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绿叶上的雾气
飞鸟
刚过9点,夏村就像蒸了半天的笼屉,突然被打开,热气四散。七月的阳光干净又毒辣,箭般射下,发出破空的噗噗声。绿叶上升腾起闪烁的雾气。
春花望着绿叶上的雾气,感觉耳边隐隐响起一支曲子,曲调不很清晰,她断不准是当年庆民牵着她的手走进县城一家商场时,电器柜台传来清溪般音乐的曲调,还是大儿子结婚那天轰鸣的音响曲调,又像二儿子哼出的曲子。她又想,这曲子,很像孙子的第一声啼哭呢。
春花个子不高,圆脸盘,双颊被日头晒成黑红。她的眼睛很像她的名字,眼波有着春花的美好。嘴角微微上翘,含着无限笑意。庆民干巴瘦小,笑起来找不到眼睛。当年春花看上庆民,是因庆民下河救了俩小孩,春花认定庆民是真正的男子汉。
昨天春花和庆民微信聊天。庆民说:“花,不中就请人,八九亩地你自己咋忙过来?”春花说:“能忙过来。你吃好,不要挂念家,看你又瘦了。”庆民忙调整了角度,说:“哪瘦了,是手机的事?我让你种懒庄稼,你不听,嫌玉米、豆子收入少,非种辣椒和棉花,累垮了咋办,身体重要哩。”春花眼里有了泪。
庆民跟着老表在北京干室内装修,一天一百多块,管吃管住。
上大专的二儿子,暑假回来待两天就跟着同学去郑州干活挣钱了。二儿子说:“妈,你和爸不用操我的心,我自己挣钱办自己的事。”春花说:“小鹏,当父母的要一碗水端平,不想亏欠任何一个,你哥办事加上盖房子,约莫花了二十五六万。我和你爸得给你挣够这个数。”
春花把喷药筒子的盖子拧好,天太热了,剩下的两桶药,下午再打吧。她用手捶着腰站起来。热气暴雨般泻下来,天气预报说今天38呢。绿叶上的雾气愈加浓重了,幻化出千般光彩,熠熠闪烁。春花一阵眩晕,胸口也有些发闷。她慌忙坐下,拿起塑料水壶灌了几大口凉白开。心头松快些。她把喷药筒子放进辣椒丛,回家了。走几步,拖鞋袢子断了。她捡起来,看一会儿,从路边黄瓜架上解根铁丝,把袢子捆扎在鞋帮上。她想,等会儿上街买菜,顺便买双拖鞋。
给大儿子盖房娶媳妇落下小四万亏空,年前又给孙子办满月酒借了一万多。春花虽然欠着账,心里很满足很欢喜。这些都是快心事,都是喜庆事。再说,今年也能把账全还上。
大儿子在外面打工,春花住在他家。她进门,儿媳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和水果。春花很欣慰,儿媳长得好看,像大瓷娃娃,还孝顺,又给家里添了个顶梁柱。当初办事,亲家说:“成亲戚了,不瞎胡来,咱随大溜,楼房要有,换帖六万六,送好日子三万八,上车礼一万,小轿车买辆七八万的吧。”儿媳发话了:“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亲家瞪闺女一眼,张张嘴,塞进根烟。儿媳没过门就知道跟婆家亲,管事的回来一说,春花心里像灌了蜜糖。
春花问:“宝呢?”儿媳说:“妈,宝睡觉了。你歇歇,喝点饮料。要不还是你照顾孩子,我下地干活吧。”春花笑着说:“你的责任更大,照看好咱家的宝,就中了。”
春花推出电动车上街。儿媳忙拿两百块钱给她。春花推辞。儿媳硬塞给她,说:“咱娘俩现在一个锅,你上街就应该花我的钱。”多懂事的儿媳啊。春花的眼睛有些湿。
春花去超市买了菜,买了壶油,想着儿媳爱吃樱桃,又买了些樱桃。看小孩衣服好看,给孙子买了件小衣服,又买了顶小花帽。春花看看晌午了,忙骑上电动车回家。路两边的庄稼地落满白花花的阳光,绿叶上的雾气咝咝跳跃。她的脚一阵疼。停下看,铁丝扎肉里了。她忽然想起来,忘给自己买拖鞋了。她用力把铁丝头摁下去,穿上,寻思,回家用针线连缀,一定不会扎脚,还结实。
宝该醒了吧。她想起孙子,心头一阵战栗,加快了电动车速度。风迎面吹来,裹挟着绿叶上甜丝丝的雾。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夏的夏村天气异常炎热等情况,为下文的人物活动提供了自然背景。
B.小说第三段先是分别从个头、脸盘、双颊肤色、神情等角度刻画了春花的外貌特征,接着交代了春花看上丈夫的根本原因。
C.小说第九段写到“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旨在说明春花没过门的儿媳对大鹏的关爱。
D.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个性特点。故事生动感人,耐人寻味。语言既通俗易懂,又意蕴丰富。
【小题2】(小题2)小说中的春花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形象特征。
【小题3】(小题3)小说以“绿叶上的雾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2:3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论鲁迅早期文化思想中的革命精神

