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小题。
炫目秋景话乡愁
刘醒龙
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见”大别山。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在全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悟山作了名字。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总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天黑地,一个字也不想透露。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偏偏苦不堪言。
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波澜壮阔不同,一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姿。如此光怪陆离,就该有对策应运而生。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认识,精准扶持。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示范板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求知。几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在这几个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公里。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与不掺一点杂念的拳拳深情。
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桕,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桕就会变成那样的乌桕。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树叶一一落尽了,所有乌桕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
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这时节,乌桕本该是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分。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保持原貎的小路上,偶尔有乌桕心不甘情不愿地透出初红。更多的乌桕仍旧继续着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相同的风霜,乌桕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模样呢?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乌桕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桕比银杏和枫檀更懂得春天与夏天,懂得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时光,接下来的秋天才有实实在在的美妙。
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的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起云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天长江北岸的第一场雨眼看着就来了。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大悟金岭盼的是将世世代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革命战争年代河口与宣化店的两场战斗写起,意在突出大悟是革命老区,为后文写金岭做了必要交代。
B.文章所写的“乡愁”不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指对尚处在贫苦之中的乡村的忧虑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情怀。
C.文章语言既简练朴实,又不乏文采,尤其是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D.文章最后一段写几位挂着由衷的微笑、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表现了金岭的老一代甘于贫苦的淡定心境。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中“娇羞”一词的含义。
【小题3】本文将写景与写人叙事融为一体,请结合作品举例分析这一特点,并指出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3 04:27: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飞机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

大家可曾知道:ARJ21飞机研制成功丝毫离不开尺寸大小不足4毫米甚至更小的小小丸粒,ARI21飞机超临界机翼壁板复杂气动外型面研制成功更离不开这些小小的丸粒。

毫不夸张地讲,小小丸粒成就了ARJ21飞机,小小丸粒成就了中国民机产业。

丸粒虽小,效果神奇。可用于清理铸件吹砂、镜件除氧化皮、钢铁制品除锈以及表面修饰等,用于清理飞机油漆涂层等。

喷丸成形由喷丸强化发展而来。20世纪50年代初期喷丸成形技术被首次应用于 Constel-lation飞机机翼壁板喷丸成形。

国内喷丸成形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简称“制造所”),是国内唯一从事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

万事开头难,技术资料的极其匱乏,使当时开展喷丸成形技术研究困难重重。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造所基本掌握了针对直纹翼型机翼整体壁板以喷丸成形为主的、以机械校形和榔头敲击为辅的喷丸成形エ艺,建立了飞机壁板喷丸成形技术标准,编写完成相关エ程手册,基本构建完成喷丸成形技术体系及其配套设备。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喷丸成形技术研究迎来第二个高潮。制造所精心选型并引进国内首台数控喷(抛)丸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掌握了机翼6米级整体壁板喷(抛)丸成形技术,使国内喷丸成形技术跨入数控时代。同期,制造所自主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数控喷(抛)丸机。相关工艺和设备研究成果分别荣获部级科技成果奖。同时,制造所重点开发预应力喷(拋)喷丸成形技术,在国内首次探索研究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抛)丸成形技术,最终形成具有珍贵价值的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抛)丸成形技术思想。此外,AE100飞机开创了国内超临界机翼及其整体壁板喷(抛)丸成形技术研究新纪元。

与过去直纹或以直纹为主的机翼整体壁板沿等百分线逐窄条喷丸成形截然不同,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没有等百分线而且外型不但孩向弯曲且展向弯折并扭转,其喷丸成形国难之大无异于老虎吃天。最终,制造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攻克了ARJ21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的国家。

至此,我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喷丸成形,国产飞机6万~9万飞行小时寿命不再是奢望。这些研究成果莫定了国内民机研制、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国内民机产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制造所针对筋高创造国际纪录的大型复杂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克了大型复杂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难题,为国产大飞机研制英定了坚实可靠的技术基础。

