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控制
李伶伶
褚梅的母亲乘公交车时把刚刚买的袋装酱油的包装弄破了,酱油喷洒出来,弄脏了一个女孩的衣服。褚梅母亲连连道歉,可是女孩始终没消气,态度恶劣地把褚梅母亲骂了一顿。褚梅母亲心里窝火,回家后上火生病了,吃了药也不见好。
褚梅得知母亲生病的原因后很气愤。母亲是不对,可是女孩也不能目无尊长地张口大骂呀!褚梅心里不痛快,就在网上发了个帖,谴责女孩的行为。褚梅的帖子很快得到网友的响应,大家纷纷回帖指责女孩没道德没修养,还有人提议把女孩找出来,让她给褚梅母亲道歉。
网友的支持,让褚梅心里的气消了不少,她觉得网友的提议也不错,应该让女孩给母亲道个歉,让她知道以后不能这么对待长辈,母亲的病或许也就好了。于是大家开始搜索这个骂人的女孩。
女孩叫宋敏,在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上班。那天她心情不好,就因为把文件打错了几个字,被女上司狠批了一顿,而且是当着那么多同事的面。宋敏觉得很没面子,心里憋气又窝火。下班乘公交车时又被一个老太太洒了一身酱油,她心里的火气一下子爆发了。她没想到,事情过去一个月了,又被翻了出来。
听到被人肉搜索的消息时,宋敏正在外地出差。她想回去之后给老人道个教。可是刚回到公司,上司就找她谈话,说她的行为给公司造成了恶劣影响,公司不能再聘用她了,她当天就被公司解雇了。
宋敏很生气,她没想到这件事会害得她丢了工作。本来觉得亏欠老人的,现在觉得扯平了,她不想给老人道歉了。
宋敏迟迟不肯出来道歉.褚梅。里很不舒服。听说宋敏为此丢了工作,觉得她已经为这事付出了代价,就想算了。可是网友不同意,尤其是一个叫“真理”的网友,口气很坚决,说宋敏必须给老人道歉,这是原则问题。他还配合媒体,扩大了这件事的影响。宋敏的生活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不管她走到哪里,都能被认出来。工作找不到,上街也被人指指点点。后来她只能待在家里,闭门不出。渐渐得了抑郁症。
网友不相信宋敏得了抑郁症,说这是宋敏不给老人道歉的托词,他们坚持要求宋敏出来给老人道歉。没办法,宋敏的母亲站出来,替宋敏给褚梅的母亲道了歉。可是网友觉得这还不够,说她不能代表宋敏,还说宋敏母亲教子无方,宋敏才做出这样的事。宋敏母亲一窝火,得了脑血栓。
宋敏的弟弟宋武在读高三,学习一直挺好,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可是最近因为姐姐的事,一直不能专心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一天他去食堂吃饭,不小心坐了别人的座位,同学不但说了他,还说他母亲还真的是教子无方。一句话惹恼了宋武,他扔掉饭盒,跟同学打了起来。幸好被其他同学拉开,才没惹出更大的麻烦。
看到生病的母亲和姐姐,宋武下决心要找到那个叫“真理”的人给母亲道教。他查看了所有回帖,发现名叫“真理”的人,是这次网络声讨事件的领头人,就是他一直要求宋敏出来道歉,并且坚决不相信宋敏得了抑郁症。宋武通过几个精通电脑的同学,搜索到了“真理”的住址。一天晚上,他截住了下班回家的“真理”,要求他给母亲道歉。“真理”不肯,宋武就把他打了。“真理”很瘦弱,没打得过宋武,反而被宋武打伤了胳膊。“真理”又气又恼.打电话报了警,警察把宋武带走了。
褚梅得知“真理”受伤后,去医院看他。她劝“真理”放过宋武。说他还是个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她不要求宋敏给母亲道歉了,说这事就到此为止吧。“真理”却说,不可能,这事没完!世界不能黑白颠倒,宋敏必须得给老太太道歉!再说,我也不能白白挨打。褚梅劝了半天,也没能让“真理”改变主意。她很担心,不知道事情还要怎样发展下去。她很后悔,早知道是这样,当初就不发那个帖子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3年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以褚梅的母亲与宋敏发生的冲突开头,普普通通,没有过多新意,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作者起笔平常反更见写作功力非同一般。
B.宋敏曾想跟老人道个歉,褚梅也多次想算了,可见她们胸怀善良之心。与此形成对比的“真理”却得理不饶人,处处显出凶恶之相。
C.小说以“真理”作为网友的名字,意义非凡:既符合社会现实,义暗示了这个网友会坚持到底的性格,还能引起读者对打双引号的“真理”的深思。
D.小说从褚梅母亲和宋敏的言语冲突起笔,到后来宋武与“真理”的肢体冲突,事情的逐步发展,寓示了构建文明友善社会的重要性。
【小题2】小说中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巧合”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请找出三处并分析该处巧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小题3】小说中的事件并非无法控制,但作者却以“无法控制”作为故事结局,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1 09:0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维权

