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花旦
胡炎
花旦正在和女儿包饺子。花旦的饺子包得像兰花。花旦的丈夫在厨房里烧菜,香味飘满了小小的斗室,这时,电话响了。
电话是叫花旦去演出的。
女儿怅怅的,丈夫怅怅的,花旦也怅怅的。
丈夫说,今晚是除夕呢。
花旦眼圈红了,说,等我回来接着过。
大厅里,摆满了一桌桌酒席,很高档。酒席旁,坐满了好多单位的人,大大小小,都有头有脸。
舞台很小,酒席很近。文化局长对演员说,都卖力点,拿绝活出来,要让各路神仙高兴。局长说话时,有意无意地瞟着花旦。花旦侧过脸,看一面屏风。 
演出开始了。先是一个相声,拜大年,颂政绩。花旦听到了台下的掌声。再之后,花旦就听到了猜拳声、嬉笑声。
花旦想女儿,想丈夫,想那些兰花一样的饺子,热腾腾出锅后,盛在盘子里,该多么晶润如玉……
导演说,快快,还愣什么神呢,该你了。
花旦如梦方醒,哦了声,恍恍惚惚走上前台。
掌声四起,像油锅里沸出的声音。花旦看到了一双双眼睛,很亮。花旦的脸很俏,就像一杆杆火柴,会把人的眼睛点燃。花旦静静气,唱她的传统段子。花旦看到文化局长在给人敬酒,局长的脸从来没有这么灿烂,那是酒精烧的,笑容像菊花一样开得层层叠叠。花旦看到局长的腿有点站不稳了,发飘。花旦也有点晕,酒气太浓,让她的嗓子也有些发飘。
花旦唱完了,就想谢幕,但是下不了台。再来一段。台下的人喊,甚至有人吹口哨。花旦没想到,这些平常很严肃的脸,竟然会吹出如此嘹亮的口哨。那口哨像一枚薄薄的刀片,在花旦的皮肤上轻轻地划了一下。
花旦调整了一下气息,又唱了一段。她听到了叫好声。花旦突然想起旧时的堂会。戏子们唱得煽情,演得风骚,那样可以多得赏银。但她不是,她是在工作。她就想着工作结束,赶快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吃着饺子,过一个暖融融的除夕
花旦又唱完了。花旦无论如何要谢幕了。局长冲她招招手,她不明所以,过去了。局长要她给几个领导敬酒。花旦没拒绝,端起酒杯给领导敬酒。领导要和她碰,花旦说我不会喝酒。领导不信,领导说,哪有红演员不会喝酒的,不给面子不是?花旦拗不过,只好碰了一杯,腹中便热辣起来,像烧了一锅开水。领导还不依,非要喝个交杯酒。花旦不从,局长说不就是做个戏嘛,领导看得起你,明年你的政协委员,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花旦愣了愣,坚决地摇摇头。场面就有些尴尬。局长打圆场,算了算了,别难为我们的花旦了。领导一把拉住了花旦的手,说走,咱们一起唱个《夫妻双双把家还》。花旦的脸白了,花旦说我不舒服,不扫领导的兴了,你们玩好。说着,就想抽身。领导显然是多喝了几杯,很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说,今天我非要和你唱一段不可。老的不行,就来现代的,《纤夫的爱》,行不?花旦捂着胃,用力把手抽出来,什么也没说,大步离开了酒场。局长说你给我回来。花旦没有回头。局长给领导赔笑,这女人是不好意思了。领导摔了一个酒杯,说,呸,不识抬举!
花旦和丈夫、女儿吃起了饺子。饺子的味道很好。饺子吃完,剧团的团长来了。团长的脸色很不好看。团长说你怎么能这样,你一个人坏了一盘棋。花旦说这么重的话,我承受不了。团长说你把局长的面子捋了,我这个团长的位子怕也坐不稳了。花旦说,我不就是个小小的花旦吗?团长说你还当你是个什么人物。咱就是个戏子,能捧红你,也能压死你。花旦脸青了,一句话也没说。团长咬着牙说,过完年再说,这事儿到不了底!话落,拂袖而去。
年后,花旦递了一份辞呈。团长傻了。团长的气一下泄完了,转过头来留花旦,到底留不住。花旦成立了个业余戏班子,农村厂矿串着演,竟也很红火。
团里又来了个小花旦,是戏校毕业的,年轻漂亮,戏功不错,很会说话。没过一年就红了。据说在领导那里说话很有分量。花旦听了,浅笑一下,仍和姐妹们一块,站在野外的土戏台上,唱得声情并茂,字正腔圆。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花旦一家人包饺子、烧菜准备过除夕,表现出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引出下文的演出、敬酒场景,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文化局长让演员亮绝活卖力演,让花旦给领导敬酒,给领导敬酒时笑容像菊花一样层层叠叠,因为演员地位低,能被捧红,也能被压死。
C.领导非要和花旦碰杯喝酒,要喝交杯酒,非要和花旦一起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甚至唱《纤夫的爱》,表现出一种以势压人的强横。
D.剧团的团长来到花旦的家,责备花旦说一个人坏了一盘棋,而且他不依不饶,原因是怕因局长的面子被捋而使自己团长的位子不保。
E.花旦辞职成立了一个戏班子,演出很红火;团里新来的年轻漂亮的小花旦,很快就红了。两个人不同的做法表现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小题2】小说在刻画花旦时,突出她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画线部分的心理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的人物的姓名均未出现,而是以其身份代替,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6 03:4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来的木桶

