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屠夫老六
黄小邪
老六原是不想做屠夫的,他想当个教书先生。哪知书没念两年,病入膏肓的老爹就将六个儿子相继唤到病榻前。老爹不想让传了几辈的手艺就这样丢了。可不等老爷子讲完,其他五个弟兄就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老六孝顺,爹由来最疼他,这事自然就落到他头上。
老六第一次拿起屠刀,是在村长娘大寿前一天。那天一早,男人们就将一头大肥猪捉住捆在案子上,老六灌了一盅烧酒算是壮胆,他学着爹生前的样子,一步一挪走向案前,闭闭眼,用力将尖刀往猪脖子捅去。登时,鲜血殷红直冲而出,伴随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嚎,那头肥猪开始疯狂地狂扭动身子,血溅了老六一身,他猛地一颤,后退几步,将屠刀扔出几米远,转身就要跑,几个汉子见势,架起老六的胳膊,把他往猪面前送,又强行将屠刀塞入老六手中。老六极力挣脱开几个汉子,扔下刀,疯了般奔往墙角掩面大哭。
老六第一次操屠刀,以那样惊心动魄的失败而告终。
那天夜里老六梦见死去的爹。他说:“爹,我觉得我不适合做屠夫。那猪看得我心慌。”爹说:“你这傻孩子,猪本是凡间一碗菜!你不杀,自有他人杀。”
说来奇怪,自爹托梦后,老六渐渐不再犯怵。一次次给猪开膛破肚,心、肝、肺拿在手里也不觉得恶心,清洗大、小肠,剁骨剔肉,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老六很快适应了这门手艺,这手艺养活了老六和他娘。
人总笑老六:看你生得慈眉善目,如何做起这屠宰行当?老六笑而不答。后来,渐渐就没人再问起这些。老六人缘极好,平日乡邻见面都得尊称一声“老六哥”。
没几年,老六娘过世,老六娶妻生子,老六妻随娘信佛,从不杀生。
又有人笑老六妻:你不杀生,咋跟你婆婆一个样,偏挑了个屠夫呢?她只笑笑。老六每次抡起屠刀前,妻总是默默点上三炷香。老六呢,嘴里不忘念叨:“猪呀猪,我爹说你是凡间一碗菜。莫怪莫怪!”猪好像也通了人性,到了老六手里,吼几声便由他宰割。
“你不愿意我杀猪?”老六问妻。
“不愿意咋整?你有你的难处!”妻答。
老六自家后院拴着一大一小两只羊,那母羊是早些年娘舅家送来给娘补身子的。那年娘一场大病,半年滴米不进,得亏这羊奶续命。如今虽说娘已不在人世,但羊还在后院拴着。老六谨记娘的话,这羊对他们家有恩,不能杀。
可眼下小儿染上恶疾,大夫开的药方得用鲜羊肝做药引。老六愁了,这正赶上饥荒哪里去弄鲜羊肝。看着日渐消瘦的小儿,老六心里不是滋味,他想起后院拴的两只羊。“这大的对我娘有恩不能杀,小的总能杀吧?”老六自言自语别上刀。
刚要抓起羊角,小儿立在身后。“爹,你咋啥都杀呢,你答应过奶奶不杀羊。”老六叹气,扔下刀。老六在院外踱来踱去,眼看已天黑,小儿愣是抱着那两只羊不放。
小儿眼窝深陷,老六心疼极了。他和妻商量一番后,趁小儿睡着打着手电折回后院,哪知小儿听见动静猛地坐起身。
“爹,是不是我的病好了你就不杀羊?”
见老六点头,他又说:“爹,那小羊仔腿受了伤,一天没吃东西了,你明天能找大夫给它治治吗。”
老六喉头一阵发痒,不知如何回答,只知眼下小儿身体要紧。这一宿小子愣是没合眼,抱着老六说什么也不让他往羊圈去。老六暗自思忖,等天一亮就把那羊仔给杀了,小儿的病不能再拖。
第二天小儿比老六起得更早,红扑扑的小脸蛋突然有了光泽。“爹,我感觉我的病好了!”小儿倚在羊圈边护着。
老六伸手往小儿额头探去,滚烫:“瞎说!”
“爹,咱不杀羊好吗?”小儿“噗通”一声跪在老六跟前。老六的心猛地一颤。
老六不言语,吧嗒吧嗒坐在地上抽旱烟。
那天深夜,老六默默跪在爹的灵位前,自言自语一宿没合眼。
后来,老六竟改行,当起了兽医。小儿的像,就挂在他兽医所后墙上,是小儿六岁的样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六为了不违背父亲的遗愿,继承父业做了屠夫,娘死后他谨记娘的话,不杀对家里有恩的羊,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孝顺。
B.作品生动具体地将老六杀猪与杀羊的过程呈现给读者,两次宰杀体现了老六作为“屠夫“的特征,一实一虚,相互映衬。
C.屠夫和兽医原本是性质截然相反的职业,在小说主人公的身上却完成了这种转换,背后原因令人动
容,耐人寻味。
D.小说以”小儿的像,就挂在他兽医所后墙上……”结尾,既照应上文,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小题2】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篇小说中就存在多处矛盾冲突,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中的老六小儿虽着墨不多,却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3:09: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家迟子建访谈(节选)
