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古代的野生兔子多见灰褐色,白兔只是变异现象,极为稀少,一旦见到,就要载歌载舞地献给朝廷。我们今天看到的数量众多的白兔,是后来由地中海穴兔人工驯化繁殖而来。赤兔在古代更为少见,被视为“大瑞”,美好的愿望还延伸到了吕布的坐骑上,估计古代的赤兔大概和传说中的汗血宝马一样奇异吧。但赤兔确乎存在,生活在东非的灌木丛林中,毛色红褐。兔子眼睛的颜色与其皮毛是相关的,也就是黑兔的眼睛为黑色,灰兔眼睛为灰色,白兔的眼睛则是透明的,红眼睛是眼球内血液所反映的颜色。那么,真正的红眼兔儿该是赤兔吧。

②无论白兔赤兔,因其很萌的形象,总是教人欢喜怜惜的。元代袁桷有一首有趣的《舟中杂咏》:“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生来不识兔,却立惊其神……”这个可爱的家奴,看到奔跑来亲近的小白兔,犹如梦游仙境的爱丽丝看到三月兔一般,惊讶非常。他忘记了追逐,呆立而神往,正是人和兔子相看两不厌啊。同样美好的画面还有唐代诗人王建笔下的天子护兔:“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这玉鞭一挡,更胜于击退千军万马。

③兔子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则是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晋代傅玄《拟天问》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传说有个长工不慎将主人的一只兔子的脊骨打伤,惶恐之下,把伤兔藏进了豆地。后来发现伤兔并没有死,并且伤处渐渐痊愈,原来它经常啃食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他便用这种黄丝藤煎汤给父亲喝,父亲多年的腰伤也治好了。这药便被命名为“兔丝子”,由于是草药,后人冠以草字头,叫成“菟丝子”,有“续绝伤、补不足、益健人”之功。

④我在敦煌看到过耳朵互连、往同一个方向奔跑的三兔图,这种形象真有一种追逐无尽的时空感。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在身边,却永远追不上吧。这样的三兔图也出现在英国中世纪的教堂内,也许是通过那一条神奇的丝绸之路、是那些包裹圣物、覆盖圣坛、缝制祭服的东方丝绸提供了参照。我也曾近距离地注视过北宋崔白的《双喜图》。淡淡的月光下,有风的山林中,两只喜鹊与一只兔子邂逅。好奇的兔子,以一个优美的姿态,惊起却回头。

⑤兔子体形柔软,据说回头时连自己的脊梁都能看到。歌德即把兔子理解为女性的体态美。那么美好柔弱,却总不在掌握。守株待兔的成功几率是很小的,所谓动如脱兔,和猫一样,兔子很女性化,若即若离,所处别有天地非人间。兔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只要120秒,而且不太喝水,只要饮食草叶上的露珠就能解渴了,似乎那么不食人间烟火,即使奔跑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穿云过雾。但是它上承猛虎,下引蛟龙,随日月行走,与草木共生,又是刚柔并济的,属兔的朋友就把他的书房命名为“龙前虎后斋”。

⑥《诗经》中的“有兔爰爰”,写出了兔子逍遥自在的状态。我有一方“有兔爰爰”章,钤在画上,并以“爰爰”为画名,当是以兔子的意念神游了:有兔爰爰,跨塘乘月,月生沧浪痕微。看万籁踪迹,风起云堆。浩荡浮生怎许,浑漫与、笔底芳菲。无人会,一声鹤唳,天地清辉。峰回。看潮走马,千万遍阳关,谁与同杯。问平生幽恨,有雪无梅。流尽江湖秋水,秋水外、莺燕双飞。因何去,云间一樽,更向何归?

