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西伯利亚的温暖
冯有才
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天寒地冻。
而后,卡尔被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监工托可可夫斯基很严厉,工人们都非常恨他。
第二年二月的一天,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把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猜测:那名可怜的正在生病的工人,一定是被可恶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遗弃了或者处决了。
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还有一次,卡尔把木材抬上火车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下来,木材从车厢里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他拿起了皮鞭,使劲地抽打着卡尔,还随手拿了一根木棒,朝卡尔的腿上砸去。卡尔能清楚地听到骨头碎裂的声音。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
没有医生,又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三个月后才能下地走路。他每走一步,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
战争即将结束的消息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大家都在心底高兴着,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托可可夫斯基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对大家的态度也开始收敛起来。但是,大家对他的仇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传来的。卡尔赶忙跑过去,只见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伤。托可可夫斯基努力睁开眼,看见卡尔后,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对卡尔说,你会懂得的。
卡尔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卡尔迅速把日记本放进了衣服里,闻声而来的工友也走进了木屋。托可可夫斯基的妻子哭诉:凌晨,托可可夫斯基出门小便。天快亮的时候,她发现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马上去找,结果刚出门,就看见了躺在门口的血迹斑斑的丈夫。她知道,丈夫是因为仇恨被人打伤的,凶手一定是这一千多名工人中的某一个。
卡尔和工友们埋葬了托可可夫斯基,小心地翻开日记本,卡尔的心一阵阵刺痛。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会死了,因为是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患了肺炎后,让装运木材的火车把他送到了城里医治。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子弹已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尔的士兵。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冬宫在几天前就下了命令要处决他们。
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
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伐木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
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他知道,从他得到日记本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
后来,陆陆续续地又回来了几十个工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他们都选择了留下,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
冬天的西伯利亚,仍有一个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托可可夫斯基村。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那是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会有温暖的时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E.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国,它告诉我们:爱是人世间温暖的源泉,她能够抵御所有的寒冷与伤害。
A.小说叙述了西伯利亚林场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为了挽救一千多名工人的生命,不怕别人误解,不惜牺牲生命的传奇故事,讴歌了可可夫斯基人性的光辉。
B.主人公托可可夫斯基在得知战争结束后,害怕不明真相的工人报复自己,所以对待工人们的态度也有所收敛。
C.卡尔开始对托可可夫斯基充满仇恨,当了解真相后,不但留下来照顾其遗孀和孩子,而且找回逃走的工人,建立以“托可可夫斯基”为名的村庄来纪念他。
D.本文语言妙趣横生,情节跌宕,前半部分写托可可夫斯基虐待工人遭仇恨,后半部分用日记本揭开真相,构思巧妙,欲扬先抑。
【小题2】小说中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设计了托可可夫斯基自杀的情节,对这一情节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选自2009年1月19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小题1】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6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理的?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本文作者认为对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持慎行、缓行的态度,有人认为不应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也有人认为应该尽快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对此,你怎么看?请就你认同的一种看法进行探究。(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B.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理学科各有所侧重显得很正常。
C.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D.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E.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代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实践课题是现代化;表现在思想理论上,就是现代性的塑造和构建。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种转型的物质基础在于,随着机器大工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节点。在人类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人为因素开始决定性地压倒自然因素,成为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力量。相对于过去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与自然关系来说,人类开始在总体上成为主体。由此,以往浑然一体的世界被二元化:自然被降格为客体和人的生活环境,人则成为一种超越甚至主宰自然的存在物。这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实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逆转。
社会转型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古代社会或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使用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后者主要使用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前者主要是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后者主要是人受自身劳动产品的支配;前者主要是个人通过家庭、部落和土地结合在一起,后者主要是个人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前者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后者主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前者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依靠个人或共同体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实行统治,后者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者通过货币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统治;等等。因此,从哲学上审视,现代化的底蕴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过程。
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导致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相适应,近代以来哲学的认识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中表现在由自然向人、由实体或本体向主体的迁移。这一迁移可从哲学家用不同命题表达各自时代的哲学主题中看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我们研究的主题是自然这个本体”;在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要从自然迈向人的作品”,马克思、恩格斯则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当代,这种认识重心的迁移并没有停止或终结,而是在继续和深化。
认识重心的迁移,使现代哲学由客体本位转换到主体本位,由对自然和物的关注转换到对人自身的关注。由此,反映主体特质的主体性原则被凸显出来。在哲学史上,笛卡尔率先赋予主体性以优先地位。对此,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这样评价笛卡尔哲学的历史地位: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体性的领域;笛卡尔在哲学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从他起开始了哲学上的新时代,从此哲学文化改弦更张。在黑格尔看来,主体性的莅临不亚于哲学史上一次辉煌壮丽的日出。
(摘编自侯才《构建当代哲学主体性》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一直面临的最大实践课题,表现在思想理论上是现代性的塑造和构建。
B.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人类由从属于自然的地位升格为在总体上成为主体的地位。
C.随着机器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当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足够新的高度和节点以后,人为因素就开始决定性地压倒自然因素。
D.现代化深刻影响了人类对生产工具的使用, 古代社会使用的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现代社会使用的是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产资料所有者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统治,在古代社会依靠个人或共同体,在现代社会依靠货币。
B.传统社会的哲学主要对自然以及实体或本体进行研究,现代社会的哲学则主要对作为主体的人进行研究。
C.现代哲学突出了反映主体特质的主体性原则,这是现代哲学认识重心迁移到关注人的主体性上的结果。
D.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各自的哲学主题不同,但是他们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哲学上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被确立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B.从哲学家用不同命题表达各自时代的哲学主题中可以看出哲学认识重心的迁移,这种迁移直到当代,还在继续和深化。
C.近代以来哲学的认识重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而促成了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
D.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体性的优先地位,黑格尔认为他开创了哲学全新的方向,意义重大。

