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先生逝世后,有一副送别他的对联的横联为“一览众生”。“一览众生”化用了“一览众山”,是说金庸先生登高望远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一座难以比肩的高峰。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侠文化的文学读本,金庸先生的贡献在于将侠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墨、道、佛以及国民文化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价值观念多样的侠义精神和文化形态各异的侠客人物。陈家洛修身齐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展现的是儒家风采;郭靖兼爱非攻,踏实践行,有着墨者的风范;杨过顺其自然,至情至性,就是一位道家之侠;令狐冲潇洒快意,却又不失原则,是一位江湖浪子;至于韦小宝,其形象的阐释有着更多国民文化的思考。金庸先生在创作之初也许并没有想到要如此有序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

武侠小说源于《史记》,其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分别记载了为主人卖命的侠客和崇尚自我精神的侠客,这也是后来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两种侠客类型。在这之后,中国武侠小说历经三变。《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高峰,将侠客与朝廷捆绑一起,侠客只能跟在一些官员后面平叛捕盗,这种现象在公案武侠小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1923年,向恺然创作了《江湖奇侠传》,构建了武侠小说的江湖世界。从此,武侠小说有了少林、武当、峨眉、青城等各种流派,侠客们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江湖世界看起来与人间俗世远了,侠客们的个性和风采却能够在那个充满魅力的神秘世界中得到展现,武侠小说好看了。金庸小说是中国武侠小说发展中的第三变。金庸先生创建了武侠小说的文化空间,打造了“文化武侠”的范本。作为类型小说的武侠小说内涵丰厚了起来,韵味深远了起来,其格局与格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精英小说还是通俗小说,构造文化空间必然会给作品带来丰富的内涵。然而,像金庸先生这样如此广泛地涉猎多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多见。更为重要的是,武侠小说彰显的是侠文化。侠文化与中国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既有相融之处,也有很多原则上的分歧。金庸先生却能将它们交融在一起,从而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之侠,且如此鲜活生动,显现出金庸先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思考,还有高超的文学修养。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对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的高度评价。这样的使命意识并不是金庸小说独有的,却在他的小说中得到最充分地彰显。《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之所以率军攻打撒马尔罕,是因为成吉思汗允诺,可以答应他一个要求。他原准备提出解除与华筝的婚约而与黄蓉结婚,可是看到蒙古兵屠杀百姓,话到嘴边却提出了蒙古兵停止屠城的要求。他做出了抉择,留住了老百姓的命,放弃了个人利益。金庸小说中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不是理念的直接演绎,而是体现在行为的抉择中。有抉择就有牺牲,牺牲的是家仇、幸福,甚至是生命。抉择总是很艰难,有犹豫,有痛苦。同样,抉择后的行为很真实,彰显出的家国理念,显得特别光彩,特别崇高。理念的表达来自人物内心的召唤,行为的确立来自理性的最终抉择,金庸小说高尚不虚情,大气不做作,原因就在于此。

