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喊魂儿
近乡情更怯啊!他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家乡,面对亲人。
他躲在村外的小树林里,又渴又饿,双腿却像灌了铅似的,他没有勇气朝熟悉而又陌生的乡下老家再往前迈一步。直到月上东山,村子里灯火阑珊,人声寂灭,他才溜出小树林,一溜小跑地向村口的那处老宅走去,心扑通扑通直跳,和着田野里的蛙鸣。
突然,他惊了一下。揉揉犯困的眼,没错,老宅里洇着昏黄的灯光,木门洞开着,门框上倚着一个衰老干瘪的身形,他甚至看清了她满头的苍苍白发在夜风里如旗帜飘舞。
这个身影他太熟悉了呀!小时候他放学回家,工作后他休假回家,门框上总有那个雕塑一般的影像啊!他心里一热,快步上前,扶住了那尊衰迈的身体,哽噎着叫,娘!娘亲啊!老人高兴地连连应声,嗳,嗳。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三年了,俺日思夜梦,只怕见不着最后一面了。儿啊,俺硬撑着活到今天哩。
娘絮絮叨叨着,一边抚摸着他刚刚长出短发的脑袋,一边催促说,娘得知你今个回来,做了你最爱吃的大蒜炒腊肉,温在锅里呢,饿坏了吧?他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还咕咚咕咚地喝香菇鸡蛋汤。眼泪止不住地一颗颗地掉在汤钵里,溅起一朵朵小花。
他案发后,妻子断然和他离了婚,带着儿子改嫁,还把儿子的姓名都改了,为的是彻底和他撇清关系。他如今是举目无亲,只有眼前灯影里的这个白发老娘了啊!娘心疼地看着他,拍打着他的背,小声嘀咕,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别噎着。娘声音突然又大起来,吃完饭,娘给你喊魂。
他浑身猛地震颤了一下。
娘没文化,所以很迷信。小时候他有个头痛脑热,娘总是在临睡前给他喊魂,说他魂丢在外面了才会生病,只有娘才能把儿丢掉的魂喊回家,病就会好。娘站在门槛边,对着漆黑一团的野地里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边喊边像把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往屋里引。稍后娘坐在床前,让他站在对面,娘拍一下床铺,拍一下他的胸口,拉着悠悠长腔一声接一声地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
说也奇怪,要不了一两天,他的伤风感冒打摆子果然就好了。那时他觉得娘真了不起,像个女巫,不不,是个神医。
后来,他长大成人了,而且还成了不小的人物。古人说的,出有车,食有鱼,他认为太缺乏想象力了。
一次他回乡探母,为了给娘撑足面子,十几辆豪华小车前呼后拥着他衣锦还乡。乡亲们却一个个躲得远远的,看娘儿俩的眼神躲躲闪闪,却是怪怪的复杂。
娘不开笑脸,闷声让他将那帮闲人先打发走,然后娘严厉地说,儿啊!你的魂怕是丢了,娘来替你喊魂!魂不附体,迟早会有灾祸哩。他很不高兴地说,娘,别神神叨叨的,我身体好好的,丢了什么魂?说着,塞给老娘一沓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坐车走了。
第二天,他派来专车接娘去省里看病,他怀疑娘一个人太孤独了,弄不好憋出老年痴呆或精神病来。娘执意不肯,还让秘书如数捎回那沓子钱……
月光如水,夜色沉沉,娘开始给他喊魂了,拍一下床铺,拍一下他的胸口,苍老哀凄的声音在村子里传得很远很远,听得人揪心。
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娘喊着,喊着,嗓子越来越紧。他听着,听着,早已泣不成声。
他忍不住扑通跪地,求娘,娘!别再喊了。儿丢了的魂回来啦!再也不会丢啦!他突然发现娘没有声音了,抬眼看娘,娘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僵硬成了一尊雕像。他疯了似的抱紧娘,哭叫,娘啊!——娘!——
门口不知什么时候聚拢来越来越多的乡亲,他们齐声喊,狗子耶莫怕——家来哟!狗子耶莫怕——家来哟!
狗子是他的小名。山鸣谷应。泪光映着月光。
(原载《啄木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运用了动作、心理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他渴望回乡却没有勇气回去的心态,设置了悬念,为后文情节作了铺垫。
B.作者用他吃饭时“眼泪止不住地一颗颗地掉在汤钵里”的这细节,表现出了他的感动、愧疚和悔恨等复杂情感。
C.以乡亲们为他喊魂作结,体现了乡亲们对他的包容,更体现出对他能彻底悔悟好好做人的期待,升华了小说主题。
D.文末“娘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僵硬成了一尊雕像”运用了比喻手法,暗示母亲在儿子幡然醒悟的保证中溘然长逝的情景,照应了上文“硬撑着活到今天”的情节。
【小题2】文中有两次对母亲“喊魂儿”的细节描写,请分析两次“喊魂儿”中母亲的情感的异同。
【小题3】请分析画线句子“他浑身猛地震颤了一下”在文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3:1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通过“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要。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高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是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故土的眷念和对家园的依恋。唐代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如蔡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骡子不悲伤