彭程
2007年,迟子建以她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得第四节鲁迅文学奖,这已是她第三次获得该奖项。
记者:你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开篇这个既像诗歌般凄楚又像偈子般透彻的句子为读者打开了一条通往苦界的羊肠小路,同时为小说的叙述风格奠定了一种冷静而哀婉的基调。请问,你是怎么找到这种基调的?
迟子建:灾难来临,人的本能是拒绝。可有些灾难(或可称为“意外”)是不能拒绝的,因为那是命运。最初听到爱人遭遇车祸的消息,我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放下电话,我跺了一下脚,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我想这样残忍的事情降临到我头上,我一定是“有罪”的。可我是“无罪”的。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我一直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与人为善。我踏踏实实写我的作品,知足地过着温暖的小日子,从未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何罪之有?我委屈,放声大哭。
吞咽痛苦这枚苦果,是艰难的。我所经历的那一切,我都没勇气回顾。总之,心灰意冷,身心俱疲。我不敢出门,不愿意见阳光,尤其怕见到熟人,那些安慰的话语,都让我无法承受。我在写作中逃避,而事实证明,写作拯救了我。在写作中,我获得了新生。因为我突然觉得,有一个世界,我想象的世界,它没有背弃我,我可以用笔构建一个世界,来安慰我。我经历痛苦的那个时期,中国频频发生矿难,看着电视上女人们那一张张悲伤欲绝的脸,我体味和理解着她们的痛苦,并且探究着造成这“不幸”的缘由。我明白了,我经历的灾难,是命运的;而她们经历的灾难,人为的成分更多,这是更大的不幸。
记者:这几年,朋友们极少提及你丈夫遭遇车祸的事情,怕惹你伤心。在这篇小说中,你详细地描述了魔术师遭遇车祸之后未亡人的痛苦,这使小说中的叙述者具有与你本人相似的身份与体验。是什么使你直面难以释怀的痛苦回忆?你在叙述者身上投下了多少个人经验与内心体验的双重幻影?这部小说是否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小说?叙述者或者你本人如何通过接触更为深广的痛苦而使自己从个人痛苦中得以解脱?
迟子建:写作《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其实是想给个人伤痛找一个排遣的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是一篇“漫长的悼词”,具有你说的“自我救赎”的意味。开始写它的时候,是极其痛苦的,因为那等于又一次挑开了伤口,让它滴血。不过随着小说的推进,这个伤口在慢慢地“结痂”,因为“众生”的苦难使个人的痛苦变弱了。个人一旦变小了,世界就大了。相反,一旦把个人看得过重,世界就变小了。一个人要想真正融入世界中,一定要把自己变得小一些,最好小得如一粒微尘,这样,世界才能升腾起来。就这样,我的足迹所到之处,我都看到了无处不在的苦难,也看到了苦难中的温暖和柔情。我用笔惊喜地描摹着我看到的这一切,从中获得了一种“大解脱”。只有解脱了的我,才会放松下来,才会对往昔的岁月无怨无悔。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篇第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想要封闭自己,把忧伤留在心底的痛苦之情。
B.迟子建认为矿难的受害者经历的灾难是人为的,因此她觉得那些矿难遇难者家属比自己更为不幸。
C.“自我救赎”的意思是自己拯救自己,迟子建通过小说找到了排遣痛苦的出口,让自己获得了一种解脱。
D.迟子建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一篇“漫长的悼词”,是说这篇小说是对她过去的人生不幸的悼念。
E. 在这篇访谈中,记者紧紧围绕作家的个人不幸与作品表达之间的关系提问,挖掘出了作家的创作动机、情感历程和写作技巧。
【小题2】哪些因素使迟子建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找到了冷静而哀婉的基调?
【小题3】面对人生中的苦难,迟子建是如何获得解脱的?请分点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骤雨中的阳光

