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

郭文斌

(1)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2)“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这便是“清明”。

(3)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4)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5)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6)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7)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做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做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8)面对人们对“死”的看不开,庄子又说:丽姬是艾的女儿,许配给晋王时,哭得死去活来,对未来的陌生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感。嫁过去住进王宫,享受美食,就对自己在家中哭泣感到好笑,早知道宫中如此舒服,还哭个什么劲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对死亡恐惧不安,是否到头来也会笑自己对世界的依恋不舍很幼稚呢?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9)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10)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12)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13)如果说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有意思的是, 她俩居然比肩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中国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色.上巳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一个中国人特有的“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14)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
B.“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一个相通之处----大同。
C.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也就是说,人要是不关心山水日月就成了人格残缺的人。
D.“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处心积虑”一词运用拟人修辞,作者有意贬义褒用,以强调清明给人们的生命启示。
E.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所以,大家把清明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是错误的。
【小题2】如何理解“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
【小题3】赏析第(5)段划线句子。
【小题4】从全文看,作者解析了“清明”哪几个层面的深刻内涵?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10:0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追溯体系,就是通过线上线下等手段,采集记录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信息,实现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近年来,一个完善的追溯体系正在形成。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10多项重要政策意见,明确了追溯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例如,在标准规范方面,先后研究制定了肉菜、中药材及酒类流通追溯编码规则、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22项行业标准,为追溯体系互联互通和全国推广打下基础;在法规建设方面,一些行业追溯体系建设要求先后写入《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中医药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上海、福建、甘肃等地先后出台了本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北京、石家庄、牡丹江等市出台了专门性地方政府规章;山东建立起政府部门间追溯数据共享方案,拟定追溯体系运行考核制度和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应急预案,推进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很多地方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破解追溯难题。例如,北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肉菜商品流通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不少地方还将追溯与微信、支付宝等交易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消费者使用追溯平台的积极性。

(摘编自彭训《把“追溯”进行到底》)

材料二: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月12日,新加坡国会三读通过新加坡食品局法案,日后将由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并协助新加坡农业食品业探索机遇,将新加坡打造为农业食品中心。

新加坡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为法案进行二读时说,全球农业食品环境正在迅速改变,随着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增加,全球粮食需求预计也将上扬60%。与此同时,全球食品供应链越来越复杂,意味着食品有更多机会遭受污染,并且在问题发生后会更难找出污染源头。因此,成立新加坡食品局将有助政府全方位地应对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发生的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事件。

(摘编自《新加坡将由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

材料三:

据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负责人介绍,为有效保障市民食品安全,中心加大节日期间食品安全检验工作力度,每日出动食品快速检测车,对粮食制品、肉及肉制品、食用油、豆制品、禽蛋制品、调料和调味品、乳制品等节日热销食品开展重点检验,主要检测这些品种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新鲜度等易出问题的项目。快检过程中,检测人员严格按照食品抽检规程及产品抽样要求开展抽检工作,现场取样,现场快速出结果并及时公布,将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报告市场监管局处理,对不能及时得出检验结果的项目,将通过短信等方式向送检者告知,进一步确保了检验工作规范化、公开化、痕迹化,受到群众“点赞”。

在眉山新区大市场的检测服务点,笔者见到工作人员向来往的群众发放图文并茂的食品安全宣专单,讲解如何辨别食品质量、科学认识食品安全、破解食品安全谣言等知识。市民反映,政府部门的快检服务帮助老百姓辨别食品真假、好坏,是一个很好的活动,通过活动开展让大家吃得更安全、更放心。

据悉,1月31日至2月10日期间,眉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共出动检验人员39人次,车辆13台次;监测和接受群众送检285批次,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切实为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站好岗、护好抗,快检服务将持续贯穿整个节日期间。

(摘编自李洋《眉山快检护航春节市场食品安全获群众“点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造完善的追溯体系,关键在于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信息的采集与记录。国内已有多个地方,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破解追溯难题。
B.强化农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和风险管理,既有赖于政府部门,更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有些地方尝试将追溯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手段,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
C.为应对全球农业食品环境的迅速改变,食品供应链日益复杂,食品污染的治理难度加大的局面,新加坡成立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
D.眉山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以规范化、公开化、痕迹化的操作实现了食品快检,护航春节市场食品安全,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层面提供标准规范、法规建设等政策保障,部分省市出台本地的规章制度、数据共享方案等,共同打造完善的追溯系统。
B.由材料三可以看出,眉山节日期间加大了食品安全的检验力度,主要检测了热销食品的药物残留、新鲜度等易出问题的项目。
C.眉山节日快检除了突出了“快速”和“现场”特点外,还发放材料进行了食品安全宣传,帮助老百姓增长该方面的知识。
D.由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落地不易;而眉山“快检”操作便捷,且大受群众欢迎,因此更值得推广。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对“食品安全问题”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非常散步

