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你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B.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C.“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D.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小题2】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9 04:3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喜欢读沈从文

①沈从文说:“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这也许是他的由衷之言。他一生的命运,均与美的追求相关,为了这种追求,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②正是为了追求美,他自湘西凤凰古城走出,一无学历,二无靠山,三无显赫声名,只身闯入陌生的北平古城。那年他20岁,住在湖南会馆的一间潮湿小屋中,冬日严寒,他用冻肿的手写小说。这时候,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找沈从文。”“哎呀,你就是,原来这么小。”这人是郁达夫。因为看过报上他的文章,特来看他的。郁先生领他去餐馆吃了“葱炒羊肉片”,回来,将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和吃饭后找回的三元二毛几分零钱留给了他。沈从文感动得“伏在桌上哭了起来”。

③这个小故事得自黄永玉先生的一篇文章,它深深感动了我,为我揭开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这奇迹的序幕,也使我窥见了他善良温和品格的影子,以及老一辈作家对待后来者深情关怀的感人细节。而沈从文在成为“大作家”之后,对待后来者,对待每一个年轻人,包括素不相识来访者的那种平易近人、体贴入微的亲切与慈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④对此,我有亲身体验。

⑤那是1981年5月,我去北京为《海鸥》月刊约稿,拜访几位曾在青岛住过的老作家,其中便有沈老。没有人引荐,事前无约定,便贸然叩开他的门。那是他新迁去的居所,并不宽绰,小小的厅,摆着张方桌,他正坐在桌边埋头写什么,原来,是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小说、散文选写序。我和同去的刘禹轩兄坐在方桌两侧,听他侃侃而谈。他夫人张兆和沏来了清茶,那茶壶很讲究,与桌上小小的烟灰缸同样精致。这时候,他已高龄,白发稀疏,脸面红润,神采奕奕。除了说明来意,我们几乎没提什么话题,他却滔滔不绝,谈锋甚健。一口湘音,细而快,许多话是听不懂的。但是他那热情,那喜悦感,那亲切如对老友的情绪深深打动了我。这哪像是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简直像是对久别重逢的老友或亲人。当谈到白先勇、金介甫,他站起身来,走到墙边,指着壁上悬挂的他与白先勇一起照的相,喜悦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外界有人说,他改行做文物研究是出于自愿,仿佛他对被切断了创作生涯毫不介意似的,从他的这种情绪可以看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只由于他是个心地宽宏、性格温和的人,把一种痛苦藏在内心,从不诉之于牢骚,只是独自默默忍受罢了。

⑥沈从文是位多产作家,多产而优质。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要经过反复修改,一丝不苟。他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情境优美,语言讲究,完全可以作为散文来欣赏,代表作《边城》便有很浓的诗意。欣赏他的作品,我以为可把握的两点是:内容上,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形式上呢,则是诗意美的追求。“有诗意还是没有诗意,这是沈先生评价一切人和事物的唯一标准。”这是他的学生汪曾祺先生说的。

⑦我读得较多的是他的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这些散文集子,都是以他家乡风土人情为背景而创作的,以他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题材。汪曾祺说:“沈从文是一个风景画大师,一个横绝一代、无与伦比的风景画家。”这个评价毫不过分,风景,尤其是水边风景,是他最拿手的。他自己也说,他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在水边写的,却又不限于此。由于他习惯于什么都去看看,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里看到它的美,它的诗意。他的散文中有着底层人民的情感与生活细节,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况味。《从文自传》就不仅是他的个人经历,而且是湘西一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细致、生动、质朴、感人。

⑧在他被夺去了那天才的笔,寂寞多年之后,在他过完了追求美的一生,悄然离世之后,我意外地读到他的一些书信,这便是他夫人和儿子编选出版的《从文家书》。从书信中,我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感受到他那赤子之心的人格美。下面这段话摘自1938年他从昆明写给夫人的信:

⑨“夜已沉静,然而并不沉静,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电闪极白,接着是一个比一个强的炸雷声,在左边右边,各处响着,房子微微震动着,稍微有点疲倦,有点冷,有点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数千年前人住在洞穴里,睡在洞中一隅听雷声轰响时所引起的情绪,同时也想起现代人在另外一种人为的巨雷响声中所引起的情绪,我觉得很感动。唉,人生,这宏大声音,令人对历史感到悲哀,因为它正在重造历史。”

⑩我还想抄下《湘行书简》中的一段文字:

⑾“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⑿这便是沈从文,这才是沈从文。他的敏感和感动,是他身上最闪光的亮点,是他的人格美之所在,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方面,远远超过他作品的文字之美。

