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枸杞
任林举
躲在向海写《粮道》的时候,每天饭后在院中散步。
每一次散步都从一排台阶开始,最后再从那排台阶结束。那排台阶,每一级都已经在中间的侧面裂开,很有岁月感,似乎每一级都由时光和往事砌成,只要坐下来就能够回到从前。
但我一直没有在那里坐下来,因为我在行走时总是担心,太多的往事会缠住自己前行的脚步,而此时,我有一点害怕在往事里沉迷。
在院子柳树下,有人种了一片枸杞,但由于树下是一片堆满了沙子的沙丘,所以在那种干早的环境里生长得都很小。
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没有认出它们,后来在某一天早晨,我看到了鲜红的零零星星的枸杞子,从那些灰绿色的枝叶间露出来,才认出了它们。
记得小时候家里也种过一些枸杞。一到结果的季节,满枝红艳艳的,枝头都压弯了,果粒也要比这里的大得多。因为晒干后要当作药材拿去卖钱的,所以我们很少吃。偶尔偷偷地拿几颗放在嘴里,却舍不得马上咀嚼咽下,就放在嘴里含着。那种甜中有点微苦的味道,如童年的时光一样,令人难忘。
经年累月的远离,已经让我把老家的环境忘得差不多了。细想起来,不是和向海的环境相近吗?干旱少雨,到处沙丘。只不过那时家里住着土平房……但是,那些鲜艳的枸杞子,直到今天,仍然在记忆里泛着永不衰减的光华。
相比之下,向海的枸杞子就显得寒酸多了,不但结果稀少,而且果粒很小。只是那味道,虽然经受了这许多年的阔别,依然如旧。那天早晨散步,便像孩提时一样摘几颗放到嘴里。一品,却被它们那奇特的味道迷住,淡淡的甜里透着微微的苦,还是从前的感觉。仿佛那小小的果粒里面储藏的,并不是果汁,而是从前的时光。
后来,每天清晨的散步,都摘几颗果实放在嘴里,并和小时候一样,很久地那么含着。最让人感动的,还要数枸杞枝上那些米粒大的小花儿。每一天都有那么几朵,星星点点地开放在晨曦里,如点点乡愁。让我在那些寂寞的时光里,感受了来自于它们生命深处的娇艳。
日子久了,我便知道这几天,有几颗果粒已经长大到可以品尝。但有那么几天早晨,我却发现已经长大的几颗果粒突然不见了。奇怪,院子里很少有人来。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到了“西南角”。突然有一只瞪着可爱大眼睛的小鸟儿从那里腾的一声飞走了。原来是它,在和我分享那些微小的枸杞子。
以后,每一次来差不多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枸杞子一天天少了起来,再到后来,就彻底消失了。然而,我却一直每天怀着感动或温柔的心情去看那些小灌木,因为一个时期以来,它们就像闪烁在地上的小星星一样,记录、见证了我生命里的波澜和心情的脉动。我相信,它们一定会知道我内心的那些情感,就如我相信日子逝去时间会知道,云飘过天空会知道,冷暖过去季节会知道一样。因为它们是自然的精灵。
但那鸟儿,却和我一样莫名其妙地怀旧,可食的枸杞子都不在了,它还在守候!
临走的那一天早晨,我又看到了那只小鸟。它就那么长久地停落在空空的枝头上,看起来神情有一些落寞。
已经是深秋了,我要走了,你也走吗?它侧歪着头,不解地看了看我。当我转身离去时,那鸟儿仍然没有离去。
突然觉得那鸟儿与我们人类相比,自由而又独特。它们也许从来不受什么逼迫,用不着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赶到某处,想走就走,想留就留,毫无牵绊与阻碍。它们完全有权利以守候或守望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对某一事物的依恋;而我却只能经常以告别的方式,对某一事物展开另一程的思念。
(节选自任林举散文集《粮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怕深陷于往事的记忆中,所以一直不敢在那排每一级中间侧面的裂缝都带着岁月沧桑感的台阶上坐下来。
B.第六段采用插叙,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回忆了儿时老家的枸杞,也为后文进一步的抒情作铺垫。
C.向海庭院中的枸杞子虽果稀粒小,但与故乡枸杞子的颜色一样都是鲜红的,在“我”心中的味道也都是相同的。
D.小鸟依然停留在空空的小灌木枝头上,神情有着些许的落寞,它们知道没有了可食的枸杞子,还得另觅食物。
【小题2】理解文中“它们是自然的精灵”的含意。
【小题3】有人说作者在文中主要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也有人说作者主要抒发的是对自由的渴望,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07:0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程

刘 公

前年仲秋,阳光蹦跳着来到我的桌前,温暖的光泽摩挲着我的脸庞。我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新一期杂志,诗歌栏目的头条向东的名字再次映入眼帘。