(选编自汤哲生《金庸小说:文化是底子人性是灵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非常认同用“一览众生”来评价金庸先生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B.金庸小说中的一系列文学形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十分有序的演绎。
C.江湖世界为侠客们提供了活动空间,这使武侠小说内涵丰厚,韵味深远。
D.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不是金庸小说独有的,却在他小说中最充分地彰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运用引证法,主要论述了金庸先生在塑造能彰显文化的侠客方面的贡献。
B.第三段列举具体事例,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金庸小说的地位。
C.第四段在第三段的基础上,论述了金庸先生在文化和文学上造诣很深这一观点。
D.选文认为金庸先生和金庸小说具有“一览众生”的地位,其论证结构是总分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记载了常见的两种侠客类型,它是中国武侠小说长廊里不可或缺的作品之一。
B.江湖世界与人间俗世远了,因此侠客们的个性和风采能够在那个神秘世界中得到展现。
C.武侠小说应追求直接演绎理念,用人物的抉择行为来体现理念,高尚不虚情,大气不做作。
D.金庸小说备受推崇的原因是它的贡献高于前人并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有很好的启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0 07:4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冬天记忆
张海生
虽然时隔已经很久远了,但我却依然念念不忘。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很自然就成了我患难的伙伴。
我记忆里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走在上学的路上,寒风打着呼哨扑过来,刀一样地扎疼我的脸,割疼我的耳朵,顺着袖口、脖子、胸口往棉衣裤里钻。教室里没有取暖的设备,窗户上常常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白塑料布或纸袼褙片儿,风刮过来嘭嚓作响,顺着缝隙往教室里钻,坐在教室里,写字的手冻得拿不住笔,把两手抄进棉袖筒里或凑到嘴上哈几口气暖暖手再写。下雪的日子,冰天雪地,树木上、老墙上、屋顶上全是雪,整个世界萧杀而苍茫。消雪的日子,更是冷得厉害,房檐上垂挂着短则几寸、长则数尺的小檊杖一样粗细的冰凌柱,哩哩啦啦的滴着水。我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一根根将冰柱捣下来,小手冻得象透明的红萝卜。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最受罪的时候,脱了衣服往被窝里钻,被窝里冰凉冰凉,冻得人浑身哆嗦,大半夜也暖不热。那时候我曾想,晚上我要能有一个温暖的被窝该有多幸福呀。
那些个冬天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寒冷。在梦一般的记忆里,我用驱寒的方式,用寻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在学校里,下课的铃声一响,我们就跑着挤到一堵太阳光照得到的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挤,使劲的挤,一边挤一边高声喊叫: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如果中间的那一位被挤出来了,就迅速的跑到两端继续往中间挤,直到浑身发热,浑身出汗。我们还打皮老尖儿、迈大步、推铁环、吹鸡毛上天。
放学了,几个同学一合计,直奔老麦场的麦秸垛,在麦垛的一方掏一个洞,再到地里偷几个白萝卜,用竹批儿剥去厚厚的一层皮儿,躺在麦秸洞里吃得津津有味,辣甜绕口。有时候,我们也会跑到大河塄的格档堆上,用自制的枪、棒做武器干中美、捉迷藏,我们常常忘记了时间,直玩得天昏地黑。麦场的小庵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会在小庵的朝阳背风处挖一个坑,坑沿上垒几块土坯或砖块,然后到地里去拾些树梢干柴,点上火取暖,有时还用泥包住用弹弓打来的麻雀,放到火里烧烤,等到泥烧干了的时候,剥开泥块,麻雀的羽毛也会被烧的无影无踪,烧熟了的麻雀肉热气腾腾,再撒上些从家里偷来的盐,一边烤火一边吃,香甜而温暖。
在关于寒冷的记忆中,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那些圆溜溜、胖乎乎的鹅卵石,不知从啥时候开始,我冬天的冷被窝里竟有了这些可爱的小伙伴。那是母亲去城河里洗衣服时捎回来的鹅卵石。傍晚做饭时,母亲将几块石头围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炕得很热,母亲又把每一块石头用一块包袱布裹住,放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我钻进暖和的被窝里,脚蹬一块石头,怀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
时光已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我的女儿已将大学毕业,当我和她谈起这些往事,她听得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调、水暖、电暖、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人与人挤在一起用来取暖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了对一颗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对于“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的强调,重在突出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曾经带给自己怎样的生活体验,也为下文的写作埋下伏笔。
B.第二段关于寒冷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把自己对于寒冷的深切体验细致地进行描绘,目的是为与后文写女儿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女儿的茫然无知。
C.一块石头,被母亲用来作为驱走严寒的工具,一方面照应了前文的冬天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对子女博大的母爱以及生存的智慧。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对于冬天的寒冷记忆,不仅作者的女儿不能体悟,在读者看来,这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生活化气息浓厚的文章,让作者忘却痛苦。
E. 文章结尾“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了对一颗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小题2】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二处进行赏析。
【小题3】作者以“冬天的记忆”为题有着怎样的情怀,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是狭义的,即指“优美”,其实美的内涵还应包括“崇高”。“崇高”与“优美”不同,“优美”通常是以形式取胜,以其精巧、明丽、和谐形态顺应人的主观目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让人产生类似“受到奉承而顺从”的爱悦感,并借此培育人们“爱”的情感;而“崇高”一般以巨大、粗犷、雄伟、深邃的形态显现,常见于崇山峻岭、星空大漠等事物之中,并可由此推及一切英雄壮举、伟人、伟业等。它给予人的主要是心灵的震撼而非感觉的快适,所以康德认为“美在形式”而“崇高则无形式”。

崇高感的产生总是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初始,对象的气势和精神的强大让人感到个人存在的渺小,给人以威胁、恐怖、挫折、生命力的阻滞之感,但却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自觉,继而在人的内心形成张力,促使人奋发图强,化恐惧感为敬畏感以及对之追慕、神往的心情,由于有其所“敬”而驱使人不断走向自我超越。就像杜甫在《望岳》中所写的,正是泰山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巍峨磅礴的气势,激发起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强烈愿望。所以古罗马思想家如朗吉纳斯等特别强调“大自然把人带到宇宙这生命的大会场里,不是把人当作卑微的动物,而是在人类心灵里注入对于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它对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如果四面八方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耸立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是为什么生在这世间的”,“就会把绝对的伟大建立在自己的使命中”,让人们在感知这些惊心动魄的景象中消除自身“心理的脆弱性”,提高使命意识,通过拓展情怀、提升境界培育敢于正视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和人格力量。一旦人们的精神提高到这样的高度,一切“事业、行动、风度、学术的品德也必然都是美的”。

