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清 名
梁晓声
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子诚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徐阿婆的故事和“我”巧妙地连接起来;而 “副县长”则是为了衬托徐阿婆的性格特点。
B.丈夫因为给乡亲们“说春”而在“破除迷信”运动时被关进学习班,徐阿婆为了所谓的清名不惜变卖家当换了两袋小米挨家还米,被乡亲们责备为太过矫情。
C.“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这句话表明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虽然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可是内心里却十分虔诚执着。
D.本篇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纯如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人物形象清俊本真,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E. 得知徐阿婆死后,“我”竟一时语无伦次,这是因为“我”深为自己曾经想给徐阿婆还清“赃款”而愧疚,觉得侮辱了徐阿婆的人格。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徐阿婆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文末慨叹:“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3 07: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风中的母亲
苏 北
①仲秋天气好,又难得有一块整时间,于是准备回老家陪父母住几天。感觉中父母并没老去,其实他们已年迈。这次母亲住院了,在电话中对我们说:“你们直接到中医院,接我回去,我想回家洗一洗。”
②母亲总是用这种命令的口气同我们说话,让我们心中有小小的不快。可是母命不能违。咋办呢?自己的母亲嘛!
③父亲低着头,默默地走在前面。来到医院,母亲弯着腰,拄着一根棍子,以夸张的姿态挪到我们身边,像一位威严的首长,指挥我们收拾东西。我们哪有说“不”的分,一切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就是了。
④父亲不声不响,他只拎着自己的塑料茶杯,在前先走了。母亲并不说什么,弯下腰,一只手拎起两包东西,拿起棍子要走,我搀着母亲的另一只手,妻子跟在后面,要接婆婆的东西,婆婆一甩手,并不买账。
⑤回到家里,母亲就瘸着一条腿,拖过来拖过去——打水,捅开炉子,烧水,再打水——她要在院子中洗头。不一会儿,一大钢精锅的水就烧开了。母亲搬了个凳子,在门口坐下。之后就用棍子指挥,指来指去,叫我端水。
⑥我用一只大盆盛温水,端到院子中心,开始为母亲洗头。
⑦在秋风中,母亲的头发几乎掉光。在头顶心,白发夹裹着部分黑发纠缠在一起,可仔细用水冲洗后,那些黑发则稀疏得历历可数。一个人,就这样老去。母亲也不能例外。记得小时候,母亲有时会对我们说:那时候,她还小,庄上人见到她,总会说:“胡家这二丫头!这一头头发!发根都是红的!”
⑧可是这样的头发已让岁月从母亲头上捋去。我也不能清楚,岁月是如何将一个人变成了这样。记得母亲五十多岁的时候,她上街买菜,别人好心地叫她老太太,她却恼火。“她家一家子才是老太太呢!”母亲回到家里,摔下菜篮,还愤愤不平地说。
⑨可是之后不知道是哪一天,母亲再也不与人争辩了。别人不管怎么叫,她已无意去反驳,或者说,她已完全认可了。
我用毛巾将母亲的头发捋上去,母亲低着头,尽量贴近水盆。温水一遍又一遍流过母亲的头皮。母亲一声不吭,她支撑着,将头尽量低一些,好更接近水盆。
我还从没给母亲洗过头。作为儿子,这也是第一次。我这么深切地看清了母亲的头发。成人之后,也从来没和母亲这么亲近过。
洗完头,母亲坐在门口太阳底下,用梳子轻轻地将头发梳开,她要让秋风和秋阳将稀疏的头发晾干。她穿着一件红外套,在那里慢条斯理地梳着,我忽发奇想,便回屋里取出相机。跑到院子中心就对着母亲“咔嚓咔嚓”几下。我的本意是抓拍神态更自然的形象。可抓拍是需要机遇的,遇巧了才能在几十张里碰上一张满意的。可是没有想到,母亲对这种无准备的照相不感兴趣。她躲来躲去,用毛巾和梳子遮住脸,在那瞬间的变化中,母亲的形态上像个刘姥姥,而神态上却像个少女——恍惚中有了过去岁月的影子。我们忍不住大笑,母亲自己也笑。
母亲一辈子勤劳,工作在一种艰苦的环境里。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里,母亲除了工作,必须对一个家庭负责。我曾听一位作家说过,他的母亲是记者,在家里十分强势。因为他的爸爸实在是太无生活能力,一个家庭最终是会有一个人站出来负责的。当一个女人在生活中承担起主要责任,她要对全家几口或十几口人的柴米油盐负责,她便再没有闲情去温柔和撒娇了。
母亲的一辈子中,大概也就是这个角色。可是现在母亲是彻底地老了,她虽然也会命令我们,可是一切最终是听我们的。即如明天,我们要带她去看一位老中医。即使没有效果,也要带母亲去。聊胜于无,对母亲也是一个安慰。
【小题1】第段中,为什么说母亲“形态上像个刘姥姥”,“神态上却像个少女”?
【小题2】赏析第⑩段。
【小题3】文中关于父亲的内容能否删去?试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对本文你有哪些感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作成朋友了。

