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像什么一样生活?
晓白
偏执狂哲学家尼采说,上帝死了!这个宣言带来的最大的解脱是人们不再畏惧一个无形的枷锁,任凭你怎样去思考、折腾,不会再恐慌地听到来自所谓神圣殿堂嘲讽的讥笑。战神巴顿将军说,英雄主义是一堆马粪!这又使我们顿悟,那些胆汁过剩的家伙和我们一样地吃喝拉撒,并不比我们超凡脱俗多少。为此,我们向“疯子”尼采和“英雄”巴顿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这样的反叛和颠覆让我们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爽。
学做英雄是很难的,因为榜样的力量虽然是无穷的,但人们和英雄的距离同样也是无穷的。英雄主义的远离必然是一个平庸时代的到来。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告诉人们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活法。做不了英雄没有关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在一个犬儒盛行的时代,照样可以活出精彩。福柯好像说过:人已死去!当我们很多人感到做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人”几乎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想到了猪,想到了狗,想到很多让我们轻松,同时也似乎很幸福的东西。重要的是,多元化的社会中你可以任意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像孤独前行的狼,蜗居敏感的猫,勤奋并极富集体观念的蚂蚁,或者其他。
老虎开始学会钻圈,良驹成为照相的道具,老鹰变得小鸟依人……你呢,还在和“英雄”较劲吗?英雄和平庸,哪一种生活更快乐,这是一个“子非鱼”的论题。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我作为鱼不快乐呢?
卡尔维诺说:“如果要显示生存的负重,那就应该轻盈地显示。”伟大和平庸有时候仅仅是概念上的对立,在生活方式中,它们的界限往往更是被抹杀得不着痕迹。西谚有云:两个无赖就可以毁掉一个英雄。可见英雄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坚不可摧。做不了英雄并不说明人们都是狗熊。同样,远离英雄并不一定就是反英雄,而反英雄实际上是另一种英雄主义。即便做一只猪,也有爱因斯坦所终生憎恨的“猪猡”和王小波所描写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区别——那是多么有个性有思想可爱的一只猪啊。
有井水的地方就有平庸。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起点越低往往存活的可能越大。所以,在后英雄主义时代困在牢笼里的狮子和忙忙碌碌的人们一起吼叫:“我平庸,我快乐。”准绳的放低就意味着空间的增大。8岁就通晓6种语言,9岁就考上大学,不到14岁就获得博士学位……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计划轻易得到的。中国的“哈佛女孩”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还有多少虽然无法具体统计,但掰着手指头应该可以数得差不多——顶多再加上脚趾头。而号称颠覆性的《我平庸,我快乐》虽屡经讨伐却声势日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顺便提一句,前面那个神童名字叫卡尔·维特,他老爸把培养他的经过和手段写成了一本叫做《卡尔·维特的教育》的书。但就在他大赚其钱的时候,卡尔·维特也渐渐地归于沉寂,最终在学术上鲜有建树,但愿他在生活上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400多年前,英国人莫尔爵士在其著名论著《乌托邦》里设计了一整套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一齐在其中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统而化一的制度化生活已经被历史所淘汰——生活的本质或许更接近另一位英国思想家罗素的观点: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究其一生,人会面临众多的选择,选择学校、专业,选择居住的城市,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汽车,选择电视节目,选择CD唱片……每一项选择都会叠加在你的生活之中,从而构成你一生的轨迹。但人的生活并不是一个机械的技术性工程,而是一个个体自由选择或放弃的过程。你可以选择一条轨道一直跑到黑,也当然可以从轨道上来一个漂亮的转身,调度到另一种生活轨迹中去。正如存在主义的鼻祖萨特所言:“我永远在进行自我选择,而且永远不能作为自己被选定的存在。”
哲学家布里丹有一个叫做“驴子的选择”的著名案例。一头驴子在两堆距离同样远近、外观同样大小、味道同样“诱驴”的干草前,不知所措,无法进行选择到底吃哪一堆好,最终因为无法取舍而饿死。人们也会遇到这类的选择困惑。怎样选择生活?至少,我们不要做那头饿死的驴子。适合你自己的,让你感到幸福的,就是最好的。选择哪一堆“干草”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真正地享用。几米在《向左走,向右走》里讲了一个有关方向的爱情故事,在生活中,我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也同样要问问自己,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选自《从有意义到有意思》,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以“像什么一样生活?”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中大量使用引证与例证,有什么艺术效果?
【小题4】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6 05:0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碗匠和他的碗

