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殷墟随想
李丽红
我知道,这是一个遥远的王朝。
当我的脚跨进殷墟的大门,迈上门口的青石台阶的时候,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午后的天空,高而远,是安静的,淡淡的浅蓝,无所谓的蓝,无所谓的几片云,轻轻地、悠悠地飘着,太阳一如既往地照耀,万丈光芒像波浪一样无声地涌来,却不炽烈,说不清身上什么地方倒有一丝丝凉。
是不是阳光已经陈旧古老了?这还是三千年前照耀着殷的阳光吗?对于时间的河,三秒钟是一瞬,三千年也是,对于人类历史的河,三千年,确实够遥远了。此刻,当我慢慢靠近一段过去的时空,想起儿时趴在一口古井边上向下看的情景,井底的水是幽暗而沉静的,水缓慢而沉重地晃动,有夜的天空一样的黑光。历史的纵深就像那口井一样深邃、神秘、深不可测,它让我头晕目眩、无所适从。心里微微一颤,明白了那一丝凉的来处。这是一个遥远的王朝,遥远得让我无从把握,无以触摸了。
一千多年,一个王朝从诞生到灭亡,从辉煌到没落,有美丽的神话传说,也有金戈铁马的冰冷无情,有苦心孤诣的经营,也有骄奢淫逸的放纵。如今,这一切早已都烟消云散了,部族的厮杀归于沉寂,疆土的争持归于沉寂,王的威仪归于沉寂,后的美丽也归于沉寂。一个逶迤千年的王朝,在三千年后留下了什么?又能留下什么?
它留下了殷墟。今天,在一个晴朗的初夏午后,我就在这墟间,在殷墟的遗址上徜徉漫步,从南到东,从东到北,再从北到西,从殷墟博物馆到甲骨文碑林,从车马坑到墓葬群,再到妇好墓。风很柔情,丝丝缕缕,缠绕着我的脚步,所以脚步犹豫不决,裹挟着目光,所以目光游移不定。在一个王朝的碎片中,我不知道我会遇到什么,更不知道会错过什么,内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不是一座废墟,这是一个王朝的记忆,也是一个王朝的诉说。
我只有倾听。
青铜、兽骨、龟甲、玉饰、陶、兵器、墓葬……穿越了三千年的时光,每一个器物都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在幽暗的角落里,或忧郁,或喜悦,或呐喊,或叹息,幽幽地、悠悠地诉说。它们很遥远,但不陌生,更不意外。目光掠过,那些陶,那些青铜,玉饰,无一例外都有一个拗口的名字,我叫不上来,却都似曾相识,不说青铜和玉饰,只说这些陶,和我家储藏室里大大小小的罐子真是如出一模,这就叫一脉相承吧。但一脉相承的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当我注视着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字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幻觉,这些字是活着的,这时候的字是活着的,这时候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它们是太阳,是草,是花朵,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是潺潺流动的水,那么新鲜、生动,有色彩,有温度,亦有香味。在星星点点的历史碎片中间,人的意志好像进入了一个强大的磁场,能和过去的阳光、风、花香、水色奇异地揉和在一起。我站在那里出神,看着阳光投影在地上的字,不知道我是它的一部分,还是它是我的一部分。
只有源头的清冽与甘甜,才会有这样清淡、疏离,幽远的美。我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衔接,也懂得了融入。我相信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些在自己的生命里已经走远的东西,生命深处的,生命里最真实的,爱或诗歌。青铜的绿锈,玉的沉光,陶的泥土本色,也许现在能留存的,才是本来最应该具有的。
也只有沉默。
这是一个真实的王朝。它的真实是司母戊鼎。我被鼎的沉重、沉稳,鼎的坚不可摧,鼎的不可撼动所震慑。做为权力的象征,没有比它更形象了。它的真实是一枚鲜红的印章盖在纸上的一刹那。它不容置疑。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
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
是谁的诗?忘了,是哪个朝代的诗?忘了,但不用多说,无论是谁的,无论是哪个朝代的,这诗是我现在的心情,是我想像中殷商的模样,这诗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来自殷商的一股清流。
(选自《散文选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作者心情,为下文写“我”对股商的历史以及文化的理性思考作了铺垫。
B.作者在殷墟的遗址上徜徉,殷商时代蔚为大观的遗迹和文物令作者发思古之幽情,脚步变得犹豫,目光也游移不定。
C.作者引用“穆穆清风至”等诗句,形象而又诗意地表现了自己行走在版墟面对历史文明时的感受和心情,语言隽永,蕴藉深沉。
D.这篇文章名为“殷墟随想”,主要内容是对殷商时期社会生活情境的再现,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残骸的浓浓叹惋和留恋之情。
【小题2】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1)心里微微一颤,明白了那一丝凉的来处。
(2)它们很遥远,但不陌生,更不意外。
【小题3】作者面对殷墟采取了哪两种态度,为什么持这两种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4 05:0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目。
①关于“《诗》无达诂”的出生时域,今人颐易生先生持“前代说“,他认为:”所谓‘《诗》无达诂’,原来用来作为解释周《诗》的一个方法或原则。董仲舒既然说是‘所闻“。这话的而发明权当属前人,可能是指先秦时人而言。也就是说,‘《诗》无达诂’ 理论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他首先是根据春秋以来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外交场合中赋《诗》言志时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理论。”有董氏的所闻,就断定“《诗》无达诂”的发明权在前代,似有些唐突。这就完全排除了“同代说”的可能性。但将“《诗》无达诂”的命题与“闲情赋诗言志、断章取义”之风联系在一起,确实把握了二者在去向和经验的一致性的不刊之论。实际上宋人王应麟在其《困学纪闻》中早已将“《诗》无达诂”与先秦孟子的“以意逆志”相并列。“董子曰:‘《诗》无达诂’,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也。“尽管今天我们更多地看到孟子“以意逆志”论对作者之志的强调,但从尊重读者之意的角度出发,王氏的这种同等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推,“‘《诗》无达诂’说并非只是受到先秦思想家某种具体说法和观点的影响,而是由先秦两汉整个《诗》说语环境和传统所决定的。从春秋的“赋诗断章”、‘人无定诗,诗无定指’的诗学传统,到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荀子‘善为《诗》者不说’,《易传》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智谓之智’、庄子的‘意不可言传’,实际上,已经蕴含了重视文本阐释多义,重视阐释者积极主动参与作品意义构建的思想和观点。”这种意见我是非常认同的。