包忠文

鲁迅的文艺观,是他早期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他的文艺思想里,鲜明地贯穿着以思想革命来建设新思想,以文学革命来建设新文学的革命精神。

鲁迅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在进行启蒙主义宣传中的特殊意义。他以为:“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后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文学和科学都在揭示生治的真理,“启人生之秘机”,而文字是以“直语其事实法则”即形象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它虽然“缕析条分,理密不如学术”,但却有自己为科学所不能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文学可以使人们深入人生,不知不觉地经受其精神的感染。因此鲁迅认为文艺更便利于思想革命,促进社会改革。鲁迅在《世界旅行》的《辩言》中曾经说过,他的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就是想借着“小说”的特点,容易被人接受,来宣传其科学思想,以促进人民“破除迷信”、“改良思想”。

鲁迅认为文学是表现民族自觉的重要形式,必须传达战斗的思想内容。他在《摩罗诗力说》中说:“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人本以目拜伦,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人所不甚愉者悉入之。”撒旦即魔鬼,和上帝相对抗,是叛逆者的意思。鲁迅借此来说明拜伦、雪莱、裴多芬、普希金等的对旧社会的叛逆精神。鲁迅指出摩罗诗力的共同特点是:“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所以鲁迅所讲的摩罗诗力是表现了人民“争天拒俗”,反抗虚伪庸俗的理想,是表现了诗人“刚健抗拒破坏挑战”和爱国主义精神。鲁迅认为这种精神,很少表现在中国固有的文学中。就是像《楚辞》,也是“多芳菲凄恻之言,而反抗挑战,则终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鲁迅一再强调介绍外国反抗者的文学,正是为了抗击“无为”的文学。鲁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的文化遗产从来不妄自菲簿。他强调介绍外国文学,只是反映了鲁迅要求提高文学的战斗性、反抗性的观点,并不意味着鲁迅对民族遗产的一概否定。这方面的思想,和鲁迅当时向西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思想趋向有关,同时也和当时中国文人埋首古书,不求进取,深受古书毒害的现状有着密切关系。

鲁迅特别重视作家理想、热情对创作的特殊意义。他这时期的作品,且不说像《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那些直抒自己革命志向的作品,就是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也无不散发着他热爱民族,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独立自由的革命热情。比如鲁迅在《中国地质论》一文中先概述了中国地质之分布,接着勾画了满清政府和商人对帝国主义“摄服语韻”,不惜以领土主权奉送,以“博未来之圣主欢”的丑恶面目,同时描写了老百姓反抗帝国主义在祖国的土地上采掘矿藏的情景。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检;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这里强烈地表现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鲁迅当时写的其他一些介绍自然科学的论文中都渗透着这种思想热情。

显然,在早期的鲁迅文化艺术思想中,革命浪漫主义,为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主要特色。

