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葱花面
第广龙
我许久都没有吃过葱花面了,但是,只要想起来,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我的鼻尖,伴随着的,还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
想起葱花面,我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
就像在西北长大的许多人一样,我也爱吃面,但在困苦的岁月里,一碗面,不是想吃就有的。有粗粮吃,能把肚子填饱,已经是难得的福分。假如哪天吃面,一家人的重视,如同一个仪式。
在农村,有的人家,不愿被小看,偶尔吃一回面,要站在自家门前的粪堆上,把面挑得高高的,让别人看:“我吃面呢!”吃面本是家常,却成了稀奇,以至于有人病倒了,不愿吃药,只是说,有这钱,美美吃一顿面,就好了。
在我们家,葱花面,就是病人、老人吃的。有个头疼脑热,不算病,不影响说话和走路。睡在炕上起不来,吃别的,吃不下去,就能吃上葱花面了。家里人口多,煮饭的锅是大铁锅,水烧开了,下面,下一个人吃的面。最好是挂面,是那种细细的挂面。葱花是清油炝的,先切出一撮碎碎的葱花,然后炝油,不在大铁锅里炝,那样费油,是在舀汤的铁勺里炝。拳头大的铁勺头,倒进去一点油,手端着,从灶火眼里试探进去,悬在火头上,油煎了,倒退出来,迅速把葱花丢进铁勺,哗啦一阵响,还出现一些涌动的泡沫,跟着,葱花就熟了。面捞出来,添进去专门烧好的酸汤,添进去葱花,这时候,看到的是弯曲在一起的面,是清亮的汤,汤上面,油花点点,还漂着葱花,这时候,葱花面就做好了。真香啊,就是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家乡人形容这香,有一个特别的字:蹿。说葱花面香,就说,蹿香蹿香的。
印象里,我妈总是为吃的发愁。一家人要吃要喝,我妈从不抱怨辛苦,在伙房里劳作一天,我妈也高兴。只要吃饭时,不论干的稀的,一家人爱吃,我妈在围裙上擦着手,最后一个端碗,也是满意的。最怕的是没有粮食了,没有菜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妈慌张着,给我爸说,也觉得自己有责任。记得我们家最难过的那一年,红薯干当饭,白菜帮子当饭,我妈的叹息声,那么轻,又那么无奈。
毕竟,饿肚子的日子,在我们家,不多。毕竟,我爸有木工的手艺,天天熬夜,做出的木活,能换来钱,换来玉米和麦子。比起其他人家,虽然谈不上宽裕,但总归没有出现过一锅清汤的情景。回想起来,我的饥饿感,更多的,是对于好吃的那种奢望,比如吃一碗葱花面。
我自然也吃过我妈做的葱花面。躺在炕上,懒懒的,一碗面端来了,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到了被重视,被关心。似乎这也是一种特殊。如今的独生子女,似乎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在母亲眼里,都是她的心头肉,但谁病了,得到照顾,似乎也获得了额外的母爱,那种幸福的体验,大大抵消了得病带来的痛苦。吸溜吸溜吃着面,面条滑溜溜的,吃进嘴里,自己就顺着喉咙滑下去了。汤热热的,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喝一小口,再喝一小口,一定要让舌头感受到烫,感受到烫的刺激,似乎只有这样,葱花面的香,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这时,我妈会在一旁叮咛,慢慢吃,没人跟你争,吃了,发些汗,身子就轻省了。
现在,我想吃面就吃,各种各样的做法,甚至过去没有吃过的,也会尝试。有时在外头吃饭,面对一桌子好吃的,我也愿意吃面,先要一碗面吃,吃饱了,吃不动别的了,也不觉得遗憾。可是,这些年,我没有吃过葱花面,一次也没有。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我不再想吃了。吃的东西,也会吃伤人。有的人不吃肉,就是小时候难得吃一次,有机会放开吃了,就拼命吃,结果以后见了肉,心理上排斥,再也不吃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吃的,记忆太深,却又容易引起难受,也不愿意再吃。我不吃葱花面,就属于后者。
都快七年了,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作者只要想起来葱花面,葱花面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他的鼻尖,这是因为葱花面的香味是他童年最幸福的记忆。
B.第二段中说“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说“明亮”是因有母爱相伴,说“黯淡”是因生活困苦,难得吃到葱花面。
C.作者家乡的人因为爱吃面,所以都很重视吃面,“如同一个仪式”,甚至有些人家偶尔吃一回面,还要炫耀一番。
D.作者详细而具体地描述了葱花面的制作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葱花面的非同寻常的感情。
E. 现在,作者虽然还愿意吃面,但因为吃的东西丰富了,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也不想吃了,这些年作者一次也没有吃过葱花面。
【小题2】第②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0 09:4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古代的野生兔子多见灰褐色,白兔只是变异现象,极为稀少,一旦见到,就要载歌载舞地献给朝廷。我们今天看到的数量众多的白兔,是后来由地中海穴兔人工驯化繁殖而来。赤兔在古代更为少见,被视为“大瑞”,美好的愿望还延伸到了吕布的坐骑上,估计古代的赤兔大概和传说中的汗血宝马一样奇异吧。但赤兔确乎存在,生活在东非的灌木丛林中,毛色红褐。兔子眼睛的颜色与其皮毛是相关的,也就是黑兔的眼睛为黑色,灰兔眼睛为灰色,白兔的眼睛则是透明的,红眼睛是眼球内血液所反映的颜色。那么,真正的红眼兔儿该是赤兔吧。

