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仅在上层社会流行,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圆社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食堂在冬季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B.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感。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D.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01:0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晕厥羊
铁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头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门口是个全新的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那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 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
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现在他发令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了命令别人的愉悦。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他鼓捣不成什么,急于离开的样子。
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眉顺眼的欲望,对别人低眉顺眼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
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的地上。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承认的是,这惭愧里却又搀和着某种莫名的满足。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
当老马要通电话叫了对方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时,发现门厅地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一切都在瞬间。
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
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他再也睡不着,耷拉着一张更显“自来旧”的脸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就会导致它们晕厥,动物学家命名它们为“晕厥羊”。
他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可是,早晨晕在老马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
(节选自《铁凝自选 小说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老马第一次听见门铃声响起时非常紧张,透露出老马平日在家对老婆的畏惧心理。
B.老马随手就把单位出纳送来的工资放在门厅的餐桌上,这个情节不仅说明老马不在乎钱,而且也为下文“水工”拿走钱埋下伏笔。
C.老马“不由分说”地把“水工”“请到”家里来,是因为他老婆临走的时候交代了家里的水表有点问题需要修理。
D.老马在谴责“水工”时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的满足感,而正是这种满足感让他失去了警觉,导致最终丢失了工资。
E. 当“水工”假装被吓晕以后,老马心里既惭愧又有莫名的满足,这暗示了老马性格的复杂。
【小题2】小说主人公老马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开头写了老马非常喜欢吃蒜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整体来看,宋代文艺有趋于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从而产生雅俗共存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在士大夫手中,作为正统文艺样式的诗文、书画十分兴盛,而且依然保持着高雅、严正的姿态,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的主要地位。另一方面,民间伎艺也十分发达。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这两类文艺形式分别适合不同社会阶层对文化生活的特殊需求,也适应各个社会阶层审美情趣的不同倾向,共生共荣,互不排斥。这种雅俗共存的繁荣局面是宋代文艺的总体时代特征,是一个健康发展的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尤其值得称许的是,宋代文艺的雅俗共存并不是泾渭分明、严守畛域的不同板块,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共生状态。话本小说本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说唱艺术,但是其“入话”部分常以诗词“起兴”,例如《碾玉观音》这篇宋话本,开篇便引用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咏春诗词多达11首。这分明是通俗文学对雅文学的倾慕与靠拢。南戏本是宋代民间艺人创造的新兴艺术样式,它在形式上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南戏虽是典型的宋代俗文学,从曲牌来看,其实也是雅俗并存的,既有《麻婆子》等产自市井的“下里巴人”,也有从词牌中移植来的《祝英台近》等“阳春白雪”。
更重要的是,宋代文艺的主体作者即宋代士大夫在文艺创作时具有融合雅俗的审美心态,从而实现了以俗为雅的境界提升。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已在哲理的层面上有机融合起来,三教合一成为一种时代思潮,这使得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首先,士大夫对传统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挤的两极。其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态度,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发舒,而是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在现实生活中,宋代的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态度。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这就促成了宋代文学从雅俗之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宋词的兴盛便是其典型表现。宋代文人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成为士大夫宣泄衷肠的合适渠道。由于词被看作是用于抒写个人情愫的文体,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因而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内心款曲,词体也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同时,在社会下层,由于经济发达、都市繁荣,民间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如柳永常常出入于秦楼楚馆,北宋中后期的秦观、周邦彦也都为歌伎写了不少词作。就其整体而言,宋词的兴盛是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宋词在整体上具有以俗为雅的性质。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文艺雅俗两类形式有利于适合不同社会阶层的特殊需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倾向。
B.雅俗共存的宋代文艺中,雅和俗不是泾渭分明、互相割裂,而是互相交融、互相影响。