【小题1】下列文字的表述与原文内容相吻合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文学是以形象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有着学说所不能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但缺少学说的分条缕析。
B.鲁迅认为世人对拜伦、雪莱等诗人身上反抗行为的不满,把他们归类为魔鬼,这是缺少民族自觉的愚昧表现。
C.鲁迅强调介绍外国文学,正是为了抗击中国的“无为”的文学,同时表达了他对民族遗产的否认态度
D.鲁迅认为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不拒绝外族人的赞叹、学习,但决不允许外族人探检、研究和觊觎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之所以翻译“科学小说”,正是因为把握了文学可以揭示生活的真理,容易被人接受,利于宣传思想的要旨。
B.鲁迅对《楚辞》的评议,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学缺少战斗精祌的批评,流露出自己要冲破传统桎梏,实现文学战斗要求的思想。
C.鲁迅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对当下中国文人行为表现的不满,另一方面认为西方的思想经验更有利于救国救民。
D.鲁迅的《中国地质论》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揭示了满清政府和商人卖国求荣的卑劣行为,表达了对老百姓觉醒反抗的肯定。
【小题3】鲁迅早期文艺思想里的革命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几年后被划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几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回忆初拾编辑行当时说:“一下班,许多有家的人都走了,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一面浏览李慈铭在京中的行踪,一面细阅其所读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各类杂书,并在有关处夹入纸条,预备第二天上班时抄录,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来吃。
20世纪80年代,学界有些冷清,傅璇琮先生却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中文译稿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乍暖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中国诗学大辞典》等皇皇巨著。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摘编自《南方都市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大多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主编的《学林漫录》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傅璇琮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原书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C.《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
D.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和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小题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可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会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傲,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热,低头一看,是一滴滚烫的老泪。鹞爷看着飘逝的风筝,多么困惑,多么茫然……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指出第一段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赏析。
【小题2】文中写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最大 “冤假错案”。从秦始皇到清宣统,明明两千年的专制王朝,硬被张冠李戴地定性为封建社会,致使天下以讹传讹,谬误流行至今。适时纠正这一错误,准确判断这两千年的性质,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何以长期停滞不前,而且可以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何谓封建?由《大英百科全书》可知,封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用于描述中世纪的西欧社会。在各种著作和研究中,这个词的含义不尽相同,最宽泛的定义涵盖了西欧中世纪全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关系,而最狭义的用法仅指具有贵族身份的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
定义无论宽窄,封君和封臣的契约关系为封建社会所特有,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实质。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或采邑,为封臣提供保护;作为交换,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以及承诺进贡、劳役和兵役等义务。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较为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
在中文文献中,“封建”一词经常被简化地拆解为封土建国或封爵建藩,建国或建藩准确地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实质——政权的逐级承包。西欧历史上大致有国王—诸侯—骑士的三级承包,日本为幕府—大名—武士,而中国的西周则是周天子—诸侯—大夫三个等级。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废封建,立郡县”,由皇帝直接派出郡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网系,统治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虽然郡守、县令在辖区内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却与昔日之诸侯不可同日而语,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权力的,以及由决定的权力性质。官员经皇帝授权进行统治,而诸侯则以承担义务换取治理权,前者为上下级的单向命令关系,而后者为双向的契约关系。简言之,官员的权力是皇帝给的,封臣的权力来自契约保障的权利。
至于历代皇朝所封的王、侯,除了少数几个朝代的初期如西汉、西晋和明朝,大多数仅有爵位和收入,而无实际的地方治理权,与封臣享有的权利相比,不啻天壤之别,史家称为虚封而非实封,虚就虚在只封爵而不建国。汉高祖刘邦实封同姓九国,结果吴王刘濞造反,汉景帝平乱撤藩,此后所封诸王又回复到虚位上。如此只封不建,岂可称为封建社会?
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学术界早已有共识。周谷城提出,从周武王灭商到秦统一,中国的政治是封建制度,之后变为统治于一尊的郡县制。瞿同祖研究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宗法、阶级和政治制度,认为周武王在全国建立了系统的封建组织,而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封建社会。钱穆在 《国史大纲》的引论中说:“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西汉诸王仅“衣租食税”而已,封邑内的治理,仍由国家委派官吏主持。钱穆又指出,秦以后的土地可自由买卖,地主和农民为经济契约关系,不似封建社会中地主即封君,佃户为依附封君的农奴。梁漱溟也以人身依附关系作为封建制的特征,在他看来,封建制仅存于周朝,秦汉之后,进入地主—自耕农经济和官僚政治。胡适称殷商西周为封建时代,秦汉以下为专制一尊主义时代。
(节选自许小年《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于描述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封建主义一词,其定义无论宽窄,都不适用于研究中国历史。
B.中文文献中的“封建”一词,指的是诸侯封土建国或者大夫的封爵建藩,政权的逐级承包是其实质所在。这一点与西欧日本有着根本的不同。
C.郡守、县令与诸侯、大夫都拥有巨大权力,但权力的性质和有着根本区别。前者的权力来自皇帝授予,后者的权力源自与封君的契约。
D.皇帝与官员的权力授受关系,致使皇帝的权力及官员的权益都要远大于契约关系的封君和封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把从秦到清的社会定性为封建社会是个错误,并指出纠正这个错误,对于理解中国长期停滞不前的历史原因和研究现实社会转型的意义。
B.文中将《大英百科全书》及其它西方著作对封建主义的定义,和中文文献对“封建”一词的简化拆解作了比较,说明两者描绘理解的封建社会大同小异,本质相近。
C.文章举少数几个朝代的初期如西汉、西晋、明朝的封侯,证明了从秦到清整体不能说是封建社会,但某些阶段还是恢复实行了封建主义制度的。
D.作者列举一些学者的研究,说明了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是学术界已有的共识,也恰好证明了文章开头“冤假错案”“以讹传讹”之说。
【小题3】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是学术界已有的共识,他们说出的理由如下,选出不当的一项
A.周武王建立的土地、宗法、阶级和政治制度在秦一统天下后就结束了。
B.殷商西周为封建时代,秦汉以下为专制一尊主义时代。
C.秦后中央一统,郡县递辖取代了世袭封君。
D.秦后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已由人身依附转化为经济契约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来,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19.49万人,313.20万人在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活跃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各个领域。8月19日《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简称《报告》)在京发布。