未来,一个前途无限的中国需要一个无比强大的航空エ业,一个强盛的航空工业将为喷丸成形技术提供广岡而美好的发展空间,小小丸粒将继续创造一个又ー个神奇。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丸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ARI21飞机超临界机翼壁板复杂气动外型面研制成功有赖于特定的小丸粒。
B.小小丸粒,在清理飞机油漆涂层、铸件吹砂、锻件除氧化皮时有神奇效果。
C.国内喷丸成形技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比西方国家大规模应用落后四十年。
D.起步阶段的中国壁板喷丸成形技术只能依靠中航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掌握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的标志是攻克了ARI21外型面成形技术。
B.由机械阶段到数控阶段再到真正意义上的喷丸成形,见证了国内民机产业的发展历程
C.攻克大型复杂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为国产大飞机研制奠定可靠的技术基础。
D.中国喷丸成形技术能够高质量发展,只是因为制造所能够一次又一次紧紧抓住机遇。
【小题3】请简要概括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在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研究过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劫过九重城关/我座下马正酣/看那轻飘飘的衣摆/趁擦肩把裙掀/踏遍三江六岸/借刀光做船帆/任露水浸透了短衫/大盗睥睨四野/枕风宿雪多年/我与虎谋早餐/拎着钓叟的鱼弦/问卧龙几两钱/蜀中大雨连绵/关外横尸遍野/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谈花饮月赋闲/这春宵艳阳天/待到梦醒时分睁眼/铁甲寒意凛冽/夙愿只隔一箭/故乡近似天边/不知何人浅唱弄弦/我彷徨不可前/烽烟万里如衔/掷群雄下酒宴/谢绝策勋十二传/想为你窃玉簪/入巷间吃汤面/笑看窗边飞雪/取腰间明珠弹山雀/立枇杷于庭前/
材料二:
《盗将行》:“劫过九城关,我座下马正酣。看那轻飘飘的衣摆,趁擦肩把裙掀。”
注释:女歌手花粥一曲民谣《盗将行》,简单的和弦,歌词痞里痞气。这首歌的歌词却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评议:话说明朝崇祯年间,有个义盗武艺盖世,专劫污吏贪官。一天他劫数忽至,纵马逃城。在与一位姑娘擦肩交错的一瞬间,不小心带起了姑娘的裙边。义盗马上回顾,那官军尚远。忙下马致歉,不想姑娘明眸一盼,两人相遇如故,眉眼成书。义盗从此一生对之爱怜。奈何自己是贼,官军狰狞的面目就在眼前,好汉只得翻身上马绝尘而离……
材料三:
《盗将行》:“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我的心弦。……想为你窃玉簪,入巷间吃汤面。”
注释:如果不是相遇,又怎会相恋;如果不是相恋,又怎会受那相思的熬煎;
评议:后来义盗遍寻苏州城,终于再次见到了那位姑娘。方知那位姑娘是官家闺秀。郎才女貌,两情缱绻。姑娘向他一笑,义盗瞬间被击碎了心脏,支支吾吾说出土味情话:“你的笑就像……就像我刚才碰到的一条恶狗,我现在……我现在心里好乱!”姑娘被他惹笑,不防遗失了玉簪。只好青丝暂挽。两人在一条雨巷共用了一餐,不过是一碗清清香香的阳春面。
材料四:
《盗将行》:“踏遍三江六岸,借刀光做船帆。大盗睥睨四野,枕风宿雪多年。”
注释:睥睨,读如辟腻,傲视天地之意。枕风宿雪,风餐露宿的意思;
评议:义盗发愿,从此要建功立业,归来好与姑娘再续前缘。从此不窃玉钩而窃封国。追南逐北,刀光枪影映上战舰的巨帆。烟雨江南,姑娘凝眸远处,诉说无尽的挂念。人异地而事同时。枕风宿雪,全不顾身后四起的狼烟。义盗终成大盗,睥睨天下,无人匹敌。朝廷加恩,一纸招安。归来铁甲战将,仍是那日窗外飞雪时出走的少年。
材料五:
《盗将行》:“掷群雄下酒宴,谢绝策勋十二转。……夙愿只隔一箭,故乡近似天边。不知何人浅唱弄弦,我彷徨不可前。”
注释:掷,抛掷,撇下不管的意思。策,册封之义,古代记录战功,刻写在竹策之上。十二转,古代军功,每升一级称一转。十二转不是确数,指将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一箭,一箭射出所行之远。一箭之地比喻近在眼前。近在眼前的故乡如何“似天边”?天边者,看来只觉很近,行去却又那么远,可望不可即的意思;
评议:将军立功勋比河山,但他心念佳人。谢绝加官进爵,离开犒赏自己的英雄大宴。匹马还乡,越近乡情越怯。将军终于归来,奈何姑娘早已香消玉殒。万里烽烟,所爱隔世。刹那间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回想姑娘当年在街上丢了玉簪,一颦一笑宛如就在眼前。现在用全世界也换不回你再为我浅唱弄弦,再不能见你轻舒温婉。人间烟火,山河远阔。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将军苦笑,近取腰间原本要送给姑娘的珍珠,全当作了弹射鸟雀的弹丸。一珠一珠破空而走,目力所及,雾茫茫,空荡荡……
【小题1】下列对所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叙事,乍看凌乱,其实首位相贯,非常完整。好比思念一个人,往事历历在目,但我们在回想它时却总是交错往复,纷乱如麻。
B.材料二交代了事情的缘起和开端,评议部分又点明男女主人公不能长相厮守的矛盾冲突——盗与“官家闺秀”。所以大盗决定从军建功。
C.材料三、四记述了事情的发展,综合其他几则材料,我们可以推断“我与虎谋早餐”、“关外横尸遍野”都在写大盗九死一生的从军经历。
D.材料五“奈何姑娘早已香消玉殒”的依据,是歌词中“立枇杷于庭前”一句——语出《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小题2】综合上述五则材料,简要写出歌曲《盗将行》歌词背后完整的故事梗概。不超过60个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
那一天,阳光如此灿烂。那一天,人潮如此汹涌。那一天,青春如此妩媚。那一天,枪声如此清脆。
七十二年了,岁月无声无息地过去。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之前,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在这一天之后,也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于是,我们忘却了这一天: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