老 土

成熟住在城边上,离他家不远,有一条僻静的乡间小路。茶余饭后,他常去那儿散散步,品味着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按他的体会,每每去溜上一趟,就仿佛做了次心理按摩,那平日里因事务繁忙、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

然而,事情往往会有例外。

某日,他溜达了一阵后从另一条小路踅回,当穿过一片松林来到湖畔时,猛地看到三个十多岁的小孩在一艘小船上玩耍,其中俩小家伙各执一根竹杆在随意划动,船儿像个醉汉似的歪歪扭扭地向前。而当时岸边和周围又没有一个人。顿时,成熟不由自主地顺路一溜小跑起来——咋搞的?他有点莫名其妙。很快,他刹住了步履。哦,原来是我在担心那些小孩掉水里呐,想尽快回避……这也太多虑了,咋可能恰好这会儿出事喏?他摇了摇头,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好笑。继而,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开,心里忽地说不行不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儿他自己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全然没了散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他并不想走得这么快,然而似乎后面有人在不停地推他一般。少顷,湖面骤然传来叭啦啦的水声,成熟扭头一瞅,见划船的俩小孩没再划动,而是用身子在故意地摇晃着小船,船儿像个摇篮似的不停地晃荡,吓得另一小孩哎哎直叫。成熟不禁又跑了起来,心想这里一个行人也没有,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有危险;不救吧,良心又过不去,弄不好还有道德责任……唉——今日是咋回事噢?弄得这么狼狈,像鬼追来一样,这也太过分了!你不制止小孩也就算了,可也用不着这么紧张呀!就算这时船万一翻了,你不下去,也可以帮忙呼救啊。成熟想再次刹住步子,改为平常散步一样从从容容地离开,然而却没能做到,两腿像被人遥控了似的,又如同装了弹簧一般,近乎本能地迈着。陡然,后面传来扑咚一声,一个小孩跳进了水里游泳。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当即他下意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那样子简直像是逃命。当他一口气跑到一座石拱桥时,因速度太快,一个趔趄,只觉嗡地一下,就啥也不清楚了。

当成熟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他,你这次可摔得不轻,幸亏被湖边几个小孩看到,赶紧叫人把你送来……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非常散步”中的“非常”,既意味着成熟此次散步不同往常那样从容;还意味着此次散步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情况,从而引发了非同寻常的情节。
B.成熟在散步时,看到孩子们在湖面一艘小船上玩耍,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立刻逃命似的奔跑,想尽快冲出这个可能惹事上身的是非之地。
C.小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但作者运用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了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有现实针砭力的深刻主题。
D.“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一句以虚写实,写出成熟内心的惶恐,为下文写他“速度太快”、“摔得不轻”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小题2】请简要概括成熟的形象特征。
【小题3】请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陕西凤翔泥塑是我国著名泥塑艺术之一,是在传统乡土社会中由当地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并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广为应用和流传的一种造型艺术。在当地举行的祭祀、庆祝、婚丧等仪式和活动中,凤翔泥塑担当着特定的民俗功能,是民俗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体现着广大乡民精神诉求的泥塑艺术,以积极、乐观、喜庆的基调和不断丰富、完善的形制样式,协调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经过世代历史积淀,凤翔泥塑形成一套程式化塑造模式,并通过子承父业的家庭传授方式得以传承数百年。泥塑原型是由艺人手捏的实心塑作,再依型制成模具。然后再经过筛土、砸泥、擀泥饼、制坯、粉洗等塑型步骤以及勾墨线、教色、上光等的绘彩步骤。一件作品制作完成需经过十余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省。

③凤翔泥塑按形制分为浮雕半立体造型和圆雕立体造型两大类。浮雕类的“挂片”有虎头、福禄寿三星、麒麟送子、菩萨、关公、钟馗等,代表作是虎头挂片(又称“挂虎”),一般体型较大。圆雕类作品分为“摆件”和“立人”。“摆件”是以坐虎、坐狮为代表的“坐兽”,还有以十二生肖动物为题材,规格大小与挂片一样;“立人”一种是用作供奉的神祇塑像,如福禄寿三星、财神、八仙、菩萨等。

④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是中国民间艺术表现的三项恒常主题,凤翔泥塑在这方面表现得同样明显。