周天红

烂泥田,一个村子最响亮的事儿就是烧碗了。

烂泥田村子口一大块田,那泥巴,扶墙抹墙不行,真的是烂得扶不上墙了。栽秧种谷也不行,栽了秧,不走根,反倒要烂根,没得收成。那泥巴,就适合做碗烧碗。泥质沙细,糗性好,水质也好,捏成碗坯子,放到窑上一烧,轻轻一敲就能听见当当当的清脆响声。那釉质那花纹那造型,一看就是好货色呀。

八爷是村子里最好的碗匠。

八爷拿捏碗坯子,那是村子里最快的。八爷烧出的碗,那更是一绝。造型,釉色,图案,那都是没得挑。能在碗边碗底上搞出花花草草,有鱼有鸟,有人物有动物,买主点着要什么他就能给你烧制出什么。做大寿的能给你烧出老寿星图,结婚办喜事儿的能在上面烧出鸳鸯,外出发财回家造新房的能在上面烧出财神爷,那些图案活灵活现,逼真得惊人。有的人端起碗吃饭时,都只顾着欣赏,翻来翻去地看,碗里的东西打倒了全然不知道。

八爷烧碗的手艺,那是跟着他师傅学的,足足学了三年,他师傅才把最关键那点儿真本事传给了他。师傅传授真本事时,只给八爷提了一个要求:留在他身边!

师傅对八爷说,我一辈子教了数不清的徒弟,学了手艺,都跑出去闯荡了,没有一个能留下来的,其实,他们都只是一知半解,没有学到真本事。如果你一直留下来,我就把最关键最实在的那点儿本事传给你!

八爷说话算话,一直留在师傅身边,烧碗。直到师傅去世,他都没有离开过烂泥田。

八爷也讲究。无论是进门上货的还是收藏老玩意的,还是专门进屋看热闹的,八爷准抽出时间,把烧碗识货的道理和方法一五一十地给你介绍个明白,最后还问上一句,懂起没有?如果你摆脑壳说没听懂,他会继续给你说道说道,直到让你听真了为止。八爷这热情,生意当然好做了。

八爷制碗烧碗的手艺是一绝,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的,每天上门进货的客商络绎不绝。这些年下来,八爷的房屋都翻新三回了,可他家里自己用的碗却还是老样子。

八爷家的碗也是一大特色,没一个好碗,要么是歪的,要么是缺的,要么是花样图案烧残了的,全是歪瓜裂枣的残存货。

碗匠家里用烂碗怪碗,是八爷用不起好碗吗?不是,成天满屋满仓库都是上等的好碗呢,随便用都没问题。是八爷缺心眼儿吗?不会哟,单凭他制碗烧碗的手艺,就知道他是个一等一的聪明人。是八爷脾气怪吗?肯定不是,你看有人进门,不管晴天阴天还是雨天,八爷都是一脸的笑呢。

这是个什么道理呢?烧碗的同行不明白,村里人不明白,来进货买碗的人不明白,就是八爷家的二娃更不明白。二娃是什么人哟,走州下府,啥事情没见过。这些年,二娃靠着倒腾他老爹八爷烧的碗,那是发财了,在县城里有五间门市一个大仓库,小轿车都换了好几辆,不是八爷吼着,差点把老婆都换了。二娃是村子里第一个去过北京首都的。就单是他在人民大会堂广场前照的那张相片拿回村子,一整个村子的人围着看了半下午还舍不得离去,直到天发黑人才小步小步地散了。多大个事儿呀,进个京城,村里人念谈了大半年。

八爷家吃饭喝酒用的那些怪头怪脑的碗,那也是村里人的大事儿,没有人不念谈的。

八爷说,二娃呀,你不懂?你真不懂?

