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呼喊
李代云
出了小区门口,我和父亲来到了一个公交车的上落点。已经有好些人站在这里等车了。看见旁边站着的人在玩手机。我才想起忘记带手机了。我想回家去拿手机,父亲却扬着他的手机说,我带手机了呢。这时公交车来了,我只好作罢。
公交车上拥挤不堪,我和父亲一起站在了过道里的人群中。
我的手机……我的手机不见了!父亲忽然大声叫道。
父亲是农民,长年生活在农村,很少坐公交车。他不知道公交车上小偷很多,让人防不胜防。父亲在公交车上疏于防范,也怪我事先没有提醒父亲在坐公交车时要时刻注意保护好随身携带的财物。这时旁边站着的人忙催促我说,快用你的手机打一下你父亲的电话,看它在哪儿响。我说,我忘记带手机了。于是有好几个人自告奋勇地拿出他们的手机,按照我说的电话号码拨过去,遗憾的是,你所拨打的用户已经关机……
事已至此,我只好安慰父亲说,爸爸,您那个手机值不了几个钱,等下我给您买个新手机。听我这么一说,父亲才安静了下来。
下了车,我和父亲朝菜市场走去,忽然,我听见有手机在唱歌儿,我转过头去,只见父亲拿着手机在接听电话。
你别催我回家,我好不容易才进一次城,我还要在儿子家多玩几天呢!父亲对着手机大声说。
电话是母亲从乡下打来的。
我禁不住目瞪口呆,盯着父亲手中的手机“啊”了一声,像被人莫明其妙地击了一拳,半天没有缓过神来。
挂了电话,父亲嘿嘿地笑着对我说,你别大惊小怪,我的手机找到了呢!我说,在哪儿找到的?父亲不回答,一个人朝前走了。
菜市场里人来人往,闹哄哄的。父亲说,今天菜市场里怎么这么多人啊?我说,今天是星期天,所以人多。父亲拍着脑袋说,你看看我这个记性,连啥日子都忘记了,人老了,越来越糊涂了哟。父亲满头白发,以前挺直的腰已经有些佝偻了,父亲确实老了。有时糊涂一下也很正常。
买了菜,我和父亲从菜市场里往外走时,父亲忽然举起一张二十块钱的纸币朝周围的人大声问道,喂,各位老乡们,你们谁丢钱了?我捡到二十块钱呢!
父亲声若洪钟,周围的人都站住了。
父亲在搞什么名堂呢?父亲刚才糊涂了一回,现在又糊涂,我觉得父亲有些不对劲儿——因为父亲走在我前面,我一直盯着他,他明明没有捡到钱嘛……父亲像个耍猴戏的人,大家看稀奇地望着他。我说,爸爸,我们回家,回家,别在这里捣乱。我硬拉着父亲走了。
这是谁的钱啊?父亲举着手中的钱晃动着,走出了菜市场,父亲才停止大声嚷嚷。
晚上睡觉时,我把白天父亲跟着我去菜市场的所作所为讲给妻子听了。
妻子沉思片刻,分析说,爸爸的手机明明没有丢,却说丢了;爸爸明明没有捡到钱,却说捡到钱了。从爸爸的这些行为来看,他有可能是得了老年痴呆症,糊涂了……老公,你不是有个姓邓的同学是县人民医院著名的脑科医生吗?我们明天就带爸爸去他那儿检查一下。老年人得了这种病,得趁早治疗。
第二天,我和妻子把父亲骗到了县人民医院,邓同学很热情,他仔细地为父亲检查了身体。趁父亲去上厕所的时候,我问邓同学,我爸爸的病……严重吗?邓同学说,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你父亲的老……老年痴呆症还……还不是很严重。
你们神神叨叨的,谁得了老年痴呆症啊?父亲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
父亲说,在公交车上,我看见有小偷在偷别人的手机,我没有能力抓住小偷,我又想保护大家,只好大声叫唤我的手机不见了;在菜市场里,我看见有小偷在偷别人的钱,我就大声叫唤我捡到钱了……我以此提醒了大家,小偷就没得逞了……我知道,我的呼喊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那种情况下,呼喊总比沉默强,呼喊也是一种让坏人闻风丧胆的武器……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交车上父亲“丢”了手机,旁边的人让“我”给父亲打电话,“我”说“我忘记带手机了”,“我”的这句话与文章首段相呼应。
B.父亲说“丢”了手机,“我”没发现他找回,他却跟母亲通电话了:“我”没发现他“捡”到钱,他却喊谁“丢”了钱;“我”感觉父亲“糊涂”了。
C.“我们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是因为“我”和同学正私下讨论父亲的“老年痴呆症”,父亲却忽然出现并听见了“我们”的谈话。
D.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本文在正面描写父亲这一人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
【小题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父亲说出真相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6 11:1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 “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 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与自然相对立,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C.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D.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C.“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D.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 “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 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警察小谭