②无论白兔赤兔,因其很萌的形象,总是教人欢喜怜惜的。元代袁桷有一首有趣的《舟中杂咏》:“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生来不识兔,却立惊其神……”这个可爱的家奴,看到奔跑来亲近的小白兔,犹如梦游仙境的爱丽丝看到三月兔一般,惊讶非常。他忘记了追逐,呆立而神往,正是人和兔子相看两不厌啊。同样美好的画面还有唐代诗人王建笔下的天子护兔:“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这玉鞭一挡,更胜于击退千军万马。

③兔子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则是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晋代傅玄《拟天问》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传说有个长工不慎将主人的一只兔子的脊骨打伤,惶恐之下,把伤兔藏进了豆地。后来发现伤兔并没有死,并且伤处渐渐痊愈,原来它经常啃食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他便用这种黄丝藤煎汤给父亲喝,父亲多年的腰伤也治好了。这药便被命名为“兔丝子”,由于是草药,后人冠以草字头,叫成“菟丝子”,有“续绝伤、补不足、益健人”之功。

④我在敦煌看到过耳朵互连、往同一个方向奔跑的三兔图,这种形象真有一种追逐无尽的时空感。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在身边,却永远追不上吧。这样的三兔图也出现在英国中世纪的教堂内,也许是通过那一条神奇的丝绸之路、是那些包裹圣物、覆盖圣坛、缝制祭服的东方丝绸提供了参照。我也曾近距离地注视过北宋崔白的《双喜图》。淡淡的月光下,有风的山林中,两只喜鹊与一只兔子邂逅。好奇的兔子,以一个优美的姿态,惊起却回头。

⑤兔子体形柔软,据说回头时连自己的脊梁都能看到。歌德即把兔子理解为女性的体态美。那么美好柔弱,却总不在掌握。守株待兔的成功几率是很小的,所谓动如脱兔,和猫一样,兔子很女性化,若即若离,所处别有天地非人间。兔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只要120秒,而且不太喝水,只要饮食草叶上的露珠就能解渴了,似乎那么不食人间烟火,即使奔跑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穿云过雾。但是它上承猛虎,下引蛟龙,随日月行走,与草木共生,又是刚柔并济的,属兔的朋友就把他的书房命名为“龙前虎后斋”。

⑥《诗经》中的“有兔爰爰”,写出了兔子逍遥自在的状态。我有一方“有兔爰爰”章,钤在画上,并以“爰爰”为画名,当是以兔子的意念神游了:有兔爰爰,跨塘乘月,月生沧浪痕微。看万籁踪迹,风起云堆。浩荡浮生怎许,浑漫与、笔底芳菲。无人会,一声鹤唳,天地清辉。峰回。看潮走马,千万遍阳关,谁与同杯。问平生幽恨,有雪无梅。流尽江湖秋水,秋水外、莺燕双飞。因何去,云间一樽,更向何归?