⑤凤翔泥塑讲究平正规矩。作品采用正面、正面侧身、正侧面塑型,一般突出正面刻划。如“坐虎”头部为正面,身子则取侧面,集中绘制正面,也是民间“求全”观念的体现,符合中国民间的一般审美习惯。凤翔泥塑造型还讲究饱满圆浑。作品结体概括凝练,形态夸张变形,略显凹凸以划分五官、四肢等细部。这种造型既是针对泥材特性所作适应性处理,也是强调作品功能的实用性选择和精神性选择。这种处理,一方面使作品孕育着勃勃生机,显示出一种向外扩张的力度,更加表现出威严勇猛、震慑鬼宗的气势(如“坐虎”的脸部处理为暴额怒目、呲牙咧嘴,身躯则大幅度收缩,四肢也极度简化,糅合了动物特有的凶猛性格,以增驱邪之功效);另一方面,使纹饰有足够的施展空间,一些祈福纳祥的作品可以充分表达出人们追求圆满的幸福、对生命的赞美及展示出人们生机勃勃、达观进取的人生观。

⑥凤翔泥塑上常用的莲花、佛手、葡萄等花草蔬果纹样以及贯钱、云气纹等抽象几何纹样,均是有富贵、平安、福寿、生子等吉祥寓意的象征图形或表意符号。这些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符号,具有强烈的历史延续和顽强的稳定性。凤翔泥塑纹饰的空间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这种纹饰处理习惯除了对端正、圆满等吉祥含义的追求外,也体现了人们因此形成的审美趣味。在绘制过程中,艺人往往适形勾绘,以对称形式展开纹饰,花卉与抽象纹样交替组合,在简单的塑形中造就出千变万化的审美效果。

⑦凤翔泥塑色彩浓厚热烈,以红、黄、绿为基本色,加上勾线的黑和粉洗的白五种色绘制。这五种色彩与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一致,古代称为“正色”,其他的色彩为“间色”,这五色被艺人们赋予了深刻的民俗文化观念和主观情感,如红色代表四季红火,绿色代表万年长青,旨在传达求吉纳福的意愿。“五色”对比极其强烈,但经过艺人巧妙地搭配组合又显得和谐统一,造成塑作鲜明、艳丽,又浑厚、沉着的色彩效果。

(摘编自杨萍《凤翔泥塑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凤翔泥塑是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以当地祭祀、庆祝、婚丧等仪式活动场景为创作题材,具有明显的乡土性特征。
B.凤翔泥塑按形制分为浮雕半立体造型和圆雕立体造型两大类,前者多挂放,后者多摆放,可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要。
C.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凤翔泥塑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体现着乡民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等精神诉求。
D.为使作品呈现向外扩张力度、强化威猛气势,扩展纹饰空间、充分展现人的精神追求,凤翔泥塑大都采用饱满圆浑造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概述了凤翔泥塑的创作起源和社会文化功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第⑤⑥⑦自然段分别从造型、纹饰和色彩三个方面说明了凤翔泥塑的特点。
C.凤翔泥塑采用与传统五行对应的五种色彩绘制,突出泥塑相克相生的辩证观念。
D.文章简述凤翔泥塑制作工艺的同时,还突出呈现了其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百年来,凤翔泥塑通过子承父业的家庭传授方式得以传承,形成一套程式化塑造模式,其形制样式一直保持稳定不变。
B.每一件凤翔泥塑作品的制作完成都需要先后经过塑型、制模、绘彩等一系列步骤,工序繁杂,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省。
C.凤翔泥塑讲究平正规矩,一般突出正面刻划;还注意用凹凸对比来划分五官、四肢等细部,体现了工匠创作的写实意识。
D.凤翔泥塑多将具有吉祥寓意的花草蔬果和几何纹样交替组合,并通过对称的形式进行布局,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审美效果。

同类题5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与传统》序言

张光直

①布鲁斯·坎格尔教授的《时间与传统》是一本讲考古学理论的好书,在美加考古学界也是受人尊敬和重视的一本书。它的中译本对现阶段中国考古学的进展应当是有积极影响的。

②考古学理论在中国一向不大受人重视。最近两年来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年鉴》对当代中国考古研究活动固然是很可靠的反映,但里面却根本没有涉及“考古学理论”这个范畴。可见,“理论”这件东西在当代中国考古活动中可以说没有什么地位。我相信中国考古学界对理论的漠视不是偶然的,而有它历史上的因素。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人的历史只包含赤裸裸的、明确的事实,而对它们不加以任何意见或推论。”这种论断固然很不可靠,但传统史学的确有特别着重记述客观史实的一面。它的另一面则是利用史实的选择和描述来表明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所以自孔子以来便有“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现象。这种凭主观判断来解释历史的作风,自有它趋于极端的一面,所以近代西方史学输入中国以后,便首先以传统史学的这一特征为打击的对象。