侯发山
大年三十。小谭刚进家门,还没来得及同父亲说话,电话就急促地响起来——有人在青龙山非法猎捕藏羚羊,要他尽快赶去!
小谭挂断电话,只好抱歉地对父亲说:“爸爸,有任务了,看来这个春节又不能陪您了。”
父亲坦然一笑,摆了摆手:“孩子,去吧 ”他是一名老警察了,知道哪轻哪重。
小谭检查了一下枪支,掖进腰里,刚要走,父亲对他说:“孩子,这可是个好机会,要把握住!” 小谭说:“爸爸,我明白了。”
小谭参加工作十年了,还是一名普通的干警。遇到几次提拔的机会都给错过了,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谭没有特殊表现,没有立过功小谭倒没觉得有什么,父亲感到很没面子,因为他退休之前就是局里的副局长。
小谭出门了。父亲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除夕。父亲刚进家门,就接到新的任务:有人在青龙山非法猎捕藏羚羊。他二话没说.撇下妻儿老小,冒着鹅毛大雪上路了。当他一步一趔地赶到现场时,一个猎人正在瞄准动物,等待时机扣动扳机。他知道,这些猎人没有持枪证和狩猎证,是非法的。常言说,捉贼捉赃。如果现在出面制止,等于拿不到真凭实据,没法制裁狩猎者。只听“砰”地一声,藏羚羊倒在地上,四肢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父亲举起相机拍照了两下,然后掏出手枪走了过去。没想到,等到父亲走到跟前, 猎人掏出身上带的匕首,朝他的胸口狠狠戳了一刀,若不是同事及时赶到把父亲送到医院,怕是他的生命就有危险。因为这次事件,父亲得到了 2000元的奖励,从基层一名干警破格提拔为副局长……
今天看到小谭接到任务,跟他当年一样义无反顾,父亲感到很欣慰。同时.他又感到一丝担心,因为大部分偷猎者都是一些亡命徒。他们会不会对小谭下毒手?凭着小谭过硬的素质,对付两三个毛贼还是不在话下的。再说.局里可能也还安排其他同志配合的。想到这里,父亲心里略略轻松了点。
小谭赶到时,一个偷猎者已经瞄准一只藏羚羊准备扣动扳机,小谭没有丝毫的犹豫,上前用身体挡住了枪眼。
偷猎者一下子愣住了。
小谭和颜悦色地说:“大叔,不能杀害野生动物。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违法的。”
偷借者扑通一下跪在了小谭面前:“警察同志,我求求你了,如果我今天找不到猎物,这个年我都没法过了,我上有爹娘,下有上学的孩子,我的老婆还有病。”闻听此话,小谭愣住了。
偷猎者说:“我说的都是真的。你要不信,就跟我回家看看,我家就在山下。”
小谭盯住偷猎者的眼睛,发现了他眼眶里的泪珠在打转,感觉到他没有说谎,便掏出身上的钱, 说:“大叔,我相信你,我身上就这两千块钱了,你拿去办点年货吧,不要再干这违法的事了。”
偷猎者眼睛一亮,继而犹豫不决。
小谭说:”大叔,回家过年吧,你的家人正等着你呢。”
偷猎者给小谭磕了两个头,然后接过钱,千恩万谢地走了。
小谭拿出手机打算给局里汇报一下,就说线索有误。这时,那位偷猎者回来了,他对小谭说孩子,今天是大年三十,天又这么冷,你若不嫌弃,就跟我回家吃碗素饺子暖暖身子吧?”
小谭想了想,就跟大叔去了。他想趁机再给大叔做做工作,同时了解一下当地偷猎的信息,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等到接应的同事赶到,小谭正在那位大叔家里吃饺子呢
事后,小谭把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父亲。他便给父亲解释说,如果当时让偷猎者得逞,那就是“两败俱伤” 一旦藏羚羊受到伤害.偷猎者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有可能毀掉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
父亲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当年对他下毒手的那个歹徒被判了无期徒刑,这个歹徒住进监狱后,他的母亲给气死了,妻子改嫁了,他的孩子跟着爷爷生活,长大后也干起了偷猎的勾当,后来也被抓进了监狱……   
小谭看着一语不发的父亲,说:“爸爸,难道我做错了吗?”
“孩子,你长大了! ”父亲阴沉着的脸渐渐变得阳光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谭执行任务“刚要走”时,父亲对他说“这可是个好机会”,意思是这是个立功提干的好机会。
B.对小谭参加工作十年还是一名普通干警这件事,父亲感到很没面子,说明父亲是自私自利的人。
C.“等到接应的同事赶到”这句话照应了前文的父亲“局里可能也还安排其他同志配合的”的猜想。
D.最后一段“父亲阴沉着的脸渐渐变得阳光起来”一句,含蓄地表明父亲最终理解了儿子的做法。