高军

1939年冬天,沂蒙山区比往年冷得多。这样的气候对患有肋膜炎的徐向前来说是很不舒服的。部队很快就要从东高庄村移防了,一有空闲徐向前总是到老百姓家里多转一转。

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

麻其心中一热,眼睛有些湿润起来。徐向前倾着身子,拉着他那粗糙的手与他家长里短地说着话。麻其看徐向前嘴唇有些发青,想把大衣让他披上。徐向前用力制止了:“大爷,这是送给你的。”

告辞的时候,麻其还是起来了,徐向前赶紧给他披上大衣,拉了拉领子:“这样会暖和一点,别送了,有空我再来看你……”

拐过院子墙角的时候,警卫员突然对徐向前小声说:“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太容易冻实心了,要是……”徐向前摆摆手制止了他,大步向前走去。

这些天天气太冷了,饮马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冻实的冰块倒都倒不出来,非常麻烦,警卫员打的小九九是想要麻其家的木桶,但看到徐向前很坚决地摆了手,知道没有戏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可是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警卫员在大门楼下发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木桶,他高兴地拿着去井上打满水,提回来就放到了马头前面。他站在一边,高兴地观察着,马悠闲地喝几口水,偶尔抬起头来看他一眼,温驯的眼睛中好像充满感激之情。

“怎么回事儿?”警卫员转眼一看,是徐向前来了,正用严厉的眼光逼视着自己,食指直直地指着木桶。“我、我……”警卫员正想解释,被徐向前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什么我,赶紧给麻大爷送回去。”警卫员想,肯定是自己昨天说的话让大爷听见了,大爷知道咱们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偷偷把木桶给送过来了。于是赶紧倒掉水,提起来就小跑着去了。

徐向前在军用地图前思考着,时而也会用手在上面指点比画一下。不一会儿,警卫员提着空空的木桶慢吞吞地回来了。

徐向前转回身来:“怎么回事儿?”

警卫员汇报说:“麻其大爷家的木桶还好好地在家里呢,他根本不承认这是他家的木桶。”徐向前自言自语道:“难道是长着翅膀自己飞来的?”警卫员赶紧接上说:“我什么异常情况也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也没听到,早晨起来大门楼下就发现了这只木桶,说不定就是自己飞来的呢。”徐向前瞪了他一眼,他赶紧住了嘴。徐向前又问道:“老人家怎么说的?”警卫员小声说道:“大爷说,找不到主儿就先用着呗。”徐向前嘱咐道:“先注意观察情况吧,看到底是谁给咱送来的,然后再做处理。”警卫员出去了,徐向前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又回到了地图前面。

又过了一天,一切都已收拾整齐,部队就要出发。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招呼说:“走吧。”警卫员有些疑惑,但还是听话地紧跟上了脚步。

