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教育部2011年8月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教育部2013年2月公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从当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
2015年秋季新学期,经教育部审核的书法教材首次走进课堂。全国各地共81家出版社陆续开展书法教材研发,最终11家出版社的教材通过审核。新版书法教材在封面醒目地印着“教育部审定2014”的圆形图标,书名统一为《书法练习指导(实验)》。
(以上综合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等媒体)
材料二

××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截至2014年底)
材料三
记者:在您看来,造成书法教育不能真正进入课堂的原因为何?
卢中南(全国政协委员):阻碍书法教育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应试压力,在这种重压之下,不少学校的书法教育依然是个空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2015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是否能够使得书法课不再受到“排挤”,成为引领甚至“倒逼”书法教育真正走进课堂的“指挥棒”,的确令人期待。
(中国文明网  2016年3月9日)
记者:请问目前我们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哪些困难?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目前不少学校没有按教育部要求开书法课,主要瓶颈是缺少书法教师。除了补充专职和兼职书法教师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好好培养语文老师,让他们教语文之外还能教好书法。 
苏士澍(全国政协常委):这几年中国书协、教育部一起做了一个“翰墨薪传工程”,对中小学书法师资进行培训。此外还要改进师范教育,以前就是中央美院培养书法老师,一年不过十几个,现在是200所大学都招。
记者:推动书法教育发展,中国书协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设想?
苏士澍:书法教育一定要和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打开IPAD或者手机就能随时随地练书法,非常便捷。在这方面,未来还要加大投入,创新思维,深入开发我们的汉字传统文化资源。中国书协参与的书法教师“国培计划”预计在未来5年内培养7000名书法教师,为书法教育全面铺开贡献力量。同时我们还准备举办一些展览,通过展览推动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
郭振有:我们希望把教育系统和中国书协系统两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培训中小学书法老师、成立中小学书法实验学校等方面,双方能共同推动书法进校园、进课堂,提高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及活动开展,要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
B.材料二显示,书法课在该省中小学受到重视,有关要求得到初步落实。
C.材料二显示,该省还没有做到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学校全面开设书法课。
D.材料二显示,该省书法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与书法课师资不足的矛盾很突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到目前,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等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
B.对不能为中考高考提分的书法课,从老师到学生都不重视,阻碍着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
C.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在中考高考中加重传统文化考试的比重,书法纳入中考高考是肯定的。
D.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正在逐步解决中,书法教育的前景令人期待。
E. 书法教育已经不是开展不开展的问题,而是必须开展好,因为它已经进入国家课程体系。
【小题3】请你根据材料,就目前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2 10:0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斗漆
高巧林
四乡八村的人都知道,锦溪镇上的老王漆匠手艺好,人品佳,所以,油漆活一茬接一茬,从来没个空闲日。
那一回,老王应邀去镇上一户正筹备嫁妆的大户人家干活。可是才走进后宅工坊,就听到有人嚷嚷:“不行,不行,他的手艺都老掉牙了。”
老王回头一看,嚷嚷的人是一位年轻男子。
老王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客客气气地说:“老朽愚钝手拙,请多多赐教。”
年轻人趾高气扬地说:“免谈赐教,只是我沈某人也想在此混口饭吃。”
老王明白了,当即收拾起工具和漆料,准备谦让着离开。
东家不许。理由是,哪能轻信一位素昧平生、狂妄自大的年轻人?
年轻人睨着狡黠的眼神说:“请东家允许,让我和老王各漆一件家具,比试一下手艺,如何?”
东家不知怎样回答是好。
老王再也沉不住气了,大声道:“老夫奉陪!”