②在1992年10月举办的首次“《诗》无达诂”专题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对“《诗》无达诂”这一理论话语的产生的时间主要持两种看法,一是“前代说”。即认为“《诗》无达诂”因此先秦时期就已经普遍公认的、不言而喻的古训,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等可能就是这一命题的直接源头,董仲舒的贡献只在于将它明确地记载了下来。另一种看法则是“同代说”,即认定“《诗》无达诂”的原创者就是西汉董仲舒。是他将当代人们对《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的歧见风云的状况加以概括和总结,从理论上用非常简练明晰的话语形式,予以表达出来。检索《四库全书》,历代文献对“《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数十次称引,可以发现,他们都在引用的前面加上了,“董子曰”或“董仲舒曰”,这一理论阐述的产出者已经约定为董仲舒了。我认为,既然由于文献缺损而导致无法准确定论,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这一命题的出生时域上将问题复杂化。重要的也许不是“who”而是“what”和“why”。即“《诗》无达诂”的真实意蕴的理论取向,以及生成这一话题的钱袋积淀和后代影响。从上述我们列举的该问题的数个不同版本也可以看出,董事“所闻”中的内容并不是唯一的恒定的表述,有可能古人从当前的文献资料中确实看到过不同的形式,当然也可能是务必,错讹所致,但重要的是,所有的话语都表现出一致的理论蕴含和精神向度。因此,为了研究和表述的方便,我们姑且,将董仲舒定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总结者和提出者。而将先秦时期的相关理论和活动作为董事思想的前理解史,将后代的不同称引和表述作为该命题的效果史。这样才能厘清“《诗》无达诂”的学术演变过程,彰显其学术价值,同时也避开了上述作者的时域问题的无谓缠夹,而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命题本身的意义。
【小题1】(小题1)请为本文添加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无达诂出生时域探究
B.《诗》无达诂的“前代说”
C.董仲舒与《诗》无达诂的关联。
D.《诗》无达诂与众说纷纭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秉持 “《诗》无达诂”“前代说”的人认为,“《诗》无达诂”应在先秦时期就已被普遍认可,其直接源头可能是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等观点,颐易生先生即秉持此说,但其依据欠缺,便唐突定义,有失严谨。
B.王应麟在其《困学纪闻》中提出,虽然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更多的是对作者之志的强调,但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其实就是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C.为了厘清“《诗》无达诂”的学术演变过程,彰显他的学术价值,以及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命题本身的意义上,作者将“《诗》无达诂”的总结者和提出者定为董仲舒,将先秦时期的相关理论和活动定位前理解史,后代的称引和表述定义为效果史。
D.“《诗》无达诂” “同代说”认为这个理论的原创者就是董仲舒。正是董仲舒将当时对儒家经典的不同的意见加以总括,用简练明晰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历代文献对“《诗》无达诂”的称引都冠以“董子曰”“董仲舒曰”,可见历代将作者定为董仲舒以约定俗成。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颐易生的见解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他把“《诗》无达诂”和先秦的“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风气联系在一起,却是不能改易的正确想法。
B.“《诗》无达诂” 一说已经蕴涵了尊重读者之意,重视文本阐释的思想观点,读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作品建构。
C.作者认为更要关注“《诗》无达诂” 的真实的内在意义和理论取向,以及厘清生成这一话语的前代积淀和后代影响,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因文献缺失,而无法准确定位的出时域遇上。
D.由于某些原因,董仲舒对自己“所闻”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表述,但是不管怎样表述,他的理论蕴含和精神向度都是一致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汉字是书写汉语的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文化。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是依据“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造汉字的,所以“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内涵深邃的图 画”,记录了山川鸟兽、天地万物,以至民俗民风等。如“婚”字,最初写作“昏”。古 代社会男方娶亲习惯在黄昏或黑夜进行,所以作“昏”。后来为了与“黄昏”的意义区 别,加“女”旁为“婚”,专指结婚。分析汉字的组合过程,可以研究造字人在主观上对 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拼音文字无可比拟的。
(取材于《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喷嚏、饕餮、鳏寡、羸弱、逶迤、针砭时弊、沆瀣一气……”对于这些常用词,很多人可能会读,但是对于他的正确书写方式却无法确定。《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 被调查人群中 83%的人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手写汉字的机 会不多。
当今社会,“提笔忘字”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 令人担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冲击,是首要的因素。汉字是一种 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而电脑输入时,只要运用通行的拼音输入法, 就可以将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输入。当拼音取代书写,字的音、形、义的联系被割断, “提笔忘字”也就再所难免。
但是新技术的冲击绝非造成当下汉字窘境的惟一原因。客观地说,无论电脑怎么发 达,它也只是一种工具。把汉字书写危机归罪于电脑,无异于喝酒伤了肝归罪于杜康,走 路扭了脚归罪于马路。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 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而仅仅把汉 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汉字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 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
(取材于新浪网《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令人担忧》)
材料三:
十几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源自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 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都是最古老的文字。但是,能传承 3000 年以上的只有汉 字。伴随着灿烂的华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汉字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画 卷,更是中国精神的凝练。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依然活着,并且 通过汉字保持着中华文化的连续性。这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具有活力的证明。