他们再次来到了麻其家的小院子,麻其看着警卫员提的铁筲桶,问道:“这个……”徐向前用一只手揽着麻其的肩:“天气太冷了,咱们屋子里说话吧。

坐下后,徐向前说道:“麻大爷,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我们过来向你告个别,再来看看您老人家哈。”麻其说:“别见外啊,你送我的棉大衣可暖和了。”徐向前说:“前天早上,我那里突然飞去了一只木桶,我用来饮马可好用了,特別是这大冷天。可是,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麻其呵呵一笑:“山里奇事多,长翅膀也是有可能的。”徐向前用舒缓的语调深情地说道:“玩笑话咱就不多说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这说明我们的军队是得到了拥护和支持的,我们深深感谢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啊。大爷啊,我有了那飞来的木桶,这两个铁筲桶也就用不着了,想着送给你哈。”麻其摇头:“这不行这不行。”徐向前笑了笑:“这也能给我们行军减轻一些负担啊。”麻其嗫嚅着:“你看看你看看,这刚送了我大棉袄,怎么能再要这个啊?”徐向前说:“不是说军民一家吗?咱们就别分你我了好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实则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
B.文章开头交代沂蒙的天气状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徐向前将身上大衣赠送给麻其作铺垫。
C.“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文中连用两个问句,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的心理。
D.伏笔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如文中“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就为下文将铁筲桶送给麻其埋下了伏笔。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3】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里的陪伴
余显斌
沙漠里,不只有浩浩黄沙,有硕大的夕阳,有如血的晚霞。这儿还有干旱,有酷寒,有寸步不离的死亡,步步紧逼。
他,此时就被死亡纠缠者。
陪伴着他的,只有一匹识途的老马。
夕阳将落,浮荡在地平线上,如一轮浑的车盖。他和那匹老马,踽踽而行,恍如两只小小的蚂蚁,粘在天边,在夕阳的昏黄中,愈行愈远。
本来,还有一匹小马的,是老马才生不久的小马驹子。
这个小家伙,不知道沙漠的凶险、艰难,它跳跃着,奔跑着,伸长脖子对着落日咴儿咴儿地鸣叫着,声音稚嫩如草。然后,又跑到老马跟前撒娇,用脑袋抵着自己妈妈的身子,在老马停下时,它会贪婪地吸着奶水,吃饱了,会狠狠打几个喷嚏。
小家伙蓝蓝的眼睛如两汪水,千净得能照见人的影子。
可是,一夜醒来,小马却死了,倒在那儿,鲜血淋漓的,显然是被狼咬死的。沙漠上,有一种狼,凶狠无比,常常深夜袭击行人,以及骆驼和马匹。
他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老马围着小马,轻轻地嗅着,不停地喷着鼻子。
当它明白,小马再也难以站起来时,它的眼睛里,涌出大滴大滴的眼泪,浑浊的眼泪。这是他第一次看见马儿流泪,他的心沉沉的,如同压着一块石头。他轻轻拍拍老马,叹了一口气。老马仰起脖子,对着长空,咴儿咴儿叫着,声音苍凉,此伤,犹如那轮落日一样悲壮。
然后,它低着头,伴着他上路了。
它不再叫,沉默地走着,沉默得如一块白色的石头。
夜晚,面对那轮如水的月亮,它会仰起头,久久地望着,眼眶里竟然滴出泪,湿湿地打湿了睫毛。
他望着,再次叹口气。
没水了,他拿着水壶,靠近老马,去挤出马奶来。
老马回过头,望望他,没有动静。
沙漠的夜晚,冷得直渗骨头。
他喝罢马奶,卧在那儿,蜷着身子。
月亮越升越高,将沙漠照射成一片月光的湖,照成一片琉璃的世界。
突然,他感觉到有什么动静,忙抬起头,发现老马站起来,向他慢慢走近。他吓了一跳,不知道它想干什么。老马的眼睛里,一片清光,慢慢卧下来,卧在他的身边,就如过去卧在小马身边一样。他的身子,渐渐暖和起来。
他轻轻摸摸老马的头,长叹一声。
当又一个黄昏来临时,在老马的带领下,他找到了水----在一个沙丘的后面,有一片胡杨林,那里有一条水,沿着草地的中间缓缓流过,白亮得如银子一般。他流着泪惊叫着,扑了过去,俯下身子“咕咚咕咚”地喝起来。水进入喉咙,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此时都仿佛有一种水意在清凉地弥漫着。他幸福地连打几个嗝,抬起头,却不见了那匹老马。
他急了,跑上沙丘,看见老马跑了,一直向来路跑去,在夕阳下越跑越远,最终跑成一个小小的点,消失在暮色里。
他喊了几声,声音在暮色里扩散着,空空的。
在林子里,有一个小村子,住着十几户人家。
他找到几个人,掏了钱,组织一支队伍,重新进入沙漠。当时,为了逃出沙漠,他将所有的货物都藏在沙漠中,现在,必须找回来。
几天后,队伍经过小马死去的地方,他惊呆了。
小马的尸体旁,卧着一头老马,头垂着,长长的鬃毛纷披着,正是那匹老马。他大叫着,跑过去抚摸老马,老马却一动不动,依偎在小马的身边----已经死了。
他这才明白,在小马死后,老马是带着怎样的痛苦和悲伤,一步步将他带出绝境,找到水源的。但是,强烈的思念,让它无心喝水,它带着一颗绝望的心,再次回到小马死去的地方。
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现在,它可以永远地守在自己孩子的身边了。
这叫什么?这是人类常说的忠诚和爱吗?
他垂着头,突然跪下。这一刻,他感觉到自己的良心受到沉重一击。
原来,小马不是狼咬死的,是他杀死的。当时没水,他想,只有杀死小马,自己才能喝到属于小马的那份马奶,才能走出草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的“黄沙”“夕阳”“干旱”“死亡”等沙漠环境,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且营造了氛围,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来塑造形象,如用“它会仰起头,久久地望着,眼眶里竟然滴出泪,湿湿地打湿了睫毛”的细节,来表现老马的痛苦。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使故事客观而真实,用客观的方式把一个悲惨的故事叙述出来,也自然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感。
D.小马之死是本篇小说的线索,文章通过写老马和“他”在小马死后的行为及心理,既表现老马的忠诚和爱又表现“他”的坚韧与抗争。
【小题2】小说到最后才交代小马是“他”杀而非狼咬致死,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
【小题3】请根据小说的创作意图,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是老马还是“他”?