工坊里的气氛骤然凝重起来。
公平起见,两人各漆一只同样木质、同样尺寸、同样款式的马桶。
两天后,年轻人和老王先后亮出各自的作品。 只是没料,年轻人漆下的马桶特别光彩鲜亮,包括暗红色的荸荠色面漆和黄灿灿的金粉勾描。
东家及其家人哑巴似的,缄着嘴,愣着眼。
年轻人喜形于色,趁机炫耀,说自己的漆艺如何鲜艳亮丽而无刺目之嫌;如何平整溜滑而无腻子之痕;如何光洁如镜而无挂漆之丑;如何牢固硬朗而无磨损之憾。
沉默已久的老王阔步上前,淡淡一笑,厉声说:“年轻人过于张扬了。”接着,信手提起那个特别光彩鲜亮的马桶,一边细细察看,一边当众评点——面漆底下所批腻子掺水太多,这样,固然便于批刮与打磨,但年月久了,未免因面漆老化而疏松脱落;所用油漆添加桐油过量,这样固然易于脱水干爽,但也势必增加漆层皲裂的可能性;更要不得的是,这位年轻人性急情躁而缺乏耐心,所以,整个工序有违“七分打底三分面”、“涂漆宜薄不宜厚,打磨百遍不嫌多”等至理行话......
东家走到老王跟前,指着年轻人的作品,轻轻地问:“居然如此,那为何那个马桶特别光彩鲜亮?”
老王坦言,长期以来,自己使用的是“土漆”,也就是,从漆树上割下漆液,然而,通过风吹日晒加以脱水,再添加少许桐油,使之涂到家具木器上后容易干爽。而如今,改用化学混合物新漆了,老夫也就说不上个子丑寅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番自己使用的是色调沉稳的暗光漆,而年轻人使用的则是观感强烈的亮光漆。
周遭一片肃静。
不过,年轻人非但没有半点服输,还针锋相对地想了又一个点子—用同样的油漆再比试一下。
老王从容应答,奉陪到底!
又过两天后,两只同样木质、同样尺寸、同样款式、同样刷上暗光漆的脚盆如期新鲜“出炉”。
东家及其家人围上前来一看,禁不住夸奖,不愧是老漆匠的作品,淡雅,幽亮,精致,耐看。不知什么时候,年轻人不见了。老王心一软,立马对东家说:“叫他别走,这活让他干。”年轻人幽灵似的,带着怒气旋即返回。尤为可怕的是,年轻人正胡乱地挥动一个啦啦啦燃烧着的火把。
“有人放火啦—”
东家恳求说:“年轻人,别胡来,有话好好说!”年轻人置若罔闻,只顾将火把触向两只紧挨着的脚盆。结果呢,左边那只火焰升腾而化为灰烬,右边那只只是留下一丝丝淡墨似的烟痕。年轻人带着得意的狂笑,捧起右边那只完好无损的脚盆,摆出反败为胜的姿态,嚷嚷道:“这下你们看明白了吧,到底谁的漆艺高明?”
这是为何?莫非遇到魔术师了?东家及其家人大为惶惑。
老王默默地掏出腰包,赔偿那一只脚盆的钱,然后,重新收拾起工具和漆料,悄悄地离开工坊。
有人告诉老王,眼下市场上有一种油漆,可以防火的。
但最后,老王还是欣慰的——一天,那位年轻人特意找到老王,频频磕头连声谢罪后,郑重提出,要拜老王为师。
(选自《金故事》2017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两次斗漆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使得整个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让人物形象在其中得以较好地展现。
B.小说在整体语言上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C.小说的描写手法运用娴熟自如,其中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给人的印象尤为突出。
D.作者对东家及家人虽着墨不多,但他们的表现却不可缺少,作者旨在通过这种侧面描写,间接地交代斗漆的结果。
【小题2】漆匠老王的手艺好、人品佳,这些特点在小说中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小题3】小说的结尾非常有特点,试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转型的意义 贾文山
尽管西方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在***领导下,西方市场经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被借用过来,而是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创新,它能包容不同的文化并使之汇聚为一体,这种包容不是简单地混合,而是把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时空和功能分区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互补的文化结构。此外,中华文化的创新也是极具特色的。在前期,中华文化以内源性的自我创新为主,而之后则以外源性的创新为主。其中,外源性创新更加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这种创新方式自儒释道文化融合开始,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主导型创新模式,也是中华文明转型的一种范式。古代儒、释、道文化融合的文明转型,近代以来以马、中、西融合的文明转型,都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通过外源性创新和内部自我创造的内源性创新结合进行的。。