【小题2】小说中的小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两处插叙文字是小谭父亲对往事的回忆,请分別概括这两处文字的内容,并说明这样写的用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批评面对的往往是具体的、还未有定论的作品和问题,这些是文学进程中的基本肌理,也是一切理论探讨的立足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如果不以文学批评为基础,多半会成为空论,而不是有血肉的学问。
然而,很多人做文学批评,缺少对作家整体性把握。仅评一部作品,或者只研究某一个阶段的作品,都不足以看出这个作家的整体面貌。很多人都做贾平凹小说评论,但如果不研究他的散文,对作家的理解就不完整了。如果不能整体性把握一个作家的作品,就不太容易把文学批评做好。
批评还应有文体意识,也就是说要认识到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文章所涉及的很多作品,你也许没有读过,但是他的批评文章也具有独立价值。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你会发现批评家与批评家之间、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通信也可当作批评文字发表出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有用信息。
李健吾认为,批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而最好的批评是既不溢美,也不苛责,“不诽谤,不攻讦,不应征”,维护批评尊严,不以贬低写作者地位为代价,批评者和写作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批评者更应是谦逊的,要有与写作者对话的态度。所以,李健吾的批评是艺术的,语言是真诚敦厚的,他要年轻人都记住考勒几的忠告:“就其缺点来评判任何事物都是不明智的,首先的努力应是去发现事物的优点。”——即为寻美的批评实践,显然更具建设性和创造性。李长之也认为,一个批评家要完成对一部作品的批评,首先要有理解力,其次要有褒贬,再次要提出正面主张。可是,现在批评界最活跃的精神,更多是一种“愤”,以否定为能事。由“愤”而流于尖酸刻薄、耍小聪明者,也不在少数。古人写文章,重典雅、讲体统,现在这些似乎都可以不要了。牟宗三说,“君子存心忠厚,讲是非不可不严,但不可尖酸刻薄。假使骂人弄久了,以为天下的正气都在我这里,那就是自己先已受病。”因此,写文学批评应心胸坦荡,存肯定之心,张扬一种生命理想,才能不伤文学,也不伤自己。
批评不仅要呈现一个有体温的价值世界,同时也要创造一种新的批评语言,那种“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的语言——所谓批评的文体意识,主要就体现在批评语言的优美、准确并充满生命感悟上,而不是那种新八股文,更不是貌似有学问、其实毫无文采的材料堆砌。批评是艺术,也有对精神性、想象力和文体意识的独立要求,它也是一种写作,一种精神共享的方式。
理想的文学批评,正是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的结合。
(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批评是有思想的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只针对未定论的作品展开,因此,它是文学领域里理论研究的基础。
B.考勒几与李长之主张的共之处在于努力发现作品的优点,视批评为寻美实践。
C.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坦荡的心胸和存肯定之心的素养,还要能够张扬生命理想。
D.文学批评的语言,应该优美、准确,充满生命感悟,不可卖弄学问炫耀文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文学批评存在的同题为立论的前提,重点论述批评的整体把握、文体意识等。
B.文章先指出文学批评的基础性地位,再针对批评中的问题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C.文章提到批评家与批评家、作家间的书信,意在强调上世纪册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阐述文学批评的理想状态,意在引导文学批评健康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体越的作品,对作家的理解才可能是完整的。
B.文学批评不仅要关注所批评的作家、作品,还要提升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C.如果文学批评不再“尖酸刻薄、要小聪明”,批评就会公正客观,受到作家的欢迎。
D.文体意识可能会催生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相结合的文学批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钓梦人(节选)