【小题1】玉兔是_____的别称,因为传说中有_____________。
【小题2】历来有关兔子的成语有许多,请写出三个(文中已出现的除外):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有关兔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晋代。
B.兔子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作吉祥物,叫“大瑞”。
C.野生黄丝藤药名是“菟丝子”,与兔子相关。
D.歌德称兔子有女性体态美是因为它美好柔弱。
【小题4】第④段加点字“竟”字,好在哪里?
【小题5】从全文看,兔“总是教人欢喜怜惜的”原因是:
【小题6】今年是农历兔年,请你结合兔的相关信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拟写一条手机短信,表达你对亲朋或者老师的新年祝福。(60字以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零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到五点。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读书过程。读的书大部分是长篇小说,同时也读其它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面前,我开始试着把这些千姿百态的宏大建筑拆卸开来,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体察大师们是如何巧费匠心把它们建造起来的。而且,不管是否有能力,我也敢勇气十足地对其中的某些著作“横挑鼻子竖挑眼”,也用我的审美眼光提出批判。
在我所有阅读的长篇长卷小说中,外国作品占了绝大部分。从西方现代小说意义来观察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在成就最高的《水浒》、《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四部书中,《红楼梦》当然是峰巅,它可以和世界长篇小说史上任何大师的作品比美。在现当代中国的长扁小说中,除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比较重视柳青的《创业史》。这次,我在中国的长卷作品中重点研读《红楼梦》和《创业史》。这是我第三次阅读《红楼梦》,第七次阅读《创业史》。
在这次专门的读书活动进行到差不多甚至使人受不了的情况下,就立刻按计划转入另一项“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
《平凡的世界》将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历史性事件,要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过什么,较为可靠的方式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于是,我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房间里顿时堆起了一座又一座“山”。
我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件恼人的工作做完。以后证明,这件事十分重要,它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到此时,我感到室内的工作暂时可以告一段落,应该进入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所谓“深入生活”。
我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填、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
在这无穷的奔波中,我也欣喜地看见,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廓已经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了。
最后,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去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
通过六年不间断的奔跑,现在我已真切地看到了终点的那条横线。
撞线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也包括我的生日。但是,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没能忘记——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大师们的作品,路遥不仅试着拆卸开进行鉴赏,而且也敢于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对某些著作提出批判。
B.逐日逐月逐年的查阅、翻看搜集到的报纸合订本并随手记下“有用”的东西,给路遥的写作带来极大方便。
C.“一切方面的生活我都感兴趣”,这句话告诉读者路遥正在为小说内容、人物准备素材,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D.“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比自己的生日还重要,这个日子是《平凡的世界》创作完结的日子,也是路遥激情人生的一个节点。
【小题2】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进行了哪些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2年,我国开始研发中国标准动车组;2014年完成方案设计;2015年,中国标准动车组下线,开展了标准动车组试验和运用考核。如今,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投入使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研究员赵红卫表示,未来中国高铁将全面更新替换。如果目前2586组“和谐号”全部替代为“复兴号”,记者粗略估算,替代空间将达到4000亿。而“十三五”规划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预期新增1.1万公里铁路建设,意味着将 新增1320个组“复兴号”,增加2000亿空间。总体看来,“复兴号”将推进6000亿国产替代。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走出去’的战略。”赵红卫说。相比于日、法、德等国的高铁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中国高铁技术关键优势有三点:一是轨道、隧道建造技术更高,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譬如中国高铁技术能够保证在很大温差情况下铁轨不变形;二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团队过硬,整体人马能够做到随调随用;三是中国高铁的修建造价比发达国家更低。
英国广播公司在2014年“中国的高铁革命”报道中援引数据指出,中国高铁建设成本不超过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二,每公里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万至2100万 美元,而欧洲这一数字为2500万至3800万美元,美国则估计高达5600万美元。
(摘编自《中国报道》2017年8期)
材料二
随着“复兴号”陆续为“和谐号”顶岗,中国标准“国产替换”将开启经济增长新里程,值得期待。首先,中国标准直接惠顾动车组发展,车型更换带来巨大产业机遇。我国动车组是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从德国、法国、日本等引进技术,基本上是合资生产,使用外方技术。虽然已经发展到第二代动车组,但有些技术还是打着外方的“胎记”,知识产权依然不在掌握中,包括车轮、轴承,还有制动刹车系统等都依旧采用外国标准,由国内零部件商进口组装。
其次,中国标准带动产品全面升级,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是标准的提升,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是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倘若全国各行各业的产品都进行中国标准的全面升级,一定能够带动经济,克服眼前徘徊状态,提高增长水平。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完善标准管理,着力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摘编自《产权导刊》2017年8期)
材料三
2003年,中国高铁走上了“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的研发路径,使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弯道超车”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争取时间优势的同时,也留下了兼容性难题。