同类题3

文章阅读:

苦菜花开

于永军

①春风拂过,苦菜花开。那一株株可爱的小精灵,穿着绿裙,挺着脖颈,扬着金黄色的笑脸,尽情地炫耀着自己的快乐。清香弥漫,那似乎带着苦味的感觉顿时让我想起家乡漫山遍野满沟满坡的苦菜,想起那剜到母亲篓子里的或择洗干净放在菜板上的叶绿根白的苦菜。那是远远近近的记忆,那是深深浅浅的记忆。

②我生长在“瓜菜代”的年代,野菜、草根、树皮、树叶、酒糟渣、观音土,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勇敢”地作过“穿肠过”的实验。至今我依然记得:树皮类只有榆树皮能吃,甜丝丝、黏糊糊的像地瓜枣;草根类只有茅草根能吃,可“进口”容易“出口”难,排泄时能憋死人;树叶类只有洋槐叶能吃,但会使人浮肿,那时我们村二百来户人家,一百多人得了浮肿病,我四岁的三弟,脸肿得像个皮球。那几年天灾加人祸,粮食没甚收成,野菜却疯长,饿极了的人们便扑向了野菜,什么麦蒿、七七菜、猫耳朵、疯狗草……只要能吃、药不死人,剜到篮里便是菜。苦菜让我记忆深刻,不只是因为它生命力顽强,有土的地方就能生长;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完美奉献,根叶茎都能吃;更可贵的是,别的野菜过了季节就成了草,它却一枝独秀,过了春茬还有秋茬,鲜嫩时晒干,冬天用水一泡照样能吃。

③1962年的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五口人吃不起饺子,父母只能用干苦菜插渣(做菜豆腐,老家方言叫“插渣”)。除夕早上,娘泡上了半锅干苦菜,又泡了半碗留待来春做种子的黄豆。傍晚,当家家户户响起刀剁案板声,娘剁苦菜、爹磨豆,做了一锅苦菜渣。那飘着清香的尤物,馋得我们兄弟几个口水直流。大年夜,一家人围坐土炕上,每人盛了一大碗。那渣吃到嘴里,苦中有香,香中稍苦,对长年肚子里罕见油水的孩子来说,那感觉着实美不可言。