莫树材

“大暑天,孩儿脸,说变就变。”这话一点不假,刚才还是万里晴空,骄阳似火。突然一片乌云飘过来,火辣辣的太阳往云里一躲,刹那间,“哗啦”一声,像烧红的铁锅被撒了盐,铜钱大的雨点密密实实,没头没脑地掷下来。街上先是飞起一片白茫茫的水粉,继而满街开满了杯口大的水花,最后变成了湍急的小溪,行人、车辆和楼房都给笼罩在雨幕中。

这就是我们南方夏天特有的“急风骤雨”——白撞雨。

我和几个学徒工下班途中,给白撞雨赶到骑楼底下来了,我们倚着栏杆,百无聊赖地望着雨幕中的街景出神。

突然,身旁的小张不住地用胳膊肘推我,我望了望他,他双眉一挑,下颌一扬,随后向脑后一甩。我回头一看,一个女兵站在我背后,她也给白撞雨赶到骑楼底下来了。她20岁上下,草绿色的无沿帽,草绿色的军上衣,黑色的短裙,雪白的袜子和半高跟鞋,肩上佩戴部队文工团的绶带。这时,她正扑闪着那双丹凤眼,用雪白的纸巾擦一本书上的水珠,然后甩了甩裙子,跺了跺脚,也站到栏杆边来了。刚站好位置,便打开刚擦干净封面的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

我连忙回过头,趁势往同伴那边挪了挪。

“挤什么呀,机会难逢哩,往那边靠才对呀!”小张边说边把我往女兵那边挤,我连忙握紧栏杆,站稳马步。

“好在这场白撞雨,要不,师兄哪有这份艳福。”那边,小李边说边对我挤眉弄眼。

“人家可不比我们,连避雨的时间也在看书学习,惜时如金呢!”小陈说起风凉话来了。

“大概在看什么八卦杂志吧,还不是跟我们一样无聊!”小黄阴阳怪气地搭上腔。

这时,从街口那边走来一个打着黑伞的老人,雨点沿着伞沿成串成串地淌下来,把身后衣服打湿了,可他一点也不在乎,依然高一脚低一脚地踏着水荡往前走。我和同伴的视线一下子都集中在他身上。老人60多岁了,穿着黑衣黑裤,肥大的裤脚给雨水打湿了,吧嗒吧嗒响。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把老人的雨伞吹得反转过去,成了一个大漏斗,老人忙去护伞,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倒在淌水的大街上。我和同伴们大声哄笑,小黄大声说:“老家伙无自知之明,那么大年纪了还跟大雨斗,活该!”

