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代手工业高速发展,文化艺术复兴昌盛,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在衣、食、住、用等领域里,出现了种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型。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不仅木作、漆作行业兴旺,而且出现了一批专做硬木家具的小木作行业。店铺内不仅生产出售各种硬木家具,店主还常常根据用户需求到家中加工制造。按不同的用材,明代家具可分为传统的漆饰家具和新颖的硬木家具,以及采用竹藤等制作的民间家具。
国内最早的漆饰家具是明宣德年间的方角双门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这种被称为雕漆的工艺,比单纯填漆家具更华丽.明中叶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以黄花梨、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为主材的復木家具。在另外的广大南方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制成别具一格的竹家具,尤以斑竹所制枝木家具最为贵重。明代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明式家具品种丰富,用材多样,其中以黄花梨最佳.这种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富有弹性。由于木质坚硬且有弹性,所制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很小。因此,家具造型简练、挺拔。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充分显示木材本身质感。另外,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
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清代家具中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各种宫廷家具色彩鉤丽、纹饰华美。其中,最华贵富丽的雕漆家具以吉祥图案为装饰主题,刀法深锐,花纹与離刻手法均严整细密,无论在中国家具史上,还是中国漆器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这些家具的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去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并逐步扩展成了 “清式”家具的主体风格。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体已趋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的雕饰破坏了整体感。但在民间,家具仍沿袭“明式”特色,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
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明清家具。西方一些著名设计师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
(摘编自王翔子《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明代家具业呈现不寻常的发展态势,所以促进了手工业、文艺领域的快速发展。
B.明式家具用材多样,常以黄花梨、斑竹等为材,以这些木料所制家具造型简练挺拔。
C.在制作过程中,明式家具的形体比例既有审美层面的追求,也有实用方面的考虑。
D.清代的家具最华贵富丽,在我国家具行业、漆器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概述了明代家具的发展背景,随后重点论述了漆饰家具与硬木家具的特征。
B.文章论述家具特色各有侧重,明式家具详述用材做工,清式家具则详述宫廷家具。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事例论证的论述方法,概括分析出了清代宫廷家具的主体风格特色。
D.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分述明清家具特色,是为了阐述明清家具对世界艺术的重大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木作行业出现,不仅是硬木家具业新兴的标志,也是明代家具业发展特色之一。
B.如果明式家具木料的色泽纹理不美观,就会以施漆美饰,进而促进漆作行业兴旺。
C.用料、装饰、做工都会影响到家具整体感,因而制作中不能偏倚其一而有损整体。
D.继承创新不仅让家具业积极影响了文化艺术,也成为了家具业不断发展的生命动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6 10:4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的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然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念离人和家园,就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了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根据,因而不能是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这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军事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强化军事史研究,对于推动整个历史研究,深化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就中国范围而言,军事往往是历史演进的最直观表现形态。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便是一部军事活动史,抽掉了军事内容,就谈不上有完整意义的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军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成为历史嬗变的指针。具体地说,最先进的生产力往往发源于军事领域,军事技术的进步在科技上呈现引导性的意义。《国语·齐语》记载的“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就表明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是整个社会生产力最高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尺。秦汉以降,军事技术的标尺地位仍没有丝毫改变,所有军事装备都是该历史时期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都起着带动其他生产领域工艺技术水平进步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中央集权,首先是对军权的集中,这从“虎符发兵制’’‘‘杯酒释兵权”,到朱元璋以“五军都督府’’代替“大都督府”,清代设置“军机处”等制度的设置和行政措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国家的法律制度与规章,也往往是在军队中首先推行,然后逐渐向社会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先行者,军事在国家政治发展中起着引导的作用。至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也几乎无一例外以军事为改革中的主要内容,如商鞅变法中“尚首功”的措施等,更是完全以军事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运动。