C.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与前代文人迥异,是因为三教合一在宋代成为一种时代思潮。
D.宋代文人生活态度的变化带来宋人审美态度世俗化,促成宋代文学消弭了雅俗界限。
【小题2】下列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宋代文艺雅俗共存的总体时代特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令人信服。
B.文章以《碾玉观音》和南戏为倒论证宋代文艺的雅俗共存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共生状态。
C.文章不仅分析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还列举了其在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D.文章用较大篇幅阐述宋词兴盛过程,以此说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大夫创作的诗文、书画等正统文艺样式,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是“雅”文艺的代表。
B.作为宋代民间艺人创造的新兴艺术样式,南戏综合了众多伎艺的表演优点,是“俗”文艺的代表。
C.宋代文人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常用诗文;若抒写个人的闲情逸致,则一般用词。
D.由于摆脱了“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受到民间娱乐场所的欢迎,宋词逐渐具有以俗为雅的性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雨润物细无声
——记教子有方的刘伯承元帅
干部子女,尤其是高干子女,如稍不注意,不严格要求自己,就容易滋生一种依赖心理,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即使不掌握本领,也能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安逸自由的生活。对这种现象,刘伯承早有察觉,因此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当普通一兵,要好好学习,努力读书,掌握一种或几种本领,长大以后独立生活,靠自己的本领吃饭,而不是靠父母的功劳过日子。
建国初,刘帅率军进入大西南。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业,便将他们留在北京。每次因公回京,总忘不了叮嘱一番。有一次刘帅回京开会,尽管时间紧迫,她还是在吃午饭的时候把儿子太行和女儿密群叫到自己的住处,要兄妹俩读一篇讲述一位父亲在儿子犯罪被判刑后,悔恨自己没有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文章,题目叫《审判后的谈话》,还让他们谈了自己的体会。
刘帅曾说“我们是打扫舞台的,把三座大山推倒就是把舞台整理好,创新要靠你们,你们要想唱好戏?就要好好学习,要有真本事”“我的诀窍只有一个,就是刻苦学习,”他还结合自己在苏联的学习经历谆谆教导:“当初我在苏联学习时,尽管汉语的水平较高,但俄文连字母都不认识,但我只有一个念头:学,刻苦的学!人家学一遍,我学十遍,人家学十遍我学一百遍。”
刘帅的话,每一个字都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他们决心刻苦学习。
有一次,太行不仅没有完成父亲留下的背诵任务,还把书中的一页撕去了半页。刘帅发现后并没有发脾气,而是拿出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上读过的书给儿子看,这些书籍的质量很差,用的年头又久,但都平平整整,书中有不少眉批,还有不少粘贴的地方,看起来仍十分清楚。他就此教育孩子:“书是一位百问不厌的老师随便你问他多少次,他都不会生气发火,总是耐心地回答你的问题。你要爱惜书”说完,便将太行撕掉的半页用白纸补上粘好,用毛笔一笔一画地把缺页的内容写上去。
小儿子刘蒙解放初期生于南京。刘帅有感于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发奋上进,从而留下“士别3日当刮目相待”的佳话,就给儿子取名“阿蒙”。
1967年的一个早晨,刘帅让阿蒙背诵《辨奸论》。阿蒙觉得这篇文章太难了,怎么也背不通。于是,便预先想好了一个借口,便跑到树林里去玩。在父亲检查背诵时,他说:“《辨奸论》是苏洵影射王安石的,王安石,主张革新变法,所以这不是一篇好文章,我不想背它。”
刘帅知道儿子的鬼心眼,但没有揭穿,而是沉静地说“你从小就想做个勇士。你现在大了,应该懂得勇敢,就是不怕困难,勇者不惧嘛!只要你不怕困难,半个小时后,一定能够背下来。”
在父亲的鼓励下,阿蒙真的花了半个小时将《辨奸论》背熟了。那天晚上,他问儿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学《辨奸论》吗?”阿蒙思考了半天,仍然感到茫然。刘帅和蔼地说:“让你学习《辨奸论》,是要你在学习细致观察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读文章,一定要多思考。”刘帅知道儿子阿蒙有点鲁莽,为了让儿子克服这一缺点,一天晚上散步的时候,他给儿子讲了西汉张良的故事。
刘蒙曾深情地说:“爸爸不仅教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各方面的修养,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们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方法灵活。想起这些,我也像许多孩子一样,觉得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节选自《共和国元帅家风》,有删减)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些高干子女不努力学习,却希望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安逸自在的生活,刘伯承告诫自己的孩子要掌握好本领,长大后要独立生活,不要依赖父母。
B.刘伯承抓住开会的间歇让孩子读《审判后的谈话》,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必要,儿子不听父母的教育,将来就可能犯错。
C.为了让儿子克服畏难情绪,刘帅不仅没有揭穿儿子的谎言,还用鼓励的方法让他相信自己,为了让儿子克服鲁莽的缺点,刘帅用张良的故事启发儿子。
D.刘伯承给孩子起名叫阿蒙,是有感于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发奋读书,努力上进的典故,是希望孩子像吕蒙那样,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小题2】作者在文末引用的刘蒙的话,有何用意?
【小题3】刘伯承元帅不仅是军事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家长,读完本文后你有受到了哪些教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刘永坦,1936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站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摘编自《刘永坦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2019年1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早在1991年,经过十年科研,刘永坦在“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荻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随后的十余年里,从实验场转战到实际应用场,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更为艰辛的磨炼。由于国际上没有完备的理论,很多技术难点亟待填补,再加上各个场城环境差异巨大,新体制雷达的“落地之旅”格外艰难。“解决不了抗干扰问题,雷达就没有生命。”刘永坦说,各种各样的广播电台、短波电台、渔船,发出强大的电磁千扰是最大的难题。他带领团队进行上千次调整,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这项完全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于2015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依靠传统雷达,我国海城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有了新体制雷达,则实现了全覆盖。”刘永坦告诉记者,给祖国的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国防才能更安全。