这种崇高的情感培育在当今这个和平昌盛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辩证来看,矛盾的双方都处于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2000多年前《周易》就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安乐也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不忘立国安邦方面所承担的使命。但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会使人失去生存压力而丧失对自身社会使命的敬畏感和责任感,而崇高教育恰好能呼唤这种责任。以往,由于人们有意无意地把美等同于“优美”而忽视“崇高”,以致只看重“爱”的教育而忽视对“敬”的情感的培育。其实,从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来说,这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凡是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功业,无不是在这两种情感共同驱使下建立的。所以康德认为崇高与优美虽然形态不同,但却是互补的,“崇高使人感动,美则使人迷恋”,“崇高的性质激发人的尊敬,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心理特征。而针对当时由商业文明造成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风,他又特别强调“没有崇高,伟大的事业就不能完成”。

(选自王元骧《美的理想不容矮化》,有翻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指优美,并不包括崇高这种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狭隘的。
B.优美顺应人的主观日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崇高则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C.个人在伟大的对象面前会感到自我的瑟小,生命受到阻滞,自我意识会降低。
D.崇高的情感培育提醒人们临危难而内心安定坦然不忘自己承担的家国使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人们通常对美的认识误解入笔阐述“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
B.文章通过分析崇高感产尘的心理过程得出它能让人产生克服闲难的勇气的结论。
C.作者对当今社会崇高感的失落进行了批判并对高感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康的观点证明了崇高和优美对于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德认为崇高超越形式,说明崇高是抽象无形的它存在于人心而不在自然。
B.崇高感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催人奋进,激发内心的张力和自我超越精神。
C.受和敬的情感教育对健全人格的培养缺一不可缺一面就不能建立高尚的人格。
D.人们在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中会丧失社会资任感这就显示出崇高教育的重要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28日,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在一些典型化、标准化领域,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运用,产业正处在快速扩散阶段,但同时也应看到差距。

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第一,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第三,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对于部分人士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可能造成失业,从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说法,人工智能发展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春平表示,人类的一部分事务性劳动逐渐由机器来替代,这是不可逆转的。“这样的替代,也不纯粹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所带来的,还包括其他技术。不过,在很多领城中,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更多的是新型技术和行业如何更深度地融合。”李春平说。

(摘编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人工智能产业快速扩散,专家称仍要坚持务实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情况


注e(estimated的缩写);预计的,估算的。

(数据源自《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报告》)

材料三

开源化浪潮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争夺的主战场,而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对此,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陈锡民表示:“到了智能化时代,想把事情往前推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因为大家都知道做人工智能的基础首先是最基本的大数据,数据从哪来,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怎么开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的生态系统大家才都能运用。”

在业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更好协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发展生态。其次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大家的行为。最终还是要行业应用,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要标准化,把一些标准制定出来,这个行业会形成更大的突破。另外,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制定问题,也是行业面临的挑战。拿无人汽车来说,自动驾驶这个环节,已经涉及法律法规。一旦法律法规跟上了,人工智能的落地也会更加快速。金山云高级副总裁、合伙人梁守星坦言。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有删改)

材料四

韩国信息通讯技术振兴中心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政府每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发展迅猛,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已从2015年的2.8年缩短至1.9年;而韩国则原地踏步,仅由2015年的2.4年减为2.3年,已被中国反超。报告指出,韩国仅仅依托个别企业投入,政府至今尚未主导设立任何人工智能研究所,每年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投入的预算也只有1630亿韩元,仅相当于中国的2.7%。

前几日,特朗普公开挑起中美贸易战,向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总值6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用于限制中国投资购买美国公司技术。此次征税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限制中国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关于中美的AI竞赛,比尔·盖茨在接受CNN采访中说,虽然中国AI发展迅速,扶持力度巨大,但中国在AI方面并不能超越美国。现Alphabet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则表示:在未来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AI技术有望快速赶超美国,成为核心驱动力。由于美国的崛起也是源于新科技的诞生,所以,如果中国真的在AI领域超越美国,将有可能撼动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