就世界范围而言,军事史作为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可怀疑的。西方早期的历史著作大都是军事史著作。与此相对应,军事史在历史学界,甚至整个学术界都拥有较高的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军事学术思想,用比较规范与传统的概念来表述,就是中国古代兵学。所谓“兵学”,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探讨战争基本问题、阐述战争指导原则与一般方法、总结国防与军队建设普遍规律及其主要手段的思想学说。它起源、萌芽于夏商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发展于两宋迄明清时期,直至晚清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概括而言,中国古代兵学主要包括历史上丰富的军事实践活动所反映的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作战指导等内容,其主要文字载体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书、其它文献典籍中的论兵之作以及唐到清朝诸多文集中有关军事的论述、“汉中对’’‘‘隆中对”等由史籍所记载的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军事言行等,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瑰丽宝库。
(选自黄朴民《军事历史与兵学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与军队、战争有关的事情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焦点,是历史演进的外在表现形式。
B.中国历史发展中.军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先进的工艺技术、优良的资源配置等往往最先使用在战争中。
C.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的强化、法律制度的完善、改革举措的推行等往往会与军事相关联,这说明军事与政治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兵学是一种军事学术思想,是善于征伐的古代军事学家对战争基本问题、指导原则、治军原则等研究出的思想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史与中国军事活动史不可分割,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有军事生活的渗透。
B.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自秦汉始体现出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该时代的最高技艺都会在战争中使用。
C.军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先行者,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等往往会先在军队中实施,总结经验教训后推广到社会其他群体。
D.夏商周时中国就出现了与兵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此时兵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在宋明清时兵学得以丰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事往往能最直观地反映中国历史演变发展的历程,如果没有军事内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变得残缺不全了。
B.在战争中使用的军事技术客观上带动其他领域工艺技术水平的进步,体现了战争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C.西方早期历史著作和中国的历史文献、典籍等大都涉及军事史,说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军事史都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古代的兵学研究和兵学思想很丰富,兵学研究涉及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作战指导等,对它们的文字记载十分丰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的灾害,从而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而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减震效果。可是,我们现在都丢弃了,在中国大学里现今学建筑的学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

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富多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是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会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住房中都有天井,讲究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来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它们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等的指标,在过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胀的情况下,却能让入住者安居乐业,邻里融洽。四合院的温馨、街巷风情以及里弄亲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会有那些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似乎很先进、很科学,邻里关系却要冷漠和功利得多。这些年来,不知道是不是被外来的文化搞得弄不清方向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们遗忘。所以,我们要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回归中国建筑中蕴藏着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在这些年造了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广州市近年新建的建筑,有新电视塔,广州人昵称为“小蛮腰”,有大剧院被称为“大磐石”,还有十高层大楼叫“水桶哥”,这些建筑的造型都很有特色,却缺少了广州的地方特点,同时也没有中国味。这些高楼铜塔放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都可以。从前广州的建筑是以岭南特色而著称的,广东的骑楼、岭南派的花园庭院……广东的老建筑有开敞的平面,通透的空间,轻巧的造型以及高天窗,趟栊门,广式廊檐、门楣,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也出现了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中庭,兰圃的深廊和白云山庄,从化温泉的内外庭园的结合,这些都是当时广州人引为骄傲而引领了中国的建筑新潮流的,而现在没有人提起了。据说广州还要建十几幢摩天大楼,更多的城市还在攀比着建筑的多、高、大、洋,比着新奇、怪异,殊不知要烧多少钱,要产生多少碳!而从深层次上说,这就是根本不管城市文化了。

(选自阮仪三《呼唤中国建筑内涵的回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和历史环境,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
B.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无论北方还是江南,都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和天井等,讲究有天有地。
C.中国建筑很早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这与西方一直倡导的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是一致的。
D.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传统技术和艺术精彩不该被遗忘,中国建筑中的优良传统应该得到回归。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木结构房屋能抵御地震灾害,与中国人造房子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具有的减震功能密切相关。