同类题3

海洋贝类的天然博物馆(节选)
在动物界,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能从自己的身体里分泌出石灰质来建造各式各样漂亮的“房子”,作为自己的栖身处所,这些动物就是“贝类”。它们建造的“房子”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贝壳。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故通常又称之为“软体动物”。贝类的种类很多,至今全世界已记载的有11.5万多种,在动物界是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可分为七个纲: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我国沿岸有渤、黄、东、南海四海环绕,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区,海洋贝类的种类极为丰富,至今已记录到各种贝类2557种,约占我国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八分之一以上,因此贝类在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麂列岛生物圈保护区把海洋贝类列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现已查明该保护区有海洋贝类427种,约占全国海洋贝类总种数的20%,有22种贝类在国内仅出现在南麂列岛。由于南麂列岛海域受台湾暖流的影响和控制,出现了较多的热带种类,甚至过去只发现于海南岛南端和西沙群岛的典型热带种也出现在这一海域,这些种类在福建沿海尚未发现,从而形成了明显的“断裂分布”现象。当然,亚热带种类是南麂列岛贝类组成的最主要成份。这样一来,我国南北海域的各种贝类在南麂列岛几乎都可找到它的代表者。这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不同温度性质的贝类同时并存的现象,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国际上也是十分罕见的。杂色鲍是热带性种类,皱纹盘鲍老家在北方,它们亲密无争地共居在南麂列岛的小石沼里,生长、繁衍后代。贻贝是个大家族,有趣的是来自东海的厚壳贻贝、分布在南海的翡翠贻贝和黄、渤海的紫贻贝,在南麂生长发育都很好。美丽珍珠贝仅分布海南岛,栉孔扇贝则分布在北方沿海,这两种温度性质截然不同的贝类,都可在南麂海域找到它们的踪迹。南麂列岛的贝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区系复杂,更以其物种的多样性、代表性和稀缺性而著称于世。因此,南麂列岛不愧为我国主要海洋贝类的天然博物馆和基因库。
由于南麂列岛生态环境和贝类分布具有如此特殊性,所以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提出,南麂可建成我国海洋贝类“南种北移,北种南移”的引种过渡驯化基地,这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均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来自北方的紫贻贝、皱纹盘鲍、栉孔扇贝已相继在南麂引种成功,原产大西洋的海湾扇贝、墨西哥湾扇贝现在也已在这里安家落户。相信南麂列岛作为引种过渡驯化基地,今后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题1】下列对“贝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今,贝类在全世界共有11.5万多种,是仅次于节肢类动物的庞大家族。
B.贝类,指能从自己的身体里分泌出石灰质作为栖身处所的软体动物。
C.贝类,一般体外披有1—2块贝壳,身体柔软不分节,属软体动物。
D.我国海洋贝类的种类丰富,至今已记录到各种贝类2557种,约占我国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八分之一以上。
【小题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称南麂列岛是我国主要海洋贝类的天然博物馆原因的一项是(2分)
A.南麂列岛生物圈保护区有海洋贝类427种,约占全国海洋贝类总种数的20%,有22种贝类在国内仅出现在南麂列岛。
B.南麂列岛生物圈保护区把海洋贝类列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亚热带种类是南麂列岛贝类组成的最主要成份。
C.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不同温度性质的贝类同时并存的现象,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D.南麂列岛的贝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区系复杂,更以其物种的多样性、代表性和稀缺性而著称于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枫叶如丹