【小题1】玉兔是_____的别称,因为传说中有_____________。
【小题2】历来有关兔子的成语有许多,请写出三个(文中已出现的除外):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有关兔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晋代。
B.兔子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作吉祥物,叫“大瑞”。
C.野生黄丝藤药名是“菟丝子”,与兔子相关。
D.歌德称兔子有女性体态美是因为它美好柔弱。
【小题4】第④段加点字“竟”字,好在哪里?
【小题5】从全文看,兔“总是教人欢喜怜惜的”原因是:
【小题6】今年是农历兔年,请你结合兔的相关信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拟写一条手机短信,表达你对亲朋或者老师的新年祝福。(60字以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1:4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
孙玮
①二维码在2017年夏季的上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个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移动网络小端口,竟然成了人类两百万年浩瀚历史的未来象征,“‘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上海展”的第 101 件展品,是一枚由 100 组文物构图而成的“二维码”。上海选中二维码作为本地化且能够代表人类未来的展品,让不少人质疑:二维码这样的新媒体,只不过是个传递信息、再现现实的工具,如何可能成为未来的象征?何以能够承担保护城市文脉的功能?
②论及新媒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不少人存在负面认知:在抹平疆界的全球化狂潮中,新媒体是切断文脉的助纣为虐者。有意思的是,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在新媒体研究中,人们正力图解释新媒体何以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文本呈现,同时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借助它,不同空间被媒体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依据这个思路,新媒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有了重新塑造的可能。
③二维码在上海的另一个公共事件中也成了主角。在媒介称之为“中国第一个露天博物馆”里,梧桐树、建筑物、弄堂门口赫然悬挂了标注为“思南露天博物馆”的二维码。在这里,人们可以用手机扫描展品上的二维码,边看展品,边听手机里的语音介绍,游走于思南公馆。新媒体传播使得文字、声音和影像可以交织融合,为游览者创造了一个由地理、叙事、影像、意义等多重空间并置的世界。游览者说:“以前来这里就是拍拍照、喝喝茶。现在这种博物馆模式,为我们创设了一种全方位解读公馆的体验。” 与看电视和用电脑上网完全不同的是,游览者的身体是处在相关联的实体空间中,人的感官在实体、虚拟空间来回穿梭、反复切换,人们感受到的思南公馆不仅仅是实体空间中的,也不完全是虚拟叙事中的,它是虚实相生的“复合空间”。这个空间再现了城市历史与实物遗存,能唤起人们的认知与记忆。身体的全息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城市叙事方式,拿着手机游走于这个空间的每个人,就是城市叙事的主体。
④用身体感知城市,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早就用“都市漫游者”的意象,留给世人一个感性的巴黎,它与现代性城市规划中的那个法兰西首都形成鲜明对照。本雅明的理论“城市不应概念化为单一的同质的空间,而应视为依据大众使用和体验建构起来的多重场所”,为后来者开辟了理解城市的路径。信息流贯穿的思南露天博物馆,将存留在上海城市肌理之中的文化符码,通过新媒体嵌入人们的生活,促成了大众与城市文脉的接触与对话,城市文脉以另类方式延续、伸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⑤思南博物馆的“思南读书会”“纪实空间”“朗读亭”等许多项目都借助微信公众号来运作。这些公众号以思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为核心,建基于非常深厚的“卢湾”情结、上海认同。这些项目在实体空间持续性、常态化的活动,与公众号虚拟空间的传播互相呼应、融为一体,生产出一个历史与当下互嵌的思南公馆城市空间。新媒体除了发挥报道事实、宣传观念、引发舆论等大众媒介的传统功能,其意义更在于创造一种附着记忆、强化认同的新型空间,城市文脉便是这个新型空间的灵魂。
⑥传播之于城市文脉保护的作用,在移动网络时代发生了颠覆性转变。传播不仅仅是虚拟空间中的文字、影像叙事,传播更生成了城市文脉的新形态,将城市文脉植入到大众的生活实践中。如果将城市看作一个由地理、信息、意义等交织而成的网络,那么城市文脉是表现在、潜藏于、渗透进这多重网络之中的。新媒体传播的价值在于,以时空重组、穿梭虚实等方式打通这些网络,创造出崭新的社会实践,促成人与人、人与城市的交往与对话。
⑦在新媒体研究中,二维码常常被视为一个交互界面。所谓交互界面,最简单的意义,是指打通人—机之间的隔膜。二维码联结着两个大相径庭却又彼此依赖的世界,并被不断创生出新的链接形式,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重要媒介。被二维码渗透的城市也可以视为一种交互界面,社会多重网络在此汇聚、互嵌、再生,新型社会实践将不断涌现,城市文脉得以创造性地延续。
【小题1】开篇叙述“二维码展品”事件,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公众对“二维码”的负面认知引出下文的论证。
B.以新媒体的真实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引出论题。
C.以“二维码”事件这一有信度的论据来支撑观点。
D.为下文思南公馆“二维码”成为主角起铺垫作用。
【小题2】第②段中画线词语“抹平疆界”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3】下列说法与第④段本雅明的理论相符的一项是
A.大众的生活实践对接了城市文脉,城市就不易被同质化。
B.如果城市被规划而具现代性,就会被概念化为单一空间。
C.只有新媒体介入大众的生活实践,城市才能不被同质化。
D.只要为大众提供生活生产的场所,城市就不会被同质化。
【小题4】用第②段中“新媒体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的观点,分析第⑤段思南博物馆事例。
