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玫瑰的心
林清玄
为了这绝望的爱情,我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沮丧,疲倦,像行尸走肉的日子。昨夜从矿坑灾变中采访回来,因疼惜生命的脆弱与无助,躺在床上不能入睡。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入,我决心为那已经奄奄一息的爱情做最后的努力。我想,第一件该做的事是到花店买一束玫瑰花,要鹅黄色的,因为我的女友最喜欢黄色的玫瑰。
刮好胡子,勉强拍拍自己的胸膛说:“振作起来。”想到昨天在矿坑灾变前那些沉默哀伤但坚强的面孔,就出门了。往市场的花店前去,想到在一起5年的女朋友,竟为了一个其貌不扬、既没有情趣又没有才气的人而离开,而我又为这样的女人去买玫瑰花,既心痛又心碎,生气又悲哀得想流泪。
到了花店,一桶桶美艳的、生气昂扬的花正迎着朝阳开放。找了半天,才找到放黄玫瑰的桶子,只剩下九朵,每一朵都垂头丧气,“真衰,人在倒霉的时候,想买的花都垂头丧气的。”我在心里咒骂。
“老板,”我粗声地问,“还有没有黄玫瑰?”
老先生从屋里走出来,和气地说:“没有了,只剩下你看见的那几朵啦。”
“每一朵的头都垂下来了,我怎么买?”
“喔,这个容易,你去市场里逛逛,半个小时后回来,我包给你一束新鲜的,有精神的黄玫瑰。”老板陪着笑,很有信心地说。
“好吧。”我心里虽然不信,但想到说不定他要向别的花店调,也就转进市场逛去了。心情沮丧时看见的市场简直是尸横遍野,那些被分解的动物尸体,使我更深刻感受到悲苦的世界;小贩刀俎的声音,使我的心更烦乱。
好不容易在市场里熬了半个小时,再转回花店时,老板已把一束元气淋漓的黄玫瑰用紫色的丝带包好了,放在玻璃柜上。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说:“这就是刚刚那一些黄玫瑰吗?”——它们垂头丧气的样子还映在我的眼前。
“是呀,就是刚刚那黄玫瑰。”老板还是笑眯眯地说。
“你是怎么做到的,刚刚明明已经谢了。”我听到自己发出惊奇的声音。
花店老板说:“这非常简单,刚刚这玫瑰不是凋谢,只是缺水,我把它整株泡在水里,才20分钟,它们全又挺起胸膛了。”
“缺水?你不是把它插在水桶里吗?怎么可能缺水呢?”
“少年仔,玫瑰花整株都需要水呀,泡在水桶里是它的根茎,就好像人吃饭一样。但人不能光吃饭,人要用脑筋、有思想、有智慧,才能活得抬头挺胸。玫瑰花的花朵也需要水,在田野里,它们有雨水露水,但是剪下来后就很少人注意它的头也需要水了,整株泡在水里,很快就恢复精神了。”
我听了非常感动,愣在那里:呀,原来人要活得抬头挺胸,需要更多智慧,应当把干枯的头脑泡在冷静的智慧水里。
当我告辞的时候,老板拍拍我的肩膀说:“少年仔,要振作呀!”这句话差点使我流泪走回家,原来他早就看清我是一朵即将枯萎的黄玫瑰。
回到家,我放了一缸水,把自己整个人埋在水里,体会着一朵黄玫瑰的心,起来后通身舒泰,决定不把那束玫瑰送给离去的女友。
那一束黄玫瑰每天都会泡一下水,一星期以后才凋落花瓣,但却是抬头挺胸凋谢的。
这是在十几年前,我写在笔记上的一个真实的事。从那一次以后,我就知道了一些买回来的花朵垂头丧气的秘密。最近找到这一段笔记,感触和当时一样深,更确实地体会到,人只要有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
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人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会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是很难有志气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那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让我们来体会这有情世界的一切展现吧,当我们有大觉的心,甚至体贴一朵黄玫瑰,以心印心,心心相印,我们就会知道,原来在最近最平凡的一切里,就有最深最奇绝的睿智呀!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天的矿灾让“我”懂得珍惜生命中的一切,“我”决定买黄玫瑰送女朋友,为奄奄一息的爱情做努力。
B.“有一位花贩告诉我……”,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花贩总结的花心里蕴含的哲理,充满启发的智慧。
C.黄玫瑰和“我”一样,都需要脑袋泡在“水里”,去汲取养分。黄玫瑰给了“我”人生的启迪,因而成了“我”一生中难忘的记忆。
D.买玫瑰花的故事以回忆式倒叙的手法写自己的感情经历,因为它是几十年前“我”写在笔记上的一件真实的事。
【小题2】结合全文,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题目“黄玫瑰的心”在文章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3 06:0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饺子遇上圣诞帽,我们失落了什么?
这一周,我们迎来了两个节日。一个是中国传统的节气冬至,一个是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虽然两个节日只差两天,但得到的待遇却是大相径庭。
对于冬至,知道的人则提提冬至应该吃饺子,不留意的人也就不经意间平淡过去了。但对于圣诞,相信没有几个人会不经意。大街小巷的圣诞装扮,食品上的圣诞工艺,电影排期的圣诞扎堆,人情里的圣诞邀约等等,都让这个跟中国人其实没任何关系的西方节日狠狠发酵,氛围可以说浓到令人感慨万千。
为什么以圣诞节为代表的各类西方节日能如此大行其道,而与我们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四时节令却频频遇冷?
当然,这其间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全球化格局下不同文明、文化间必然的碰撞与融合,也有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普遍遭遇的心理变迁。但自己的传统节日遭遇冷落,还是令人唏嘘不已。在国家强调我们应该拥有文化自信的今天,如何复兴传统节日的内涵,重拾失落的文化意义,是非常重要并迫切的。
