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一百元
张玉清
我想好了要画一张很好的画——房东一家。
在我的画上,小孙子和黄狗已有了一个轮廓,我画得非常用心,每一笔都是全身心投入。
小孙子和黄狗不知为了什么事欢呼着跑进了院子里,我歇下画笔,走出屋。我正好要观察一下黄狗眼睛的颜色。
老汉这天收工早,正坐在葡萄架下守着烟笸箩吸旱烟,黄狗讨好地围在老汉身边转,小孙子却几乎骑到了老汉的脖子上。想起又该交房租了,我转身回屋把事先叠成了小元宝的一百元钞票拿出来交给老汉,老汉接过来,未及收起,却被小孙子一把抢过去。
老汉说了声:“别弄破了,这是钱,玩会儿给我”就任小孙子把玩去了。
我把黄狗搂过来,看它的眼睛,它温顺地与我对视,眼珠黄色,透明,近看很清澈,有一种单纯却又说不清的神情在里面,好像它也有心灵。
我的内心被一种柔软的东西触动了一下,默记着它的眼神,我想我要好好画画它的眼睛。我正要回屋去接着画我的画,高咏梅表姐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她又是来叫我去她家听电话。我知道准是张骏,肯定还是为那事,我烦闷地出了门,跟着高咏梅表姐往她家去。走出不远,发现黄狗也跟来了,我说:“回去,别跟着我。”黄狗不听,仍然跟着,贴着我的腿走。高咏梅表姐就踢了它一脚说:“你跟着干什么?回去!”我说:“别踢它。”高咏梅表姐说:“我家小花最怕狗了。”黄狗挨了踢,情绪受到打击,犹豫了一下,停住,坐下,又目送我走出十几步,转身回去了。
接了电话,果然是张骏,他让我马上回城里去,说是那个要画的主顾已经把价码涨到了四十万,这么好的事打着灯笼也难找。
我不想跟他废话,就没有直接拒绝,只说我现在正在画一幅非常好的画,等画完了再说吧。
张骏焦急地说:“等你画完了黄花菜早凉了,创意已经被另一个画商知道了,那家伙正在找画家运作呢,如果被他抢在前面那就全完了。”
“那让他运作去好了。”我说。
张骏说:“那怎么行!那就没咱们的份儿了,你得明白是这个创意值钱。谁抢在前边就是谁的。”
我不管他,挂断了电话。
回到房东家,已是黄昏,走近院门,忽然感觉空气有些异常,让我莫名其妙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进了院门,好像一柄巨大的铁锤猛地击在了我的胸口,一幅惨烈景象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叫出了声:“啊——”
院门里,那棵矮桃树上,黄狗血淋淋地吊着,已被开了膛,白花花的肠子正从敞开的腹腔里挂出来,腹腔里面是残忍的空荡。一根细绳系住了黄狗的颈子,另一端拴在桃树的横杈上,黄狗早没了气息,松松垮垮地悬垂着,头颅倒因绳子的拉扯而向天昂起,一双眼睛却紧紧地闭上了。
一旁,小孙子哼哼唧唧在哭:“赔我的狗,赔我的狗”
房东老汉和老婆儿不理他,自顾自地在忙碌。老汉持一把尖刀,将一个血污的肉团剖开来(后来我知道那是黄狗的胃),翻转,从里面找出了一个小东西。打下手的老婆儿端来了一盆水,老汉忙把那小东西放在水盆里面清洗。待到老汉伸出手来,我看清楚那是我叠的那个一百元的小元宝。
老汉仔细检视,说了声: “没事儿。”
扭头看到我在一旁,他就跟我解释说,是小孙子逗狗,把小元宝抛起来,让黄狗吞了,幸亏将狗杀得及时,这钱才没有损坏。
我的心尖一阵颤动,好像嗅觉刚刚复苏,这才感受到巨大的血腥污秽气息伴着恶臭正从黄狗的身上,从倒挂的白花花的肠子上,从翻转的血污的胃上,铺天盖地压过来。我的胸腔一阵翻滚,急忙紧紧捂住嘴巴,不让自己呕出来,逃也似的跑进了自己屋里
我扑倒在炕上,胃里阵阵揪痛,很想号啕大哭,但我只是用被子蒙住头从喉间发出几声压抑不住的哽咽。我不能让房东家听到我的哭声,我不能像小孙子那样,我哭黄狗名不正言不顺,我甚至不知道我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只是蒙住了头悲怆地自语:“我不该赶它回来,要是让它跟着我去接电话……”但我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突兀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或是出现在你的眼前,猝不及防,而“假设”不能解决这个世界上的任何问题。
第二天,我收拾东西离开了房东老汉的家,离开了那个小村庄。
那幅画我卷起来带走了,但我知道我不可能完成它了,我甚至不知道我该怎样处置它。我差一点儿完成了它,只差一小处空白,但这空白永远无法补上去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写“我”要观察黄狗的眼睛,引出了后文对黄狗眼睛的细致描写,这也与后来黄狗死时眼睛紧紧闭上的情节相照应。
B.老汉虽然杀了黄狗,但目的是取出被黄狗吞下的一百元钱,这不能说明老汉是个凶残、见钱眼开的人。
C.作者对老汉杀狗的场景描写得很细致,其用意就在于让人警醒,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而大开杀戒,要懂得生命的可贵。
D.作品最后,“我”在极度的失意和伤心中离开小村庄,原因就是黄狗已经被杀掉,自己的画作再也无法完成了。
【小题2】文中为什么要加入“我”去接电话的情节?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小题3】有人说,是贫穷造就了老汉杀狗的悲剧,也打碎了“我”美好的梦。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4 08:0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这位读者问:“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也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做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拎在肩上,贴身还热。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踏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逾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注:①引自李煜被俘入宋后所做《望江南》一词: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mēng)混 (pán)跚 (bàn)侣   食(pǔ)
B.咳(sù)   窗(lián) 杂(tà)   (hē)护
C.(xuān)哗   (chán)弱 沉(jì)   运(shū)
D.不(yú)   (zàn)时 眼(jié)   丝(duàn)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