他一看是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赞助?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

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有什么?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你要我做什么?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

他说,这我知道。

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这事还真是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电视那几天生意上的所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里过吧。

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事还真是个事”,不是“他”的能力威望不够,而是借人物心理反映进城人员“回乡难”的社会现实。
B.离乡的人们又回到村中,“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说明人们适应能力极强,无论在城市或者乡村都能自在快乐地生活。
C.小说中的“他”与受邀回乡的人们有相同亦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是长期在外的羁旅客,不同的是“他”始终放不下对故乡的惦念。
D.文章以小见大,通过人们回村拍纪录片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的结尾虽然简短但耐人寻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标题“美丽乡村”丰富的情感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态。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只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 离魂》之〔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人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故须兼收并蓄,雅俗共赏,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王国维是真正读懂读透了元曲,他不仅将其当作戏剧的文学剧本来读,且当成美文来读:“由是观之,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

王氏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同一著作中,他又指出“元剧最佳之处……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足见王氏的“自然”与“意境”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元杂剧的“自然”与“有意境”又与诗词文赋不同,这就是它总体风格上的恣纵、奔放、朴野、犷悍,即本质上的自然之美,本色之趣。这个特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其艺术语言方面。明初无名氏的《贫富兴衰》第一折〔点绛唇〕以下三曲,起手不凡:“四玲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将雪景描写与人物内心活动溶成一片,用语精炼,比喻恰切,真可与《水浒传》中“风雪山神庙”的描写相媲美。

“自然”之誉当然包括剧作家深刻敏锐的思想感情,“意境”说也与戏剧情境、人物命运以及矛盾冲突相联系,语言文字自然是情感与思想自然的外化,而深层的东西当然是思想感情和内容。

(摘编自王星琦《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

【小题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以后,戏曲小说取代诗文而占据文坛统治地位,使文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元明杂剧表现出的“诗的戏剧”的特点,是指曲词与表演艺术的水乳交融。
C.元杂剧的“自然”特指语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审美之趣,即奔放、朴野的艺术风格。
D.诗、词、曲一脉相承却又各有特点,但曲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又具有特殊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杂剧的分析,文章兼及艺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对内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
B.文章分析了杂剧与诗词的联系与区别,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杂剧特殊性的表现。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丰富的论据使观点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D.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讨论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论证思路清晰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明杂剧必须与表演艺术相互交融,这既是一种约束限制,也为其发展带来机遇。
B.按照何良俊的观点,《倩女离魂》的曲词充分体现了郑光祖对诗歌传统的借鉴和超越。
C.只有真正读懂、读透元曲的人,才能体会到杂剧曲词的“稳称之难”,进而欣赏其美。
D.《窦娥冤》中窦娥临终发下三桩誓愿,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评价元曲时所谈的意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线旅游指的是通过网络的方式查阅和预订旅游产品,并可以通过网络分享旅游或旅行经验,而非通过在线(网络)的方式旅游或旅行。在线旅游不但没有偏离“旅游”,反而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并且方便了旅游,促进了产业发展。在线旅游服务的核心功能有下面两点:
(1)。无论互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客户都不可能自己在无尽的信息中整理和分析,所以他们都需要有这样的公司整理所有信息,但是这些公司提供的信息需要尽量客观中立,以便于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2)。旅行让人期待,但安排旅程却可能令人头疼。关于航班、酒店、租车、景点玩乐等各种信息让人应接不暇,无从下手。许多旅行服务商都在尽力带来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为顾客提供机(车)票、酒店预订、系统对接服务等。
(摘编自中华网《中国在线旅游的发展历程》,有删除)
材料二:

