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炊烟
李汉荣
①有时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采猪草的山上,有时是在玩耍的河滩上,远远地,我们看见,村里的炊烟陆续飘起来了。
②那时,我们贪玩,也贪吃,炊烟撩拨起我们对饭食的向往,看见炊烟,就好像看见饭菜了。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
③看炊烟,距离远一些最好看。在高处看,尤其有意思。我们经常在山梁上远远地看。④那是杨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烟一出来就比别人家的高出好多。自明叔叔是远近有名的大个子,一米九,有人说两米。我有一次悄悄站在他的旁边,才挨着他的衣襟,还不到他的裤腰。自明叔叔摸摸我的头,慈祥地说,好好长,将来也是大个子。他的几个儿女都高,所以他们家的房门高,灶也盘得高,这样免得进门碰头,做饭弓腰;灶台高,烟囱也就高,不然烟抽不上去。每当村里炊烟升起,我们第一眼看见的准是他家的。我们就喊:高个子炊烟,高个子家快开饭了。那炊烟似乎也知道自己个子高,不能落后,在众多炊烟里它飘得最快最远,其他的炊烟都落在后面。自明叔叔家成分高,是地主,经常受欺负,事事都落在人后,他们家的炊烟总算在无人的天空跑在了前面。我暗暗为自明叔叔高兴,感慨天空的善良温厚。
⑤那慢腾腾、病怏怏的该是寡妇杨婶家的吧。人在地上没个依靠走不稳,炊烟在天上也是这样,无根无趣地晃悠着。她的炊烟起得晚,收得早,细细歪歪地升了一阵子就停了。我们知道,她又潦草地吃了一顿饭,潦草地过完了一天的生活。后来,她不到 50 岁就去世了,潦草地过完了一生。
⑥喜娃看见他家的炊烟了,今天肯定是他妈妈做饭。他爸爸做饭总是不耐烦,说蹲在灶神爷胳肢窝里急人,就不停地向灶膛塞柴火,还用吹火筒吹火。他不耐烦,火也不耐烦,几下子饭就焦了,喜娃没少吃他爸做的夹生饭。几次看见他家屋顶上急慌慌的炊烟,喜娃皱眉,糟了,又要吃夹生饭了。喜娃肯定今天是他妈妈做饭,他说,妈现在正往灶膛里慢慢添柴火哩:你看,那炊烟慢悠悠的,像妈说话一样,斯文地一字一字地说,说到要紧处,还停顿一下,然后继续慢慢说下去;看见那炊烟了么,也停顿了一下,显然有要紧事要做,是要蒸饭了,妈说文火做的饭香,好吃……你们看,那就是文火,冒的烟是文烟。喜娃妈是过去秀才家的女儿,读过古书,会背不少诗文,虽然日子紧,但还是讲究。我们就笑着说,这炊烟也有文化,也会咬文嚼字,在和老天爷商量学问呢。
⑦我看见我家的炊烟了,我们家在村边,离河不远。起风的时候,我家的炊烟在屋顶上转几个弯,迟疑一会儿,就出了村,飘过原野,随着风过了河,与对岸孙家湾的炊烟汇合。我就想,我们家烧的柴经常是父亲在孙家湾附近的山上割回来的,柴也想念自己的老家,想念自己的同伴,它变成烟也要回去,与同伴们再见一次面。不过,对于一个小孩子,炊烟的意义首先是一种招呼,是母亲轻轻挥动的白头巾,告诉她的孩子,该回家吃饭了。炊烟里飘着稻草的香味、麦秸的香味、松枝的香味、野蒿的香味、芦苇的香味。仔细嗅,还能嗅到妈妈手心里的汗味儿。
⑧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村庄上空那一道道炊烟,想起我和小伙伴站在山梁上看炊烟的情景。烟,一缕缕散了;人,一茬茬走了。我怀念过去的炊烟,怀念那些点燃灶火、扶起炊烟的人们:自明叔、寡妇婶、成娃妈、喜娃妈、我妈……
⑨那天,我回老家。我过了河,来到孙家湾。我走在田埂上,走在树林里,走在山坡上,那是我家炊烟经常要返回的地方,说不定,我脚下的泥土里,就藏着几十年前飘落的细小烟尘。
⑩人,活在世上,也是一缕炊烟,被命运之灶点燃,被岁月之风吹拂。到底在烹调什么,自己也未必清楚。别人看见的,只是那或浓或淡或直或弯的一缕,在屋顶,在天空,轻轻飘过。不管怎么说,炊烟升起来了,或者曾经升起过。生命路过的地方,总算都留下了各自的味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⑤⑥段对炊烟的描写,都是为了以物写人,用以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而第⑦段写我家的炊烟,则是以物拟人,借以表达故土情结和对同伴缱绻之情。
B.第⑤段中的“潦草”准确描摹出杨婶短暂的一生,既刻画了她身体的病态和生活的潦倒,又揭示了她命运的无助,表达了作者深切的追思与叹惋之情。
C.第⑨段,写我回老家,特地到孙家湾去,一方面是照应上文对自己家炊烟的描写,另一方面说明作者想在那里找到当年村落的烟尘。
D.第⑩段,由炊烟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无论有着怎样的生命轨迹,最终都会如同炊烟一样留下充满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的人生。
【小题2】请从修辞手法运用、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以“乡村炊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8 06:1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与一般观念不同,数学,其实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数学和任何其他学科不同,数学是任何科学所不可或缺的。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现代科学之所以成为现代科学,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是使自己数学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各个时代的总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是数学影响人类文化最突出之点。
②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在这本小书里可以看到许多被吸引到数学中来的人正是因为数学有这样的特点。例如说,欧几里得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为180°。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其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从希腊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数学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人们自然会要求在一切领域中都这样去做。正是因为这样,而且也仅仅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
③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从古希腊起,人们就有一个信念:冥冥之中最深处宇宙有一个伟大的、统一的、而且简单的设计图,这是一个数学设计图。
④数学的再一个特点是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从不担心否定自己,而是不断反思、不断批判自己,并且以此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它不断致力于分析自己的概念,分析自己的逻辑结构。它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概念、自己的方法能走多远?从希腊时代起,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即数(他是指自然数),可是遇到了无理数,后来的希腊人只好采用不可公度理论,因为弄不清,就干脆不讲无理数,而讨论一般的线段长。希腊人甚至不讲数,使希腊数学与其他民族——例如中国——相比呈现了缺点。但即令如此,也要保持高度严整,而不允许采取折衷主义的态度。历史终于证明,正是希腊人开辟了研究无理数系的道路。他们研究数学,却同时考虑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否存在。大家都说,数学最需要严格性,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严格性?大家都说,数学在证明一串串的定理,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证明?数学越发展,取得的成就越大,数学家就越要问自己的基础是不是巩固。越是在表面上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越要找出问题来。
⑤到了最后,数学开始怀疑起自己的整体,考虑自己的力量界限何在。大概是到了19世纪末年,数学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我真是一个没有矛盾的体系吗?我真正提供了完全可靠、确定无疑的知识吗?我自认为是在追求真理,可是‘真’究竟是指什么?我证明了某些对象的存在,或者说我无矛盾地创造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可是它们确实存在吗?如果我不能真正地把这些东西构造出来,又怎么知道它是存在的呢?我是不是一张空头支票,一张没有银行的支票呢?”
⑥总之,数学是一株参天大树,它向天空伸出自己的枝叶,吸收阳光。它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地,在它的树干上有越来越多的鸟巢,它为越来越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从越来越多的学科中吸取营养。它又把自己的根伸向越来越深的理性思维的土地中,使它越来越牢固地站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学是人类理性发展最高的成就之一。
⑦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学把理性思维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画线的词语“泽被天下”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2】请分析第②段中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一例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3】下列对第④段“折衷主义”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将研究宇宙的规律与发挥自己的力量融合在一起。
B.把古希腊数学理论与中国数学理论进行融会贯通。
C.在新的数学理论成立之前即便怀疑也先不否定自己。
D.在新的数学理论成立之前先融合之前已有数学理论。
【小题4】简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很有特点,请举例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中华大地,也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
B.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C.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D.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清晰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B.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
C.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
D.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B.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建构。
C.虽然***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
D.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的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最主要的原因是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C.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由做官是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寻。
B.①②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
C.③④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D.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即使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亦未必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
D.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做到了“仁者不忧”,是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无名指的哲学