【小题5】本文针对公众质疑进行回应,其阐释是否达到效果?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这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军事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强化军事史研究,对于推动整个历史研究,深化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就中国范围而言,军事往往是历史演进的最直观表现形态。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便是一部军事活动史,抽掉了军事内容,就谈不上有完整意义的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军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成为历史嬗变的指针。具体地说,最先进的生产力往往发源于军事领域,军事技术的进步在科技上呈现引导性的意义。《国语·齐语》记载的“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就表明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乃是整个社会生产力最高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尺。秦汉以降,军事技术的标尺地位仍没有丝毫改变,所有战争装备都是该历史时期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都起着带动其他生产领域工艺技术水平进步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中央集权,首先是对军权的集中,这从“虎符发兵制”“杯酒释兵权”,到朱元璋以“五军都督府’’代替“大都督府”,清代设置“军机处”等制度的设置和行政措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国家的法律制度与规章,也往往是在军队中首先推行,然后逐渐向社会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先行者,军事在国家政治发展中起着引导的作用。至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也几乎无一例外以军事为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商鞅变法中“尚首功”的措施等,更是完全以军事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运动。
就世界范围而言,军事史作为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可怀疑的。西方早期的历史著作大都是军事史著作。与此相对应,军事史在历史学界,甚至整个学术界都拥有较高的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军事学术思想,用比较规范与传统的概念来表述,就是中国古代兵学。所谓“兵学”,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探讨战争基本问题、阐述战争指导原则与一般方法、总结国防与军队建设普遍规律及其主要手段的思想学说。它起源、萌芽于夏商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发展于两宋迄明清时期,直至晚清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概括而言,中国古代兵学主要包括历史上丰富的军事实践活动所反映的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作战指导等内容,其主要文字载体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书、其他文献典籍中的论兵之作以及唐到清朝诸多文集中有关军事的论述、“汉中对’’‘‘隆中对”等由史籍所记载的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军事言行等,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瑰丽宝库。
(选自黄朴民《军事历史与兵学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与军队、战争有关的事情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焦点,是历史演进的外在表现形式。
B.中国历史发展中.军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先进的工艺技术、优良的资源配置等往往最先使用在战争中。
C.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的强化、法律制度的完善、改革举措的推行等往往会与军事相关联,这说明军事与政治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兵学是一种军事学术思想,是善于征伐的古代军事学家对战争基本问题、指导原则、治军原则等研究出的思想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史与中国军事活动史不可分割,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有军事生活的渗透。
B.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自秦汉始体现出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该时代的最高技艺都会在战争中使用。
C.军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先行者,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等往往会先在军队中实施,总结经验教训后推广到社会其他群体。
D.夏商周时中国就出现了与兵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此时兵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在宋明清时兵学得以丰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新旧王朝的交替、政治势力间的斗争倾轧、下层民众的起义等在中国古代大多通过战争的途径来实现。
B.在战争中使用的军事技术客观上带动其他领域工艺技术水平的进步,体现了战争在促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C.西方早期历史著作和中国的历史文献、典籍等大都涉及军事史,说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军事史都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古代的兵学研究和兵学思想很丰富,兵学研究涉及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等,对它们的文字记载十分丰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作者列举这些例子意在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很大的包容性。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2017.11.17)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向外界透露,近15年来,中国古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附图一)。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承载着历史变迁的活建筑文化遗产。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保护古村落,并不只是为了保留住那些古老的建筑,也在于如何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做好古建筑“活化”文章。