注:该表是2016年四个季度和2017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情况。同比增长是指和上一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
(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有删除)
材料三: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以主要提供旅游搜索、旅游评论和推荐等服务的媒体类网站将会凸显其巨大的市场价值。展望未来,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呈现出三大特点:
(3)。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在线旅游企业与中上游产品供应商的合作日渐紧密和多元化,使得旅游企业能够更好地开发出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在线旅游企业与平台、门户、社交媒体的合作日渐丰富,这种与平台、门户、杜交媒体的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范围内的用户覆盖以及用户的无缝浏览和预订消费。
(4)。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基于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s的简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确定移动设备即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二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即与定位相关的各类服务系统,简称“定位服务”)的更深层次的旅游预订应用必将百花齐放,为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个性化的预订体验。
休闲度假。休闲度假、景区门票是在线旅游行业近两年来出现的新领域,进入门槛较低,但是发展门槛高,需要不断地对上游产品供应链进行介入和整合,优化用户的消费体验,以及扩大产品和服务在全国的网络覆盖,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摘编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16年中国旅游市场研究分析》,有删除)
材料四:
在线旅游一直是技术驱动发展的领域。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12.8亿户,累计流量达到68.9亿G,同比增长分别为14.8%和186%。面对巨大的市场前景,一些传统的旅行社也陆续推出相关手机客户端,向手机旅游软件发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彦锋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技术的突破是未来在线旅游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部分,当前,包括区块链技术、金融技术、联通资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在影响着在线旅游平台的发展。通过借助核心零售服务,进行精准营销,对整个产业链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互联网行业专家刘兴亮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在线旅游平台竞争力的一部分。不过他也指出,技术销售也会存在捆绑销售的问题。他进一步解释道,像机票搭售、酒店接送机的优惠等产品营销,在顾客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售卖,实际上就是一种“技术作恶”。
(摘编自《新技术再造在线旅游》(《北京商报》,有删除))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旅游没有本质区别的在线旅游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方式,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分享旅行经验。
B.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与网络平台、门户和社交媒体的合作,才能带来更多的用户和消费。
C.智能手机作为便捷的移动设备,其定位服务为在线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在线旅游行业进入门槛低,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但需要不断地对中上游产品供应链进行介入和整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可知,2016和2017两年各季度在线旅游市场规模总体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而同比增长率有升有降。
B.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长,对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依然呈现低迷状态。
C.在线旅游与传统的旅行社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和手机客户端等,能为客户提供酒店、景区等旅游产品
D.航班、酒店等各方信息应接不暇时,在线旅游能提供各项优惠服务,其中酒店接送机优惠往往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为文中甲乙丙丁处填上恰当的概括性语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记者:我听说,你的口号是“你们的蓝天我来守护”?