④这样的记忆留存了好些年。1974年秋,人民公社社员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参军了,就要离开父母了。娘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最想吃苦菜渣。可惜,这个时候苦菜太少了。无心的一句话,娘却上了心。第二天,晚饭时分,炕上放着一小盆苦菜渣。原来,头天夜里,娘就泡上了黄豆,翌日一大清早便拎着篓子出了门,满山坡里寻苦菜。弟弟告诉我,为了这顿苦菜渣,娘整整在坡里找了一大上午,沟沟坎坎寻遍了,两只小裹脚都磨起了泡。那天娘催促我趁热吃、多吃点,而我,筷子还没有动,泪水便盈满了眼眶。

⑤军旅生涯三十多载,一年两度黄花开。妹妹告诉我,打我参军之后,每当苦菜花开,娘都要上坡去剜苦菜,泡豆子插渣。年年如此。有好几次,老家有人到济南,娘还专门央人给我带一瓷钵呢。

⑥有一年三月,又是苦菜花开时,领导特批让我回家看看,我想给娘一个惊喜,事先没有打电话。不承想,一到村口,大老远看见娘站在那儿张望。我不解地问娘,您在这儿等谁?娘说,在等你。我说,您怎么知道我今日回来?娘说,这两天我左眼一直跳,寻思着你该回来了,好几天都上这儿望望,没想到你还真的回来了,夜来(方言:昨天)还让你嫂子插了苦菜渣呢!