向东送来的诗稿,是用学生作业本撕下的两张纸写的。他带有泥点的建筑服上有股浓重的汗馊味儿,跟我说话时,眼神怯怯的,不敢直视。他的三首诗都不长,我当即看了一遍,有几句一下子吸引了我,“伸手抓一把阳光/撒向大地/顷刻间/天下一片金黄”。我说:“这首留用了,你没有固定住所,等杂志出版了,通知你来取吧。”他点点头,一脸灿烂地走了。

两个月后,向东接到我的电话不到半个小时,就汗津津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双手在衣服上蹭了蹭,握着我的手说:“谢谢刘主编,谢谢。”他手上厚厚的老茧,石头一样硌得我的手生疼。

“不用谢,以后有好的诗歌再给我。”当即,我安排人把稿费发给了他。他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激动地说:“明天可以租个自行车回老家了。”

“你老家离这儿多远?”

“四十多公里。”

“你不用租车了,明天我去你们县上采访,你搭我的顺车吧。”他高兴地说:“那太谢谢您了。”

次日,我开车走高速、国道、无名道路,颠簸了好久,终于到了他的家。

两间土坯房歪着身子立在土坡下面,一面墙的裂缝像一个乞讨人的嘴,虚弱地张着,三根圆木费劲地支撑着那面墙,防止它随时坍塌下来。还没进屋,就有一股浓烈的中药味儿扑鼻而来。听到声响,他爸弓着虾米一样的腰迎了出来,满脸的沟壑纵横却漾着笑意:“嘿嘿,向东,带客人进屋里坐。”

东屋的蜂窝煤炉子上,咕嘟着一瓦罐中药,向东的妈身着油乎乎的棉袄棉裤,坐在一辆残障轮椅上,无神的眼光瞅着我们,嘴角抽动了好几下,才说道:“你们坐。”

老爷子给我解释说:“他妈半身不遂好几年了。”

看到轮椅锈迹斑斑,前面的两个小轮子,后面的两个大轮子,都用铁丝缠着。我问老爷子:“大叔,出门要上个坡,这车,你推得动吗?”

老爷子把盛着开水的老瓷碗递给我说:“上坡推不动,不过,乡亲们谁遇着了,都会搭把手。”

我对向东说:“好好挣钱,给你妈换辆新轮椅。”

“这事不用孩子们操心,他们弟兄俩都在城里打工,住房都没有着落。他妈这轮椅,上个月乡长来村里,说给发一个。那乡长可好了,临走时还给他……他妈100块钱哩。”老爷子激动得说话有点儿结巴。

离开时,老爷子左手提一袋土豆,右手提一袋柿子,说是送给我的。我不要,老爷子着急地抖着两手说:“自家产的,不值几个钱,你要是嫌弃,就算了。”看到老爷子一脸的真诚,我连忙说:“谢谢,谢谢,我要。”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今冬,雪花一个劲儿地飘。我正在办公室外扫雪,向东流着泪来找我,说他妈去世了,跟我借点儿钱。我说:“可以。下这么大的雪,我送你回去。”想到他爸妈给我的柿子和土豆,我得去送老人最后一程。

车停在村口的空地上,远远地看见两间土坯房外设了个灵堂,我和向东走进去,看到老爷子两腮挂满泪水,在一个黑陶盆里烧纸,一边烧,一边凄厉地念叨:“老伴儿啊,都怪我不好,临走,也没让你坐上新车。

不过,我给你扎了一辆新的。”

我这才注意到,灵堂的一侧,有一辆纸扎的轮椅车。

我问老爷子:“大叔,大妈到走都没坐上新轮椅车吗?那个乡长不是说要送一辆吗?”

老爷子叹了口气,擦一把泪说:“那乡长回去不久就得癌症死了,都怪他妈命不好,遇上个好乡长,又死了。”说完,他又哭了起来。

我点燃三炷香,给老太太鞠了三个躬。

走出灵堂,老爷子的那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都怪他妈命不好,遇上个好乡长,又死了!”

看着大雪纷飞的天空,看着苍茫的田野和破旧的村庄,听到灵棚里向东一家人的伤心哭声,我的心一阵阵揪痛。

《精短小说》2019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向东身上有股浓重的汗馊味儿、带着泥点的建筑服,以及他说话时怯怯的眼神,与他那充满阳光的诗句形成鲜明对比。
B.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向东家老屋的破败不堪、岌岌可危与触目惊心,突出向东家的贫穷艰难,读后令人感到心酸。
C.离开时,老爷子送“我”一袋土豆和一袋柿子,“我”先是不要,后来表示感谢,并收下,是因为“我”难以拒绝老爷子真诚的情谊。
D.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独具慧眼的编辑,也是一位热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知识分子,“我”的肩上承载着农村精准脱贫的希望。
【小题2】小说中的“向东”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暗 记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令‘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小题1】“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作者为什么要用“安闲”这个词?
【小题2】“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
【小题3】“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试分析句子中“暗记”的含义。
【小题4】联系全文,请一下本文写作的主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风骨便是一例。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自解芳的《风骨之美》)