袁 鹰

春天,绿的世界。

秋天,丹的世界。

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这是至理名言。,

到夏季,绿得更浓,更深,更密。生命在丰富,在充实。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雷鸣雨骤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天末,秋天来了。

于是,万山红遍,枫叶如丹,落木萧萧,赤城霞起。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单纯是色彩的变化、更替、转换以至循环吗?

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

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

天地万物,人间万事,无一不是贯穿这个共同的过程。而且,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今年五月,曾访问澳大利亚。五月在南半球,正是深秋。草木,是金黄色的;树林,是金黄色的。

有一天,在新南威尔士州的青山山谷一位陶瓷美术家R先生家作客。到他家时已是晚上,看不清周遭景色,仿佛是一座林中木屋。次日清晨起床,悄悄推门出来,一片宁谧,整个青山都还在静憩中。走到院里,迎面是一株枫树,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我回屋取了相机,把镜头试了又试,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若是画家,定会描绘出一幅绚烂的斑驳油画,可我又不是。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低头无语

这时木屋门开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蹦了出来。这是R先生的外孙女莉贝卡,他们全家的宝贝疙疸。小莉贝卡见我对着枫树发愣,就几步跳到树下,拾起两片红叶,来回跳跃,哼着只有她自己懂的曲调。

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谷,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照到莉贝卡金色的秀发上。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揿了快门,留下一张自己十分满意、朋友们也都喜欢的照片。

后来有位澳大利亚朋友为那张照片起了个题目:秋之生命。

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正是由于有跳跃、欢乐的生命;或者,它本身也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

于是想到北京香山红叶。香山的红叶是黄栌树,不是枫树,到秋天那一片艳艳的红光,一样能使人心旷神怡。

但是,倘若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有寂寞之感了。

有人喜欢它的宁静、庄严;也有人欣赏它的丰饶、浑厚。

于是,又想起二十年前曾游南京栖霞山。栖霞红叶,也是金陵一景。去时虽为十月下旬,枫叶也密布枝头,但那红色却缺少光泽,显得有点黯淡。我不无扫兴地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京友人摇摇头,说再迟十天半月,打上一层霜,就自不同了。问怎么个不同法,他说经过风霜,红叶就显得有光泽,有精神。

不经风霜,红叶就没有光泽和精神,恐怕不只是从文学家的眼睛看,也还有点哲理蕴味在。难怪栖霞山下大殿里一副楹联有名云:“风霜红叶径,数江南四百八十寺,无此秋山。”这半副楹联,让我记到如今。

枫叶如丹,不正是它同风霜搏斗的战绩,不正是它的斑斑血痕吗?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愿丹的颜色,丹的真、善、美,长驻心头。

1983年9月(选自《在风吹麦浪里轻舞飞扬》,花山文艺出版社)

【小题1】文章题为《枫叶如丹》,为什么开头写春天的绿、写夏天的绿?(3分)
【小题2】根据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低头无语。
(2)“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小题3】从全文来看,“枫叶如丹”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请分条概述。(5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结尾部分写道:“经过风霜,红叶就显得有光泽,有精神”“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自身经历,发表你的见解。(100字以内)(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B.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E.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小题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3】传文写了钱玄同许多刚猛的表现,为什么最后写他惧怕刘半农家里的黑狗?请简要分析。
【小题4】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