旁边那个女兵被我们的哄笑声惊动了,她诧异地望了望我们,然后随着我们的视线向街中间望去。只见她“呵”了一声,把手上的书往我手里一塞,钻过栏杆冲进雨中,向老人跌倒的地方跑去。我看了看手上的书,原来是一本《电大语文》。只见女兵先把老人扶起来,然后回转身,拾起那把在水荡里打转的黑伞,接着扶着老人向我们走来。

我们连忙迎上去,帮着女兵把老人扶到骑楼底下。刚才还在笑话老人“活该”的小黄突然尖声叫起来:“爷爷,爷爷!怎么下雨天还跑出来逛街!”小黄告诉我们,他爷爷老年痴呆,每天都要出来逛街,却经常迷路,他家人只好让他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家人的电话地址。我帮着小黄把他爷爷的湿衣服脱下来,果然脖子上挂着一块铭牌。小黄把工作服脱下来,让爷爷穿上,然后对扭转身去的女兵说:“解放军同志,谢谢你救了我爷爷!”

“不用谢,尊老敬老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

白撞雨来得急,去得也急,就像谁把空中的闸门一关,滴水不漏。天放晴了,大街上又热闹起来,人们从店铺、商场、骑楼底走出来,一下子把大街塞得满满的。

我们正扶着老人向前走,小张拍拍我的肩头,说:“师兄,还不快把书还给人家!”我恍然大悟,连忙把《电大语文》还给女兵。女兵接过书,扯了扯绷紧的军装,迈开优美的长腿,矫健地走在大街上。

几天后,我们几名学徒工先后报考了电大,大家的专业虽然不同,却是同一个目标——追赶阳光!

【小题1】不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将“骤雨”“阳光”对举,点化出南方夏天时雨时晴的气候特点,且别具深意,形象鲜明、耐人寻味。
B.开篇的景物描写,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摹状来势迅猛的“急风骤雨”,勾勒环境,铺垫并推动情节发展。
C.文本中间多次写到《电大语文》这本书,表现了女兵的精神追求,间接透露故事发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D.末段是故事的余波和高潮,事件对小青年的影响由“一时”延续到“一生”,富有诗意,巧妙升华了主题。
【小题2】小说多处运用了“逆转”的写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中“阳光”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投食下的阅读饥饿

