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古代的野生兔子多见灰褐色,白兔只是变异现象,极为稀少,一旦见到,就要载歌载舞地献给朝廷。我们今天看到的数量众多的白兔,是后来由地中海穴兔人工驯化繁殖而来。赤兔在古代更为少见,被视为“大瑞”,美好的愿望还延伸到了吕布的坐骑上,估计古代的赤兔大概和传说中的汗血宝马一样奇异吧。但赤兔确乎存在,生活在东非的灌木丛林中,毛色红褐。兔子眼睛的颜色与其皮毛是相关的,也就是黑兔的眼睛为黑色,灰兔眼睛为灰色,白兔的眼睛则是透明的,红眼睛是眼球内血液所反映的颜色。那么,真正的红眼兔儿该是赤兔吧。

②无论白兔赤兔,因其很萌的形象,总是教人欢喜怜惜的。元代袁桷有一首有趣的《舟中杂咏》:“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生来不识兔,却立惊其神……”这个可爱的家奴,看到奔跑来亲近的小白兔,犹如梦游仙境的爱丽丝看到三月兔一般,惊讶非常。他忘记了追逐,呆立而神往,正是人和兔子相看两不厌啊。同样美好的画面还有唐代诗人王建笔下的天子护兔:“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这玉鞭一挡,更胜于击退千军万马。

③兔子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则是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晋代傅玄《拟天问》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传说有个长工不慎将主人的一只兔子的脊骨打伤,惶恐之下,把伤兔藏进了豆地。后来发现伤兔并没有死,并且伤处渐渐痊愈,原来它经常啃食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他便用这种黄丝藤煎汤给父亲喝,父亲多年的腰伤也治好了。这药便被命名为“兔丝子”,由于是草药,后人冠以草字头,叫成“菟丝子”,有“续绝伤、补不足、益健人”之功。

④我在敦煌看到过耳朵互连、往同一个方向奔跑的三兔图,这种形象真有一种追逐无尽的时空感。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在身边,却永远追不上吧。这样的三兔图也出现在英国中世纪的教堂内,也许是通过那一条神奇的丝绸之路、是那些包裹圣物、覆盖圣坛、缝制祭服的东方丝绸提供了参照。我也曾近距离地注视过北宋崔白的《双喜图》。淡淡的月光下,有风的山林中,两只喜鹊与一只兔子邂逅。好奇的兔子,以一个优美的姿态,惊起却回头。

⑤兔子体形柔软,据说回头时连自己的脊梁都能看到。歌德即把兔子理解为女性的体态美。那么美好柔弱,却总不在掌握。守株待兔的成功几率是很小的,所谓动如脱兔,和猫一样,兔子很女性化,若即若离,所处别有天地非人间。兔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只要120秒,而且不太喝水,只要饮食草叶上的露珠就能解渴了,似乎那么不食人间烟火,即使奔跑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穿云过雾。但是它上承猛虎,下引蛟龙,随日月行走,与草木共生,又是刚柔并济的,属兔的朋友就把他的书房命名为“龙前虎后斋”。

⑥《诗经》中的“有兔爰爰”,写出了兔子逍遥自在的状态。我有一方“有兔爰爰”章,钤在画上,并以“爰爰”为画名,当是以兔子的意念神游了:有兔爰爰,跨塘乘月,月生沧浪痕微。看万籁踪迹,风起云堆。浩荡浮生怎许,浑漫与、笔底芳菲。无人会,一声鹤唳,天地清辉。峰回。看潮走马,千万遍阳关,谁与同杯。问平生幽恨,有雪无梅。流尽江湖秋水,秋水外、莺燕双飞。因何去,云间一樽,更向何归?