二娃摇摇头。

八爷端起那歪边子的酒碗,喝了一大口酒,说,二娃呀,你看看这个碗,要不是它是个歪边子的残缺货,它还能是我的酒碗?八年了,还是我的酒碗。

二娃听了老爹的话,好像更糊涂了。

八爷看了二娃一眼,继续说,碗匠手里的好碗,最终都不是自己的,留不住呀。就像你和你哥。你哥虽然老实甚至有点笨,可他就像一个我烧坏了的碗,能留在我身边呀。你从小聪明,是只好碗,可你成天在外漂来荡去的,有个大事儿小事儿的,我能靠得上你?

二娃这下听明白了,一屁股坐在屋前的门槛上,半天站不起身来。

这一下子,二娃清楚地记起,自己已经两年零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年第1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爷的师父以“留在自己身边”为条件,答应把最关键最实在的本事传给八爷,一方面体现了师父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他自私的性格。
B.为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通过设置悬念,例如刻意渲染八爷自己碗的各种缺陷以及村里人的谈论,为的是将八爷的碗与二娃进行对照。
C.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带有口语化和方言的味道,例如个别句子末尾的语气词,以及“没得收成”等类似表述,读起来亲切自然,而又不乏真情。
D.小说结尾写二娃“已经两年零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说明家庭和亲人在他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同时也暗示了他的悔恨之情。
【小题2】小说中的八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小题3】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哪些人生哲理?结合自己的经历或阅读经验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的丛林

迟子建

①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②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③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入了我的小说世界。

④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而入,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⑤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说中留下了“话语”。