(摘编自《刘永坦:“从0到1”,他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2019年1月8日新华网)

材料三:

新体制超视距雷达,实际就是国际顶尖的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看清数千公里乃至数万公里内的目标,目标精度可达0.12米左右,而且是实时二维或三维成像,非常直观。普通雷达目标只是一个光标,目标的型号信息很难判断,逆合成孔径雷达相当于看数千公里外的照片,一目了然。

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理论突破,然后在七十年代开始实验装备。刘永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跟上研究,由于美国一直保密,中国要突破非常困难。但刘永坦在八十年代就取得了理论突破。经历10余年的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打破了国外技术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ISAR技术的国家。

(摘编自《中国新体制雷达打破垄断可对数千公里目标实时成像》,2019年1月9日新浪军事)

材料四:

中国已在远距离海上攻击方面投入巨资,部署大量反舰弹道导弹、岸基重型反舰巡航导弹以及轰炸机。相应的,保障这些重型武器能在远距离发现和跟踪目标则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建设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是保障侦测远离中国海岸目标的重中之重。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可为美国舰队在第一、第二岛链范围内的行动制造很多的因难。未来,中国航母战斗群还将提高在远海上的作战能力,而超视距雷达技术也可使其更快发现敌方在远距离发射的巡航导弹和派出的空中力量。