⑦娘活了八十又四岁,找早逝的父亲去了。

苦菜花又开了。娘啊,您在哪里?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表达特色。
【小题2】请分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阅读全文,请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江一鹤
张居祥
江一鹤是一代名厨。他早年游历江浙一带,红案白案皆工,尤其是时鲜果蔬,在他手中更显奇妙。据说他从杭州一位前辈手里得一古本,日夜揣度,终于悟得五代名尼梵正的风景拼盘的奥妙,将中国的花式冷盘、雕刻拼盘技艺推向一个高峰。
江一鹤凭这一身绝技,独步苏杭,不想六十岁那年,忽然遁身山城盱眙,打算在此安享晚年。山城名店“金谷园”老板三番五次登门延请,终于说动江一鹤出任首席大厨,其实只是挂名。金谷园是百年老店,资本雄厚,为了让江一鹤成为永远的金字招牌,老板特意给他辟个很雅致的小园子。园子在半山坡上,南面正对淮河。人在园中,晴看帆影,雨看流岚,山石林泉,风景绝佳。可江一鹤将园子平整成一块一块菜地,不种奇花异卉,只种瓜果蔬菜。春来绿韭铺畦,夏至豆角满架。深秋时节,硕大的萝卜半截出土,像是正在捉迷藏的调皮小子,探出头来挑逗玩伴;冬天的大白菜,则在阳光下站成方阵,别有气势。去过园子的人都说可惜了,好端端的一个花园,被江一鹤弄成了农家菜园子。
江一鹤平时除了偶尔下厨看看徒弟做活,其余时间大多一个人待在小园子里,侍弄他的瓜果蔬菜,有时喝茶听越剧,有时也画画,但从没有人见过他的画。
话说那年盛夏时节,苏浙沪三地书画界人士齐聚盱眙,举行华东书画名家邀请赛。这是五年一度的盛事,虽是民间活动,但因名家云集,所以规格极高。经过十天的角逐,山城书画名家汪遇农凭着一组《都梁十景图》的立轴力拔头筹。汪遇农是康熙年间进士汪元任之后,早年师从齐白石先生的得意弟子李苦禅,下笔颇有些苦禅的影子,尤其是大写意花鸟、松竹梅兰,鱼鹰龙马等题材的作品更是意态纵横。但他浪迹江南数年,并无建树,不免怅然。了解他的人都说:汪遇农学画,用情太深,得苦禅之形,终为苦禅所缚而难得其绘画之精神,可惜了!
汪遇农回到盱眙,终日悠游山水,参悟画意。盱眙古称都梁,佳山秀水,天然一派地上画卷,“都梁十景”更是名闻遐迩。汪遇农日日浸淫其中,如是十年,竟然跳出师门樊篱,自成一家。那天,汪遇农将十幅《都梁十景图》立轴往金谷园展厅一挂,纸上风景,烟霞满室,其他作品顿时失色。
按惯例,大赛闭幕酒宴在金谷园大厅举行。一时间,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金奖作品高悬大厅舞台之上,大家酾酒赋诗,飞觞论画。金奖得主汪遇农被簇拥着,如众星拱月。酒过三巡,正在大家酒酣耳热之际,忽见一个年轻的厨师,手持一特制竹质砧板,阔步登台,朗声道:“诸位先生,在下金波,躬逢胜饯,得为各位前辈掌勺,不胜荣幸。家师江一鹤先生为助雅兴,特制果蔬拼盘一道,敬请汪先生及诸位师友品鉴。”
只见竹质一尺见方的砧板上各色果酱打底,随意涂抹,竟然涂出一片湖青山绿、天光云影。然后以芹菜、豆芽、未熟的小蕃茄、黄瓜切片作材料,为树,为林,为亭,为草甸,为僧舍,为栏槛,拼成一幅绝妙山水画。近水远山,平林含烟,峰峦叠翠;僧庐野径,人影竹影,浑然天成。以果子酱为墨题款:瑞岩庵清晓图,汪遇农先生雅正,都梁人江一鹤作。大厅里人声顿寂。
汪遇农更是沉吟不语。
良久,转身,长叹!随即,他猛然扯下那十幅《都梁十景图》当众撕碎,既而面带微笑,长揖不起:“在下学艺不精,见笑了,诸位请回!”
后来,汪遇农不再作画,他拜江一鹤为师,专攻果蔬拼盘,数年苦习,居然将地上山水、盘中风景与胸中丘壑融为一体,学会了都梁十景的拼盘。闲时闭门读书,他对宋代陶谷《清异录》那段写梵正的文字尤为着迷:“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鲈酢、脍脯、醢酱、瓜蔬,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他晨昏诵读,日夜研习,参照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之诗意,拼成二十道经典果蔬拼盘,复原出《清异录》中的“辋川小样”。此外,他还将曾游历过的胜景一一化作盘中风光。真可谓“菜上有山水,盘中溢歌诗”。
有人问汪遇农为何不再作画,他总是微微一笑说:“我何曾停止作画?”
(选自2015年8月23日《淮安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江一鹤园子里的四季景象,充满田园情趣,既给读者直观具体的印象,也衬托出江一鹤清新脱俗的人格。
B.汪遇农在江南数年,在画艺上并没有取得成就,主要是因为他对李苦禅的作品并未用心领会,最终难得其神韵。
C.金谷园老板依仗雄厚资本,三番五次延请江一鹤出任首席厨师,甚至不惜为他开辟一个小园子,只因看中他的拼盘技艺,可见老板唯利是图的商人本性。
D.汪遇农舍弃作画而致力于学习拼盘技艺的故事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艺术家空谈理论而不注重创作实践的作风的批判,发人深省。
E.文中写汪遇农痴迷于《清异录》中梵正庖制之法的文字,看似闲笔,实则是汪遇农一贯潜心画艺的体现,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2)作者对江一鹤的直接刻画着墨不多,但人物个性鲜明。请结合相关文字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3)汪遇农一生钻研画艺,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4)本文题为“江一鹤”,但写汪遇农的文字远多于江一鹤,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玉米
刘国芳
老头是市长的父亲,但在花园小区,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花园小区的住户,都是有身份或者说有钱的人,只有老头和他们格格不入。老头穿一身青布褂子,两只裤脚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穿一双解放鞋。老头住进来好几天了,保安仍不认识他。有时候见老头从外面进来,保安总要大声说:“你进来做什么?”