鲁敏

①投食,一个比拟,像动物园里那样,给笼子里早已不猛的野兽丢些死鸡活鸭……这是个有点调笑的说法。调笑是为了减轻内心的不适感。我老觉得,我们现在的阅读很像是投食模式。投食的主要表现是榜单、书目、名人推荐、月选季选年选等。一到周末或月底的进食时间,流水线一样的资讯平台就开始推送了,详尽的内容简介、写作特色、章节摘要、专家评说,切成很小的碎块、撒好了提神的调料和悦目的花边,排列整齐地进入到我们各自所趴着的笼子里。如果你是一位在某个领域小有名声的人士,出版社还会直接把书给扔进来。这情况多么令人满意,你都不用动半根指头,就可以非常及时地进食到本季最时新的读物。
②某天,有个摄制组来家里拍东西,主持人随手拿起茶几上一本书,语调喜悦:“哦,我刚刚在某老师家也看到这一本哎。最近,老是听到人说哎……”我立即知道,我与“某老师”,还有别的一些老师,准是在同一时间被空投了同样的东西,都是刚刚打开包装,热气腾腾地放最靠手的地方,而这本书的下方,稍微带点陈灰的,是一堆同样的书。我不知道,我将在何时、或者是否真的会去拿起刀叉张开嘴巴……绝非胃口不好,相反,阅读上,这些年我一直饥饿,这满目琳琅、饱食终日的饿,已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听听,连我自己也要脸红了,多么矫情的令人反感的说法。
③我当然知道真正的供给不足是什么样的。从五十年代的前辈们那里,我们都听过许多关于阅读的故事,在那灰蓝色的回忆光圈里,他们到废品回收站找书、到贴有封条的仓库偷书、步行三个小时到一处去借书连夜急读并于次日凌晨交到下一个风尘仆仆的接力者手中。我的一位同行,是六十年代生人,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多次用一种不可思议地语气提起,他整个青少期的阅读,就是靠各种“意外”与“撞运气”,得以与某书碰上,然后就抱住死啃,啃得连碴子都不吐。他最神奇的是在垃圾堆里捡到过好书,拍拍灰,塞裤子口袋就拿回去读了……每每听之,我总是啧啧不已,并且有种向往的心态,觉得那种匮乏,一方面是残酷的、压迫的,可其中又有种初恋般的纯度与浓度,甚至带有传奇的美感。
④我这心态显然也是不大健康。这所谓的美感,是出于我的主观视角,是对比而生的,对比于当下的食欲僵死。投食而来的那些书单,一拨又一拨,挤挨挨、满当当地进入视线,爱恋的感觉就此稀薄了,似已没了起初的忠贞和虔诚,因它们不是我日思夜盼、苦苦求索而来的,甚至可能是并不需要的、伴有轻微质疑的。常常的,打开一本书,那样讲究的字体与排版,花了大心思的封面,体贴的、连配套的书签都备好了,可是啊,负疚地长叹,不想打开。我害怕会碰到反复碰到的情况,那既不甜也不苦,既不烫也不冰的滋味,都搅动不了齿舌,更何谈心肠与脑袋。当然,是可以看的,足可以翻上大半天,并也会条件反射地发笑与点头称是,直看得圆滚滚的、挺胸凸肚,可随后只消半个黄昏,就没了,就饿了,加倍的饿,空洞到极点的饿,并伴有异常的伤心,为那书,为它那好看的样子,为我对它的无情遗忘。更绝望的是:那不独是那本书的命运,那更是我的、我们的。
⑤我饿着。我羞耻于这种饿,像得了道德败坏、见不得人的病。这怨不得别人的,为什么会在大丰大收、供给丰沛到过剩的背景下如此之饿?是我的无能,是我自个儿丧失了觅食和追求的能力,去荆棘、去莽原、去冰雪中捕食的能力,从被抛弃的垃圾堆里、从加锁的门背后、从被打包变卖的废品中,翻找到那些破旧、残缺、没了用处、味淡如水的,但真正适配自己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吃大路货?为什么要叼起降落到眼跟前的发亮玩意儿,好像新晋小开总要赶上新品发布似的,哼哼唧唧地表示津津有味,以大合唱、团体操的标配方式来阅读、思考、发声?想想看,这真是可怜而贫瘠的局面!
⑥大概正是出于这种恐慌的心理,每次看到书单,看到排行榜,看到几乎像课堂作业般整齐的赞美式反馈,我总升腾起一阵迷雾般的焦虑,我不知道我能否有勇气立即站起身、跑出去,趁着肢体与脑力尚未完全绵软,离开这无需任何心力的富足之地,跃入旷野,跃入干涸,激活被干扰和驯化过的视觉与嗅觉,恢复那种挑剔但准确的灵敏,重新长出野蛮有力的肌肉……最终,在视线尽头的大地深处,在被忽略被冷落的地方,在依稀可辨的光线中,遭遇到我一直寻找和渴求的那本书。
【小题1】用简洁的话对第①段中加点词“投食模式”加以解释。
【小题2】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描摹昔日人们因读物贫乏而遗弃阅读的景况。
B.为展开对阅读现状与文化命运的思考作铺垫。
C.突显作者对真正供给不足状态的熟稔与忧惧。
D.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当下阅读丰沛现状的珍惜。
【小题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面对大量书籍,感觉营养不良的原因,是严重缺乏阅读时间。
B.对于过度讲究字体与排版、封面与美观的书籍向来嗤之以鼻。
C.担心自己会在阅读过剩的环境中丧失自主阅读的追求和能力。
D.每次看到书单和排行榜,就会激发自身阅读寻找书籍的动力。
【小题4】分析第⑤段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角神
中国古典方形木构建筑檐下四角,或室内神佛造像的台座腰部,往往设置力士、神兽负重的形象,谓之“角神”或“扛坐神”。角神姿态多作奋力托举状,有双臂并举者,有以肩扛顶者,仿佛千钧之重集于一身。它既有支撑屋宇或台座结构的作用,又是传统建筑中少见的具象写实构件之一,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殊有意趣。
角神表现千钧之力聚集于四隅的设计手法,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以四柱支起屋顶的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正所谓“四隅之阿,四柱复屋”。同时,角神的产生又与中国古典神话不无关系。《全后汉文》言:“四岳阿鲧,绩用不成。”“岳阿”即四极之山,战国铜镜多有四山的形象,可能描绘了四山对天盖的支撑。又如临淄齐墓出土漆盘与长沙楚墓出土帛书图形的四角都绘有四颗树,当代表古代神话中的神树。对角隅支撑物的特别关注,是促成建筑“角神”出现的重要因素。