为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国家这几年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直观的便是在几个重要的传统节令上放假,如清明、端午、中秋,但令人无奈的却是假期仿佛对唤醒人们的文化寻根心理收效甚微。且不说3天的小假期是通过七挪八凑得来,纵使得来,人们也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去体验传统节日上,更多的要么选择在家休息,要么选择出门游玩。传统节日氛围没感受到多少,民族文明没唤起多少,反倒是催生了小长假的拥堵和各类不文明现象。真是除了无奈,便是无语。
反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浓郁的过节氛围让传统节日黯然失色。拿马上到来的圣诞节来说,各大商场在12月初就开始装饰布置,圣诞树、圣诞彩灯、圣诞挂件、圣诞音乐处处可见可闻,各大餐饮的圣诞之夜也早已预定满座,人们茶余饭后也在探讨平安夜去哪里过,要去看什么电影等等。这样的现象或许真的需要引起我们反思:我们没有给西方节日安排放假,但即使这样,人们依旧在热热闹闹地期待憧憬着如何过节,反倒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有专门的假,却依旧门庭冷落,鲜有问津。
由这一冷一热,其实可以看出,重拾失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仅仅放几天假就可以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寻找文化认同,唤醒集体记忆。在节日周期里,营造浓郁氛围,同时,在现代语境里,加入适应现代人的节日内涵,从心理上营造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亲近和向往。此外,还需要动员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加大节日期间的活动举办力度,让渴望亲近传统节日的广大群体有更加丰富、多元的活动可以去参与、体验。自然,重建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重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并非一朝一夕之常,它需要历经比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看到效果。
冬至已至,但冬至或许又未真至。四时节令背后,如何重新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道路依旧漫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周迎来两个节日,中国的冬至和西方的圣诞,但得到的待遇却大不相同。
B.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遭遇的心理变迁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变冷,而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C.在几个传统的节日放假为的是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结果却只能让人无奈与无语。
D.重拾失落的文化传统,可以借鉴西方节日,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加入适应现代人的节日内涵等。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我们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四时节令的遇冷与各类西方节日的大行其道,引发了作者的深入思考。
B.不同待遇背后所隐含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何复兴传统节日的内涵,重拾失落的文化意义是非常重要并迫切的。
C.为了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国家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传统节令放假,但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D.媒体和商业对西方节日的炒作、极力地包装宣传,以及国人的过度关注,是造成这一冷一热的主要原因。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饺子的备受冷落说明我们还没有从心理上营造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亲近和向往。
B.传统节令的放假虽已唤起我们的民族文明,但也催生了各种问题,表明我们重拾失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找到得当的方法。
C.西方节日可以在中国盛行,同样,重建传统节日的记忆,重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虽非一朝一夕,但也绝非不可能。
D.“冬至已至,但冬至或许又未真至。”说明重建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重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的道路还很漫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1980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小题1】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钉子户