老头说:“我住这里。”
保安说:“你住这里?”
老头说:“A区B栋303。”
保安不相信老头住这里,但老头说的那么具体,保安只好挥挥手,让老头进去。小区里很多人看见老头进去,他们的脸色很不好看,等老头走远了,都说:“我们这儿怎么会住进这样一个乡下老头呢?”
老头不管别人说什么,进进出出自在得很。有时候,他会笑一笑,看着小区里的住户或者说看着那些邻居打招呼。但老头自作多情,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理睬他。老头也不恼,只笑着跟自己说:“这城里人脸上怎么都像打了石膏一样?”
这后来的一天,老头闲不住了,老头自告奋勇在小区里扫地。小区本来请了清洁工,但那人懒,一天只在早上扫一次,其余时间便见不到他的人。那时候正是秋天,满地落叶,老头就拿一把扫把,提一只撮箕,扫地上的落叶。小区的人见老人满小区扫地,忽然就明白了,他们说:“原来这老头是扫地的。”
小区有一个角落,大概有两三亩大。这儿也栽了草,但因为偏僻,没人精心管理,草长得稀稀拉拉。有一天,老头在这儿侍弄起来。开始,小区的人不知老头做什么,以为老头在栽草。过了几天,看见老头把地全翻了,才知道老头要栽东西。保安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保安有一天拿着警棍走过来了,他们凶着老头说:“你在这儿做什么?”
老头说:“看这块地闲着,想种些庄稼。”
保安就“咦”一声,大声凶着说:“你以为这儿是你乡下呀?”
老头说:“这地闲着不是浪费吗,种些庄稼多好。”
几个保安不再跟老头啰唆了,推走他,一直往小区外面推。保安仍没把这个老头当小区里的人,所以往外推他。老头看着要把自己推出小区了,便大声凶着保安说:“你推我去哪儿嘛?老子住这里呢。”
保安这才住手。
老头后来继续挖着那块地,保安也时常过来干涉,但并不奏效。老头倔得很,把他赶走了,他过了一会又来了。小区的人后来都知道老头要在那儿种庄稼,他们看着老头,总摇头,还说:“典型的一个农民,走哪儿都忘不了种地。”老头随人家怎么说,把地挖好了,竟种上了玉米。老头应该是种田的好手,几个月过去,那块地的玉米竟青青翠翠好看得很。小区的人大多没见过玉米,有时候,他们会走过来,很有兴趣地欣赏着。
这天深夜,有一个贼翻墙进来,然后潜进一户人家想偷东西。正要偷时,被发现了。贼跳窗跑了出去,然后往玉米地里跑。刚好保安往玉米地边走过,保安当即把蹿进玉米地的贼捉住了。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个乡下人,保安打了他两警棍,然后让人去喊老头来。看见老头来了后,保安说:“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一个乡下人,他是不是和你一起的?”
老头很生气,老头说:“他和你是一起的差不多。”
保安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为什么要在这儿栽玉米,原来是为了你们偷东西好藏身。”
另一个保安甚至用警棍指着老头说:“你们肯定是一伙的,一伙乡下人合伙在城里偷东西。”
老头暴怒起来,老头说:“你他妈的才是贼!”一个保安举着警棍打过来,还说:“看你一副贼相,还嘴硬。”
这句话极大地伤害了老头,老头半晌说不出话来。后来老头说话了,老头说:“我是贼相,好,我让你们知道我是不是贼相。”老头说着,从身上拿出手机来。十分小巧的手机,很精致。老头迅速拨了个号,然后说:“你过来一下。”
毫无疑问,老头给他当市长的儿子打了一个电话。
大概十几分钟后,市长就坐着车来了,市长一见老头就喊道:“爸,出什么事了?”门口围满了人,有人认得市长,这人叫了起来:“这不是李市长吗?”
一伙人鸦雀无声。
不一会,物业经理和开发商都来了。开发商一个劲地道歉,还跟老头说:“我们立即把那几个保安辞了。”
老头说:“那倒不必,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副贼相。”
这事过后,老头还是原来那个老头,老头每天拿着扫把撮箕出来扫地。见了人,仍然笑一笑。小区的人现在都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见老头笑,也忙不迭地回一个笑。
老头的玉米地还在,老头真是侍弄庄稼的能手。那片地,后来真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玉米。把这些玉米收了后,老头竟一户一户地去敲人家的门。门开了,老头递过去几个玉米,然后说:“我栽的玉米,你们尝尝吧。”
小区所有的人都高兴地接过老头送来的玉米,在老头走开后,有人说道:“难怪老头的儿子会当市长,原来老头人这么好。”
(选自2014年第16期《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头面对保安的污蔑,迫不得已只能把当市长的儿子叫来,这是对自身尊严的维护,采取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
B.小说善于在对比中彰显人性,通过对比,不仅将人物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暗含对这些人以貌取人、善于见风使舵的讽刺与批评。
C.小区的住户对笑着主动打招呼的老头,起初“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理睬他”,后来“见老头笑,也忙不迭地回一个笑”,可见只要以诚相待,必能温暖人心。
D.小说娓娓道来,在舒缓平稳的故事叙述中展现人性百态,制造矛盾冲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强烈不满。
【小题2】小说中老头的性格鲜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故事简单,但意蕴丰富,作者以犀利冷峻的文笔解剖人性,拷问人生,请从小说主题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