一座古村落就如同一个地方的“老居民”,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和流传千史、辉煌灿烂的文物遗产一样,都代表着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文脉,寄托了一群人的精神联系。从这点上说,积极创新保护模式,守护古村落“最原始”的模样、不断延伸城市文脉就变得尤为重要。 古村落的消失不仅代表着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同时也意味着这座古村落里的民间文学、戏曲、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古村落的不断消失也就意味着历史文化痕迹日渐淡去,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如果少了对历史文化的触摸感,那么何来的文化延承? 有些人认为古村落只是人类生存之地,被淘汰是历史必然,他们有此片面的想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人和村落的情感链接。如今,大多数人对传统村落缺乏“乡愁”情怀,也无法理解古村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呼吁保护古村落的物质文化时,重视建立人和村庄的情感联系也很重要,古村落保护不仅是保护村落建筑,更是在人的情感深处留下一处位置。所谓“乡愁”,有情方有愁,只有筑牢人们与古村落的“情感线”,方能让人们从内心深处理解古村落的意义与价值。 保护古村落,避免承载历史与故事的村庄归为尘土,绝非简单的输入,而需要在一砖一瓦的物质文化、一词一曲的历史文化、一颦一笑的精神文化中找回古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

(刘静)

(材料二)

2018年10月,新华社消息,由国家文化局主办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正在贵州省黎平县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5年努力,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得到基本保护,中央财政已对前四批的3155个村落给予每个村庄300万元保护扶持。今年已启动第五批传统村落调查,经过此次调查评估,我国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将基本纳入,总数将超过5000个。文物局负责人对记者说,国家近年特别加强了对集中成片村落的整体保护。(附图二)

附图二

(:新华社)

(材料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承续千年的村落正规模化地消失。2000年,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2010年减少到270万个,且下降速度仍在加快,其中不少是古村落或文物普查认定的文物建筑。城镇化导致农民青年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空心化,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常年失修或无人居住、破败不堪。为什么保护古村落?郭旃说:“即使人生短暂,我们仍然需要一个隽永的历史文化环境,以便保持人类生活的品质,在文物有限的岁月里,尽可能延长它们的寿命。”

古村落的保护和整修,要做到保持原貌基础上增加现代化设施。但是经济是个问题,因为保护一个老房子得花30多万元,而10万或5万元就能建起一座新房子。保护成本、现代化生活的需求等因素给古村落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不少地方往往采取将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到一起的做法,但在专家看来,旅游是否可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尚需时间加以论证。据统计,在全国250家5A级景区中,直接依托古村落(镇)开发旅游的有28家,占11%,但开展旅游的古村落(镇)主要集中在客源市场、大型旅游景区或热门旅游线路附近。另一方面,古村落开发的商业化、同质化、村民边缘化问题也饱受诟病。

新形势下,中国古村落保护的确面临不少挑战,但机遇亦不少。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各部门都有针对农村的支持政策: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旅游发展基金、乡村文化站建设等。即便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明确要求更加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强调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也更多样,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近年来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已达450万人,其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有120万人,他们把现代技术、生活方式以及经营管理理念带到农村,催生了农村新业态,也对古村落活化利用方式多样化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以来,一直逐年加速递减,这种状况已经引起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正着手改变。
B.我国是文物系统实施的国家,省级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工程首批项分布在多数省级行政
区,经过5年的努力,首批保护项目已初见成效。
C.我国已经审批四批传统村落,审批的数量逐次提升,现已启动第五批审批工作,届时大部分古村落将得到保护。
D.虽然保护古村落的成本高、直接经济价值小,但是古村落的物质文化、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附加值高,这吸引了很多人返乡创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旧居与人们的现代化生活需求是一对矛盾,为此,传统村落保护不应该守护原始模样,而要创新保护,做好“活化”文章。
B.历史文化环境对保持我们生活的品质有重要作用,古村落与人有情感联系,保护村落,就是让人的情感深处有一个现实的寄托之地。
C.古村落既包含有物质文化遗产,也伴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就是传承历史文脉让人们通过触摸历史痕迹延续历史文化。
D.传统村落保护的任务繁重,一时一地一个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当地村民以及各类社会人土的力量来完成。
【小题3】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在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