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春 如 一 场 梦
鲍尔吉·原野
①每年近春,脑子里会冒出一个念头:寻找春天从哪里开始。但春天到底从哪里开始的呢?
②对我住的地方而言,众人所说的春意到三月中旬还没动静。大地萧索,上面覆盖着衰草,河流也没解冻。但蹲下看,蒲河的冰已经酥化起层,冰由岩石白化为鸡蛋壳白。它们白而不平,塌陷处泛黑,浸出一层水。底层河水与冰的表面相沟通。这是春天的开始吗?好像不是,这可算春天来临之前河流的铺垫,与桃红柳绿相距甚远。或者,这是冬天的结束?当然是可以这么说,然而冬天结束了吗?树的皮还像鳄鱼皮一样灰白干躁,泥土好像还没活过来。
③大地寂寥,三月下旬,四周依旧静悄悄。田野没有绿衣、野花和蝴蝶。大地仿佛入定了,没谁能改变它。谁能让小鸟翻飞?谁能让小虫在泥土上攀爬?谁能让毫无色彩的大地上开遍野花?渺小的人类不能,所能者只有春天。在瞭望春天的时刻,假如你从未经历春天,会觉得春天可能不来了。回想往年,春天每每像不来了,每每轰然而至。它之到来如卸车,卸下无数吨的青草,更多的绿叶,一部分的鲜花,更少的小鸟、甲虫和云母片般的轻云。
④我不情愿让春天就这样冲过来了事,不如捕捉一些线索,看它怎样动作。我在荒地上奔走,虽不种地但比农民还忙,我要找到哪怕一点点绿的痕迹,没有。坐下来歇息时,却见柳条软了,柳枝在褐色外面敷盖一层微黄。我跳起来去看那黄的柳枝,此色如韩愈所说“近却无”矣。手在地上抓两把土,土松软,并有潮湿的凉意。
⑤春天在某一个地方藏着呢。它藏在哪儿呢?地虽大,但装不下春天。天上空空如也,也藏不了一个春。如果没有误判,春藏在风里,它穿着隐身衣在风里摸一下土,摸一下河水,摸一摸即将罗列蓓蕾的桃树枝,摸一摸理应在春天里苏醒的所有生物。这就像解除了束缚万物的定身法,万物恍然大悟,穿上花红柳绿的衣衫闯入春天。
⑥去年三月末,我赴长春两日,回来一看,糟了!荒地的低洼冒出了青草,大地悄悄流淌着青草的溪流。它们趁我不备,搞了一场偷袭。我走过去,蹲下,连哭的心都有了。这才两天的事,你们却这样了!我本想让青草在我眼皮底下冒出来,接受我的巡礼与赞美,我却去了长春。知道这个,我去什么长春呢?大地之大部分仍被白金色的枯草占领,但每一块枯草下都藏着青草的绿芽,它们是今年的春草,无所畏惧地来到了世上。
⑦春天并非因我而来,我却想知道春的来路,然而这像探寻时间的起点一样困难。
⑧后来两天,大地每日暴露一些春的行迹。桃花迟迟疑疑开了,半白半红,而没开的蓓蕾包着深红的围脖。连翘是春天的抢跑者,举着明黄的花瓣,堂皇招摇。若醒得早,会听到鸟儿在曦光里畅谈古今,此乃春之声。春云呢,它那么薄。夏日里成垛的云,春天可以扯平覆盖整个天空,如蚕丝一般空灵。这样说来,春天到了或基本上到了。但春日并不以“日”为单位,草与木早上与下午已有不同,窗外五角枫的枝条已现青色,上午还不是这样。夜里什么草变青,什么花打苞,什么树萌芽,完全处在隐蔽战线。春天太大了,探春不外妄想,知春更是徒劳。
⑨我只不过寻找枝头草尖上面小小的春意,而春天声势浩大地把我堵在了路口。春天还用找吗?这么浩荡的春天如洪水袭来,让我如一个逃犯面对着漫山遍野的桃花警察不敢移步。我不走了,我从前方桃树模糊的绯红里想像它们一朵一朵的桃花,爬满每一棵树与每一根枝条。再看杨树,它们虽不开花,但结满了暗红的树狗子,树冠因此庞大深沉。再看大地,仿佛依旧萧索,青草还没铺满大地。我仍然不知春天到还是没到,桃花占领了路旁,大地却未返青。春天貌似杂乱无章,实则严密有序地往外冒。春天蔑视寻找它的人,故以声东击西之战术把他搞乱套。春天似可见又不可见,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人是搞不赢的。我颓然坐在杨树下,闭眼听树上鸟鸣,而风温柔地拂到脸上。我知道,在我睁开眼睛后,春色又进驻了几分,我又有新的发现,这一切如同一个梦。
 (选自2017年3月24日《内蒙古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北国春天到来的特点。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春如一场梦”?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寻找春天”过程中的情感脉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1 10:59: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却说三荷包回到衙内,见了他哥,问起“那事怎么样了”。三荷包道:“不要说起,这事闹坏了!大哥,你另外委别人罢,这件事看上去不会成功。”藩台一听这话,一盆冷水从头顶心浇了下来!呆了半晌,问:“到底是谁闹坏的?由我讨价,就由他还价;他还过价,我不依他,他再走也还像句话。那里能够他说二千就是二千,全盘都依了他?不如这个藩台让给他做,也不必来找我了。你们兄弟好几房人,都靠着我老大哥一个替你们一房房的成亲,还要一个个的捐官。老三,不是我做大哥的说句不中听的话:这点事情也是为的大家,你做兄弟的就是替我出点力也不为过,怎么叫你去说说就不成功呢?况且姓倪的那里,我们司里多少银子在他那里出出进进,又不要他大利钱,他也有得赚了。为着这一点点他就拿把,我看来也不是甚么有良心的东西!”原来三荷包进来的时候,本想做个反跌文章,先说个不成功,好等他哥来还价,他用的是“引船就岸”的计策。先看了他哥的样子,后来又说甚么由他还价,三荷包听了满心欢喜,心想这可由我杀价,这叫做“里外两赚”。及至听到后一半,被他哥埋怨了这一大篇,不觉老羞成怒。
本来三荷包在他哥面前一向是极循谨的;如今受他这一番排揎,以为被他看出隐情,叫他容身无地,不禁一时火起,就对着他哥发话道:“大哥,你别这们说。你要这们一说,咱们兄弟的账,索性大家算一算。”何藩台道:“你说甚么?”三荷包道:“算账!”何藩台道:“算甚么账?”三荷包道:“算分家账!”何藩台听了,哼哼冷笑两声道:“老三,还有你二哥、四弟,连你弟兄三个,那一个不是在我手里长大的?还要同我算账?”三荷包道:“我知道的。爸爸不在的时候,共总剩下也有十来万银子。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不上三年,老太太去世,丁艰下来,又从家里搬出二万多,弥补亏空:你自己名下的,早已用过头了。从此以后,坐吃山空,你的人口又多,等到服满,又该人家一万多两;凭空里知县不做了,忽然想要高升,捐甚么知府,连引见走门子,又是二万多。到省之后,当了三年的厘局总办;在人家总可以剩两个,谁知你还是叫苦连天,论不定是真穷还是装穷。候补知府做了一阵子,又厌烦了,又要过甚么班。八千两银子买一个密保,送部引见;又是三万两,买到这个盐道:那一注不是我们三个的钱。就是替我们成亲,替我们捐官,我们用的只好算是用的利钱,何曾动到正本。现在我们用的是自家的钱,用不着你来卖好!甚么娶亲,甚么捐官,你要不管尽管不管,只要还我们的钱!我们有钱,还怕娶不得亲,捐不得官!”何藩台听了这话,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一只手绺着胡子,坐在那里发楞,一声也不言语。
【小题1】兄弟俩因为什么闹翻?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题2】根据上文画线句子,总结何藩台听到三荷包说事不成时的心理变化。