较早的角神实例见于洛阳金村东周天子陵出土的器物中,将器脚设计为神人、神兽托举造型。秦雍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钱瓦当上描绘了当时屋宇的简化图形,屋檐下有一托举屋盖的人形,双臂上举,可谓建筑角神的直接实例。由此可知,作为承重功能的艺术化表达,神兽或力士形象的角神已出现在战国建筑之上。另外,角神的设置还与汉代流行的以神兽“坐镇”空间四角的习俗意蕴相通。彼时人尚席居,室中铺筵席以坐,为避免滑动,席的四角往往以重物压住,今谓之“席镇”。
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柱上或柱脚亦设有托举状的神人、神兽形象。汉末三国时期,建筑角隅设置神兽的做法可见于南京上坊、安徽当涂两处东吴大墓。南北朝时期表现“托举”功能的力士、神兽造型也有若干实例留存至今。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石棺床床脚部雕刻有力士形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件北朝石椁则以浮雕形式表现了屋形石椁四角侍立的武士,浮雕武士本身虽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却表现了建筑空间功能上的镇守意义,虽无角神之形体,却有角神之意蕴。
隋唐时期,角神逐渐定型为力士形象,其实例首推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上所存石雕角神。宋辽以降木构建筑角神存留的实例逐渐增多。宋金以降木角神仍流行于山陕一带的庙宇建筑中,并且出现了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有以角神骑坐于昂上者,形象多为裸身力士,宋青莲寺正殿与藏经阁即属此类。青莲寺角神已为泥塑,头顶与角梁接触面积减小,淡化承重受力之感。明清时期的神像台座或陵墓棺床,形制以束莲居多,扛坐神韵使用已不普遍。然而在古风犹存的晋东南一带,仍继续存在着优秀的扛坐神作品。
(选自《力擎桁梧辨角神》,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神的位置是在古代建筑的屋檐下四角、室内神佛造像的台座腰部,形象是力士、神兽等,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特征。
B.汉代人比较崇尚的是铺席而坐,他们为了避免席的滑动,就会在四角压以重物,角神的形成就起源于这种席镇。
C.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是用四根柱子支起屋顶,这个特点体现在角神设计上就是角神聚集于建筑屋檐下的四角。
D.明清时期,角神虽然已不多见,但也并没有绝迹,比如在晋东南地区,人们在建筑或神佛造像中仍然使用角神的形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角神是建筑或造像中承重功能的艺术表达,作用是支撑屋字或台座,姿态多是托举状态,有用双臂的,也有肩膀扛顶的。
B.古代建筑上角神与古代人认为天的四角有山或树的支撑关系密切,他们对角隅支撑物的关注促成了建筑物中角神的出现。
C.战国时我国已.经出现了角神,其直接证据就是秦雍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瓦当,图像中有屋檐下托举屋盖的双臂上举的人形。
D.现存国家博物馆中的一件北朝石椁上的浮雕武士因为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就没有了角神的作用,但还具有镇守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认为比较早的角神实例不是在建筑上的,而是在出土于洛阳的东周天子陵的器物上,其器脚有神人、神兽托举器物的设计。
B.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上所存石雕角神能够证明隋唐时期角神的形象特征,宋金以来山陕一带的角神出现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
C.角神的位置、造型和功能因朝代不同而不同,如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柱上或柱脚也有托举状的神人、神兽。
D.文章以角神发展为线索,按照朝代先后解说角神的起源、变化等,并用现存建筑、造像和文字记载、出土文物等佐证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国民阅读率调查课题组负责人徐升国认为,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数字阅读的影响。他说,在近些年的调查中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在未成年人中日趋普及,纸质图书阅读率因此下降,他认为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阅读依然很重要,纸质图书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专注力,都具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儿童过早接触手机等数字媒介容易受到娱乐化内容和碎片化思维的影响。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2日)