要复兴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对母语的重视和认知是必不可少的。近年 来,“国学热”和“汉字书写热”呼应了这一文化潮流。而各类媒体也不时大声疾呼“回 来吧,被键盘吃掉的手写字”。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汉字英雄》大受 好评,这一切都是引起全民关注的好办法。
(取材于居欣如《文字的坚守》)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由于造字依据有一定共通性,从拼音文字中我们也不难找到汉字造字时所遵循的类似联想的机制。
B.材料二显示,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提笔忘字”现象普遍存在。
C.材料二表明,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不是新技术的冲击,而是我们缺乏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D.材料三显示,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依然活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汉字具有保持文化的连续性的作用。
【小题2】请以“传承汉字文化”为主题,为你所在班级设计一个“汉字文化”宣传活动。
要求:(1)过程清晰(2)活动丰富且有吸引力(3)对传承汉字文化有实际引导意义
【小题3】材料一中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内涵深邃的图画”,透过“昏”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古代社会黄昏时分嫁娶的场景。请你结合下面相关解说,从“采、休、明”中任选一个汉字,对其背后生活场景进行描写。
要求:(1)符合汉字含义,从汉字组合部件出发,展开描写(2)内容具体,描写生动(3)至少使用一种修辞(4)150 字左右
(采):(爪,用手摘)+ (果树),表示摘果。
《说文解字》:采,捋取也。
(休):(人)+  (木),表示一个在大树的枝叶之下休息。
《说文解字》:休,息止也。从人依木。
(明):(月)+ (窗),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亮夜里的房间。
《说文解字》:明,照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冬天的芭蕾
韩静霆
①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剔透的宫殿里了。
②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历历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画冰灯的美丽,言语显得何等乏力。“雪骨冰姿”似乎是可以入诗的,在这里不过是句大实话。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小巧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再说画它更是不易讨好。你只能用背景去反衬冰灯,它本身是无色的透明体。可是,当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日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光彩。
③赶到天暖了,冰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凝固的冬眠,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养了土壤,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④遗憾么?
⑤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鹤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不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似的,半点踪迹也不留。
⑥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觅到。
⑦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⑧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了;“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样的人却正在人们的怀念中获得永生。哦,说到人生,似乎扯远了。那么,朋友,你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并不能留住那乐声呀,但它永久地强化着你的灵魂;你看罢芭蕾舞剧《天鹅湖》,无法阻止帷幕下落,可它仍然在陶冶你的情操;你见过月夜悄然迸放的昙花吧?它拼着生命的全部孕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可你忘得掉吗?
⑨啊,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⑩是的,是温润的春天了,可我还是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它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假如能让我的生命全都换做青春,而寿命不得不缩减,我愿意。
【小题1】为本文划分段落,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小题2】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透明,结构细巧,如同珍珠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 ② 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
【小题4】第④段中“遗憾”指代什么?
【小题5】第⑦段中“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具体的体现是什么?
【小题6】第⑨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7】概括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冬的哈尔滨,当你看到冰灯时是不会感到寒冷的。
B.冰灯短暂而美丽的人生给作者留下了人生的遗憾。
C.本文对于冰灯的描述非常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文章还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生和生活。
D.本文围绕冰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表达作者对冰灯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小题9】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B.记叙文C.小说D.说明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