三月十八日,是一扇透出微光的窗户。
刘和珍,一九零四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自幼丧父,家境清贫。我可以想见你的勤劳,你高超的针线与厨艺,你与母亲相依为命,你在一盏如豆的灯下读书到天明。一九一八年,刘和珍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校刊《江西女子师范周刊》的编辑。我在图书馆找了好久,也没找到你的文章,但我猜想,你的文字必不同于卓文君,不同于薛涛,不同于袁枚的女弟子们。蕴藉中有锋芒,温婉中有热情,一九二三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不久,转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鲁迅先生的印象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然而,子弹却不会还报你以微笑。一颗子弹从你背部入,斜穿心肺。你才二十二岁。
杨德群,一九零二年生于湖南湘阴县。一九一三年考入湖南女子师范学校,深受杨昌济、徐特立的赏识。一九二四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一九二五年到北京求学,先考入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入女子师范大学。我想,你的案头一定放着《娜拉》,放着《狂人日记》,放着《新青年》,放着《新潮》。然而,潮已落,新已变旧,你愤慨地说:“处在这个内敌外侮交相逼迫的次殖民地之中国,倒不如死了干净。可是,我要死,也要先炸死几个卖国贼才甘心。”你仿佛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江湖女侠的转世。当刘和珍中弹后,你想去扶起她,弹从右肩入,穿胸偏右出。你倒下了,但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你的头部和胸部猛击两棍。二十四岁的你殒身不恤。
如花似玉的年龄,诗与歌的年龄。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恋爱过或者正在恋爱。我想,你们收到男孩子的情书时一定脸红心跳,你们去约会前一定不忘在鬓角插上一朵栀子花。你们读《伤逝》,为子君的不幸而流泪。你们除了校服以外,也喜欢鲜艳的旗袍。你们在宿舍里,制造着女孩子的秘密,同学亲如姐妹。你们到北京才一两年,还没有吃够冰糖葫芦,还没有看够香山的红叶,还没有听够飒飒的风声。你们原来以为,古老的北京城一团和气,就像北京腔一样平缓悠长。那一天,你们放下那本没有看完的书,小心地折个角,想:回来再接着看。三三两两地,你们上路了。
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最后一封家书还没寄出,最后一句是俏皮的笑话。你们抬着头,蹦蹦跳跳的。你们与我同龄,还是孩子呵。三月早春,北京的天空中飞满各式各样的风筝。冰刚化,草刚绿。风沙很大,扑在你们娇嫩的皮肤上。谁会想到呢,枪声在风中响起来,你们吃惊地看着士兵举起枪,你们举着小旗的手捂住突然喷血的伤口。你们还来不及奔跑,白色的围巾已然飘落。你们呼叫着同伴的名字,却没有回答。
鲁迅先生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你们喜欢读先生的文章。先生写道:“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七十二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自己的眼泪。这泪与你们的鲜血相比,该是怎样微不足道啊。活着或者死去,已然不是一个问题。
七十二年过去了,保存下来的只有文字和图片,我的案头,一片狼藉。我听见了枪声,看见了鲜血,红色的大地与蓝色的天空,黑色的军警制服与白色的学生装,悠婉的鸽哨与短暂的枪声。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我知道,你们的眸子注视着我,你们将为我祝福。
(选自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有删改)
【小题1】本文和《记念刘和珍君》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
(2)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
(3)七十二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
【小题2】“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已经死过”,又为什么说自己“重新复活”?
【小题3】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细节描写突出刘和珍的美丽、温柔和善良。本文中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点的?作者这样写还有什么目的?
【小题4】本文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的第二人称叙述。这样变换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
此刻,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  
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描写父亲在冰天雪地里拎着棍子喘粗气,与后文阳光下父亲一声不吭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父子关系紧张。
B.“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这个细节既说明父亲打大哥是家常便饭,也表明母亲性情柔弱,对父亲的粗暴专制无能为力,只能笑脸相迎。
C.从有关父亲和大哥的几个场景看,大哥性格倔强但是缺乏反抗精神;父亲最后问大哥“还疼不疼”,说明他对大哥心存愧疚,开始关心大哥。
D.小说两次写到“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之前的“对吼”变成后来的“对饮”,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化构成贯穿小说的线索。