①人的五指,大拇指最粗茁,也最有力,古称巨指,堪称形容得当。说它为五指之领军人物,当无疑问。当其他四指合拢,它单独挑起来的话,那就是无须说出口的“好”之赞美之意。若是大拇指翘起,伴之以伸出来的食指,则是OK的意思,由此可证凡大拇指出动,那就非可等闲视之的了。

②食指也不简单,食指和中指同时竖起,作“V”字状,那形象意味着“胜利”、“成功”。你的食指和他人的食指勾在一起,那就等于信誓旦旦的盟约。而当我们在***诗词中,读到“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之类的词句时,不用说,由谁来指点?由谁来挥斥?想来想去,少不了又是非食指不可的事。因此,五指之中,它的活动频率是最高的,它最忙碌,也最活跃。古人又云:“食指,啑盐指也”,这是见诸《证俗文》的解释。何谓“啑盐”?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尝咸淡,知味道。于是,食指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还代表着口福。所谓“食指动”、“食指大动”,就意味着一顿好吃喝,即将大饱口腹。因此,食指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③中指在五个指头里面,最突出,也最抢眼,总是走在最前面,总是领先别人一步,总是最先接触目标物,或者,总是最早到达目的地。因此,率众先行,势所必然,马首是瞻,众望所归,而生成一定的导向性质,这就是中指的优势所在了。