从目前阶段来看,如果说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在过去曾是一个大熔炉的话,那么现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它逐步走向紧缩、保守和内敛,而中国则日益开放,今天的中华文明是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体系,在这种文明体系中不仅包含了东方的智慧,还包含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自古就是中华文化的本性,一种明智的文明绝不会以“纯正性的名义”原封不动地把外来文化拿过来,而是要把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化之后方能为我所用,结合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融合和现代中、西、马文化融合的经验及效果都能证明这一点。
中华文明的转型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范式,这种范式同样可以应用于世界秩序的构建上。我们并不像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世界他国利用或隐或显的方式推行西方文化价值,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不是输出具体的文化内容,而是要与世界各文明一道,打造一套各个文明之间交流、沟通、和谐共生的实践范式。从中国文明转型的历史经验不难看出,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坚持差异基础上的对话,寻求文化之间的契合性和互补性,调和传统与现代,取缔中心与边缘,融合自我与他者,形成一个全球跨文明的“沟通共同体”。只有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出包容、平等、和谐的世界安全、利益、命运、责任的共同体。
(摘编自贾文山《中华文明转型为世界提供实践范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市场经济思想是吸收西方市场经济思想而形成的,没有西方的经济思想,就没有中国的市场经济思想。
B.在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融合前,中华文明以内源性的自我创新为主,没有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
C.目前与中国不一样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经在紧缩、保守和内敛,种种迹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D.中华文明转型后,没有在世界其他国家推行中华文化价值观,而是寻求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契合性和互补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先以实例说明中华文明的最大特点,然后论述中华文化的创新极具特色。
B.第一自然段,重点阐述外源性创新,本文也是紧紧地围绕外源性创新这个话题展开的。
C.第二自然段,对东西方文化的包容性进行比较,重点阐述东方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D.第三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重点阐述了中华文明的转型对于世界秩序构建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内源性创新和外源性创新的完美结合。
B.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坚持差异基础上的对话,才能真正实现兼容并包。
C.如果不同文明能相互包容,就能形成一个全球跨文明的命运共同体。
D.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只要具备了创新性,就能够不断地转型并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祢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楮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紀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和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B.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C.在作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C.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白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B.汉字可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压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过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陶大镛:勤力端方写人生
北京安贞医院一间四壁洁白的病房里,陶大镛先生静静地躺在床上。清癯的面容,在睡梦中仍是凝神思考的模样。
儿子陶晓永来了。老人醒来,用目光发出无声的指令。于是,陶晓永俯在父亲耳边,讲起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新演变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老人凝神听着,浑浊的眼里渐渐有了神采。
