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②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③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

④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小题1】第④段中的“此时”是指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将“装修”“改建”“扩建”填入文中空缺处。
【小题3】第③段中的“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是什么?这两件事物分别有什么象征意味?
【小题4】体会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深刻含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3 01:09: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这是“特色小镇”一词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亮相。从政策的指向中可以看出,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已经进入了中央视野。

当前,各地政府都在规划特色小镇,据统计,目前全国特色小镇总计划数量已超过1500个,加上住建部此前公布的403个特色小镇,今后全国将会出现近2000个特色小镇。从全国来,特色小镇作为新生事物,其原始经验来自于浙江。从特色小镇的范本“云栖小镇”可以看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而是一个“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区块和平台。

作为人口及产业的核心载体,特色小城镇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力点。例如,美国高科技小镇集聚的硅谷,人口不到美国的1%,但GDP占比却高达4%〜5%。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特色小镇也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应该建成一个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而不是一个仅仅为发展房地产而堆砌起来的“空壳子”。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

材料二:

图:首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主要产业所占百分比(%)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报告》

材料三:

丽晖谷小镇是意大利冬季最美、最有名的旅游胜地。它的成功之处有三点。一是独特的自然风光。它位于阿尔卑斯山中段,在欧洲两个最大自然公园斯特维奥国家森林公园和波尼纳公园之间,是一条长而宽的峡谷。在这里旅行,有融入大自然的感觉。二是丽晖谷建有许多滑雪设备,能够进行各种冬季滑雪运动,受众包括初学者和高水准的滑雪爱好者。这使得丽晖谷成为独具特色的冬季体育文化集聚地。三是众多人文旅游景点的建设。丽晖谷有着许多迷人的景点,如建筑风格独特的天主教堂、村庄、牧场,以及各种野生物,这些景点成为体育文化产业的衍生休闲配套项目。总之,丽晖谷小镇的特色在于把自然、人文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选自《东方头条》2018年3月13日)

材料四:

日前走访西部某县的文旅小镇,民俗文化街上灯笼高挂,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木雕花窗、青砖粉墙,两边的商铺生意却冷冷清清。当地商户说,民俗街刚开业时火过一阵,可小镇位置偏远,周边又没什么大景点,聚不来人气,不少店家只好关门。打造文旅小镇,当地政府投入不少,但是这各路拔苗助长的“人造特色”何以为继,要打个问号。

纵观成熟的特色小镇,都是有产业基础、有特色优势,在市场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而不具备条件,靠行政推动,一味模仿复制,胜者寥寥。比如同样是香菇小镇,浙江庆元有食用菌企业200多家,产业链条完备,一半农民从事这个行业;而有的地方香菇产业从零起步,也大干快上建“香茹小镇”,真为他们捏把汗。为何一些地方创建特色小镇动力那么强?动力源自传统发展路径依赖,认为抢到特色小镇这顶“帽子”,就有项目、来钱快,不惜下指标、炒概念、造“特色”,有的把特色小镇当融资平台,打着这个旗号搞房地产。

