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远眺华不注
①济南北,历城界,黄河南,一山奇崛,名曰华不注。
②尽管我在济南度过几年大学时光,很惭愧,对华不注知之甚晚。甚至在毕业那年听孔孚老师讲座之前,竟未闻之。
③记得当年孔孚先生仙风道骨,洒脱且从容,那次讲座中,他以曲阜乡音吟诵了他的几首诗,深远渺然。其中最为得意的一首是《飞雪中远眺华不注》:
④它是孤独的/在铅色的穹庐之下/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雪落着/看/它在使劲开!
⑤华不注,山名取自《诗经·小雅·棠棣》,诗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同“花”,“鄂不”即花蒂。山名“华不注”,俗名花骨朵。
⑥多年来,每每忆起那首短诗,就为先生的诗意奇思讶然,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尽在寥寥数笔之间。铅色穹庐大雪纷落的背景中,华不注山就像一个含苞的花骨朵,它在使劲开。巨大的动感与画面感扑面而来,逶迤跌宕。华不注,一个天地间经年的花骨朵,第一次开放在心神之内。而先生赋予此山“孤独”的蕴意,“使劲开”的意象,或正于隐秘间道出华不注的精神指向。
是的,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
⑧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它曾不吝赞美:“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可以想见,在华北平原广阔旷野中,视野所及,一马平川,蓦地,视线被己崭绝孤峙的存在所挡,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似一颗虎牙凌霄,若一弯翠黛蹙聚,这才引得年轻的地理学家惊叹赞美,诉诸笔端。
⑨那年,李白器宇轩昂,飘然至齐鲁,留下名篇《昔我游齐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诗仙酣游山东一回,华不注怎样的场景,激起了诗人的浪漫诗思?骑白鹿,挟青龙,够奇幻,够威风。
⑩李白的神思自是苍龙入穹无从追证,留下的华不注诗却因而有了仙意奇思。被赋予灵魂的华不注不仅化入诗词经典,而且进入了名画宝藏。
⑪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打开卷幅,但见画面一片辽阔的绚烂:树木繁盛,房舍掩映,河流蜿蜒,渔舟往复,在远处,有两山遥相对应,左山方圆,右峰高耸,分外醒目。细品此画,洋溢着高逸名士之风,散逸文人之气,好山好水、半渔半樵的隐逸之心,呼之欲出。
⑫画中右手那座平地而起、奇绝峻拔者,即是华不注。
⑬原来赵孟頫仕元后,曾在济南为官三年有余。他罢官回到故乡浙江湖州后,曾向祖籍济南的老友、词人周密叙说济南山水之奇。周密一生虽未到过济南,却对祖籍充满深情,他自号为华不注山人,足见其情志。赵孟頫的介绍更激起周密对故里的向往,便请赵孟頫作画一抒心怀,于是便有了这幅名画的诞生。
⑭去年夏天,我因一机缘回到济南。
⑮车过历城,得以于多年后远眺华不注。浩浩平原之上,华不注峰孤峻秀,一派昂然大气。据考证,汉代中期因黄河改道造成支流灌注,济水泛滥,华不注周围形成湖泊。至唐称莲水湖,其时稻溪迴还,芦荡轻摇,水村渔舍,仿若江南,远望华不注,恰如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到了金代,元好问曾到济南一咏华不注“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可见山湖相映之美。至明朝,亢思谦写《续游华不注峰记》时,欲抵山下已须舍舟而行。到清代,全祖望游华不注,周围已是莽然田舍。后康有为来登华不注,大赞“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但华不注周围早已不复昔日山光水色,“含笑凌倒景”的情景只能在古诗中寻找矣!
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
⑰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晋两国交战,齐顷公亲率大军在“鞍”与晋军决战。齐顷公自信满满,声称“灭此而朝食”,甚至未给战马披挂铠甲就参战,结果齐师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危急关头,大臣逄丑父果断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的华泉取水,齐顷公方免罹难。以此,丑父冒着生命危险忠心救主的事迹载入典籍。以致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来游时,挥就一首《华不注山》:“高标特丬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为丑
父事迹不被彰显而愤愤不平。而清代赵执信来到华不注,也深深缅怀丑父之人格:“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⑱华不注山下,也曾掩埋着另一个高贵的灵魂。
⑲元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葬于华不注山下。如果说逢丑父树立了忠的典范,闵子骞则书写了孝的传说。
⑳小时候,就常听妈妈讲起鞭打芦花的故事。相传闵子骞的继母为孩子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的棉衣里絮棉花,给闵子骞棉衣里装的却是芦花。某日,子骞和弟弟随父乘车出门,途中风雪大作,弟弟眉开眼笑赏景为乐,子骞则蜷坐一团瑟瑟发抖。其父疑其作状,恨其不争,怒用鞭打,袄烂花飞,其父这才知真相,立即赶车返家,愤然休妻。子骞跪求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小时听完故事,很是恨骞父糊涂粗暴,也对闵子骞的行为很不理解。如今思之,与其说子骞因孝道而闻名,毋宁说是他的宽厚与善良感动了世人。
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
岁月如风,斯年远去,华不注不语,默默矗立在齐鲁大地的烈阳里。
其实,山水最终是活在文化里,活在人的情感里的。
我的心中,正扬起一场大雪,雪中的华不注,苍然盛放。
(取材于《人民日报》李一鸣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关于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表述有误的两项
A.《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始称《诗经》,是儒家“五经”之一。《诗经》在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部分。
B.闵子名闵损,字子赛,尊称闵子,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孔子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C.《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
E. 曾巩是北宋文学家,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范仲淹、欧阳修合称“唐宋八大家”。
【小题2】第⑦段中作者说“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结合文本分析,其中“孤独的”与“开放过、灿烂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请分析第⑯段“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为何以“远眺华不注”为题?
【小题5】闵子骞是儒家孝文化的典型代表,《论语》中孔子也曾多次谈及“孝”。对以下四句话中关于“孝”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②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A.第①句中,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应当不违背礼节。父母活着,要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B.第②句中,孔子认为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所恐惧。
C.第③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应只停留在赡养层面,还应当事之以敬,用心孝敬父母,严肃恭敬。
D.第④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待父母要有好脸色很难,能做到有事时帮父母完成,有酒食的时候让年长的人吃,这样就可以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49: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的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黃浊”、“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侯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摔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后汉书·郎顗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