(摘编自《俄专家解读中国超视距雷达成就》,2019年1月16日参考消息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刘永坦主持研制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使得国内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也引起了外国专家关注。
B.刘永坦的新体制雷达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并于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C.在新体制雷达的实用化过程中,刘永坦团队自主创新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并于2015年凭借抗干扰研究成果再次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D.刘永坦研制的新体制超视距雷达探测距离远达数千公里乃至数万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让我国实现了对所有海域的监控和预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雷达视距短,覆盖范围小,而且对目标信息的识别度低,难以适应现代军事的需要,因此新体制雷达成为美中等国努力发展的尖端科技。
B.中国在新体制雷达研制方面起步晚,而且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垄断与封锁,不管在理论还是技术上都没有地方可以借鉴,可谓举步维艰。
C.刘永坦及其团队卧薪尝胆二十余年,前十年致力于理论研究及实验,后十余年致力于解决各种应用难题,终于让我国拥有了ISAR技术。
D.新体制雷达不仅为我国远距离海上攻击武器远距离发现和跟踪目标提供了保障,而且能够让将来的航母战斗群提升远海作战的能力,意义重大。
【小题3】刘永坦院士研制的新体制雷达在哪些方面引人注目?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你的华亭有鹤唳

蔡勋建

我来到华亭,来听那一声鹤唳。

1700年前,陆机临刑,仰天长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那一年,他四十三岁。

华亭原来是松江古称,这要追溯到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华亭之名最早见诸史志,只缘当时东吴名将陆逊因功被吴王孙权封为华亭侯。地以人名,此后,这个濒临东海的华亭开始闻名。陆逊是谁?陆机的祖父。

小昆山有陆机、陆云兄弟的“二陆故居遗址”。一张六元的门票,让我轻易走进了小昆山。票面彩印着的华亭绿树掩映,古色生香,使我不暇思索,径奔直上。华亭是小昆山至高点,透过女萝附丽的杂树,可鸟瞰市声喧阗的松江城。傍亭十数步远处有一耳亭名放鹤亭。据说这里曾是少年陆机、陆云兄弟养鹤的地方。古代的松江盛产鹤和鹿,而且据传三国两晋时代,华亭一带还是丹顶鹤往来迁徙的地方。二陆去洛阳之前就养鹤,与鹤为伴,鹤飞鹤鸣,耳濡目染。

太康元年,孙吴灭亡,弱冠之年的陆机卸甲回乡,蛰伏小昆山耕读。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无论是云是海,都只是一种空间的广阔与自在,而为龙为鹤则在于自身的造化与修炼。这需要时间。所以,陆机回归小昆山,闭关十年。我常想,后来陆机的文章“英锐飘逸”,惊世离俗,不独“鹤立鸡群”,而且“鹤鸣九皋”,陆公是否也在这鹤腾鹤舞、翔天回旋之中得到某种启迪?当时陆机奋笔写下《辨亡论》,全文以纪实笔触,剖析东吴灭亡原因,几处着墨追述乃祖乃父之世笃忠贞,字里行间能看出他肩负着振兴家族的责任。

放鹤亭尽管是后人附会修建的,却是一处由衷的纪念物。亭子不大,虽新建亦老旧,油漆斑斓,亭外数株夹竹桃探头探脑,妤像窺望着亭顶那块“华亭鹤唳”匾额,那匾额也似在告诉人们,陆机原本是完全可以回籍欣闻鹤鸣的……

但他没有,他要去洛阳,一身的才华当然要让天下人惊叹,江东文化不能让中原人忽视。当时的张氏三兄弟在他俩面前也黯淡了文采,于是,二陆入洛,三张减价。入洛的那一天,彩霞弥漫,他的背后,是家族,是江东,还有鹤的一声声长唳,可惜,他没有听到。

“八王之乱”使西晋政权动荡不安,尽管血雨腥风16年,陆机却一直官运亨通,最初为太傅杨骏辟为祭酒,后迁太子洗马,著作郎,吴王晏郎中令,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最险恶的是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陆机上了赵王的贼船,被请为相国参军,不久又被任命为中书郎。第二年,三王(齐王司马同、河间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举义诛杀逆天篡位的司马伦,陆机受牵连被收捕,成都王司马颍爱其才援手施救才逃过一死劫,从此陆机委身于成都王。此时,他要是能想到家乡的鹤唳就好了,功业幻灭,回归乡林。但是,“知遇之恩”牵绊住了他。司马颖待陆机不薄,让他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顒举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命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20余万。