孙春平

吴老太到三亚有好几年了。每年11月初南下,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回东北去,被人称作候鸟一族。吴老太患有肺气肿,以前每到冬天,就觉得气短,听人说海南冬天暖和,还没有雾霾,便坐火车跑来一试。这一试就上瘾了,那口气一下就吸到了肺窝最深处,甜甜的、润润的,连吐出去都觉不舍。

当然,当候鸟也需有本钱。要住房,还要坐飞机,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人家腰包厚实的,在海南买了房,飞到落脚处便有了巢,好比去年来过的老燕子。可吴老太没这种方便,穷候鸟必须精打细算。吴老太退休前在一个国营煤矿管矿灯管三十多年,后来据说是资源危困,退休金两千元不到。老伴过世得早,活着时是矿工,矿难后只见了骨灰盒,还有一笔抚恤金。那笔钱后来给儿子买了一室一厅的房子,不然,只怕儿子连媳妇都娶不上。

穷有穷的活法。吴老太买不起房,那就租,租也不敢去正规小区,太贵。她是去城中村。当地村民等着拆迁,早把房子盖得密密匝匝。但便宜啊,一月几百元钱就说下来了。飞机票贵,咱坐火车,睡不起卧铺咱坐硬座行不?刚来三亚时,吴老太还曾去住宅小区翻过垃圾箱,她想把租房的钱翻出来。但那活计只干了三天,房东不干了,说院子本来就小,不可再堆放纸壳易拉罐。吴老太想想也是,歇了手。

但处处节俭的吴老太对生活也不是完全不挑剔。比如谈租金时,她对房东说,这个屋能挡风遮雨就行,空调冰箱啥的我也不要,但没电视却万万不可。我岁数大了,觉轻,夜里睡不着就得看看电视。这一点你要是办不到,那就再少要点租金,我自己想办法。房东在地心转了两圈,总算点了头。

但是,新年后一天夜里,吴老太正在看韩剧,突然电视机啪的一声,黑了屏幕,她起身摸电视上的键子,挨个按,又按遥控器,都毫无反应,便确信电视机坏了,第二天一早,吴老太对驾电动三轮车要去码头上倒卖海鲜的房东说:“我屋里的电视坏了,你给看看吧。”房东指指已见白的天空说:“我去晚了就什么货也抓不到手了。晚上再说,行吧?”

入夜时分,房东回来了,手掐遥控器摆弄一阵,又打电话找来了电视修理师傅,师傅把电视卸下来,开腔破肚,说什么配件坏了换零件不比换电视省多少钱。房东说:“大姨看到了吧,我可不是不给你修。”吴老太气哼哼地反驳道:“电视是你家的,怎么是给我修?我只要求你放在我家的电视能有影有声。”

房东没敢再说什么,却也再没给吴老太什么承诺。

那一夜,吴老太越发无眠,在床上烙了半夜饼。听隔壁的动静,极安静,前几天女主人带孩子去了乐东县乡下,老妈病了,去侍候,只留了男主人一人在家。男人兴许真是忙乏了,回家后便睡。天快亮时,听房门响,估计房东又要出发了,便急着跟出去,说我不管你今天忙什么,晚饭前必须给我弄回一台电视来。房东赔笑说:“大姨饶了我好不好,一家人还等我挣俩钱过日子呢。”吴老太还想说什么,房东已驾起三轮车,风一般远去了。

那天,吴老太在街区上遛弯儿,捡回一根粗铁丝,又用石块在两头砸出两个圈。吴老太的打算是,今夜房东要是再耍赖,夜里就用这铁丝和房门锁头将他的三轮车扣在小院里的芭蕉树上,明早我看你再怎么跑。没想,当夜,房东似乎未卜先知,人回来了,小院里却根本没见三轮车的影子。吴老太好不容易又熬到黎明,隐约听到房东蹑手蹑脚,急忙起身。房东见状,撒丫子便跑,气得吴老太喊:“你是兔子呀?站住!”

房东还是跑,穿过幽暗的胡同,到了车水马龙的迎宾路上。回头看,吴老太竟远远追上来。房东怕吴老太使出人盯人的战术,哪还顾得看路灯,横穿街道直奔隐在对面树丛中的三轮车。没承想一辆红色摩托闪电一般冲过来,房东躲闪不及,扑通一声摔倒在路心。

那天,真是幸亏吴老太紧跟在身后。吴老太眼见房东遭了车祸,急冲到路上,站在路心对着来往的车辆拼了命地摇动双臂,拦住了疾驰的过往车辆,又呼停了一辆出租车。

房东醒来时已在医院病床上。正等在床前准备核实情况的交警对他说:“听医生说,你身体的问题不大,皮肉伤,只是头部着地,受了脑震荡,休养几天也就恢复过来了。我们已追查到企图逃逸者。要说责任,我看主要还是你,你怎么能横穿街道呢?今儿多亏了这位大姨,不然,你要是遭遇到二次伤害,那可就惨了。你要知道,当时的情况,那是极有可能的,我想想都替你后怕。”