B.从中国的传统民居来看,中国人讲究个人的安居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不同于西方人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
C.本文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主要因为现代中国建筑既缺少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又有被西方文化迷失了方向的可能。
D.如今中国各地建造的新公房、居民小区、别墅群等虽然很先进、很科学,但是失去了传统的融洽的邻里关系。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城市建筑要有城市文化,广州改革开放初期和近年的建筑就充分凸显了这一理念。
B.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厅堂和上海的石库门都是中国的传统民居的代表。
C.中国现在的许多建筑讲究新奇、怪异,却很少研究和运用木结构的技术。
D.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建筑不仅要有个性特色,还要有传统风格或地方特点。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书与电影都是文学的载体。今年的电影市场依旧是正增长,可图书市场的实体店头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弄得出版界有些心慌,尤其担心实体书店的存亡。其实电影尽管增长了,但电影院多数时候还是挺空的,几个人看个包场并不鲜见,许多电影看几眼想退票也没门儿,郁闷的大有人在。
电影界全年拍了大几百部影片,绝大部分悄没声地寿终正寝了,只几部有市场又有影响,最大的黑马是一部叫《泰囧》的影片,几乎把电影界一年的钱都赚到自己腰包里了,让同行眼红;出版界下半年依靠瑞典人帮忙,把诺贝尔文学奖发给莫言,致使11月份虚构类畅销书前30名中莫言包揽了25名,这个数字是莫言的喜剧,中国文学的悲剧
最近在与人闲聊中做了如下调查,看过莫言小说的人谁能说说情节,答曰几乎一致,记不住,看不下去;看过《泰囧》的人谁能说说感受,答曰也几乎一致,瞎笑一场,看不看两可。于是我有点儿失望,作为2012年的最大的文化现象,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文学已在我们的生活中远去,变得模糊不清,象这几天华北地区的雾霾,久久不散,算不上污染,也没有情调。文学本是文明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可今天的人们精神上多为躯壳,《泰囧》的公众屈从,莫言的公众盲目,清晰地昭示着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悲剧
(选自马未都博文《精神悲剧》,有删节)
【小题1】(小题1)博文中,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看法?(5分)
【小题2】(小题2)作者说“这个数字”是“中国文学的悲剧”的依据是什么?(4分)
【小题3】(小题3)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材料,简述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为什么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而却在迅速衰落?

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新诗作者的提升和培养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失掉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衰落得最为严重?长期以来,一些刊物刊发的大多数诗歌味同嚼蜡、不知所云,缺少文学性、民族性、可读性,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发出“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练,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保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恐怕不能老在‘莫测高深’的迷魂阵里下功夫”。

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今天,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新诗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并做出不懈努力。一是将这项工作列为国家重大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由大学和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学会等部门组成专业队伍,联手进行研究攻关;二是做好新诗体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亟须编纂出版诸如《中国新诗知识读本》《中国新诗经典选本》等读物,让诗歌爱好者特别是高校的文科生,接受最基本的新诗创作与欣赏的知识普及;三是报纸杂志,尤其是主流报刊,要多刊发“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诗,并围绕“中国新诗的出路”和“新诗体的创建”组织开展公开讨论,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新诗繁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做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那么也能适度拨正诗歌偏离的方向。
B.诗歌要走出“小众”闲境,就必须反映时代,反映生活,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
C.“中国特色新诗体”的构建离不开内容和形式。语言是形式中重要的因素,处理好诗歌的表达就能解决新诗的出路问题。
D.新诗健康发展离不开主流报刊的引导,优秀的作品 和有目的的新诗理论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新诗的繁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新诗的发展状况,既承认了其创作成就,也指出了其发展闲境,为下文的立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B.文章第三段在分析新诗迅速衰落的原因时,将之归纳为“三不到位”,然后结合事实做了剖析,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C.文章按照议论文的常规步骤进行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阐述了个人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分析和建议。
D.在如何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问题上,作者是从两个层面阐述的:一是诗歌创作者的层面,二是外界层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坛在改革开放后呈现过新气象,就新诗创作而言,由于大量诗人在诗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所以好诗歌时而涌现。
B.当下,新诗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创作者和欣赏者审美标准不一,故前者能陶醉其中,而后者只能敬而远之了。
C.有关方面对新诗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导致有的报纸杂志对诗歌的衰落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批评。
D.新诗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衰落得最为严重,其根本原因就是诗歌偏离了时代、社会和人民大众,走进了逼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