【小题3】文中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以“寒色”为题,有怎样的深意?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两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C.文章第6段与第13段中,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D.本文善用对比。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温馨但是易碎的特点。
E.本文笼罩着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也因此充满悲剧色彩。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天的记忆
张海生
①虽然时隔已经很久远了,但我却依然念念不忘。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很自然就成了我患难的伙伴。
②我记忆里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走在上学的路上,寒风打着呼哨扑过来,刀一样地扎疼我的脸,割疼我的耳朵,顺着袖口、脖子、胸口往棉衣裤里钻。教室里没有取暖的设备,窗户上常常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白塑料布或白纸,风刮过来嘭嚓作响,顺着缝隙往教室里钻,坐在教室里,写字的手冻得拿不住笔,把两手抄进棉袖筒里或凑到嘴上哈几口气暖暖手再写。下雪的日子,冰天雪地,树木上、老墙上、屋顶上全是雪,整个世界萧杀而苍茫。融雪的日子,更是冷得厉害,房檐上垂挂着短则几寸、长则数尺的小擀面杖一样粗细的冰凌柱,哩哩啦啦的滴着水。我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一根根将冰柱捣下来,小手冻得像透明的红萝卜。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最受罪的时候,脱了衣服往被窝里钻,被窝里冰凉冰凉,冻得人浑身哆嗦,大半夜也暖不热。那时候我曾想,晚上我要能有一个温暖的被窝该有多幸福呀。
③那些个冬天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寒冷。在梦一般的记忆里,我用驱寒的方式,用寻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在学校里,下课的铃声一响,我们就跑着挤到一堵太阳光照得到的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挤,使劲地挤,一边挤一边高声喊叫:挤挤,挤油渣,挤出油渣我喜欢;挤挤,挤油渣,挤出油渣我喜欢。如果中间的那一位被挤出来了,就迅速地跑到两端继续往中间挤,直到浑身发热,浑身出汗。我们还跳皮筋、推铁环、吹鸡毛上天。
④放学了,几个同学一合计,直奔老麦场的麦秸垛,在麦垛的一方掏一个洞,再到地里偷几个白萝卜,用竹片剥去厚厚的一层皮,躺在麦秸洞里吃得津津有味,辣甜绕口。有时候,我们也会跑到河滩上,用自制的枪、棒做武器,打仗、捉迷藏,我们常常忘记了时间,直玩得天昏地黑。麦场的小垛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会在小垛的朝阳背风处挖一个坑,坑沿上垒几块土坯或砖块,然后到地里去拾些树梢干柴,点上火取暖,有时还用泥包住用弹弓打来的麻雀,放到火里烧烤,等到泥烧干了的时候,剥开泥块,麻雀的羽毛也会被烧得无影无踪,烧熟了的麻雀肉热气腾腾,再撒上些从家里偷来的盐,一边烤火一边吃,香甜而温暖。
⑤在关于寒冷的记忆中,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那些圆溜溜、胖乎乎的鹅卵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冬天的冷被窝里竟有了这些可爱的小伙伴。那是母亲去河里洗衣服时捎回来的,母亲选择了这些大小适中,形状可爱的鹅卵石洗净带回家。傍晚做饭时,母亲将几块石头围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烤得很热,母亲又把每一块石头用一块包袱布裹住,放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我钻进暖和的被窝里,脚蹬一块石头,怀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
⑥时光已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我的女儿已将大学毕业,当我和她谈起这些往事,她听得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调、水暖、电暖、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人与人挤在一起用来取暖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了对一颗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于“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的强调,重在突出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曾经带给作者永久的回忆、满足和喜悦,也为下文的写作埋下伏笔。
B.第②段关于寒冷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把自己对于寒冷的深切体验细致地进行描绘,目的是为与后文女儿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女儿的茫然无知和对上一辈人生活的不屑一顾。
C.文章结尾“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了对一颗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直接照应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D.一块石头,被母亲用来作为驱走严寒的工具,一方面照应了前文的冬天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对子女博大的母爱以及生存的智慧。
【小题2】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两处进行赏析。
【小题3】作者以“冬天的记忆”为题有着怎样的情怀,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许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小题3】文章开头说“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请结合全文分析太湖诗情画意在文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