第三个“冶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这大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橫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有效的治霾办法,但是值得学习的是其敬天畏命的精神。

【小题1】根据文意,第六段方格处所引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的劝勉之词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开始出现的。
B.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出,古时霾持续的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就一会儿。
C.古代的记载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词,仅描述霾出现时的现象间接反映出霾或许在古代出现得并不十分频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对我们当今治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小题3】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霾的哪几种办法?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4字。
【小题4】结合当下治霾之法,谈谈你对“敬天畏命”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押金存量已超过120亿元。2017年6月以来,因资金运转问题,国内数家共享单车企业接连倒闭,预计超过10%的押金无法正常申请退还,整个影响覆盖或将超过一千万用户。
多数受访网民将押金难退现象归责于缺乏有效监管手段、企业缺乏道德诚信,呼吁通过信用免押、设立监管机构等方式来解决。

(摘编自艾媒咨询《2017中国共享单车押金难退现象专题调查报告》)
材料二:
目前我国几大共享单车平台的运作模式几乎无一例外要求消费者使用手机号作为账户注册,并经过实名认证、押金充值后获取车辆的使用权。用户在使用车辆后可通过账户中的预付资金支付租金,而共享单车平台则通过分时租赁获取收益。当然,对于消费者所缴纳的押金,各平台都允许退还,有的平台实行秒退,有的则在一定工作日内退还。但是对于这部分押金,首先,在消费者没有主动要求退还的情况下,平台并不会主动退还;其次,这部分押金消费者并不能动用,不能用作租赁车辆的车资;最后,一份押金对应一个注册用户,导致平台投放的每一辆车都可以锁定超过一名的消费者。由此,共享单车平台更像是一个大型的自行车出租公司,其所收取的押金更像是一笔长期的租金。在一辆车收取多份押金的交易模式下,共享单车平台沉淀下大量资金,使其具有金融属性,而缺乏监管的金融属性平台,很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摘编自赵桂华《共享单车押金监管探析》)
材料三: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万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享单车押金其实就是用户使用单车所支付的一种抵押。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押金本身,而是用户押金形成的“资金池”是否被公开、透明、规范地用在了单车维护、服务提升等应有用途之上。如果平台企业未经客户同意擅自动用客户押金进行其他用途的投资,出现的损失应当由平台企业承担。“目前,共享单车押金‘退费难’也呈现出一定的挤兑色彩。这意味着相关共享单车平台出现了信用危机。”万喆说。技术创新带来了产业创新、金融创新,而监管却没有及时到位,这是亟须弥补的。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看来,共享单车的押金监管存在制度漏洞,资金安全性没保障,存在被挪用的风险,消费者没有知情权,不安全与不透明是两大问题。
(摘编自王俊岭《共享单车缘何陷入“退费难”》,2017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8月2日,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用户资金及信息安全等问题,《指导意见》鼓励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赁服务,企业已收取押金或者预付资金的,要在注册地设立专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完善退还制度,接受交通、金融等部门监管。
(摘编自“网易财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2017年6月以来,国内因共享单车企业接连倒闭导致押金无法正常申请退还的用户比例预计超过10%。
B.近六成受访网民认为共享单车押金难退的原因是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管,这一调查结论在其他材料中也有所体现。
C.共享单车平台以“一对多”的形式吸纳大量的押金,演变成具有金融属性的平台,一旦缺乏监管,风险较大。
D.万喆认为,如果平台企业经过客户同意动用客户押金进行其他用途的投资,企业可不承担可能出现的损失。
E. 2017年8月,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共享单车市场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赁服务。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对共享单车用户押金进行有效监管的途径。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鲁 彦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了。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中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情人的窃窃的密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鸣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在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现在,美丽的雪花飞舞了。我喜欢,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记得某年在北京,在一个朋友的寓所里,我们围着火炉,煮着全中国最好的白菜和面,喝着酒,剥着花生,谈笑得几乎忘记了身在异乡。我们吃得满面通红,两个人一路唱着,一路踏着吱吱地叫着的雪,踉跄地从东长安街的起头踱到西长安街的尽头,又忘记了正是异乡最寒冷的时候。这样的生活,和今天的一比,不禁使我感到惘然。上海的朋友们都像是工厂里的机器,忙碌得一刻没有休息;而在下雪的今天,他们又叫我一个人看守着永不会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这是多么孤单,寂寞,乏味的生活。