【小题2】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题目是“对饮”,请赏析题目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胡忆红
中国上下五千午,形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統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恩,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毛笔,此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紜。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忐》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宇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为被”,制成毛笔。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饰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滿圆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在商代的一些器物上也可寻得些计毛笔的痕迹。
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也不一。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聿”,燕国叫“弗",蒸国叫“笔”。后来秦一統天下,“笔”的名宇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捉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元之际,天下大乱,宋宣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生计。湖州逐渐取代了立州,成为制笔中心,宣笔便湖笔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产名笔,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笔能甲天下。沈梦麟有诗描绘湖州一带家家制笔的景况:“山下人烟如井邑,家家蹲兔供文苑。”毛笔制作工艺也日趋成熟,由此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的理论总结性著作《考余事》。其由明代屠隆编著,详细叙述我国毛笔的发展历史、毛笔工艺以及历代制笔名家。在书中,屠隆捉出一款好的毛笔必须具有“四德”,即“尖、齐、圆、健”。“尖”指笔鋒,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刀切,无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无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力。“四德"俱备才是好笔。它也暗含文人学士应具有“仁、义、礼、智”四德。时至今日,“尖、齐、圆、健”这四大口诀,仍是评判优质毛笔的标准。
西汉扬雄称:“书,心画也。”虽然用笔技巧无外乎“皴、勾、勒、点”等,但毛笔之奇妙正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淫了七情六欲,饱蘸了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牝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定会伴随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下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紙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B.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读书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C.中国的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令人遗感的是后者巳淡出历史舞台。
D.当代四大笔指的是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毛笔在当今书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唐代,“宣笔”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那是因为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
B.“宣笔"被“湖笔”取代的原因:一是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二是宣州笔工为躲避战乱流亡湖州。
C.元末明初文学家沈梦麟的诗句“山下人烟如井邑,家家缚兔供文苑”生动地描绘了元代湖州一带家家制笔的景况。
D.《考槃余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的理论总结性著作,它详细叙述我国毛笔的发展历史、制笔工艺及历代制笔名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尽管秦将蒙恬造笔的说法《史记》等书籍上都有记载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B.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不一,燕国叫"弗”,秦国叫“笔";秦一统天下后,“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沿用至今。
C.毛笔“四德”,即“尖、齐、圆、健”,“四德”俱备才是好笔;时至今日,“四德”仍是评判毛笔优劣的标准。
D.虽然毛笔用笔技巧平淡,但其奇妙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淫七倩六欲,饱酯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融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