鹤,太可爱了。浑身白羽,曲项长腿,怎么看都像是个斯文雅士,太有君子风度了。我无从知道,这若著白氅纶巾之鹤如何走进少年陆机的生活,但我却完全可以想象那一声声引吭长唳的鹤鸣,已然嵌入了陆机的生命。令人唏噓啊,陆机死时竟也与这鹤有着一种别样的云树之思,他甚至是在一阵想象的鹤唳声中引颈就戮。往事不堪回首,陆机是率兵讨伐长沙王时河桥兵败,遭小人暗算被诛。临刑,陆机卸去战袍,仰天长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一个人即将赴死,居然最后想到的是故乡的鹤唳,这比之思吴中而辞官的张季鹰的“莼鲈之思”更彻底更悲怆。据说陆机从容赴死的那天“大雾弥合,大风折树,平地积雪一尺厚”,将军罹难,天地同悲,可他那句“华亭鹤唳”,至今仍是小昆山人乃至中国文人的一种伤痛,谁触及都伤心堕泪。

小昆山北端有佛家宝刹九峰禅寺,山门紧闭,适逢修葺。寺北墙下有一处断崖,崖下即为陆氏兄弟读书处,有摩崖石刻依稀可见:二陆读书台,繁体,隶书,当为后人勒石。最惹人眼目的要数“凌云”那两个擘窠大字,没人注意那是谁的手笔。在此处挥毫,当有朝圣的意味吧,因为陆机的书法垂范千古,其章草作品《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有“法帖之祖”“镇国之宝”的美誉。我见过《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字如其人,率性硬朗,点画入笔,动作极简,无一毫姿媚态,无一丝粗犷气,墨色微绿,古意斑驳,如一群飞翔的仙鹤,经受了神秘的召唤,姿态各异而顾盼有序。

走进“二陆草堂”时,我向陆机塑像深深鞠上一躬,把一种个人崇拜献给这位将门之后,太康之英。我的眼前忽然浮现两个陆机:一个持剑柄,居然文弱;一个握笔杆,竟而孔武。我想,陆机归根结蒂是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让自己短暂的人生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他确实做到了。“二陆文章雄万代,草堂灵气贯千秋”,诚哉斯言!静静驻足草堂,仿若端坐聆听陆机开讲文学大课,厅堂楹柱上书写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些都是陆机《文赋》中的名言警句,如今成为我们陟入文学殿堂的锁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陆机在《文赋》中这样主张:心意肃然若胸怀霜雪,情志高远似步履青云。1700余年前,竟有如此高见闳论,明确提出要将胸怀志向放在文学创作的首要位置,这是对文学的敬畏。

走下小昆山,杂树林中不时传来声声鸟啼,我试将这鸟鸣想象为鹤唳,陡然感到一种鲜有的清静与沉寂,在这幽深的沉寂中,一个西晋文人走出华亭,渐行渐远,那一身鹤氅白帕,渐渐模糊了我的视线……

(原载《北京文学》2017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兼顾了游记与怀古的写法,在现实的游览中插入对人物生平的描述,将景、情、事相互融合。
B.文中说陆机入洛时没有听到鹤的长鸣,表明当时陆机距离家乡之远,有了思乡之情。
C.文中说陆机的塑像“一个持剑柄,居然文弱;一个握笔杆,竟而孔武”,意在说明陆机更适合做一个书生,而不是去从政。
D.作者引用《文赋》中的句子,为了表明陆机在文学理论上的成就,同时也能反映陆机的胸怀与品性。
E.结尾作者运用联想的方式,想象陆机走出家乡,也是作者以陆机自比,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题2】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处提到“陆机原本是完全可以回籍欣闻鹤鸣的”,试结合全文分析陆机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小题4】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小题5】本文写陆机,但为什么要写“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