特色小镇不是越多越好,盲目发展潜藏风险。有关部门测算,一座面积1——3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镇,投资要几十亿元。跟风上产业,市场风险不小,一旦产业有闪失,会让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加大债务风险。前些年,一些地方发展食用菌、苗木产业,一哄而上后产能过剩,“茹变草”“苗变草”,这样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另外,有的地方“假小镇真地产”,加大了房地产库存,可能重蹈“摊大饼、造新城”的覆辙,让造出的新镇变“空镇”。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新常态下,已经进入中央视野的特色小镇是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也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B.从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的主要产业类型分析,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工农业、旅游产业两大发展架构上,而其他产业所占比重不高。
C.独特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冬季体育文化和众多的人文旅游景点三者完美结合,使得丽晖谷小镇成为意大冬季最美、最有名的旅游胜地
D.特色小镇发展潜藏风险,必然会使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加大债务风险,还很可能造成其他问题,所以应该慎重发展特色小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亮相的“特色小镇”一词,使得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的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更加明晰。
B.在经济新常态下,特色小镇是一个“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区块和平台,是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C.把自然、人文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的丽晖谷小镇,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利,让前来旅行的游客,一到这里,就有融入大自然的感觉。
D.有产业基础、有特色优势的成熟的特色小镇的发展,在市场环境中将远胜那些不具备条件,一哄而上“照搬跟风”的小镇。
【小题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从英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8.14)
材料二:
2011-2018E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这些数据不仅体现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000字,当他得到1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500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王丹《商业化带给网络文学的机与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 图书、影视、游戏、动漫 娱乐市场、互联网+产业
B.起点中文网 按章付费、月票、打赏等 作者收入
C.编辑选出作品 作品上架 读者付费阅读
D.起点中文网 普通会员、初级、高级VIP会员 付费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市场规模、增长率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C.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2016年前的较大波动到趋向稳定。
D.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E. 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谭木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跳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小题2】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兹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列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速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科。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主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做工程师,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读,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节省能源的路灯
节省能源,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损失。要是有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这就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
那么这个感应器不能是通过声音产生的空气震动控制的,而是要通过车辆和行人对路面的冲击和压强而产生的路面震动控制,这两种震动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阴差阳错,说不定是动物的叫声,路以外的喧哗声就让灯亮了,同样达不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倘若车辆、行人发出的声音很小,灯不会亮,那么就形同虚设,毫不起作用。汽车的行驶、行人的走路,自然而然会对地面产生冲击和压强,使路面震动,这就可以利用路面的震动来控制路灯亮还是熄灭。假如有这样的一个装置,我们不妨先把它命名为“震动感应器”。它可以安装在路灯的灯箱内,各个装置用一根金属棒与路面相连,当路面受到冲击和压强产生震动时,对应的路灯就会发光,哪里有车辆或行人,哪里的灯就会亮起来,震动停止,灯在一定时间限定内自动熄灭。当然,为了减少装置的安装数量,可以由这样的一个装置控制多盏路灯,装置与装置之间并联连接在一个电路中,也就是每隔一段路程安装一个,然后通过导线把装星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
我们再来看一看“震动感应器”的工作原理:首先,金属棒就是用来感应路面上有无震动的。当汽车或行人在某一路段上经过,对路面施加压力,产生震动时,金属棒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的刺激,命令由它控制的几盏路灯闭合开关发亮;车辆和行人继续经过下一路段,下个路段的“震动感应器”同样受到震动刺激也使对应的路灯发亮,依此类推。同时,车辆和行人经过以后的路段的“震动感应器”由于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不再使相应路灯继续发光。但要求这种“震动感应器”灵敏度要高,而且还能够判别震动的。比如遇到特殊情况,遇到雷电天气或者工厂产生的高分贝声响使空气剧烈震动,也会经过金属棒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误以为震动是由路面传来的,使路灯发光。
只要在有路灯的公路上安装这种“震动感应器”,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控制供电了,一切工作就交给机器来自动控制。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的情景,熠熠夺目,应接不暇,不也是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吗?在方便交通的同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的节省了能源。
这种“震动感应器”是为节省能源而设计,希望这种装置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巨大的作用。节省能源可以减少开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小题1】下列关于“震动感应器”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震动感应器通过金属棒来感应路面有无震动,当路面上有车或行人时,金属棒就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上。
B.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刺激使对应的路灯发亮,当车和行人经过后震动感应器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从而实现节能。
C.震动感应器灵敏度高,能够判别震动的,遇到特殊情况,如雷电天气或工厂高分贝声响的震动也能分辨。
D.震动感应器各装置之间采用并联电路连接,通过导线把各装置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路面受到震动时对应路灯就会发光,照亮道路。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路灯上安装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
B.路灯的感应器控制与声控原理一样,都是靠震动控制的,因此汽车按喇叭时震动感应器就会受到震动,路灯就会亮。
C.公路上安装了震动感应器,实现了自动化,一切工作就给机器自动完成,就不需要人力来控制供电了。
D.夜间的路灯因为已经安装了震动感应器,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熠熠夺目,应接不暇,成为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化城市中安装的震动感应器已经在节约能源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B.节省能源就是不能让能源损失。这样经济才会更好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节省能源减少开支,促进经济增长,保护自然环境。
D.元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这是人类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