欧阳明

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

三娘的房子是土坯房,早已破烂不堪,就算送人都没人愿意要了。可她就是不拆。

补偿低了还可以商量。我反复对三娘强调。

给座金山也不拆!三娘还是那句话,语气硬邦邦的。

政府在镇上给你新修了砖房,又宽敞又干净,还有自来水,比土坯房好多了。再说,你上了年纪,一个人住在这里,没个照应,也不方便。我耐着性子继续劝。

我就喜欢我的烂房子!三娘说完,撇下我们就走了。

三娘是烈士遗孀。她的男人三叔是红军,驻扎在村子的时候被分到三娘家里住。三叔白天帮三娘家种地,晚上教三娘识字。三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长得英俊帅气。三娘很快就喜欢上了。三叔也深深地被三娘的纯朴和俊俏吸引,更被她求知上进的精神打动。两人很快就好上了。结婚那天晚上,三叔突然接到出发命令。

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的!多识点字,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千万不能拖革命的后腿!走时,三叔对三娘说。

三叔走后,三娘牢记他的话,每天坚持看书写字,还学会了写信。她给三叔写了一大堆信,却一封都没寄出去过。三娘盼望着三叔回来,但三叔走后,一直杳无音信。

解放后很多年,当地政府突然接到通知,说三叔在离开村子后的第三天就牺牲了。三娘不信,说,他没死,你们骗我!政府发给三娘抚恤金。她坚决不要,说,我男人根本就没有死!要啥?直到后来三娘老了,干不了啥活了,政府骗她说是对老年人的政策补助,她才接受了这笔钱。但三娘自己用得很少,把大部分钱都给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后来,政府安排她去敬老院。那里管吃管住,还有专门的人洗衣煮饭,由于有政策规定和名额限制,很多人想去都去不了。可三娘却说,我有手有脚的,去啥?

按理,三娘怎么也不该成为钉子户。

三娘的房子不拆,工程就无法开工。领导多次批评我办事不力。三娘的话,气得我想骂人。但为了工作,只好耐着性子尾随她去到地里。

三娘啊,你说修路好不好啊?我一边帮她收萝卜苗,一边问。

要想富,先修路,当然好!

好,大家都应该支持才对啊!

你和三叔,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支持修路,老百姓都会夸你的。

他没死!三娘狠狠地盯着我,再不说话。

天色渐暗,我见再谈下去也谈不出个所以然,就准备离开。走时我说,三娘,你再好好想想,明天我们再来找你商量。

再商量我也不拆!你们就不能绕道吗?三娘说。

一路上,我都在纳闷三娘不搬的原因。难道她房子下面埋有金子?

第二天,我们又去到三娘家里。心想,要是她再不答应,就只有采取强制措施了。可出乎意料的是,还没等我们开口,三娘就说,你们不用劝了,我明天就搬,补偿也不要了。

我感到莫明其妙,问同行的村主任,你们昨晚和她说好的?

昨晚我们没找她。村主任说。

三娘说话算话,第二天就搬到镇上去了,死活没要补偿。

道路施工的时候,三娘每天都拄着拐杖,大老远跑回土坯房所在工地来看,天黑了才离开,风雨无阻。

她是不是担心我们挖到金子不给她哟?我问村主任。

村主任一笑,说,不是,她在等她的男人,她怕搬了家,男人回来找不到她。从三叔离开第二天开始,她每天忙完活就在院坝里等,直到天黑,都六十多年了。

那天她怎么突然那么爽快就答应搬了?我对三娘肃然起敬。

头天夜里,她梦见了三叔。三叔说,他很快就回来了,叫她千万别拖革命的后腿,她怕三叔回来骂她。村主任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一句的作用有三:一是侧面表现三娘之前的为人;二是引出下文三娘的故事;三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三叔出发前对三娘的思想教育影响了三娘一生,无论是之前三娘不愿意拆房还是后来答应拆房都体现了三叔对三娘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C.三娘不相信三叔已经牺牲,拒绝政府发给的抚恤金,后来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才接受,但还是把大部分抚恤金分给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D.“我”一直纳闷三娘不愿搬迁的原因,最后一次到三娘家劝说,三娘出乎意料地爽快答应搬走,并告诉了“我”她愿意搬迁的原因。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三娘对自家的土坯房从开始的“不拆”到后来不要补偿款也拆,这一态度变化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变得丰富和含蓄,这说明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有相通之处。
B.诗人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抒情状物,并艺术地运用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使诗歌最终产生多义性的效果。
C.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
D.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
B.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C.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不等于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因此它不能作为研究诗歌艺术的一个角度。
B.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中“凭栏”除有“倚靠着栏杆”之意,还会令读者有抑郁悲苦的联想,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D.“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 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哈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
C.“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D.“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