刘川北
①无论怎么说,老旦都算得上芦草湾的名人。老旦跟人不亲,见了谁都是寡淡似水,老旦跟牲口亲。生产队的时候,老旦就是调教牲口的好手。生产队有一匹棕色的马驹,贪食任性,曾经在一个驾车的熟手的额头上啃过一口,留下一个月牙形的疤。老旦驯服这匹马驹,那样子威风凛凛,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反素日里萎蔫邋遢的老旦,鞭走如龙舞,鞭响如炸雷,几鞭子下去,马驹低下头去,认错的孩子似的听从管教。芦草湾人说一物降一物,老旦生来就是这些畜生的皇上爷。当然仅靠武力和威严还不够,老旦是实打实喜欢。
②后来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包产到户,老旦抓阄分得一头骡子。老旦美得很,老旦说,铜骡铁驴纸糊的马,骡子高大威猛耐力强,拉犁耙地两头牛也抵不过一头骡子。人们揶揄老旦讲,老旦,你有本事,弄个儿子出来,十头骡子也抵不上半个儿。老旦无儿,只有两个丫头。老旦就脸红羞怯了。转瞬又嘿嘿一笑,一脸子的满不在乎。
③有了骡子,麦收时拉麦捆子,轧场,骡子替人受了罪受了苦。秋收玉米,收芝麻,收大豆,起地瓜,往大田里拉粪肥,闲了,就出去拉脚。有一年天冷,骡子病了,老旦把骡子牵到睡人的正屋,让骡子跟人吃跟人睡,两个丫头闻不过骚味,抱着铺盖在邻居家过年。过年,老伴把第一碗饺子敬了神,饺子凉了,端回来,人再吃;老旦把第一碗饺子给了骡子,老旦的饺子有去无回。
④老旦身上发烧,不肯歇息,扛着,去城里拉木料。老旦以为找个清净地喝两盅,烧也就退了。回来的路上,老旦抱着鞭子,从车辕头滚到沟里,不省人事。骡子拉着木料跑回芦草湾,顶开老旦家的木门,用蹄子刨地。骡子救了老旦的命。老旦说,牲口也通人性,你把它当人看,它记着你的好。
⑤老旦的骡子误食了老鼠药,死了。老旦把骡子埋在了地头。老旦的脸阴了一个月,常常袖着手,在地头发呆。这时候,村里的牲口已经销声匿迹,播种机,收割机,旋耕机,机器一统天下。老旦对女儿老伴说,他想再买一头骡子。老旦得手了最后一头骡子,一头和老旦一样老掉牙的骡子。谁也拗不过老旦,就当孝顺老人买了一头宠物吧。老旦成天没事,牵着缰绳,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在野地里转。
⑥老旦进了城。他的老伴偏瘫,伺候不了老旦了,老旦也切实地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再不似当年,虎虎生威。老伴进了城,由女儿精心照料,老旦孤零零一个人在众人的劝说下也离开了芦草湾。老旦的旧房子塌了,院子也深,夏天雨季一来,成了池塘。老旦把最后一头骡子卖了,临行前,给骡子洗了澡,骡子也懂事似的一脸忧戚,淌下老泪。老旦知道女儿欺骗他,骡子除了进汤锅,不会有人养它。
⑦老旦的女儿和我住一个小区,她对我说,你写写我父亲吧。我找到老旦,说明缘由。老旦核桃皮般的脸抽搐着,摆着手,深埋下头,一句话也不说,喑哑的哭泣被飞沙打磨着断断续续漫开来。
⑧城里多了一个不合拍的老旦。别人打太极,抖空竹,舞剑,跳健身操……老旦一个人推着三轮车,拣塑料瓶子易拉罐,累了,就到护城河边坐坐。老旦的三轮车后车厢外画着骡子的头像,大字不识的老旦把一头骡子画得惟妙惟肖。老旦画的骡子,恬淡宁静,没有一点悲伤之色。这时候,河里的水缓缓流动,把映在河里的云朵也流走了,老人虾着身子,在弥漫的雾气里,成了模糊的剪影。
(选自刘川北《乡关何处(小说二题)》)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老旦与两头骡子的故事,看似恬淡的笔调中饱含深情,充满着浓浓的怀旧情绪。
B.第①段,用侧面烘托、比喻、对比等手法写出了老旦驯服贪食任性的马驹时的威风凛凛。
C.老旦的女儿欺骗了父亲,把骡子做成了汤锅,这一情节表现出了作者对人性阴暗的嘲讽。
D.第⑦段“我”的介入,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的感觉,也使老旦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小题2】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老旦”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正琛(慢粒患者):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格列卫原研药价格最高,一盒售价两万四,但在韩国,只要不到9000元人民币。在韩国,药品监管部门、医保部门会出面谈判价格:而在我们国家,制药公司报一个离岸价,再加上关税、增值税、层层经销商要赚的钱,就成了最终售价。因此,让进口抗癌药尽快纳入医保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我国现在的医保名录里,有许多营养药、辅助药,它们占据了大量的医保资金,救命药却迟迟无法进入。今年,国家宣布对进口药实施零关税。可关税只占进口药最终药价的4%,影响很小。
(摘编自《中国的进口抗癌药,为什么全世界最贵?》,《人物》2018年7月9日)
材料二
经过3个多月的谈判,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与平均零售价相比,谈判药品的支付标准平均降幅达567%,将极大减轻国内肿瘤患者的用药负担,下一步将确保11月底前开始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医生用药的指导,保障抗癌药的采购和合理使用,确保药品进得了医院,患者可以买到。”国家医保局医疗组牵头人熊先军说。
他进一步解释说,从企业角度看,下一步最应该做的是加大供应,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从动机上看,也不会断供。
(摘编自《17种抗癌药入医保,民众买得到吗?》,“中国新闻网”2018年10月12日)
材料三
为何零关税新規的“反射弧”还没有传导到终端?中国药科大学研究员颜建周说,终端药价变化“慢半拍”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比如,国内市场中已经库存了一定量的进口抗癌药品,这部分药品并没有受到降税政策的影响。