(摘编自互联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近些年一方面发展迅速,形势喜人;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B.中国人工智能应用想要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首先需要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
C.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其目的就是限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D.与中国相比,韩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几年发展相对迟缓,其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还是一片空白。
B.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2018年将会掀起一个发展新高潮,预计产业规模将达到200亿元,预计增长率将超过50%。
C.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可能造成失业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担忧,有人认为大可不必,因为机器逐渐代替人类的一些事务性劳动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D.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埃里克·施密特,他们都承认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至于将来能否超越美国,他们的看法有所不同。
【小题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希望通过亘古不变的材料实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的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容易保存、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其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文字的重要地位有关。所以,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具有明显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结合山崖的情况,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让人们在石头上书写更为方便。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终于在明清篆刻中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头的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容易保存、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着本质区别。
B.因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金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C.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个人立碑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政府立碑,则是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D.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石上书”论证石头和书法的结合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B.石头上的书法能继承甲骨文、金文等的特点,说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C.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D.虽然个人立碑与政府立碑不同,但都是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才出现珍贵的金属,而从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上金属铭文的痕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字使用的重视。
B.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C.印章在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了明清时期,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终于在篆刻中成为现实。
D.与古代“石上书”相比,现代墓碑上的书法价值可能远不及它,但当亲人面对这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由仪式感而造成的肃穆应该不会减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是义与利的关系。其实,义也是利,不过是受惠范围稍大的利。弟弟帮哥哥与邻居打架,在邻居看来是争利,在哥哥看来是可歌可泣的仗义。民族冲突时的举国奋争,对民族之外是争利,在民族之内是慷慨悲歌的举义。义与利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只是取决于不同的观察视角。

一个高尚者大爱无疆,爱及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乃至整个银河星系。但从另一角度看,如此大爱其实也是放大了的自利,无非是把天下万物视为人类家园,打理家园是确保主人的安乐。如果有人爱到了这种地步:主张人类都死光,以此阻止海王星地质结构恶化,那他肯定会被视为神经病,思想比邪教还邪教,其所谓的高尚其实一文不值,且不可思议。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其实很世俗,充满人间烟火味,不过是一种福利分配方案,一种让更多人活下去或活得好的方案。一个人有饭吃了,也让父母吃一口,也让儿女吃一口,就算得上一位符合最低纲领的道德义士。

作为历史上宏伟的道德工程之一,基督教曾提交了最为普惠性的福利分配方案。“爱你的邻居”,《旧约》这样训谕。基督教创始人耶和华在《以赛亚书》里把“穷人”视若宠儿,一心想让陌生人受到欢迎,让饥民吃饱肚子。耶和华要求信奉者“寻求公平,解放受欺压者,给孤儿申冤,为寡妇辨屈”,这种视天下受苦人为自家骨肉的情怀,以及相应的慈善制度,既是一种伦理,差不多也是一种政纲。这与儒家常宣传的圣王一体,与亚里士多德将伦理与政治视为一体,都甚为接近;与某些宗教更醉心于永恒(道教)智慧(佛教)等等,则有较大的差别。

中国不乏西哲之同道。《尚书》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管子》称“王者以民为天”。《左传》称“夫民,神之主也”。而《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也明显含有关切民众的天道观。稍有区别的是,中国先贤们不谈“怪力乱神”,不习惯人格化传奇化、神话化的赎救故事,因此最终没有走向神学。中国先贤虽然也有“不愧屋漏”或“举头神明”(见《诗经》等)之类的玄语,但对头顶上的天意、天命、天道一直语焉不详,或搁置不论。西方的“天赋人权”具有神学背景,是宗教化的;中国的“奉民若天”则是玄学话语,具有半宗教的性质。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于道德核心,“上帝”也好,“天道”也好,与“人民”均为一体两面,不过是道德的神学符号或玄学符号,是精神工程的形象标志,一种方便流传和教化的代指。

(摘編自韩少功《重说道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实质上是义与利的关系,利是从义中产生的。
B.为了方便流传和教化,东西方分别创造“天道”“上帝”作为精神的标志。
C.道德是一种福利分配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一个人有饭吃,也让全家有饭吃。
D.中国先贤对天意、天命、天道一直语焉不详,或搁置不论,因此不喜欢神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义与利的关系入手,阐述了道德的世俗性,对道德进行重新解读。
B.文章辩证分析,深入浅出,既有浅显通俗的事例,也有权威著作的言论。
C.文章在论证中,东西方言论并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文立论的普适性。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中国和西方对于道德的认识的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尚者的大爱可以理解为放大了的自利,但这种高尚不加节制也会走向反面。
B.分别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儒家和基督教有相似之处,同属中国文化的儒道释有所差别。
C.中国哲学不尚神学,无法像西方宗教那样提供最为普惠性的福利分配方案。
D.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是否为民族英雄的争论,其实是视角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