严敬

①春天来了,白水塘畔的三角梅早早就把花开上了,一簇簇凝固的火焰,忧若梦境。我们的新家就安在这里。

②要说白水塘,真的,它曾经名副其实,不但有水,水里居住着鱼,还有荷塘,生长着许多荷叶。荷塘虽然不大,十多亩的样子,但钻到里面,被荷叶簇拥,也会产生辽阔无穷的感觉。到了夏天,荷叶匀肩搭背,填补了彼此之间的缝隙,几乎覆盖了整个荷塘。白色的水鸟时时盘旋在池塘的上空,等相中了满意的地方,便一头扎下去,没入荷叶里面,得意地鸣叫。接着,荷叶们纷纷想开心了事,荷花开了,水红色,星星点点,点缀在一片碧绿之中。风吹过荷叶,荷叶一面的裙边便朝另一面翻卷,露出比叶面浅许多的底面,折叠成一个半圆。风如果不停的话,荷叶就始终保持着这种折叠的样子。可是,闷热的午后,风忽然停了,荷叶也仍然是那种半卷的形状,像一个人,将手臂高举起来,再也没有放下来。喧嚣的荷塘变得寂静,荷叶似乎瞬间沉睡。荷塘里的鱼儿喜欢这个时候浮到水面,一边纳凉,一边吮吸荷叶的清香。这是昔日的白水塘。后来,房产开发商开始填埋荷塘。荷塘渐渐缩小,慢慢消逝。

③冬天,荷塘尚有一角未填.剩下一捧清水和数株枯荷。每天都有两三人到荷塘垂钓。他们在塘边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挂饵、抛丝、提竿,样样做得一丝不苟。我和雯雯远远地看着他们,雯雯的笔下,除了花鸟虫鱼外,又有了这些垂钓者的身影。