③其实,要讨论考古学理论在中国考古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得说清楚在使用“考古学理论”这个名词的时候,我们所指的概念是什么。最近在《考古学专题六讲》这本书里,我把自己对几个常用名词的用法说明了一下:“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性认识的总结,并反过来指导具体的研究工作。上面这个对理论的定义,我想一般是可以使用的。但这个定义比较狭窄严谨,因而在一般的运用中,我们不妨把它放宽些。我们可以说,考古学上的理论是在考古作业的每个步骤上指导我们做何选择,如何做此选择的,关于文化现实、社会现实的有系统的一套看法和想法。换句话说,在考古实践中,我们应当先知其所以然才能决定其然。使我们能知其然的便是考古理论。口口声声说他不相信考古理论,或者说他没有考古理论的人,并不是真没有考古理论,而是只有未经检讨的、不成系统的、或者甚至是迷惑混乱的理论。进行考古实践并不是遵循一条不变的道路向前走,而是每一个步骤都会碰到岔路,需要加以选择。有理论的人进行这种选择是有根据的、有信心的;没有理论的人,进行这种选择是盲目的。

④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考古实践离不开考古理论。我们到野外去调查遗址的时候,应该如何调查?考古调查不是只有一个不变的方式,而是根据我们调查的目的和对古代文化社会生活的不同了解而有所区别。有人看到不同的遗物群便把它们当做不同的文化;另一些人则把它们看做是同一或不同文化对不同生活需要所做的不同适应。这两种不同的看法便与我们调查的范围、深度、顺序以及发掘与否等诸决定,有很大关系。考古发掘更是一套复杂的程序,从打桩子到回填之间一步步的工作应如何进行,有着许多不同的方式。怎样能忠实地记录资料,同时又能提供回答特定问题的资料,这就要看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的具体地点、范围、各种专业人员的使用、发掘的细密程度等等问题上进行怎样的选择。发掘出来的遗物如何进行处理?有哪些可以留下来,哪些可以抛弃?对器物进行分类是为了什么目的?为了这种目的又应当使用哪些分类标准?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每个考古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无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在进行自己的选择时,考古学者是一定要应用他对历史认识的理论的。这几个例子应该可以说明考古理论与考古实践不可分割的关系。理论并不是一种空洞的主观成见,它需要与客观资料相对照。

⑤四五十年来,世界考古学理论的中心很显然在美国。这并不是说美国有最好、最正确的考古学理论,而是说美国考古学界的理论是多元化的,也是特别发达的。因此,考古学工作可在许多丰富的理论体系中做适合自己立场与见解的选择,并且在这些体系中不断得到启示和刺激。

⑥《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会选了布鲁斯·坎格尔这本书翻译并介绍给中国读者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布鲁斯·坎格尔是加拿大人,在蒙特利尔的马克给尔大学任教。他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耶鲁大学得到的,而且多年来,他在美国考古学理论界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所以为人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他不仅有精深的见解,而且持论公平,不属于哪门哪派,对当代各种新旧说法都能客观地做正面、反面的检讨和批评、整理。读者读他的文章,能中肯地把握理论上的一些基本窍门,对各派学说的要旨优劣都能掌握,最后可以作明智的抉择。现在这本书的中译本出版在即,所以很高兴地写这几段话以志同声之欣悦。

1987年4月于美国哈佛大学

【小题1】第③段划线句“其所以然”和“其然”分别指      
【小题2】从“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见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    
【小题3】上文列举了几个实例来说明考古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请对照前文关于几个考古学名词的说明,完成下面填空:
“野外遗址中的遗物群”属于   ;“调查的范围、深度、顺序等”属于   ;“从打桩子到回填的一整套复杂工序”属于 ;“对遗物群的看法,对发掘与否的决定,对发掘地点、范围、程度、人员的选择,对器物分类标准的确定等”属于
A.资料B.技术C.方法D.理论
【小题4】下列各项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近两年的《中国考古学年鉴》忠实地记录了当代中国的考古研究活动。
B.声称自己没有考古理论的人,其实有的是不成体系或迷惑混乱的理论。
C.考古学理论并不是一种空洞的主观成见,相反它是和实践紧密关联的。
D.因为有最好最正确的考古学理论,所以世界考古学理论的中心在美国。
【小题5】从上文看,《时间与传统》这本书对现阶段中国考古学进展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小题6】本文和《白莽作〈孩儿塔〉序》同为“书序”,试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