材料三

记者通过采访多个大学生QQ群后发现,00后大学生喜爱“听阅读”的不少,约占六成以上。多所高校的00后大学生均表示,学校图书馆公众号或网络上都有听书板块或听书频道,历史文学、科幻小说、名人传记等应有尽有,“听阅读”已成为他们喜爱的一种阅读方式。

在不少00后大学生看来,“听阅读”很有趣,“朗读者磁性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各种配乐,都非常能调动听者的想象力。”重庆工商大学大一学生陈瑞华说,“听阅读”有很多辅助想象的手段,比如《三国演义》的朗诵里,配有很多古乐。

“‘听阅读'还很方便,不需要携带书籍,而且相比电子在线阅读,无需做‘低头族’,眼睛不会疲劳。”重庆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大一学生廖雪说,“‘听阅读'让大家可以利用很多碎片时间读书,比如坐车、排队、跑步、逛街等时候,好像随身带了一个海量的图书馆。”

“让声音、音乐、情感等元素创造一个别样的阅读氛围,‘听阅读’正好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对阅读的需求,让大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从而享受阅读、坚持阅读.”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表示。

(《重庆日报》2019年04月22日)

材料四

虽然数字阅读也有文字或文本,但与翻纸质书相比,却是不一样的阅读活动。错字连篇的资讯、哗众取宠的“标题党”、20分钟读完一套经典、“投你所好式”的互联网推送……这些东西“食”多了,便不愿接受稍微复杂点的理论,导致思维逐渐苍白。甚至早上听什么音乐、晚上先玩什么游戏,都让技术代替自己思考,甘愿时间被分割,同时在碎片化的信息里,削弱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翻纸质书要求专注、持续,进入一本书就像踏上一趟有始有终的旅程。譬如阅读小说,阅读过程中,读者始终处于孤独状态,与之私会的只有不在场甚至已经去世的作者;而网上点击,无论“浏览”还是“冲浪“抑或“听书”,基本上都处于断裂、跳跃、悦己、分散状态,从一点跳到另一点,多由超级链接而非文本内的叙述来带动;在功能上,数字阅读也常常是针对问题而作,锁定问题,在搜索器中快速搜罗数据,继而进行过滤、评估、重组等,但百度等搜索工具却将每一位读者视为潜在的广告埋单人,令人烦不胜烦;数字阅读也注重互动交流,譬如加入论坛、社群等,但人性的弱点使我们只愿停留在自己选择的悦己领域。

(选自赵柒斤《新阅读时代,如何提升孩子纸书阅读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数据表明,我国有听书习惯的未成年人人数要比有听书习惯的成年人略多一些。
B.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纸质图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有利于未成年人阅读能力的培养。
C.“听阅读”的声音、音乐、情感等元素创造一个别样的阅读氛围,这能调动听者的想象力。
D.同样是阅读小说,纸质小说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孤独的,数字化小说的读者就可以互动交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市阅读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可以看出,经济越是发达的地方,人们的阅读意识就越高。
B.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是因为更多的人喜欢数字化阅读,近十年来,数字化阅读人数逐年增多。
C.“听阅读”有诸多好处,能满足人们对阅读的需求,让人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终将会取代纸质阅读。
D.虽然纸质阅读好处更多,可还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数字化阅读方式,这是由人性的弱点造成的。
【小题3】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各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