【小题1】玉兔是_____的别称,因为传说中有_____________。
【小题2】历来有关兔子的成语有许多,请写出三个(文中已出现的除外):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有关兔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晋代。
B.兔子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作吉祥物,叫“大瑞”。
C.野生黄丝藤药名是“菟丝子”,与兔子相关。
D.歌德称兔子有女性体态美是因为它美好柔弱。
【小题4】第④段加点字“竟”字,好在哪里?
【小题5】从全文看,兔“总是教人欢喜怜惜的”原因是:
【小题6】今年是农历兔年,请你结合兔的相关信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拟写一条手机短信,表达你对亲朋或者老师的新年祝福。(60字以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1:4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小题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小题4】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芥子园画谱》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画家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花鸟画不只是在客观地表现对象形态,通过情感寄托,它还既能引起大众共鸣,也能给子观者某种联想空间。如《宣和画谱》所描述:“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不难看出,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有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花鸟,大境界。在中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仅仅是花和鸟,而是泛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B.花鸟画的内蕴十分丰富,它在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是不完全相同的。
C.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
D.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国人通过花鸟画,形象地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态度与看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把花鸟比作人,用花鸟寄托情感,以及中国笔墨的独特性,使花鸟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B.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葫芦等题材,因为在长期发展中不断重复出现并已程式化,因而受到人们喜爱。
C.正是借助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有了“多子多福”、葫芦有“福禄”的吉祥寓意。
D.花鸟画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向往和追求,这使它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可见,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
B.画家们把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情感寄托在了花鸟画中,因而,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才有了产生情感共鸣、发生联想的可能。
C.《宜和画谱》的描述表明花鸟画的许多题材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和审美意蕴,但这种意蕴在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D.中国人在小花鸟中发现了生活大境界,发现了天地万物中蕴含的雅意,表明中国人能以发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法、道各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理论和方案。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并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对权力行使者寄予“自我良善”的期待。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儒家相信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希望通过对权力执掌者的道德引导和改造,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孔子有关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首先是针对执政者提出的,其“庶人之礼”与“士人之礼”的区别,同样意在给权力执掌者提出更高的道德性要求。在儒家的社会等级理论中,统治者阶层优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要与其重大的伦理责任相对应:士者为仕,不仅要自己修身以成仁,还要为“一国兴仁”,为“天下兴仁”,要“泽加于民”。儒家的吏治思想内涵存在于其博大的“仁学”理论体系中。这一理论所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为权力执掌者的自我约束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其反复强调和敦促统治者以德修己、立身惟正的理念,也对现实政治和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法家批判儒家喻君臣为父子的“亲情谎言”,而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在“君臣利异”及“坏人”假设的前提下,主张对臣下全面防范、制约。韩非子认为人君若要等待臣下“忠其心、诚其意、不我叛”,必将陷于被动。对待臣子,君主唯有主动出击,科之以法、驭之以术,方可立于不败。因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法家吏治思想的核心:严明赏罚,奖功罚过——广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处罚官吏的违法行为,督促官吏尽职守法。在以法治吏的同时,为君主者还必须懂得和善于 运用权术驾驭臣下:暗中试探、观察、发现、控制、打击臣下的种种不轨行为,以“非常”手段实现权力控制。“法”与“术”相互配合,构成法家吏治主张的主体框架。

在吏治问题上,道家对现实中的政府权力及制度的合法性心存质疑:“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道家看来,现实中的圣人及其礼法制度都是失道的产物,它们的存在和正当性于天道无据,甚至是违反天道的结果。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在现实的吏治问题上,道家的主张和理论贡献如下:主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的权力价值取向,为吏治的开展提供前提和方向;以“守道”“无为”为权力运行法则,借此批判现实政府的扰民之政,主张废止“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恶法”;以效法天道、抱朴守真、崇俭寡欲等修身理论告诫天下人秉持中和,克服贪欲和自我膨胀,对执掌权力的官员来说,以上告诫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摘自孙季萍《封建帝制下吏治的努力与无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士者为仕,自己要修身成仁,也要为“一国兴仁”,其博大仁学体系成为后来选择权力执掌者的标准和依据。
B.法家的吏治理论否定了儒家的君臣“亲情谎言”,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主张使用“法”“术”实现权力控制。
C.孔子认为执政者应该具备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并希望以此引导改造社会,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
D.法家和道家的吏治思想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均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恶”,明显有别于儒家“人性善”的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论证儒、法、道三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吏治进行的有意义的探索。
B.主体部分对三种吏治思想的阐述,对比色彩明显。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对法家思想存疑。
C.本文采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说理透彻,明确地指出了三种吏治思想各自的特点。
D.作者对儒、道思想持有明显的褒扬态度,但在对法家的介绍中却暗含一种批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但在本文中却难以找到“君权神授”观点的理论支撑。
B.法家思想从“人性自利”出发,统治者在此思想下来治理百官,不能被动等待百官的忠诚,而要“法” 与“术”并用。
C.因为认识到政治实为“恶之源”,所以道家的吏治思想主张“守道”“无为”,即现实政府不能有所作为,否则即为扰民。
D.道家思想明显不同于儒家、法家思想,但它有很多积极合理的主张,其中一些主张对封建统治者来说,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曾经,香文化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从香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说的是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辟秽清洁的目的。我们无法证明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香,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断,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烟,抗击蚊虫和瘟疫的袭扰。

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天地,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文人对香的情意:平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隋唐时期的香文化是“三教传天音,把香助冥想;帝王堂前燕,飞羽扬仙烟”。在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熏球焚香,文房有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焚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造就了后来香文化的普及。

宋元明清时期的香文化是“千家香世界,万户尽烟中;天地人三界,无日不缭绕”。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宋代之后,与“焚”香不同,“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一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对宋以来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物。