颜建周冋时指出,药品价格受多方因素影响,如研发和生产成本、原辅材料价格、市场供求关系等,降税政策出台后,企业会综合考虑决定药品的市场价格。此外,药品集中采购和医保支付标准也未到调整周期。
颜建周建议,进一步完善医药产业政策环境,提高创新药物和高品质仿制药的研发、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药品可及性,在实现对部分进口抗癌药临床替代的同时,缓解进口药短缺的困境,减轻居民就医负担。
(摘编自《抗癌药零关税“反射弧”何时传导到终端》,《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6月28日)
材料四:
“在免疫治疗的两个主要方面,中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介绍,“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国外上市了两年左右,我国药审部门已经接受了国内药企的新药申请;而在细胞免疫治疗方面,我国也开始得非常早,可能最多的临床研究是在中国进行的。”沈琳坦言,我国免疫治疗跟国外的差距是有的,但不像创新药物研发的差距那么大,几乎处于“并跑”状态。
与此同时,免疫治疗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可能在县医院就能注射到免疫治疗药物,但后续的疗效评估、方案调整和不良反应的监控和管理却需要格外专业的知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博士表示担忧,免疫治疗人才资源的储备不足,可能使得患者难以获得应有的疗效。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沈琳提出应优化肿瘤专科医师培训方案,让患者在不同的医疗机构都能享受到同等质量的肿瘤治疗服务,
(摘编自《免疫治疗研制适合中国的抗癌药》,《科技日报》2018年3月8日)
(注)①格列卫: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等癌症的药物,原硏国为瑞士。②反射弧:原为医学名词,借喻“反应缓慢”。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平均降幅达56.7%的支付标准:这两项举措的落实,将极大地减轻肿瘤患者的用药负担。
B.在零关税新规执行前,国内市场已经库存了一定量的进口抗脑药,对于当下终端药价“慢半拍”的态势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C.鼓励国产抗癌药的创新和研发,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药品可及性,从而缓解进口药短缺的现实困境,减轻广大民众的就医负担。
D.相对于我国免疫治疗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免疫治疗人才的储备不足与不均衡,可能使得患者难以获得应有的疗效与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进口抗癌药之所以全世界最贵,与制药公司报价高、商业利润大等因素有关,与营养药等占据大量医保资金未必无关。
B.我国对抗癌药的政策协调不仅可以在国内的医保、供应等方面有所作为,还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由政府与国外企业谈判。
C.抗癌药能否真正惠及民众,一方面受到成本、价格、供求关系等市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家的政策调整息息相关。
D.由于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我国与技术领先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现阶段发展“免疫疗法”不失为一条可供选择的抗癌途径。
【小题3】为使抗癌药更好地惠及民众,患者刘正琛、官员熊先军、专家颜建周等三方主张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所以诗人在艺术表现上是无能的。
B.从“无”到“有”是诗美体验产生的过程,而诗歌创作的过程则是从“有”到 “无”。
C.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这样才使诗歌富有暗示性。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无”才是真“有”,诗中没有言说的,往往是诗人想要表达的。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绚烂之极的平淡。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但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必得一番艰苦锤炼的功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一斋诗说》认为文理能通、修饰能工是初学诗和未成家的诗人之诗,而最高妙的诗不止于通与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人从“有”到“无”,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无”外去寻找“有”的诗意之美。
C.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经过苦心锤炼,却没有留下人工的痕迹,这是“大巧若拙”的典范。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是一种“拙”,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葵花朵朵