④说到无名指,便有点窝囊了。“无名”二字,便足以说明它之无可名之的特点和长处。虽然排行老四,比前不足,那是肯定的了,但是不是比后有余呢?还得两说着呢。别看无名指比小指高出一截,粗出一圈,但它缺乏小指的秀气和俏皮,又不具备小指的灵动和活络。小指虽处在五指之末,但它却具有异常的表现魅力。我们在舞台上看到艺人在做出兰花指的手势时,那画出来简直是勾魂摄魄的优美弧线,宛若惊鸿一瞥,令人遐想万千,那无声胜似有声的场面,古人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真是满台春色,出尽风头。对讲究风度的女性而言,纤纤玉手的“纤”,尤其要格外在意小指,很大程度上,她的气质是通过小指的娟秀和风雅才足以表现出来。

⑤如果我们试着浮想联翩一番,伸出来的这一只手上的五指构成现状,何尝不是当下中国文坛的一个缩影呢!

⑥那么,我们眼前的那些巨匠大腕,前辈重镇,当他们叱咤风云,笔写春秋,扛鼎文坛,领导潮流,不也如大拇指那样起到垂范作用吗?当那些此起彼伏的先锋人士,成功失败的实验作家,拥话语霸权,创新鲜文风,掀一时波澜,辟美学新境,不也如食指那样活跃在文坛之上,开风气之先吗?当那些唱主音调的中坚干将,奏进军曲的骄子,如日中天,势不可当时,不也如中指那样砥柱中流吗?至于那些才情蓬勃的少壮派,异军突起,路人侧目;那些稚莺试啼的80后,小荷尖角,先声夺人,不也如小指那样后来居上,预示着文坛明日之星的气韵吗?

⑦其实,构成文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是那些默默耕耘的大多数的文学人,没有他们构筑这片文学天地,高山未必见其高,大海未必显其大,没有这些无名的文学人在努力,在前进,那些有名的文学人也无从而来。固然,从无名到有名,不是一个必然成功的途径,而且,甚至是虚掷光阴的游戏。因此,我要赞扬的是这种无名指的哲学。他们固然期待成功,但他们也能忍受寂寞,而他们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甘于这种无名指式的默默奉献。低头撰写作品,抬头体验生活,埋头阅读书籍,扬头走向未来,这才是中国文学继往开来的生力军。没有无名指,手是不完美的,同样,没有广大的无名的文学从业者,文坛只有那几个人唱独脚戏,后继无人,也是相当冷清的。

⑧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做体检的时候,需要抽指血,做各项血液项目检查,通常都是从无名指刺出一滴血来。因为从无名指提取血液样本,是最安全的。而且无名指最可宝贵的一点,它不像食指那般好动,不像中指那样突兀,也不像小指那样娇气。由此可见,在这个世界上,有所长的同时,必有所短;同样,有所短的同时,必有所长。尤其在文学这个范畴里,长,未必总长,短,不一定总短,今日长,保不准明日会短,现在短,说不定将来会长。

⑨因此,休管他人长和短,只问笔下情和真,这大概就是无名指的哲学真谛了。踏踏实实,像无名指那样贡献出自己的一滴鲜红的血,写出与自己血肉相连的文字,那才是一件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情。

(原载《解放日报》作者李国文,有改动)

【小题1】“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出自***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开头三段行文思路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先分述后总括的结构。
B.第④段通过与小指对比,突出了无名指在五指中的尴尬处境。
C.作者借五指的不可或缺告诉我们,文坛中的各类人同样重要。
D.第⑧段谈抽血的体验,用意在于强调无名指具有宝贵的品格。
【小题3】“构成文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是那些默默耕耘的大多数的文学人,没有他们构筑这片文学天地,高山未必见其高,大海未必显其大,没有这些无名的文学人在努力,在前进,那些有名的文学人也无从而来。”这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的关系是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指名
文坛形象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小指

 
【小题5】第⑧段划线句的意思与俗语□□□□  □□□□相同。
【小题6】文章题为“无名指的哲学”,请概括无名指“哲学”的具体内涵。
【小题7】作者用一半的篇幅详细记写五指的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60字以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預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細化的预报。

网格化預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現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溫、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牧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 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 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 细

10天内基本要素逐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 动

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公里)与近海责任区(10公里)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资料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授入枝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格化预报,肢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C.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预报员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言。
E.四则材料虽然不同,有网站、有报纸,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最新科技成果、关心民生向题的社会责任感。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