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中国电影:庄稼不敌毒品
①《白日焰火》拿到金熊奖以后,我随即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若是将《白日焰火》和《爸爸去哪儿》放在同一档期上映,其票房会怎样?更极端点,假设《白日焰火》本就默默无闻,又会如何?
②一部获得三大国际电影节肯定的电影,品质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但放在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里上映,可能获得的市场回报却远远不如一部甚至连电影都称不上的真人秀,中国电影,究竟是出了什么差池?
③其实这已经不是头一回,回想当年的《图雅的婚事》、《三峡好人》,艺术光芒灼目,国际好评如云,到了国内,产业和市场却均不待见,这已经不可能单单怪责到艺术家们的头上。
④同样一块地,种庄稼和种毒品,都可以获益,但是,理性的人肯定会抉择庄稼而不是毒品,因为他知道,毒品可能会带来短暂的巨大利润,但终究喂饱不了人的肚皮,能够活命的,终究是庄稼。
⑤同样的道理,只是换了块阵地。近三年来,中国的银幕数量几乎每年递增一倍,巨大的市场面前,几乎所有的片商都选择了急功近利和投机。无论是走山寨特效大片模式的《大闹天宫》,还是走“电视节目上银幕”路线的《爸爸去哪儿》,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屎屁尿”百试不爽的王晶式喜剧,都不过是烂片电影代表的缩影。但巨大的利润诱惑下,谁丝毫不动心?持续追问,催生这个畸形市场繁荣的源头竟然还是当前观众的观影习惯。
⑥由此可见,受众群的审美习性,实际上才是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而需要什么电影去带动观众们,而不是迎合观众,也是中国电影未来最大的课题。
⑦⑴那年代的观众能欣赏到各国优秀电影,而不仅仅是好莱坞大片一枝独秀,观众对好电影有追求和热情,优秀的电影才可以层出不穷,创作者们卯足了劲去创作优秀的作品。⑵但这种良性循环在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制度环境的保守,对敢说真话的影视文学之慢性扼杀而被迫中断,形成了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和文化的真空,以至于新世纪“娱乐至死”时代到来时,主流观众已经养成了对大片和雷剧的依赖。⑶当下中国普通观众对于电影的认识,已经沦落到分不清优劣,感官刺激至上,哭笑嬉闹就好,至于精神层面上更高的追求和智识上的愉悦,他们已经无动于衷。⑷且不和发达国家观众相比,就是较之80年代,现今的观众观影素质可谓没有进步,反而太多退步。
⑧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不能仅以“观众就是上帝”的简单断定去模糊复杂的行业属性,去搪塞行业上下的反思,去掩盖受众群别之分,培养观众健康的观影习惯和素质,比“分级制”和“废除电影审查”更为迫切。而国外探索出用扶持艺术电影和建设艺术院线的举措来提高引领观众口味的手段,行之有效。
⑨资本和片商对于电影,也应该深入了解和充分尊重,电影当然是一门产业,但它还兼具媒体属性和艺术品性。电影是视觉媒介中的大海,是视听产业链的金字塔尖,它是想象力和技术造梦的汇聚。正因为它具高度造梦的秉性,融技术工业和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属性,以及高投入高回报的商业特质,才使人类如痴如醉,将其列入“第八艺术”之列,电影创作的艺术理念和技术手段是带动整个视频行业的龙头,无数艺术家和工程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电影行业,方让这个行业的成果再反哺给电视和其他包括互联网视频等新兴行业,如果无视这点,反而用制造概念,炮制噱头等敛财投机的办法去伤害电影本体,终究也会波及伤害到整个视听商业链上的其他链条。
⑩《爸爸去哪儿》片方所创造的模式,实际潜伏着对电影行业莫大的杀伤力。悲观地看,这种无法归类于电影的“综艺电影栏目”一拥而上,必定会冲击到真正意义上制作的电影之上映,甚至影响整个中国电影格局。发达国家视听产业确实也是尽量整合终端,打通上下游环节,也就是如今部分中国片商和发行方鼓吹的“互联网思维”,但欧美日本现在的游戏和电视剧的制作水准可以说都是奔着电影的艺术和工业品质而去,人家是把电视做成电影,而在中国这个地盘上,电影非要逼成电视,这难道是中国电影在二十一世纪对电影的“全新发明”?
⑪说到底,《爸爸去哪儿》票房火爆的背后原因,是绝大部分片商都把中国电影市场作为一个短期的套利跳板来玩,逐利和洗钱成为了第一要务,品质和艺术追求却陪居末席。真正讲求艺术品质的片商则受制于现行审查制度和工业现状而举步维艰。
⑫而中国电影市场同样是中国电影品质萎靡不前的元凶之一,它被太多制约电影的幕后黑手干预,尤其是发行和排片,《爸爸去哪儿》的制片和宣传方这次玩命式地推广投入“挤压对手”,连《冰雪奇缘》这样世界范围内都属卖相奇佳的电影都被迫挤出了相当大的份额,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只会带动电影市场的整体沦陷。
⑬中国电影经过十余年的不断飞腾,实际上已经走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没有左右,只能上下。上则打磨电影独有的艺术品质带动观众品位的提高,进而带动商业环境的改善,从而真正睥睨群雄,正面抗衡好莱坞,下则以各种手段大赚快钱,消耗观众信任度,恶性循环,最终必定和中国目前的大部分产业一样,表面繁荣,但核心竞争力全无,危机到来时就颓然倒下甚至蒸发。
(作者:兰波,有删改)
【小题1】第⑫段中“劣币驱逐良币”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小题2】根据上下文,第⑦段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
⑴那年代的观众能欣赏到各国优秀电影,而不仅仅是好莱坞大片一枝独秀,观众对好电影有追求和热情,优秀的电影才可以层出不穷,创作者们卯足了劲去创作优秀的作品。
⑵但这种良性循环在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制度环境的保守,对敢说真话的影视文学之慢性扼杀而被迫中断,形成了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和文化的真空,以至于新世纪“娱乐至死”时代到来时,主流观众已经养成了对大片和雷剧的依赖。
⑶当下中国普通观众对于电影的认识,已经沦落到分不清优劣,感官刺激至上,哭笑嬉闹就好,至于精神层面上更高的追求和智识上的愉悦,他们已经无动于衷。
⑷且不和发达国家观众相比,就是较之80年代,现今的观众观影素质可谓没有进步,反而太多退步。
【小题3】下面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白日焰火》得益于荣获金熊奖,使得它目前在票房上能够与《爸爸去那儿》抗衡。 |
B.中国电影的票房与电影本身质量并无关系,其原因主要还是中国电影市场烂片过多。 |
C.中国电影从业者只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导致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畸形繁荣。 |
D.中国电影观众品位与市场环境若无切实改善,电影市场整体沦陷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
【小题4】根据你的理解,请给文章题目“庄稼不敌毒品”加个标点,并说明理由。
【小题5】概述中国电影的主要问题。
【小题6】2014年2月16日,中国电影终于凭《白日焰火》拿到了阔别八年之久的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熊奖。你是否认同作者当时提出的中国电影最大问题在于观众一说,请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