刘学刚

①葵花,不在城市里生长。

②城市里,只栽种脚手架混凝土,还有高跟鞋和红绿灯。

③饱满的葵花籽是城市的,它们很气派地站在大超市的柜台上,期待-双红唇烈焰般地亲吻。

④低头是民间,仰首是长天。葵花依恋土地,它的唯一的低垂的头,不停地诉说着秋实的赤诚。葵花是我们举手即可触摸的天空,而远在葵花之上,那一轮流转的金黄,不过是更高的花朵,晨开昏谢。谦卑的葵花、热烈的葵花,是茫茫黄土的太阳,从早春到深秋,一直伴随着农事而荣而枯。

⑤田垄上,沟渠边,篱笆旁,随便一处地方,都有葵花在生长。葵花,在农忙季节里灿烂着。在乡间,随处可见它们游动的身影。天刚放亮,早有几棵站在日间地头察看庄稼的长势,抬头就是一脸的阳光。畦埂上的那些,长得特别高大强壮,看起来更像一群“锄禾日当午”的汉子,拄着锄把,擦去汗水,看看头顶的烈日是不是又毒了几分,这样,能晒死地里的杂草,免得再糟蹋禾苗。许是常在井台旁转悠的缘故,村头莱园里的三两株,叶子尤为青翠,晚炊里,那该是母亲手搭的凉棚吧?

⑥在葵花的注视下,我们点点长大。每每抬头仰望,总能看见张灿烂的笑脸,读不出它的一丝忧伤,也听不到它哪怕极细微的叹息。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些些籽粒,被葵花高举在头顶,眼睛只注意了远方的风景。这情形,极像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晚上还驮着我去大队的场院里看电影。就为电影的画面看得再仔细一些,我骑在父亲的头上,双腿夹住他的脖子,他抓紧了我的小手,仿佛只有这样才牢靠些,才成为父亲身体的一部分。那时节,放映场上最神气的我,除了偶尔感觉到父亲肩膀的宽阔、身体的温热之外,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葵花,承受着生活的重负而又了无抱怨。

⑦总是在葵花灿烂的季节,我们一次次远走他乡。黑黑的籽粒成熟,太阳消失了,只有枯萎的葵盘,像一张沧桑的脸。去年冬天,我把一个葵盘带回我蜗居的城市,供在我的书房。有天,三岁的女儿问我,爸爸,等我长大了,你会怎样呢?我会老的,模样就像这个葵盘。爸爸,我不要长大!我不要长大!我鼻子陡地一酸,硬是把泪水咽回肚里,然后一脸的阳光,遍遍对女儿教唱“葵花朵朵向太阳”。她,是葵花的后代,她应该保持一颗“向阳心”。

⑧土地太辽阔了,黄色一铺千里。葵花,是站起来的土地。它浓得化不开的色彩,正是从土地上一点一滴地积攒起来的。

⑨葵花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葵花,注定是黄天厚土的太阳,它每一朵花瓣上都闪耀着农人的光荣与梦想。

(选自(《安静的勇气》)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到城市里的脚手架和高跟鞋,是为了与葵花喜爱的生长环境作对比,为表现葵花的本性做铺垫。
B.“那一轮流转的金黄,不过是更高的花朵”,作者将太阳比作葵花,是为了表现太阳光辉灿烂的特点。
C.文章第六段,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葵花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葵花灿烂、向阳、负重力强的特点。
D.文章表现了“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父亲宠爱“我”、呵护“我”,而“我”因为年幼并不是很能体会父亲的辛苦。
【小题2】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本文题目“葵花朵朵”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