我们当初从海外引进了1型车、2型车、3型车和5型车四种不同的技术平台。这些车型技术路径不同,使咱们用最短的时间博采众长,造出商铁并投入使用,让经济社会尽快受益。但是基于不同平台研发出的车型,并不能互联互通。“和谐号”没有做到标准化统型,不仅司机操作台不同,车厢定员座位数与布局不同,有些车甚至车厢连挂处的高度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速度等级的动车组,如果车型不同,也不可能重联运输。如果某节车出现故障,需要组织乘客换乘,临时调来的车一旦车型不同,就会出现要么“挂不上”,要么“缺座位”。
标准不一,不仅增加了运营难度,也提高了运营和维保成本。因此,我国急需针对不同型号的动车组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动车组在服务功能、运用维护上的统一,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摘编自《新湘评论·下半月》2017年9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告诉我们要从机遇中发现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激发活力。
B.材料一介绍了中国高铁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巨大的价值空间,以及“走出去”具有关键优势。
C.三则材料介绍的新闻侧重点不同,但都指出了目前高铁面临的问题,且都有评论性的语言说明。
D.材料三介绍我国当初从海外引进四种不同技术平台,并整合创新,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兴号”动车组按照时速350公里运营研发制造,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中国高铁的科技优势。
B.我国动车组现在虽然已经发展到第二代,但有些技术依然要靠外国引进,但中国标准“国产替换”将开启经济增长新里程毋庸置疑。
C.中国高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大力进行自主创新,“复兴号”就是自主创新的鲜明典型
D.建设成本低是中国高铁的优势之一。从2014年的数据看,中国高铁建设成本不超过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二。
【小题3】我国的高铁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高铁如何再创新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40年来,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出发,改革开放始终是响彻神州大地的时代呼声。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精神一脉相承;从沿海到内陆,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开放”,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开放的步伐一往无前,今天,这个希望回答“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执政党,成功开辟岀一条通往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这个曾经面临被“开除球籍”危险的国家,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近代以来矢志伟大复兴的民族,终于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将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写在广袤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今天,改革开放依然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依然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摘自《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人民日报》2018年12月,有删改)

材料二

“快”,也许是对过去40年发展变化最直观的概括。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200美元,无数家庭,最大的烦恼,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整个国家,最大的忧虑,是会被“开除球籍”。

40年后,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22倍。

从近代以来沦落“下降通道”,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惊人一跃”;从与发达国家触目惊心的“巨大差距”,到让西方任何一派学者都无法否认的“发展奇迹”;从隐藏在毎个人心头的“生存焦虑”,到浮现在无数人脸上的“幸福指数”

(摘自《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文汇报》2018年12月,有删改)

材料三:

回望改革开放40年,可以说,实干是贯穿4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是当代改革者精气神的鲜明底色。

实,体现在敢于直面问题的魄力。“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改革者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切实解决,才使政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断被发现和破解。

实,体现在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改革的一大难点,就是“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勇于自我革命,才能打通改革征程上的各种壁垒。我们强调“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其意义正在于要下决心去动真碰硬,而不是嘴上喊推进改革很重要,一碰到利益问题就退缩不前了。

实,体现在敢于攻坚克难的担当,改革者要有担当精神,就在于要敢于克难攻坚,“不破楼兰终不还”,又不计较名利得失。

(摘自《时代呼唤改革“实干家”》,《人民日报》2018年12月,有删改)

材料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铁路网里程仅5.17万公里,2003年年底,我国铁路网规模达7.3万公里,25年间增加了约2万公里。《中长期铁路网規划》2004年实施,我国铁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12.7万公里,改革开放40年间增长了7.53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总里程超过第2位至第10位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四纵四横”高铁主通道全部提前贯通,高铁覆盖65%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在最繁忙的车站,平均84秒就有一趟高铁驶过;我们拥有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铁路系统,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4.5小时…

40年的巨变中,“中国速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更给我们以强大的民族自信心。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步伐淡定而从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铁路不断突破自我,不但实现了“中欧班列”的做大做强,中国铁路尤其是高铁更是在世界“吸粉无数”,而且连续从海外传来捷报,从蒙内铁路到中国列车首次出口欧洲再到“雅万高铁”等多个海外项目的积极推进,无不彰显着中国铁路在全球市场上的大国风采。

(摘自《改革开放40年见证中国速度》,《新长征党建版》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的今天;改革开放一直是我国最鲜明的特色与旗帜,我们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B.我国曾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现在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让西方学者无法否认的“发展奇迹”。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
D.进行改革开放,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会遇到艰难与险阻,也会触动一些固化的利益这就需要改革者用实干精神去打通壁垒,去破解难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从“快”这一角度,将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前与之后的国情进行对比,以此凸显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伟大成就。
B.材料三先总括,指出实干是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是当代改革者精气神的底色;后分述,从三个方面阐述实干精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体现。
C.材料四着眼具体,介绍了中国铁路事业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还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D.材料一和材料三是理论性材料,使读者对改革开放的意义有了宏观上的了解;材料二和材料四列举数据事实,来具体展现中国的巨大变化。
【小题3】请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在外打拼还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雷。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2016年第23期《小小说选刊》)

【小题1】说说小说第二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一段。
【小题3】小说后文三处写到“雪”(画波浪线处),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