华龙一号:是的。我发起电来,一年的环保效益相当于植树造林大约1.6万公顷。我是烧核燃料的,它的有效成分是铀235,一千克铀235放出的热量是一千克标准煤的270万倍,能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记者:虽然你环保,但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有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泄露的都是你们核电站吧。

华龙一号:这个我不否认。核事故发生时,首先要停堆,再把反应推的余热带走,防止堆芯熔化。我运行的三代核电的技术特点是拥有安全系统。如果当时有电,就优先使用“能动应急系统”;如果电全没了,我体内的大水箱靠重力,利用自然循环也能把堆芯的余然排出。我全身上下的主要关键设备全都采用已经实现国产化的装备制造技术。我的“中国芯”——177堆芯设计,能够容纳177组燃料组件,比传统燃料组件多。这不仅使发电功率提升10%,也降低了堆芯功率度,提高安全性。我手握的专利证书超过700个,软件著作权超过100项。我

让咱们国家成了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又一个具有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摘编自央广网《超级核电“华龙一号”》)

材料二:

德国用电总量中有1/4来自核电,且从未出现过核泄漏问题,但在全国多数民众的反对之下,德国将于2022年成为首个不再使用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

哈瑙核工厂设计安全程度达到了抗地震、抗飞机坠毁的地步,但尚未投入生产业就被放弃了,但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想把这个核工厂买下来,德国竟然不卖。其原因是,他们认为,既然核能耍不得,就不能把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德国民众对核能的反时,除了对其后果的担忧之外,和高昂的维护费用也有很大关系。为了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转,德国每年需要最多5000万欧元(大约4亿人民币)的维护费用。

(摘编自吕西群《德国为啥放弃核电和转基因》)

材料三:

日本民众认为,福岛核事故的祸根不是天灾“海啸”和“地震”,而是“人祸”。东电公司一直抱着“核电站是安全的”的侥幸心理,强力反对执行新的安全标准,并得到了日本核安全监管机构即原子能安全保安院(NISA)的默许。这一教训足以引起我国核电产业界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肩负着核安全的国家责任,要切实履行“安全至上”的监管责任、切实提高核电监督检查能力,确保安全评审不受任何来自经济部门、企业商业利益、地方政府的影响和干扰,确保重要安全事项的真实性。

(摘编自财新网《核电,还有太多事无法控制》)

材料四:

“有了‘华龙一号’,中国核电走出去将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于国、于民、于能源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很多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中国的外汇储备比较充足,可以采取“产业+金融”的模式,更好地支持中国核电走出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评审会上说,“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华龙一号’要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会议还对“华龙一号”提出六点要求:一是坚定走核电自主创新的道路。二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好审美关口。三是充分吸纳合理意见,优化完善“华龙一号”设计,确保万无一失的安全目标。四是抓紧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设备国产化。五是坚持融合的道路。六是依托“华龙一号”,加速我国核电“走出去”。

(摘编自新华网《“华龙一号”通过国家权威评审目标示范工程具备开工条件》)

【小题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华龙一号”使用的是不用电的非能动系统,这也使得中国进入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国家之列。
B.材料二反映德国电力的重要之一就是核能,而其核技术也比较先进,但为了安全,民众仍反对核能。
C.材料三指出东电公司心存侥幸和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监管不严是造成日本福岛核事故的主要因素。
D.材料四表明中国核电重要品牌“华龙一号”将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这一举措于国于民意义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设备前面国产化的“华龙一号”大获成功,这坚定了我们走核电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也证明了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
B.德国民众反对使用核电,日本民众追究东电公司的责任,可见,“不安全”是国际社会对核电应用的主流观点,中国也应充分接纳合理的不同意见。
C.德国人拒绝将哈瑙核电站卖给中国,中国却致力于让核电走出国门,这说明,德国在核问题上的安全意识更强,而中国更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D.“华龙一号”令中国核电走上“智造”之路,这是中国制造产业飞跃进步的又一例证,既有利于改善民众生活,又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E.四则材料中既有“华龙一号”的相关报道,又有核电的有关文献,从生产设计。意识理念、战略部署等方面呈现了中国核电发展的现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核电走出去有哪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