⑥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⑦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⑧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⑨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⑩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中说“我”是个“林中女孩”,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大兴安岭的童年生活对我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文章第⑤⑥⑦段中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多角度地再现了“我”少年时期的生活,说明了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和宝库。
C.文章第⑤段中写“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写出了成人世界的残忍,反衬出只有孩子才保留着与动物们沟通的能力。
D.文章第⑩段“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比喻永不枯竭的现实生活,也比喻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省。
【小题2】纵观全文,作者笔下的“小说的丛林”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3】作者说:“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小说的读者也可以从“小说的丛林”穿行到“现实的丛林”——重新面对现实世界的生活,请结合一部小说谈谈阅读之后,你面对现实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
孙玮
①二维码在2017年夏季的上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个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移动网络小端口,竟然成了人类两百万年浩瀚历史的未来象征,“‘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上海展”的第 101 件展品,是一枚由 100 组文物构图而成的“二维码”。上海选中二维码作为本地化且能够代表人类未来的展品,让不少人质疑:二维码这样的新媒体,只不过是个传递信息、再现现实的工具,如何可能成为未来的象征?何以能够承担保护城市文脉的功能?
②论及新媒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不少人存在负面认知:在抹平疆界的全球化狂潮中,新媒体是切断文脉的助纣为虐者。有意思的是,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在新媒体研究中,人们正力图解释新媒体何以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文本呈现,同时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借助它,不同空间被媒体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依据这个思路,新媒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有了重新塑造的可能。
③二维码在上海的另一个公共事件中也成了主角。在媒介称之为“中国第一个露天博物馆”里,梧桐树、建筑物、弄堂门口赫然悬挂了标注为“思南露天博物馆”的二维码。在这里,人们可以用手机扫描展品上的二维码,边看展品,边听手机里的语音介绍,游走于思南公馆。新媒体传播使得文字、声音和影像可以交织融合,为游览者创造了一个由地理、叙事、影像、意义等多重空间并置的世界。游览者说:“以前来这里就是拍拍照、喝喝茶。现在这种博物馆模式,为我们创设了一种全方位解读公馆的体验。” 与看电视和用电脑上网完全不同的是,游览者的身体是处在相关联的实体空间中,人的感官在实体、虚拟空间来回穿梭、反复切换,人们感受到的思南公馆不仅仅是实体空间中的,也不完全是虚拟叙事中的,它是虚实相生的“复合空间”。这个空间再现了城市历史与实物遗存,能唤起人们的认知与记忆。身体的全息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城市叙事方式,拿着手机游走于这个空间的每个人,就是城市叙事的主体。
④用身体感知城市,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早就用“都市漫游者”的意象,留给世人一个感性的巴黎,它与现代性城市规划中的那个法兰西首都形成鲜明对照。本雅明的理论“城市不应概念化为单一的同质的空间,而应视为依据大众使用和体验建构起来的多重场所”,为后来者开辟了理解城市的路径。信息流贯穿的思南露天博物馆,将存留在上海城市肌理之中的文化符码,通过新媒体嵌入人们的生活,促成了大众与城市文脉的接触与对话,城市文脉以另类方式延续、伸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⑤思南博物馆的“思南读书会”“纪实空间”“朗读亭”等许多项目都借助微信公众号来运作。这些公众号以思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为核心,建基于非常深厚的“卢湾”情结、上海认同。这些项目在实体空间持续性、常态化的活动,与公众号虚拟空间的传播互相呼应、融为一体,生产出一个历史与当下互嵌的思南公馆城市空间。新媒体除了发挥报道事实、宣传观念、引发舆论等大众媒介的传统功能,其意义更在于创造一种附着记忆、强化认同的新型空间,城市文脉便是这个新型空间的灵魂。
⑥传播之于城市文脉保护的作用,在移动网络时代发生了颠覆性转变。传播不仅仅是虚拟空间中的文字、影像叙事,传播更生成了城市文脉的新形态,将城市文脉植入到大众的生活实践中。如果将城市看作一个由地理、信息、意义等交织而成的网络,那么城市文脉是表现在、潜藏于、渗透进这多重网络之中的。新媒体传播的价值在于,以时空重组、穿梭虚实等方式打通这些网络,创造出崭新的社会实践,促成人与人、人与城市的交往与对话。