【小题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小题4】两个“荷包”因为分赃失和,兜出许多卖官鬻爵的旧账。小说通过对话揭示出什么社会问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传统型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这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认为中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下降年经济增长率(GDP),但是,并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小题3】(小题3)结合全文,简述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3分)
【小题4】联系全文,阐释“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的涵义。(3分)

同类题3

阅读材料一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荀子(约前325—前238),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后人对荀子争议颇大,有的说他是孔门嫡传,有的说他是儒门异端;有的说他是法家,有的说他是道家……其实,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名况,字卿。这种说法其实有误。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其姓为“孙”,特别是荀子著作集《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其为“孙”。荀子是赵人,为孙氏,很可能是卫公子惠孙之后,由卫而入赵。
荀子十五岁起到齐国稷下游学,后离齐赴楚,再后又回到齐国。在齐国,他三次被推为祭酒(才高望重者)。在范雎任秦相的时候,荀子到秦国拜见秦昭王,看到了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得出了“治之至”的结论;也作出了“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的判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在那里就行不通了。后来荀子也曾回到过赵国,几经辗转,最后由于春申君的邀请,荀子留在了楚国,任兰陵县令。春申君被杀后,荀卿被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他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荀子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各家所长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反对信仰天命鬼神,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良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主张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子·性恶》中,荀子认为人性有两部分:性和伪。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的礼乐教化,是善。性(动物本能)的实质是各种欲望,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圣人知道性是恶的,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那么为什么要伪?善有什么用?《荀子·王制》中又说:论力气,人不如牛;论速度,人不如马,然而人却驯化了牛马为己所用,这是为什么?因为人能组成社会,团结一致,而牛马等兽类不能。人为什么能组成社会?因为人有道德,有了道德,就能组成牢固的社会,使人的力量大增,人类繁荣发展,幸福生活。道德的作用就是维持社会内部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伪的作用。“伪”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人类的生存。
荀子的文章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正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小题1】下列对荀子生平经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是赵国人,姓孙,他很可能是卫国公子惠孙的后人,祖上由卫国迁到了赵国。
B.荀况生活在战国后期,他学高望众,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C.荀卿曾到过秦国,看到秦国治理得很好,认识到了法家的功效及儒学思想的局限。
D.荀子十五岁离赵,在齐楚等国游学、讲学、任职,最后死在了楚国,享年约87岁。
【小题2】下列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性由两部分组成,就是先天的欲望和伪装的善良。
B.人们希望满足欲望,必会导致天下大乱,儒家知道人性本恶,主张用道德教化。
C.人能驯化牛马为己所用,证明了人性的伟大,再加上道德教化,人类会更繁荣。
D.“化性起伪”,用后天的礼乐教化取代人性的恶,才能维持社会和谐、人类发展。
【小题3】第一段说,“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粗的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代表人物还有管仲、墨翟、商鞅等。
B.嫡传:“嫡”读作dí,意为“正宗、正统”。
C.春申君:与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
D.化性起伪:“伪”字书写的第5笔是“㇆(横折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补   丁
张格娟
城市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将头发留得参差不齐,染成黄的、白的、红的、蓝的颜色。总之,怎么另类怎么染,怎么新潮怎么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叫酷。
这天,儿子出去玩时,一双牛仔磨砂鞋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回家后沮丧地递给我说:“妈妈,扔了吧。”我默默地接过那双鞋,这可是我花280元买的,穿了还不到一周,我能不心疼吗?