【小题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A.⑥,①,④,③,⑤,②。B.⑥,①,②,④,③,⑤。
C.⑥,③,④,①,⑤,②。D.⑥,④,③,①,⑤,②。
【小题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中国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喟。
【小题5】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②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③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

④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小题1】第④段中的“此时”是指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将“装修”“改建”“扩建”填入文中空缺处。
【小题3】第③段中的“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是什么?这两件事物分别有什么象征意味?
【小题4】体会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深刻含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先生逝世后,有一副送别他的对联的横联为“一览众生”。“一览众生”化用了“一览众山”,是说金庸先生登高望远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一座难以比肩的高峰。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侠文化的文学读本,金庸先生的贡献在于将侠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墨、道、佛以及国民文化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价值观念多样的侠义精神和文化形态各异的侠客人物。陈家洛修身齐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展现的是儒家风采;郭靖兼爱非攻,踏实践行,有着墨者的风范;杨过顺其自然,至情至性,就是一位道家之侠;令狐冲潇洒快意,却又不失原则,是一位江湖浪子;至于韦小宝,其形象的阐释有着更多国民文化的思考。金庸先生在创作之初也许并没有想到要如此有序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

武侠小说源于《史记》,其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分别记载了为主人卖命的侠客和崇尚自我精神的侠客,这也是后来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两种侠客类型。在这之后,中国武侠小说历经三变。《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高峰,将侠客与朝廷捆绑一起,侠客只能跟在一些官员后面平叛捕盗,这种现象在公案武侠小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1923年,向恺然创作了《江湖奇侠传》,构建了武侠小说的江湖世界。从此,武侠小说有了少林、武当、峨眉、青城等各种流派,侠客们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江湖世界看起来与人间俗世远了,侠客们的个性和风采却能够在那个充满魅力的神秘世界中得到展现,武侠小说好看了。金庸小说是中国武侠小说发展中的第三变。金庸先生创建了武侠小说的文化空间,打造了“文化武侠”的范本。作为类型小说的武侠小说内涵丰厚了起来,韵味深远了起来,其格局与格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精英小说还是通俗小说,构造文化空间必然会给作品带来丰富的内涵。然而,像金庸先生这样如此广泛地涉猎多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多见。更为重要的是,武侠小说彰显的是侠文化。侠文化与中国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既有相融之处,也有很多原则上的分歧。金庸先生却能将它们交融在一起,从而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之侠,且如此鲜活生动,显现出金庸先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思考,还有高超的文学修养。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对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的高度评价。这样的使命意识并不是金庸小说独有的,却在他的小说中得到最充分地彰显。《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之所以率军攻打撒马尔罕,是因为成吉思汗允诺,可以答应他一个要求。他原准备提出解除与华筝的婚约而与黄蓉结婚,可是看到蒙古兵屠杀百姓,话到嘴边却提出了蒙古兵停止屠城的要求。他做出了抉择,留住了老百姓的命,放弃了个人利益。金庸小说中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不是理念的直接演绎,而是体现在行为的抉择中。有抉择就有牺牲,牺牲的是家仇、幸福,甚至是生命。抉择总是很艰难,有犹豫,有痛苦。同样,抉择后的行为很真实,彰显出的家国理念,显得特别光彩,特别崇高。理念的表达来自人物内心的召唤,行为的确立来自理性的最终抉择,金庸小说高尚不虚情,大气不做作,原因就在于此。

(选编自汤哲生《金庸小说:文化是底子人性是灵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非常认同用“一览众生”来评价金庸先生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B.金庸小说中的一系列文学形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十分有序的演绎。
C.江湖世界为侠客们提供了活动空间,这使武侠小说内涵丰厚,韵味深远。
D.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不是金庸小说独有的,却在他小说中最充分地彰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运用引证法,主要论述了金庸先生在塑造能彰显文化的侠客方面的贡献。
B.第三段列举具体事例,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金庸小说的地位。
C.第四段在第三段的基础上,论述了金庸先生在文化和文学上造诣很深这一观点。
D.选文认为金庸先生和金庸小说具有“一览众生”的地位,其论证结构是总分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记载了常见的两种侠客类型,它是中国武侠小说长廊里不可或缺的作品之一。
B.江湖世界与人间俗世远了,因此侠客们的个性和风采能够在那个神秘世界中得到展现。
C.武侠小说应追求直接演绎理念,用人物的抉择行为来体现理念,高尚不虚情,大气不做作。
D.金庸小说备受推崇的原因是它的贡献高于前人并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有很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