(取材于耿林莽的同名文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衷”解释为“发自肺腑的”,表现了沈从文在经历了坎坷之后对美的深刻认识。
B.“贸然”解释为“轻率地,不加考虑地”,写出了作者拜访沈从文时的莽撞与无礼。
C.“侃侃而谈”解释为“从容不迫地说话”,表现出沈从文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热爱。
D.“悄然”解释为“寂静无声地”,表达了作者对一代文坛巨匠离世的怜惜与哀痛。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插叙郁达夫请沈从文吃饭一事,意在表明文学前辈对后来者的深切关怀。
B.第⑦段写到沈从文的散文像一幅幅风景画,主要原因是他的家乡山水十分秀丽。
C.第⑿段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人格之美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其文字平淡无奇的惋惜。
D.文中两次引用汪曾祺的话,侧面突出了沈从文对自然风景中蕴含的诗意美的热爱。
【小题3】文章第⑧段中写到作者从沈从文的书信中“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请从“感人”“自然”这两个角度,赏析第⑨段的内容。
【小题4】文章题目为《喜欢读沈从文》,结合整篇文章,说说作者都“读”出了哪些内容。
【小题5】作者评价沈从文的小说有“很浓的诗意”。你如何理解小说的“诗意”?请结合沈从文的《边城》或其他作家的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蜗角

作者:蒋央庆 陈春美

(1)我爸常说:“能跟你段叔叔学篆刻,算你上辈子的造化!”

(2)我十岁开始学书法,启蒙老师是我爸。他老人家教书法,刚提笔就得练悬腕,无视我麻颤不已的手臂,我爸斜睨着歪七扭八的线条,边摇头边说道:“基础没打好,写什么都是空的。要知道,你段叔叔小时候吃了多少苦,才能有今天这般局面。”

(3)段叔叔能有什么局面?不就整天穿着一袭深蓝长袍,捻着长髯,笑嘻嘻地在社区里头闲逛吗?不就仗着出身金石世家,上六代祖先是清代乾嘉学派注解《说文解字》的段玉裁吗?

(4)段叔叔蛮会讲故事的。有阵子我正在读《小人国历险记》,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蜗牛角上各有一个国家,左边的叫触氏,右边的叫蛮氏,两国经常为了争地而大动干戈。我听得人神,段叔叔话锋一转,说道:“学篆刻,也要能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才行。”

(5)和别人不同,他写日记是用刻印载事,比如说当天心情愉快,他就刻一方“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某些时日涌起乡愁,就刻几枚“旧江山浑是新愁”“春愁如雪不能消”。当然,更多印是谈刻锲心得的,比如说“笔圆如锥”“夺造化灵气”等。不过这些印后来都被段婶拿去换钱了。

(6)他刻印极快,左右开弓,右手写书法,左手刻印,起笔收势,转折勾画,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各自恰到好处。那刻好的石头好似苏醒过来一般,睁起水汪汪的眼睛径在石脸上好奇地探望,颦笑之间逐渐有了千姿百态。

(7)我爸后来得知我同段叔叔学刻印一年多,居然没刻过半颗印,大为光火。我把这件事说给段叔叔听,他笑我爸性子太躁,欲益反损。于是他又给我讲了个故事:南帝名倏,北帝叫忽。中央帝王叫浑沌,无七窍。为感谢浑沌的盛情招待,于是每天帮浑沌凿通一窍,谁知七窍凿成,浑沌竟一命呜呼。段叔叔见我没领悟过来,接着又说:“篆刻过程不也像为浑沌凿窍吗?好的篆刻,必须就浑沌而浑沌,顺石性而保其情,看似已凿而实未凿,锲出的印文只是把石性石情显扬出来而已,而不是断伤。”段叔叔说完后,便从身旁拿起一枚圆石,径自刻起来,刻完后交给我,说:“送你!回去交差。”我喜滋滋地端详着上头的印文,小篆白笔,写着“篆愁君”,大概是说我为篆刻而愁的心事。

(8)我爸把印握在手心来回摩挲,笑得合不拢嘴,直说:“傻人傻福,傻人傻福啊。”

(9)我真正刻第一枚印已是三年后的事。开刻当天,我瞪大眼盯着一颗浑身温润透明、匀布血丝的鸡血石猛瞧,段叔叔看出我的心思,说道:“石头与人一般,并无贵贱之分,只有刚柔之别。刚石如狂者,宜用尖刀使之含柔;软石如狷者,宜取钝刀使之能坚。”但我下刀时光想反书便迟疑许久,刻成的印文粗细不一,还有好几处崩笔。段叔叔又说:“石情神气最重要,崩就崩,山崩乱云,原是石头本色,犯不着介意。”