“①没有意思!”我听见过去的我对今天的我这样说了。

但是,另一个我出现了。他是足以对看过去的北京的我射出骄傲的眼光来的我。这个我,某年在南京下雪的时候,曾经有过更快活的生活:雪落得很厚,盖住了一切的田野和道路。

“②没有意思!你这个老年人!”我听见幼年的我对着过去的那些我这样说了。正如过去的那些我骄傲地对别人所说的一样。

不错,一切的雪天的生活和幼年的雪天的生活一比,过去和现在的喜悦如同这钻进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一样,渐渐融化,而且立刻消失了。

然而对着这时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则我的幼年时候快乐的雪天生活的意义,又如何呢?这个他对着这个我,不也在说着“③没有意思!”的话吗?

天呵,我不能再想了。人间的欢乐无平衡,人间的苦恼亦无边限。世界无终极之点,人类亦无末日之时。我既生为今日的我,为什么要追求或留念今日的我以外的我呢?今日的我虽说是寂寞地孤单地看守着永没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但既可以安逸地躲在房子里烤着火,避免风雪的寒冷;又可以隔着玻璃,如诗人一般静默地鉴赏这雪花飞舞的美的世界,不也是足以自满的吗?

抓住现实。只有现实是最宝贵的。

眼前雪花飞舞着的世界,就是最现实的现实。

看呵!美丽的雪花在飞舞着呢。这就是我三年来相思着而不能见到的雪花。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艺术特点是层层转折、卒章显志,作者从眼前的雪花写起,采用倒叙手法,运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记忆中的雪花留给人的慈善、柔和、温暖的感受。
B.作者描写在北京与朋友围炉畅饮、纵情谈论、踏雪夜归的豪兴,目的是与在上海刻板、孤单、乏味、寂寞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强化看见眼前的雪花的喜悦之情。
C.作者写自己在南京下雪时经历过的快活生活比较简略,而写童年时代下雪的快乐生活则相对比较详细,这种对童年下雪的生活描写是对长大后见到雪花时的欢乐的否定。
D.“又可以隔着玻璃,如诗人一般静默地鉴赏着雪花飞舞的美的世界”一句表现了作者安于现状、自我陶醉的思想,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的真实反映。
【小题2】文章三次使用了“没有意思”这句话,请简要解说这三个“没有意思”的含意。
【小题3】文章第三段叙述了作者在北京雪天怎样的情景?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对托尔斯泰而言,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事实上,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就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有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他把写作当做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做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做“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我们的文学被夸大了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在控制写作者的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欲望劫持、被时尚裹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作者认为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小题3】结合文本,简述作者为什么说“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

同类题5

材料概括分析题
以漫画初刊与子恺书 
俞平伯
听说您的漫画要结集起来和世人相见,这是可欢喜的事。嘱我作序,惭愧我是门外汉,真是无从说起。只以短笺奉复,像篇序,像篇跋,谁知道?
我不曾见过您,但可以说是认识您的,我早已有缘拜识您那微妙的心灵了。子恺君,您的轮廓于我是朦胧的,而您的心影我是厮熟的。从您的画稿中,曾清清切切反映出您自己的影儿,我如何不见呢?将心比心,则《漫画》刊行以后,它会介绍无量数新朋友给您,一面又会把您介绍给普天下的有情眷属。“乐莫乐兮新相知。”我由不得替您乐了。
除此以外,我能说什么呢?但是,你既在戎马仓皇的时节老远地寄信来,似乎要钩引我的外行话,我又何能坚拒?
中国的画与诗通,在西洋似不尽然。自元以来,重士大夫画,其蔽不浅,无可讳言。惟从另一方面看,元明的画确在宋院画以外别开生面。其特长便是融诗入画。画中有诗是否画的正轨,我不得知;在我,确喜欢这个。它们更能使我邈然意远,悠然神往。
您是学西洋画的,然画格旁通于诗。所谦“漫画”,其妙正在随意挥洒,譬如青天行白云,卷舒自如,不求工巧,而工巧自在。看!只是疏朗朗的几笔,然物类神态毕入彀中了。这决非我一人的私见,您尽可以信得过。
一片的落花都有人间味,那便是我看了《子恺漫画》所感。——“看”画是杀风景的,当曰“读”画。您的画本就是您的诗。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一日,北京。
【小题1】“‘乐莫乐兮新相知。’我由不得替您乐了”。这句话包含那几层意思?
【小题2】谈丰子恺漫画,为何提及元明士大夫画?
【小题3】作者认为丰子恺漫画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