房东忙对仍守在床前的吴老太说:“大姨,从今往后,只要你来三亚,都住我家,连吃带住,我分文不收。你是我的亲姨呀!”吴老太嘴一撇,回道:“少扯用不着的,住房交租,天经地义。我只盼你养好伤,回家后快点让我看上电视就行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插叙笔法简洁地交代了吴老太作为“穷候鸟”的家庭背景,这为下文写吴老太在三亚租房、翻垃圾箱等情节做了必要的伏笔。
B.吴老太要求换电视,房东百般推脱,就是不给更换,可见房东的吝啬、耍滑头、不厚道,作者刻画这一市侩形象,意在批判城市文明的痼疾。
C.小说通过交警之口交代了房东遭遇车祸的结局,突出吴老太对于房东的救助之恩,这为之后房东对吴老太态度的转变起到铺垫作用。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吴老太客居三亚时的维权故事,客观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状貌诸如“雾霾、城中村、拆迁”等。
【小题2】请以吴老太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小说结尾能否删掉?为什么?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被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甚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孩子从小没有被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选自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

(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以突破底线、抄袭胡编、搜奇媚俗为创新,一切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选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小题1】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文艺作品粗制滥造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最突出表现,所以我们在文艺工作中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既不需要大家都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主要内容是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只有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C.三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D.材料二既有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所以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要更加深入。
E. 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针对性更明显。
【小题3】达到“卓越”应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一的事例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告别沈从文

王佳斌

①一个传奇式文坛巨人长眠了。熟悉沈从文先生的亲人、朋友,今天在八宝山公墓向他鞠躬告别,献上鲜花,寄托哀思。

②松枝和鲜花覆盖着他的身体。他面容安详,仿佛只是睡去。两旁列着亲属和巴金等友人敬献的花圈、花篮。

③没有显要人物,没有悼词。播放的是先生喜爱的肖邦的小夜曲和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曲。亲友们尽量压低了哭泣声,像怕惊扰先生的梦魂。

④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在花圈上写着:让音乐和鲜花伴随我们的心。

⑤多年以前,先生写道:我和我的读者行将老去。他的读者遍及世界,他却默默地走了。

⑥告别沈从文先生,也告别了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

⑦六十年前,这位曾在沅水流域流浪多年的湘西青年,背着小包袱独自来到了北京。当郁达夫在某个冬日敲开一间亭子间的门时,他看到的沈从文只穿着单衣,还流着鼻血,面前却放着一堆厚厚的文稿。

⑧不久,沈从文便以他那固有的山里人的坚韧和倔强,在文坛上开辟了自己的领地。他把沅水流域几百码头的人事哀乐、山光水色、历史沿革搬进文学殿堂,构筑出独特的文学世界。

⑨他自十二三岁离家,当过兵,当过水手,干过书记员和税收员。他只念了小学,却成了大学的教授。正当他创作力旺盛的时候,却突然从文坛上沉默了、消失了。留给人们的是无穷的悬念,无尽的遗憾。

⑩围绕着他,像光环一样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他的传奇的经历、他的马拉松般的恋爱、他的山里人的热情与幽默。当“文革”时他被派去打扫女厕时,他说:对我老头真信任嘛!

⑪我曾读遍先生的著作,并几次登门造访,有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水的热爱。“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不可分。”他还曾这样说: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

⑫先生对水的写照,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品格,帮助我们理解先生后半生在艰难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史学成就。

⑬先生在美国的内妹张充和、汉思夫妇有一挽联,概括了先生的一生: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中新社北京1988年5月18日电)

相关链接: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从文自传》

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汪曾祺:《<凤凰之子:沈从文传>序言》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沈从文追悼会现场的展现,没有竭力铺陈其悲哀场景,而是竭力渲染追悼会场的气氛,语言节制深情。
B.文章第⑥段承上启下,由前文对沈从文追悼会现场的展现,转入后文对沈从文人生经历的概述和品格的评价。
C.文章引用沈从文内妹张充和、汉思夫妇的挽联结尾,概括了沈从文的一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沈从文的敬仰。
D.文章一改传统通讯突出写人或重点写事的模式,将沈从文的追悼会和沈从文的一生结合起来,构思新颖别致。
【小题2】作者笔下的沈从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水”对于沈从文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②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③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是对“文法”和“词汇”进行解说的一项是 
A.是从劳动人民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B.是经过考验,普遍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B.“小品”比喻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等。
C.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很早就舍弃木材而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D.中国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梁架结构法,从而抛弃了砖石等主要材料。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借“文法”“词汇”“大文章”“小品”等来作比,行文浅显易懂。
B.选文第②段对“词汇”和“文法”提出质疑,目的是为强调其重要性。
C.选文将中国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体系作比较,突出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D.选文谈中国建筑的特征,为我们今天的新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