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1980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小题1】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7 01:0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在我墙上

王鼎钧①

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线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砍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夹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曳杖而行,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峨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注    ①王鼎钧,旅美华人,散文家。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一句,道出了作者的无奈慨叹:面对地图似乎能“一瞥看清”自己的故乡,但现实中却难觅故园。
B.“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一句通过反问形式,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的担忧,不愿回故乡是怕惹出更浓的乡思的心结。
C.文章抒写了缠绵又复杂的乡愁,揭示出内心渴望追根溯源和这种渴望难以实现的矛盾,这与作者游子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D.作者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既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又使文章具有对话感,亲切而又自然。
【小题2】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小题3】“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公共艺术为城市文化代言

“撒尿的小男孩”,虽然只是布鲁塞尔一件小得不起眼的雕塑,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外来游客的必到之处。这件城市雕塑,不仅承载了布鲁塞尔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无数想象和传奇演绎,更寄托了他们对城市的祝福和希望。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则是这个容器中的主要元素。城市雕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跟这个城市有关的一切,与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千千万万种勾连。正如“开荒牛”之于深圳、“反弹琵琶伎乐天”之于敦煌、李大钊像之于昌黎,好的雕塑往往还能完成对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再诠释与再书写,似一个点睛之笔点亮城市的文化星空。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城市空间规划和打造被提至更为重要的位置。而且“公共艺术”概念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但近来逐渐凸显的城市雕塑过多过滥之势,却不能不让人心生忧虑。

有的城市一味追求高或大的城市雕塑,想要在数字上把文章做到极致,但却忽略了城市艺术最为根本的公共性和艺术性,可谓是本末倒置。有的城市则一味求“新”求“异”,却使得城市雕塑与城市的气质不符。还有的城市,对公共雕塑的创作和管理还停留在装点、美化的初级层面,甚至盲目复制、大肆抄袭,让城市艺术失去了与周边环境与人互动的可能。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在几乎同步的城市建设中避免掉进“千城一面”的窠臼,则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让公共艺术融入城市,需要城市的建设者们少一些拍脑袋的所谓“创意”,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和艺术规律,将公共艺术置于“大规划”中进行统筹安排。而对于艺术创作者们来说,如何在力与美的呈现中实现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内在呼应,则是永恒的命题。

城市的高度,不仅取决于摩天大楼勾勒出的天际线。让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为城市文化代言,被艺术滋养着的城市,才更厚实也更有活力。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城市雕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是城市这一文化容器的主要元素。
B.城市雕塑能很好地诠释和书写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
C.城市雕塑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市民的生活有着种种联系。
D.城市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与城市有关的一切。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公共艺术”概念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传播,决定了中国人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理解。
B.若要一座城市更厚实且更有活力,除了让其被公共艺术滋养着,更重要的是看摩天大楼勾勒出的城市的高度。
C.对于城市规划者而言,在力和美的呈现中实现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内在呼应至关重要。
D.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和艺术规律,对公共艺术进行统筹安排,公共艺术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茅盾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学观
张永
①现代民俗学对茅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茅盾就开始对民俗学发生了兴趣。和“五四”众多作家一样,茅盾的民俗学观并不是或者说并不主要是为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是借助民俗学为文学创作服务。
②在茅盾看来,在小说创作中,民俗不仅与“地方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民俗还能体现出“时代精神”。他认为,小说创作不仅要追求地理环境的逼真,而且还要追求与此相关的方言口语、民间风俗、社会心理、时代精神等“错综相”的真实。
③《春蚕》是茅盾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他乡土小说民俗描写最为成功的一篇。著名文学史家夏志清认为,《春蚕》描写了“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殖蚕,是一个古老而粗陋的方法,需要爱心、忍耐和虔诚,整个过程就像一种宗教的仪式”,这些民俗事象的描写“真正道出这故事成功的地方和它吸引人的地方”。浙江地区向来蚕业发达,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养蚕习俗。茅盾从小就从祖母那里了解到家乡乌镇等地的养蚕的习俗,可以说,《春蚕》就是当地蚕事活动程式艺术化的结果。蚕树萌芽时,民间俗语“清明切口,看蚕娘娘拍手”意味着蚕事活动的正式开始。从小说第二部分起,作家艺术地再现了老通宝全家的蚕事活动的整个过程,比如准备养蚕的器具如“团匾”、“蚕箪”和“缀头”,然后“窝种”、“收蚕”和“上山”等。
④“一切生活都混合经验与迷信,因此单独凭经验可望得到的进步,若无迷信搀杂其间,便不容易接受。”难怪茅盾有感于老通宝一家“那种安于世代相传的工作的情形是如此的亲切感人”,在描写“收蚕”神圣仪式后,不禁感叹道:“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
⑤可以说,茅盾的乡土创作还是很好地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尽管在《春蚕》等一系列的乡土作品中,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挖掘并不像鲁迅那样专注和集中,但是茅盾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得作家通过民俗事象的描写,深刻地开掘民族的心理结构层,透视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经济生活“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先进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导致了茅盾“社会分析”艺术创作方法的形成,“文艺家的任务不仅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而尤重于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出了未来的途径。所以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一一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一一创造生活。”
⑥茅盾乡土小说实践和创作理论逐渐形成了“左翼”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
节选自《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2】小说《春蚕》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反映茅盾对“错综相”的真实的追求?
【小题3】茅盾的乡土小说创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复兴,不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而是要创造出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B.于文明复兴而言,复现与新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文明的创新是其更为本质的一个方面。
C.近代以来,改良者复兴中华文明时常常陷入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的误区而不自知。
D.复兴后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起引领作用,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其他文明都会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以近代以来的改良者的事例证明只有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第一段作者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本文的论述对象“中华文明复兴”及其主要观点。
C.本文从正面论述了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核心理念的复兴是高标准的,再从反面论述缺失核心取向的复兴是虚假的,正反对比,说服力强。
D.文章引用罗素的话论证了复兴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应具有引领作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承传统文化不等于复古,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不一定是要像古人一样穿着、说话、行事。
B.新文化运动提出的“科学”“民主”精神,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不利于实现中化文明的伟大复兴。
C.一个文明如果要成功复兴,就必须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优化或革新。
D.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世界眼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促进自身和人类的进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受益于产业政策的开放,近年来网上书店发展迅速,除经营纸质图书之外,还同时推出以电子阅读器为介质的电子图书,网上书店图书的低价和随时随地的手机便捷阅读都对实体书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外界环境的冲击之外,实体书店自身的营销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多数城市的新华书店,普遍存在购书环境不够时尚、便捷、虽然多数书店都在不同楼层设置有电脑查询,但是由于每一楼层的图书分布不同,即使查到需要的图书信息仍然需要去不同楼层寻找,购物体验不佳,其次,实体书店的采购和销售等供应链不够畅达,导致一些社会热点的图书不能及时上架,错过了图书的最佳销售时机。最后,实体书店自身经营的运管成本过高,导致书的价格相较于网上书店过高,甚至因此而分流不少对于实体书店有着较高依赖和忠诚度的读者。