这就是他充电的方式。于他而言,人生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片刻不能虚度。
(一)
1918年3月,陶大镛出生于上海,父亲是商务印书馆的排字工人。他家境贫困,又生逢战乱,但幸有机会接触书本,终于通过刻苦自学于1936年考取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194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陶大镛因战乱流落广东,结识了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王亚南。被王亚南破格提拔为讲师。1945年,27岁的他即升任教授,人称“老教授里的少壮派”。1946年,陶大镛赴英国研修,迷上了马克思和《资本论》。两年多时间,撰写了《战后资本主义》等著作,为即将解放的新中国选择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而他最主要的学术贡献——世界经济研究,也在这一时期悄然滥觞。
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版的《世界经济讲话》《世界经济与独占资本主义》,是我国最早的世界经济专著,直接促成了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与理念,一直影响至今。
(二)
1957年,席卷而来的“反右”风潮使许多知识分子蒙受苦难。39岁的陶大镛被扣上了“右派”帽子。他被撤消职务、监督改造、受尽磨难,一蹉跎就是20余年。
然而,陶大镛以超乎想象的坚韧挺了过来。他在“牛棚”里偷偷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他的耳畔似乎回响着马克思推崇的句子——“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坚强来自内心的信念,他曾多次对我们讲,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不会因为人生际遇而动摇,因为这是他披沙拣金寻得的真理。”陶大镛的弟子、北师大赵春明教授说。
(三)
1957年,陶大镛在一次会议上发出呼吁:“早春寒意消,园丁快育苗”,而这句话正是他半生倾情教育事业的写照。
1954年,北师大成立不久的政治教育系,急需一个学贯中西而又富有声望的学术带头人,留洋归来的陶大镛自然成了不二人选。1979年,北师大组建政治经济学系、哲学系和马列主义研究所。陶大镛接受了任务,建起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第一个经济系,这对于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建设的完善意义深远。
对博士生严把质量关,决不批量化生产,这是陶大镛育人的一大特点。严格的学术训练,使他培养的每位博士生都成了学术中坚。
(四)
在夫人牛平青眼中,陶大镛是一个为事业完全忘我的人,勤奋是他最大的特点。
“在伦敦的时候,他经常去大英图书馆,一块三明治一壶水就是午餐。在马克思常坐的那排书架前,他似乎能够汲取到特别丰富的养分。”牛平青回忆。
“正人君子陶大镛”,这是学界对陶先生的一致评价。“你可以不同意陶先生的观点,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人格。他始终如一,从无虚伪。”李翀感慨。
端方、刚正、敢于直言,牛平青说,先生始终摆脱不了有些天真的“书生意气”,而这种真性情更滋养了他内心的善良。就在住院不久后的一天,先生谈及中国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竟至老泪纵横。 
病床上的陶大镛,依然有心愿未竟。在病魔摧垮身体之前,他正在构思几件事情:写一部《大时代小故事》,浓缩经风历雨的人生智慧;创办《太平洋导报》,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需求……他的心,因为这些愿望而始终热烈。
相关链接
①牛平青:“文革”时,我们被赶到12楼的一间小房子里,我们俩在风雨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夫妻间的理解和信任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最重要的力量。
②记得有一次,我去看望先生,他躺在病床上跟我谈了一个多小时,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农村发展、教师工资、弱势群体、世界经济学科建设等,而对自己的病情和痛苦却只字不提,尽管当时他说话要借助人工喉,很费力,说不了几句话就要停下来歇一会儿。我知道,这是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质,对自己的事情可以置之度外,但对国家、民族、民众的命运和前途却常系于心。
(赖德胜《怀念陶大镛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陶大镛出身贫寒,勤奋好学,通过自学考上大学,这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研究的顺畅奠定了基础,但也与伯乐王亚楠的慧眼识英才密不可分。
B.陶大镛在英国留学期间专攻世界经济研究,撰写了《战后资本主义》等著作,为新中国选择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并促成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建立。