⑦在新媒体研究中,二维码常常被视为一个交互界面。所谓交互界面,最简单的意义,是指打通人—机之间的隔膜。二维码联结着两个大相径庭却又彼此依赖的世界,并被不断创生出新的链接形式,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重要媒介。被二维码渗透的城市也可以视为一种交互界面,社会多重网络在此汇聚、互嵌、再生,新型社会实践将不断涌现,城市文脉得以创造性地延续。
【小题1】开篇叙述“二维码展品”事件,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公众对“二维码”的负面认知引出下文的论证。
B.以新媒体的真实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引出论题。
C.以“二维码”事件这一有信度的论据来支撑观点。
D.为下文思南公馆“二维码”成为主角起铺垫作用。
【小题2】第②段中画线词语“抹平疆界”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3】下列说法与第④段本雅明的理论相符的一项是
A.大众的生活实践对接了城市文脉,城市就不易被同质化。
B.如果城市被规划而具现代性,就会被概念化为单一空间。
C.只有新媒体介入大众的生活实践,城市才能不被同质化。
D.只要为大众提供生活生产的场所,城市就不会被同质化。
【小题4】用第②段中“新媒体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的观点,分析第⑤段思南博物馆事例。
【小题5】本文针对公众质疑进行回应,其阐释是否达到效果?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拾荒人的梦想
王培静
祥春来城里快十年了。
十年前,祥春从部队上退伍回到了大山里的家。参军走时,祥春是村里的民办教师,从父亲手里接过教鞭时,祥春没想过还要离开讲台。小青在幼儿园工作,祥春们两个人彼此都有好感,但祥春知道自己家里穷,人家小青父亲又是村主任,自己配不上小青。没想到入伍季节到来时,村主任动员祥春去部队上锻炼锻炼。参军走的前三天,小青家托妇女主任来做媒,祥春和小青定了婚。
后来退伍回家,原定春节前祥春和小青结婚的。晚上,祥春提着礼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敲响了村主任——未来岳丈家的门,出来开门的是主任媳妇,祥春喊了声大娘,对方只用鼻子“哼”了一声,算是回答。进了屋,没见小青露面,祥春把手里的东西放下,不知手放哪儿好。祥春勉强笑了笑问:“我大爷没在家?”
“他有事出去了。”
“小青也没在家?”
“她去县城她二姨家了。”停了片刻,又停了片刻,小青娘接着说:“祥春,你聪明能干,又有文化,将来肯定能找到个比小青更好的,俺们家小青她……
“小青她怎么了,是出什么事了?”祥春着急地问。
“祥春就和你明说吧,都是祥春们家小青不好,她在她二姨家住了一段时间,没想到和城里的一个小青年好上了,那小青年他爸是个局长。那小青年死活追她,生米已做成熟饭了,祥春们也没办法。你看这事怎么办吧?”小青娘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作派。
祥春不知自己怎么离开小青家的。
祥春觉得村人看自己的目光都有些异样,好象倒是祥春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祥春原想,自己回来还能去当民办教师,像父亲一样,当一辈子民办教师也不后悔,可一打听,学校里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一个寒意逼人的早晨,祥春狠狠心看了小村一眼,逃离了家乡那个地方。
这是祥春给我讲的他自己的故事。
由于我最近正在写一部关于拾荒人的纪实文学,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祥春,也许都曾当过兵的缘故,我们聊的很投机。后来我知道他找了个青岛姑娘做老婆,而且长的很漂亮。儿子现在也已经三岁了。
这天是星期六,他打我手机,说要请我喝酒。我说,喝酒可以,我请你吧。
在太平路路口一个小酒馆里,我们俩喝了一瓶二锅头,又喝了些啤酒。我们俩都有些醉了。他说:王大哥,你知道吗,祥春过去的那个对象小青,并没有像她妈说的被一个什么局长家的儿子看上了,实际上他们是看祥春退伍了,没多大出息,不想让女儿嫁给祥春,所以才编了那样的瞎话骗祥春。后来小青嫁给了镇上一个杀猪的。我不把你当外人,我告诉你一个我个人的秘密,在这之前我谁都没给说过,你一定得答应要给我保密。我说,你要信不过我就别说。他红着脸说,将來,我一定要干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我心里一直有个理想,等我攒够了钱,一定回家乡的镇上去建一所希望小学,要建最好的设施,请最多的老师,我现在已积攒了十五万元的奖金。将来成立了自己的废品回收公司,教师员工的工资都由我来出。我说的是真心话,大哥,你不会笑话我吧?
看着他的一脸真诚和满眼泪光,我突然一下子也被感动了,我说,到你的希望小学剪彩那天,我一定去给你捧场。他说,一言为定。我说,一言为定。我们俩个男子汉相拥而涕。别的吃饭的人和小饭馆的工作人员都莫名其妙的看着我们俩个。
人人心里都有梦想,这就是一个拾荒朋友的梦想。望着面前的祥春,我还想到:芸芸众生中,有的人穿着体面干净,心里却很脏;有的人穿的脏点旧点,他的心灵却干净透明,像我的这位祥春朋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叙写了祥春的生活处境,身处大山之中,贫穷的家庭和低微的身份以及他与小青之间的家庭差距,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村主任动员祥春入伍,主动托人做媒,是因为祥春聪明能干。当祥春回到大山里后被小青瞧不起退了婚。
C.祥春在城市里收获了爱情,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而小青最后嫁给了杀猪人。两人结局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嫌贫爱富行为的嘲讽。
D.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通过叙述祥春的经历赞美了祥春的美好心灵,并采用了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小题2】小说中的祥春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请从主题、结构方面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