(摘编自罗婉榕、甘志霞《大数据时代实体书店营销策略研究》,《科技资讯》2017年22期)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报告网《2017年我国实体书店行业发展现状及纸质阅读情况分析》)

材料三

实体书店存在的理由,不仅在于提供书籍与知识,还在于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献入了都市生活的新场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阅读方式上,65.9%的受访者倾向于纸质书阅读,20.1%的受访者则喜欢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阅读,还有13.2%的受访者会选择 Kindle等专门的电子阅读器来阅读,这就是说,目前倾向于纸质阅读的人群仍比选择电子阅读的人群多了一半,在这个比例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纸质阅读的提供者——传统书店就还有生存下去的理由,除了卖书,实体书店还可为人们提供休闲,社交以及知识交流传播等生活乐趣,实体书店的各种签售、讲座和读者交流等活动,哪怕在线上可以进行,但不如面对面交流让人更期待,实际上,读了一本书,进而想见作者,很符合人之常情。

摘编自魏英杰《实体书店不可替代》,《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2日)

材料四

实体书店受到以数字阅读为代表的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数量和销量下滑严重,大约2013年到达谷底,2014年有所回暖。实体书店回暖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实体书店提供的不仅是出版物的卖场,还提供了复合式的精神文化体验空间,是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心,以满足多样化的阅读文化消费,与文化名人相遇,参与文化活动,这种场所感本身就是其他行业尤其是线上无法相比的;二是实体书店具有媒介的属性,线下活动作为传播学上的信息源,向不特定的受众传播丰富的内容。此外,围绕着书店形成了特定的盈利模式,即出版物的销售和各类活动的举办带来人气,实体书店通过转移这些人流给所出租的物业而实现收益,这与传统传媒的二次销售理论相同。

实体书店已经不是简单的媒介,它提供了实体性、体验性、精神性、综合性的消费,以营造的主题场景,提供的现场感等各种复合方式打造了一种现代时尚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也和现代人的更高文化需求紧紧相扣。

(摘编自刘娥《大数据分析报告:实体书店逐步回暖,书店已成一种生活方式》,《深圳商报》2018年01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9到2016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起伏不定,前三年呈增长态势,之后连续两年下滑,2014年出现反弹,2016年又略有下滑。
B.2009到2016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增长率,除2011年、2014年呈正增长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2016年增长率为8年最低。
C.2017年阅读形式倾向调查表明,仍有51.6%的人倾向纸质阅读,但随着电子阅读的崛起,阅读形式更加多样,纸质阅读将受到更大影响。
D.实体书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民阅读形式中“在手机上阅读”达33.8%,是实体书店销售码洋增长率下滑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电子阅读的兴起对实体书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只要习惯于纸质阅读的人群还在,实体书店就还有生存下去的理由。
B.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引领现代人更高的文化需求,要求实体书店必须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都市生活的新场景。
C.实体书店能很好地提供复合式精神文化体验空间,给读者一种现场参与和交流的场所感,而网上书店在这方面却不具有优势。
D.现在的实体书店有特定的盈利模式,除了销售出版物获得收益之外,还可通过举办讲座、读者交流等各类活动销售其他商品实现收益。
【小题3】实体书店如果要持续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