《报告》指出,海归群体认为留学收获达到预期值,与此前多数留学人员选择出国接受教育不同,近年留学人员选择出国不再以接受教育为主,而以丰富阅历、体验他国文化和生活为主。

《报告》还首次对海归群体留学前后的城市迁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聚焦国内“抢人大战”对留学生回国及城市选择的影响。《报告》指出,近三成留学生因国外的经济、政治或社会环境不利于发展选择回国,“北上广深”是海归首要目标城市;金融业就业比例占第一位,制造业就业比例有所上升;创业方面,30%的海归创业选择对口领域,运营成本高仍是创业最大困难。

(摘编自《<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在京发布》,《中国国情国力》2018年第9期)

材料二:

“海归潮”的出现是中国崛起的重要象征。我国日趋强大的综合国力显示出“人才磁铁”的效应。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为留学人员指明了方向;各地政府也为他们回国创业提供了很多便利,帮挟政策优惠且精准。在国家高度重视人才的背景下,一些留学生入选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良好的国内创业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家庭因素也是“海归潮”的重要拉力。由于新一代海归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团聚成为其回国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归湖”落实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使两代人保持了近距离的亲密,促进了代际团结。

未来5年,近几年出现的“海归潮”将更大,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拐点”,中国将从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但是,一些地方针对海归创业就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存在碎片化现象;部分现行留学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在用好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建设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一起用好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收获广义人才红利。

(摘编自穆光宗《“海归大潮”所为何来》,《人民论坛》2018年第1期)

材料三:

表1:海归样本就业满意度分布

抽样样本就业满意度

样本数量(个)

百分比(%)

满意

197

24.70

比较满意

294

36.80

一般

176

22.00

不太满意

84

10.50

不满意

48

6.00

合计

799

100.00

 

 

 

 

图1:2013-2017年海归行业去向统计

(选自臧梦璐《新一线城市成为留学归国人员新选择》,《光彩》2019年第2期

材料四:

研究生毕业回国的贾诩目前在北京工作,她表示不会考虑北京以外的地方。她认为留学回国人员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语言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就业期望会更高,作为世界500强等著名外企的聚集地,“北上广深”等城市与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期望比较合拍。与她一样选择留京的互联网精英李岩表示,“北上广深”等城市在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在薪资期待方面,由于留学人员在教育投资上远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在这些城市就业能够使他们尽快收回教育成本。

当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急速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如交通拥挤、高房价等问题,再加上竞争的愈发激烈,也有不少留学回国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杭州、成都、南京、西安等新一线城市。还有一部分海归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在一线城市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选择到新一线城市去。其中,高校教职人员及科研人员流动性较强。新一线城市的高校为吸引高端科研及高学历留学回国人员,在落户、职称、薪资待遇、住房、配偶安置等方面提供优惠奈件。对于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李岩来说,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政策对他的吸引力并不明显,“但一些大企业,比如腾讯、阿里、百度等,会在新一线城市设置一些很重要的部门和岗位,比如,阿里的蚂蚁、腾讯的游戏部门都在成都,都是薪资很高的岗位,但是这类岗位的招聘条件也很高,如果有机会进入这样的部门,我会考虑离开北京。”

(摘编自臧梦璐《新一线城市成为留学归国人员新选择》,《光彩》201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可知,海归群体虽然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但留学人员出国的主要目的已发生变化。
B.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六成左右的出国留学人员选择学成归国,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方针的作用,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象征。
C.图1所示的海归人员行业去向中,金融业高居首位,而制造业与高科技虽然占比接近,但海归行业去向走势大体呈反方向发展的特点。
D.从材料四来看,不少留学生已经不把“北上广深”作为回国就业的首选城市,新一线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在增强,这与其优惠的人才政策有一定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生子女归国就业,使父母老有所养,保持了代际亲密,既顾及到了家庭结构成全了现代孝道,又实现了人生价值,一举两得。
B.表1样本中海归对就业持满意及较满意态度的占六成以上,可见,国内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已有所改善,这对中国成为人才回流国也有促进作用。.
C.图1从侧面反映出了国内人才市场的潜在需求,建筑、非盈利组织、医疗、娱乐等行业人才需求量小,而制造、高科技、金融等行业则急需高端人才。
D.国外存在不利于留学生个人发展的环境、国内具有优越的就业条件等诸多因素,将使中国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变成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小题3】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简要概括提升海归人员就业创业满意度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