近现代的香文化却是“硝烟乱眯眼,人家尽冷香;一阵香风过,宝鼎又腾烟”,日渐式微。不仅天然香料种类极少,而且谈及香,人们基本上只谈价格、产地、香味,还有人借燃香装点门面,却将香具张冠李戴,种种常识性错误屡犯不止,香文化已成为几近遗失的艺术。错用香具、乱行香礼、漠视香文化,甚至让香文化被商业化引入歧途,长此以往,香文化怎能不走进死胡同?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融于中同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是香文化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的前提。
B.许多上层统治者、部分学者及某些思想流派对香文化的发展都起了不同的推动作用。
C.在我国古代,怡情、审美、启迪性灵是香文化最核心的功效,宋元时期尤为突出。
D.宋代之后,“隔火熏香”的方法替代了“焚”香,组合香具逐渐流行起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论述原始的香文化时,先引述相关文献,再进行推断,构成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B.文章第六段除引述相关文献外,还从用香人群、用香方式、香具等方面对宋元明清香文化加以阐述。
C.文章将近现代香文化和历史上香文化进行对比论述,有力揭示出近现代香文化“日渐式微”的不良态势。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香文化的特点,虽然涉及内容繁多,但论述脉络非常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实现了专香专用,促进了香文化在唐代的发展。
B.历代很多文人赋予香丰富文化内涵与高度艺术品质,这表明文人对香文化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C.人们只谈香的价格、产地和香味,加上商业化的侵袭,使得近现代香文化发展有误入歧途的风险。
D.香文化的兴衰是很复杂的问题,梳理香文化的发展轨迹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的民间刺绣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已经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经过人类文明进步,不断进化与发展而凝聚起来的艺术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民间刺绣的图案慢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展示出了深犀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特征。
我国的民间刺绣来自于社会群众之间,民间刺绣作品上的图案具有非常浓厚的象征意义,表达出不同民族祈福求祥的信息。民间刺绣图案象征符号把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体现出民间艺人在图案构思中自然与直接的纯朴观念与愿望。比如最为常见的“鲤鱼跳龙门”,在作品上活灵活现地展示出鲤鱼在激流中跃起,跳向龙门,表达出前途无量、步步高升的祝福。
民间刺绣图案除了部分文字之外,大多数的图案内容都是我国民间传统中的吉祥物,吉祥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比直接的话言表达具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动物作为民间刺绣图案中的象征符号之一,每种动物符号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比如蝙蝠,作为民间吉祥物的一种,它所表达出的是“蝠”与福、富的谐音,因此,蝙蝠通常象征着福气与富贵,使用蝙蝠这种象征符号通常所表达的是福到吉祥、富贵满堂的寓意。还有很多民间传说与神话中的动物,比如龙。龙在民间是种神圣的灵物,县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能力,被视为吉祥之物,龙的传人就是非常有特色的象征符号。人们非常喜欢龙的象征符号,望子成龙寓意为希望子孙能够成为栋梁人才。
在民间刺绣图案中的植物象征符号主要包括花草类与树木类,一种或者多种植物相搭配组合,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寓意的象征符号。人们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观察与了解,熟悉并总结出植物的特点与性情,在观赏的同时,还根据植物的属性或者同音、谐音来表达出吉祥祝福的象征符号。比如梅、兰、竹、菊通常被寓为四君子,这四种植物传递着自强不息、淡泊名利、坚贞高雅的内涵。在河南豫西一带的民间刺绣中,常常能见到绣葫芦的纹样。民间刺绣选用“葫芦”作刺绣纹饰,重要的原因是“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取其“福”和“禄”的谐音,使葫芦扩大了吉祥观念的内涵。
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还有人物故事,把历史故事或者神话传说作为传递信息的象征符号,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另外还有些建筑图饰,比如楼台亭阁等,与动物、植物搭配形成复合图案,象征着如意、平安、吉祥等美好祝福。

   (选自赵蕾《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阐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经过不断进化和发展,各个地域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固定不变的风格。
B. 民间刺绣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出劳动人民在图案构思中祈福求样的朴素愿望。
C. 民间刺绣图案既有文字又有吉祥物,在表情达意方面,寓意深厚的吉祥物胜过文字。
D. 每种动物符号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每种动物都是民间刺绣图案中的吉祥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介绍了我国民间刺绣悠久的历史和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接着举例论证,形象地阐释了民间刺绣图案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特性。
B. 第二段交代了民间刺绣作品上的图案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第三、四、五段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和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了解说。
C. 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深入阐述了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意义、深厚意蕴,论点明晰,论据翔实。
D. 文章在论证时有详有略,详细论述了动物、植物象征符号的内涵,对于人物故事和建筑装饰这两种象征符号只是简单介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鲤鱼跳龙门”表达出劳动人民对前途命运的深深祝福,希望自己或家人能够步步高升,改变命运。
B. “蝠”与福、富谐音,“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表达的都是吉祥富贵的含义,“蝠”与“葫芦”的内涵完全一致。
C. 人们根据植物的属性来表达出吉祥祝福的内涵,比如牡丹代表富贵,蝴蝶代表比翼双飞。
D. 神话传说也可以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嫦娥奔月》就表达了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