④天气骤冷.飘起霏霏细雨。这种恶劣气候足以摧毁任何垂钓者的信心。但仍有一个穿雨衣的人到荷塘来垂钓。他是一个极其投入的垂钓者,伫立在荷塘畔,半天纹丝不动。他全神贯注,眼晴一刻也不离浮标。有时,他会举着钓竿,朝左或者朝右移动数步,换一个钓窝。先前,许多人时剩存的荷塘里面是否有鱼表示怀疑,但这个雨中垂钓者告诉人们,没有被填完的荷塘的确有鱼。这些鱼大概有三种结局:一、吞下垂钓者的诱饵,成为垂钓者的收获;二、拒绝垂钓者的钓饵,忍饥挨饿,最后俄死;三、等待推土机的活理,鱼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⑤这个垂钓者有顽强的毅力,风雨无阻,身影每天都出现在荷塘啤。他背对着房舍。他的背影很像一个石块。在雯雯的画里,他真的成了一块沉默、冰冷的石头。很久都不见他提一下鱼竿。风悄悄地擦过他的脊背。有时我们甚至认为,他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的垂钓者,他只是一个悠闲散漫的人,多余的时间没有办法打发掉,于是,索性来到荷塘,陪伴那些鱼。

⑥有一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天忽然放晴了。好天气一下子给荷塘招来了几个垂钓者,一、二、三……一共七个垂钓者。他们个个站得笔直,眼睛紧盯浮标,生怕鱼儿咬钩而错失良机。鱼儿早就饿坏了,他们快速地寻找食物,悬挂的鱼饵终于可以尽到职责。

⑦荷塘的水源本来早已枯竭,荷塘见底将是不久的事情。但一场大雨改变了这种情形,雨水一下子聚满了这个荷塘。新鲜而陌生的水流,带来了大路上的泥尘,带来了岸上的青草,带来了植物的种子,还带来了许多溺水的昆虫。这片小荷塘忽然变得令人向往和迷恋。雨水本来给困住这儿的鱼带来了逃生的机会。但是,它们太喜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生水。以致产生错觉,以为荷塘依然是它们往日的家。

⑧但这不表明,荷塘里的鱼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食物总有吃完的一天.而人的耐心又非常可怕,他今天一无所获,明天他照旧守在荷塘边,即使第二天他空手而归,但他还是会寄望于第三天。鱼很难斗过人,它的耐性没有人的好。鱼吃完荷塘的食物后,饥俄开始折磨它。垂钓者的美味天天悬浮在它的眼前,更是时它的折磨。鱼最终会去吞食钓饵。鱼被提出水面后,新鲜的身子,闪着银光,像一枚奇异的果实悬挂于空中。

⑨鱼继续和人比试着耐心。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制胜的法宝就是耐心,荷塘边只剩下一个垂钓者,他天天来荷塘,一来就不慌不忙地做窝、系线、抛丝,然后像生了根似的蹲在塘边。有时候,他会打个叱。天气好的时候,他说不定还会就着塘边的细草,睡上一会儿。

⑩雯雯越来越沉迷读书,她笃信知识就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想象可以克服任何困难。雯雯说。那人来垂钓,就是为了做梦,他梦见了荷塘和塘里的鱼,以前,荷塘里长有茂盛的荷叶,塘水清凉。一群鱼生活在里面,这种生活本来很好,可是忽然有人开始填埋荷塘。荷塘越来越小,眼见得鱼儿们要被活理于泥土之中。雯雯说,她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那人终日做梦,梦成了他的牢笼也囚禁了塘里的鱼。

⑪我问雯雯:“书里没说怎样解救鱼儿吗?”

⑫雯雯说:“说了。等那人梦醒。如果他梦不醒,鱼儿们就逃不掉活理的命运。”

⑬我和雯雯看到,男人天天垂钓,无论他睡没睡,他都是一个梦境。他手中握着鱼竿丝线垂入水中。现在鱼儿们也知道了囚禁它们的是日日到塘边垂钓的这个男人,是这个男人的梦,只要摇醒这个男人,它们就可以逃出他的梦境,逃脱被活理的厄运。

⑭鱼群中一条条鱼拼命地咬钩,还衔着钓钩拉直丝线,企图牵动男人,好叫他醒来。但鱼的力气太小了,不仅没有弄醒男人。反而使男人睡得更沉。男人开始是坐着睡的,后来索性倒下身来.在岸边的草地上呼呼大睡。鱼儿们非常绝望,照这样下去,他们无法脱离男人的梦境。

⑮我问雯雯:“书上没有说有别的办法可以救出鱼儿们吗?”