我拿着鞋来到小区门口的鞋摊前,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师傅说:“没办法了,实在要修,只能换底面了,还不如买一双新鞋。”
紧挨着年轻师傅的老师傅和善地接过鞋子说:“让我试试吧,兴许能补好。不过,你不介意的话,我想给这两只鞋都打上补丁,这样对称一些,而且不影响美观。”看来,也只好这样了,死马当活马医吧。我只好放下鞋子走了。
过了几天,我去取鞋时,在琳琅满目的鞋子中,一眼就看见了那双鞋。果不其然,另一只鞋子也被刻意地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用粗粗的麻绳一左一右地缝合起来,而且裂缝呈树枝状,针脚也有些歪歪扭扭,看样子是故意做成这样的,与牛仔的质地浑然一体,风格粗犷,比先前多了一种别样的风味。我惊叹老师傅的手艺,真可谓巧夺天工啊!
鞋子拿回家后,我没有立即给儿子,我怕他不肯穿。正好全家人在看电视,是一个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我就顺口问儿子:“知道什么叫补丁吗?”
儿子郑重地答道:“补丁就是软件当初设计得不完美,后来又设计了一些用来弥补缺陷的程序。”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我想跟他说的是鞋上的补丁啊。
儿子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的电脑补丁,我就想用忆苦思甜的方法让他接受那个鞋子上的补丁。我打断了他的回答,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
小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也多,妈妈不但要做农活,还要照顾我们四个孩子,往往是老大的鞋子小了,留给老二老三穿,等一双鞋到了我这个老四的脚上,鞋帮都掉了,鞋底也磨薄了。母亲就在灯下给我一遍又一遍地缝补。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新鞋啊。
不知儿子听懂了没有,我拿出那双鞋子,递给儿子说:“这就是补丁啊。”
他接过鞋子左瞧瞧,右看看,欣喜若狂地对我说:“哇,老妈,你真是神来之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创意啊!”说着,他奔过来,夸张地在我脸上亲了一口。我欣慰像他这一代人还能接受鞋上的补丁,笑笑说,老妈没那么伟大,这是门口老师傅的杰作啊。
第二天,我刚踏进门,发现门口齐刷刷地放着五六双鞋,我吓了一跳。每双鞋子都是崭新的,可让我费解的是,每只鞋子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口子。我心里直纳闷:这小子,不会把老妈当成修鞋的吧?
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从屋里涌了出来。儿子说:“大家都说我的鞋有创意,都买了新鞋子,让你拿给那个修鞋的老师傅,尽全力给他们做得有个性一点……”
儿子还在一边叮咛我,我的心在疼痛,泪水也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
(选自《短小说精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一开篇对城市中一群染发扮酷、追逐新潮的孩子的介绍,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小说对人物心理神情的描写真实传神,如第二段、第十三段都写到了妈妈心疼,细致地刻画出了妈妈珍惜财物的心理。
C.老年修鞋师傅是一个修鞋技艺高超又善于洞察他人心理的人物形象,他理解家长的心思,也明白年轻人的追求。
D.文中“左瞧瞧”“右看看”“奔过来”“亲一口”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儿子发现妈妈的创意时的喜悦兴奋之情。
E. 本文是一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的小小说。语言精致典雅,取材小中见大,立意深远,发人深思。
【小题2】“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小小说情节设置的常见特点,这篇小说在这方面有充分的体现,请任选一处情节做具体分析。
【小题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语的秋天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厘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未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却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再讲述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叙事起伏有波澜。
B.老黄被抽调来蹲点扶贫,很是积极热心,想法搜集致富信息,为四英岭下小村引进种植西洋香菇。
C.村长及村民看到收成很好的白花花香菇菜时变卦,违约,自谋销路,结果无望,西洋香菇报废,老黄也跟着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他很是后悔。
D.小说讲述老黄热心帮助村民致富却招致失败的故事,令人深思。扶贫攻坚得讲究方法,任重道远。
【小题2】村长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3】如何理解小说标题“失语的秋天”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