

远远地,老肖还是穿着那身工装服,提着工具袋从容走来。

人们一下息了声,低下头装作洗牌摆棋,一时间,谁知各位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角的老人们对新人来去均持不冷不热的态度,是因为待在这个地方的老年人的心态淡然平静,一切都顺其自然,有人来来走走,都随意自在。
B.这些有武把操的老人们一个个端着大茶缸子聚集在街头老人角,他们一边下棋打牌,边接些活干,既玩得开心,又能挣点钱,这是两全其美的事。
C.小说叙事上注重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如关于“T恤衫”的情节中没有写肖师傅修水管的过程,这是不离开老人角这个特殊场合而使情节更加集中。
D.结尾写老人角的老年人见肖师傅来了就息声低下头装作洗牌摆棋,说明他们听说了肖师傅的经历后都对他另眼相看,各自心里都有着许多想法。
【小题2】小说中的肖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是“T恤衫”,但前半部分的内容却与此无关,谈谈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20世纪60至70年代。由于大型水利工程和旅游业的兴起,大量古迹遭到破坏。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l972年11月l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时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3年10月l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截至2017年,已有174个国家加入,中国早在2004年就加入了谊公约。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紧了步伐。特别是立法保护进程加快。200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形成;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有望于近期出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
(摘编自中新网)
材料二
我国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制订了“非遗”保护的法规,最早的是云南。但是,国家立法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广。有一些波折。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比如该立什么样的法,是行政法规还是基本法,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统统保护起来。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很少会粗暴地将文化分成优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观上说,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需要扬弃,但不能因为一个文化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当代伦理价值观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认为这一文化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丰富多彩。因此.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强烈了。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湖北宜昌市长阳县80多岁的农妇孙家香,一辈子生活在山村里,从小喜欢从父母乡邻那里听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消化吸收,用朴实生动的口语转述出来。老人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却能讲述600多个故事。老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当地政府请她出山,住进县“光荣院”,每月补贴200元。
华中师大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林继富博士从l997年开始一直“跟踪”研究孙家香,收集了她前后讲过的几百个故事。他通过比较发现,出山后,离开乡土情境和邻里社会的孙家香,口中那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渐渐少了,过去激情讲述故事的场面不再出现。她开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讲些比较时尚现代的故事。
不止一个孙家香。传承人维系着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这一思路,各地纷纷提高传承人的生活待遇。有的甚至将其安排在条件更好的居所。但是,在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当前国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策略,有待调整。
“只有活水才能养活鱼”,透过“孙家香们”的转变,林继富认为,对传承人的保护要特别注意维持“民间文化生态”,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时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林继富举例,同样在宜昌市,民间故事传承人刘德培l984年后没离开过家,按月享有政府提供的生活照顾费。他活跃于乡邻之间,故事一直保持原有特色。
(摘编自搜狐网《非遗保护二十年忧思:文化成生活表面油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B.中国政府一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多项相关法律相继出台,使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
C.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不符合当代伦理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定这一文化,而应当保护它们,使之存在并传承下去。
D.各地提高传承人生活待遇的做法出发点没错,但更应该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继续生活在相对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二侧重从立法角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材料三侧重从保护实践角度来对具体措施进行反思。
B.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
C.从材料二看出,“非遗”保护工作立法出现波折,其原因是学界和主管部门沟通不够,对传统文化存在不同意见。
D.材料三将同为非遗传承人的孙家香和刘德培进行了对比,清楚地显示出适宜的环境对于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E. 材料一主要说明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三用鲜活事例说明问题,作用更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汉代首都长安,由于先建宫殿后筑城墙,也由于地势南高北低且临近渭水,因此城墙的形状不规则,历史上有名的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长乐宫先成,为汉代最初政治活动的中心。史载刘邦与萧何有关于宫室“重威”的讨论,可见“重威”是壮其宫阙的目的之一,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统治者的建筑原则。虽然未央宫建成,但刘邦在位时却仍在长乐宫居住、理事。《淮阴侯列传》载“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大约从惠、文之际,宫廷的活动中心即转至未央宫。
汉代的长安,确立了首都以宫城为主体的规划思想,这一原则一直为历代帝王所遵守,但各个朝代又都有所改变、发展。例如西汉宫掖全在长安城的南部;东汉建都洛阳,则城的中心建南北二宫;曹魏经营邺城,以一条大道东西横贯全城,宫城建于大道之北;隋唐的国都建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全城呈规则的长方形,宫城设于城的北部中央,宫城以南又建皇城,以后又在城外东北方建大明宫,城东建兴庆宫;北宋的都城是汴梁,城有三重,城墙内有内城,宫城设于内城的中央,这样一个格局也为后来明清两代所沿用(内城则改称皇城)。
帝王除了注意宫城的规划建筑外,同时也逐渐注意到平民住宅区、商业区和街道的规划布局。
汉代的长安城里还有九府、三庙、九市、一百六十闾里,但分布在城南北部的几个宫城周围,可以说,这时帝王与平民是“杂居”的。东汉的洛阳被宫城一分为二,东西往来不便。邺城则有所改进,城的北半部为贵族区,宫城西边为禁苑、仓库、马厩,东边为王族居住区和官署;城的南半部为居民住宅区。历史上有名的铜雀台在城的西北方。隋唐时期的长安有了进一步细致的统一规划,把城中除去宫城、皇城的所有地方,整齐地划分为一百零八个里坊,每个里坊呈方形或长方形,并各有高大的夯土围墙,坊有四门、十字形大街或两门、一条东西向横街,有许多较窄的小巷与大街相连。城的东部和西部各设一市,筑有墙垣,长约四千米,四向开门。宋代汴梁的道路、建筑也很整齐,据说城内共有一百二十一坊。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这是说所居相距不远。现在北方把邻居叫街坊,也就是同街同坊之意。唐代设有教坊、作坊。教坊为俳优杂伎教习之所,是音乐歌舞等艺人集居之地。作坊本为给皇室制作用物的手工业工厂。
(有删改)
下列有关“汉代首都长安”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代首都长安,由于先建宫殿后筑城墙,又考虑地势南高北低且临近渭水,所以城墙的外观不美观。
B.汉代首都长安城中,未央宫规模宏大,宫阙壮丽,体现了“重威”这一统治者建造宫殿的原则。
C.汉代首都长安城的建造确立了“首都以宫城为主体”的规划思想,这一思想为后世帝王所遵守。
D.汉代的长安城里帝王与平民“杂居”,证据就是一百六十闾里等分布在城南北部的几个宫城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