⑯雯雯说:“爸爸,有,我想一定有,我正在寻找。”

(节选自《钓梦人》,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小题2】分析选文的叙述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动人的是文学的“精神”    
冯俐
当代戏剧空前多元化,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舞台技术的加入,丰富着戏剧这个艺术品种。只是,剧作家们不能因此“偷懒”,放弃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多元化不应该代替戏剧的文学性追求。当然,有的剧作家也许并不是偷懒,而是“人力不可及”——即从主观上认识不到,或是客观上能力达不到。
戏剧的文学性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通过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立起来了不等于“立得住”,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不等于“传得开”,更遑论“留得下”。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即多为“命题作文”,但最后保留下来的戏剧,叙事技巧高超、深刻发现挖掘了人性、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它们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的原因,是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可以说,剧作者思想的高度、人文情怀的高度,决定其提炼人物的高度。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
评价一个剧本有“文学性”,应是最高褒奖,尤其是当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以“诗性”“诗意”时,我想,它指的绝不是肤浅的、视听上的优美或浪漫,而是内在的文学的深厚和悲悯的情怀。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而戏剧性,则是戏剧自身的艺术特性,是必须拥有的。只是,对其风格样式的广泛探索,可以给予更多包容的空间。“从文本入手”已不再是当下戏剧唯一的创作方法,国内外许多戏剧人一直在不断探索着:从演员的独特技能入手,从一段音乐入手,从一幅画一个线条入手,从某个道具入手,从某种舞台科技手段入手……这些没有文本甚至没有台词的不同风格样式的戏剧作品中,也不乏动人之作。但是,这能证明戏剧可以没有文学吗?当然不能。那些看起来似乎不再需要“语言”,“文字”的、非传统的戏剧演出,其动人之处依然来自文学——即使没有具象的、完整的人物和故事,但打动观众的,一定是文学的“精神”,即对人性的深刻独特洞察、对人的境遇和选择的理解容纳、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或单纯或细微的永恒关怀。  
戏剧的文学性,是在戏剧实践中不断被追求、深化、发扬,还是被忽视,甚至退位、缺失?这决定着未来戏剧的品格、戏剧自身的价值、戏剧能否健康发展,决定着戏剧的命运。
(选自201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戏剧的文学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当代戏剧文学性缺失的原因,是有的剧作家主观上不想为、无所为,或是客观上不能为、无法为。
B.戏剧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剧作家能够借助情境、故事等元素,发掘出独特的人性,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C.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它同戏剧性一样,都是戏剧必须拥有的艺术特性,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
D.戏剧的文学性是衡量戏剧品格和戏剧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决定着戏剧的健康发展,事关戏剧的发展命运。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舞台技术的恰当运用,丰富着戏剧这个艺术品种,使戏剧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戏剧的文学性。
B.《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摆脱了思想、主题的概念束缚,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从而取得了成功。
C.剧本赢得“文学性”的关键在手其内在的文学的深厚和悲悯的情怀,而不在于外在形式上的优美或浪漫。
D.《窦娥冤》中的窦娥和《雷雨》中的周朴园,其形象已经超越了生活中的原型,显得更为丰满、丰富,具有高度典型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命题作文”,关注的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这是影响戏剧文学性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B.古希腊的很多戏剧虽然是国家行为,但能将舞台性和文学性高度统一起来,所以既“传得开”,又“留得下”。
C.真正好的戏剧作品并不追求创意和立意的新颖独特,而是追求体现剧作者思想高度和人文情怀高度的文学性。
D.在没有文本甚至没有台词的非传统的戏剧作品中,虽然也不乏动人之作,但与注重文学精神的传统剧作不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