C.“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在蒙难的20年里,陶大镛常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以非凡的毅力偷偷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
D.陶大镛教学生涯主要是在北师大,他领衔创建了政治教育系,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建起了全国第一个经济系,从而完善了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建设体系。
E. 陶大镛即使在晚年重病期间,也从没有停下对国家、民族、百姓以及对学术的关心,而置自己的病情和痛苦于度外,这就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境界。
【小题2】这篇人物通讯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陶大镛的主要成就有哪些?请简要归纳。
【小题4】成就人生需要怎样的条件?请结合这篇通讯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嫁女树
侯发山
靠山屯有个由来已久的习俗,如果谁家生了女孩,就要在院子里种一棵香樟树,等到女儿长大出嫁时,就把它砍了做个大樟木箱子,里面放上陪嫁的东西。久而久之,香樟树便成了“嫁女树”。
花婶是远近闻名的媒人,最爱到靠山屯保媒。为啥,花婶知道靠山屯的习俗,不进家门,一看院子里的树种,就知道哪家有女孩,然后根据树的大小,判断男孩或女孩的年龄,这样再去说媒,就省去许多口舌。
常言说,巧嘴媒婆说大话。明明是个丑八怪,在她口里美如花。白丁说成是秀才,预约见面红包拿。花婶不是这样的人,不会把秃顶的人说成是聪明绝顶,眯缝眼说成聚光,她是热心肠,真心成人之美。
这天花婶路过大春家,看到大春家的“嫁女树”,根据树冠和树围,知道大春到了出嫁的年龄。一了解,得知大春还没有对象,花婶的脸就像花一样绽放了。大春个头高高的,肤色白净,若是换上时尚的衣服,根本看不出是个农村人。自从花婶进了院子,大春抿着嘴,捻着衣角,眼神不时瞄向地上的蚂蚁,一副害羞的样子。
花婶的脑海里立马跳出一个人,那就是在镇政府工作的小马。小马是城里人,大学毕业后要求下基层锻炼,考公务员考到了这里,一直想找个“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里的小芳。花婶就打开小马的微信视频,说自己在靠山屯瞎逛,然后悄悄把摄像头对准了大春。
小马激动得没敢说话,打出一行字:靠山屯的?真是深山出俊鸟啊。
花婶心里有了数,关了微信,好一番夸奖小马。大春的爹娘认识小马,因为工作关系,这娃来过靠山屯几次,城里人,公务员,心里边早就满意了,嘴上却说只要大春满意,我们没啥说的。大春呢,始终没说话,看样子也像是同意了。
接下来,花婶就把大春的手机号码给了小马,让他们自己联系,还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花婶知道,强扭的瓜不甜,特别是婚姻这事,欲速不达,强求不得,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过了一段时间,花婶从小马那里得到信息,他和大春已经步入了恋爱的正常轨道。
时隔半个月,花婶走进大春家的院子,一下子感觉不对劲——院子的“嫁女树”不见了。没听小马透漏结婚的消息啊,怎么就把“嫁女树”刨了呢?难道是提前把家具打好了?
花婶就嚷嚷,提出要看看家具。
大春的爹就讪笑着,吭哧半天才说,“嫁女树”给二狗了。
花婶知道,二狗也是这个屯的,四十多岁的还没找到媳妇。光棍一个,他要“嫁女树”干啥?没听说他有干女儿啊。大春将来怎么用?
大春的爹说,二狗要结婚了,媳妇是郑州的。
花婶掐了掐自己的手指,感觉不是在做梦。她之前给二狗介绍了没几个,都是妮穿她娘的鞋,钱(前)窄,一直没弄成事。
大春的爹说,那个寡妇是个退休职工,小马的一个远房亲戚。她来到靠山屯后,一下子就迷上了这里。
她不嫌二狗家穷?花婶愣愣地说。
大春的爹说,小马给二狗整了几百棵核桃树,今年都挂果了。
花婶这才知道,二狗是小马的帮扶对象,不但负责帮二狗脱贫,这次还给他找了个媳妇。那个女的是个退休职工,男人病死好几年,小马便把她介绍给了二狗。
大春的爹说,二狗媳妇没啥要求,只求二狗给她做个樟木箱子。
小马就想到了您家的“嫁女树”,是不是?花婶眨巴着眼睛。
大春的爹咧了咧嘴,佛一样笑了。
花婶说,大春就愿意?
一直没有说话的大春使劲点了点头,满脸的自豪和骄傲。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香樟树要做成陪嫁箱子的习俗,是为了说明这个树对女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为下文表现大春的品德作了铺垫。
B.“花婶走进大春家的院子,一下子感觉不对劲”,通过揭写花婶的心理感受,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一直没有说话的大春使劲点了点头,满脸的自豪和骄傲”,是因为大春为自己有这样一个能干而热心肠的对象感到自豪和骄傲。
D.本文语言朴实而不乏生动,如“花婶的脸就像花一样绽放了”、大春爹“佛一样笑了”等,均形象地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心理。
【小题2】请结合文章分析小马的形象特征,
【小题3】花婶这个人物在文中有哪此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