(10)我同段叔叔学印第五年,他眼力渐退,终至全盲。段婶见他不济事,便离家出走,还是我爸雇了个菲佣才照料好他的日常起居。

(11)不过我知道,段叔叔还能刻,他吩咐我不要张扬,说:“这样反倒省事。”如今他刻印不似往常神速,显得淡泊许多。还是左手持刀,右手握印,只是食指需不断抚摸印面,确定锲刻位置后,才一刀刀刻。就在这个时候他又给我讲了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他说:“神遇而不以目视,所有感官退居其次,全让精神展现。所以,你段叔叔我啊,目盲心明。”又说:“印有阴阳,朱文为阳,白笔为阴;目也有阴阳,明为阳,盲为阴。当然,生命也是有阴阳的。”

(12)后来有一天,菲佣焦急地跑来找我爸,说段叔叔唤不醒了。那时我正在当兵。

(13)一天,我意外翻到一本清朝善本《清异录》:“李善宁之子《贫家壁》诗末云:‘拖涎来藻饰,唯有篆愁君。’”我才恍悟“篆愁君”,指的是“蜗牛”,而这蜗牛不就是他给我讲的蛮触两国故事中的蜗牛吗?我忽然联想起白居易的《对酒》诗来:“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然后,段叔叔仿佛又活过来似的,拿着一把刀、一枚印章在我身旁开怀地笑出声来。

 (选自2015年第11期《读者》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篇写“我爸”和“我”对段叔叔印象的巨大反差的作用分析,最恰当项是(  )(  )
A.开篇反差对比,设里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似贬实褒,为下文写“我”对段叔叔看法的改变理下伏笔,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C.开篇点题,段叔叔是文章主人公,以“蜗角”为题,突出主人公淡泊名利的形象特点。
D.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我”不觉得段叔叔“有什么局面”,表现了段叔叔的率性和平易近人;父亲的看法,基于对段叔叔的深刻认识,表现了段叔叔的技艺精湛、学识渊博。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理解“生命也是有阴阳的?”
【小题3】文中说“段叔叔蛮会讲故事的”,叙述段叔叔讲了三个故事,其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诗经》里说:“蝃蝀①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②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①蝃蝀:音当地dìdōng,虹。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小题1】加点字注音
而风   兆 俗
【小题2】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小题3】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小题4】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小题5】选文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河南、湖南两地辣条生产厂家卫生乱象。随后,记者和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市场监督局、公安局一行多人的联合执法队伍来到了生产辣条的尉氏县食品厂。针对3·15晚会上被曝光的生产车间“辣眼睛”的情况,尉氏县市场监督局副局长表示会要求对生产不卫生辣条的食品厂进行停业整顿。随后,记者跟随着湖南省平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赶往平江县钧力食品有限公司。平江县工商管理局局长表示,消费者可以向行政机关投诉,要求行政机关立案调查,追究相关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或不合格产品的这种作坊、工厂,承担这个相应的行政责任,可以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甚至直至吊销生产许可证或者经营营业执照。

材料二

在央视曝光的画面中,生产辣条的企业大多地处偏僻,不经任何消毒措施就可随意出入,原料和抹布一起放在满是油污的地上,到处都是黑色污点,生产容器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污垢,工作人员不戴手套直接接触食物。一款名为“虾扯蛋”的辣条中既没有虾也没有蛋,只有面粉和谷氨酸钠、三氯蔗糖、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着色剂、防腐剂等十几种添加剂和调味剂。

当天晚上9点多,当地食品药品监管局工作人员迅速来到被曝光的湖南省平江县某食品有限公司工厂进行卫生检查。老板有点懵,他认为自己的工厂证件手续齐全,操作流程合乎规定,且卫生状况在同行中已属“很不错”,“比我们脏的有好多”。但调查发现,这家成立于2012年3月15日的公司,在2018年2月曾因违规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而受到行政处罚。

材料三

自315曝光辣条行业以来,各地都查封了一批又一批的辣条,一些地区甚至发布了“禁售辣条”的规定,对辣条行业造成了极大影响。目前,京东已下架所有品牌辣条,被315晚会曝光的“虾扯蛋”、“亲嘴牛”、“爱情王子”和“黄金味道棒”等品牌辣条在淘宝上也已难觅踪迹,天猫超市仅剩卫龙、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品牌辣条。

辣条市场也面临着洗牌,市场上‘五毛’包装的调味面制品由2010年的81%锐减到2016年的8%,而2—5元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到了总量的55%,预计未来调味面制品市场销售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调味面制品行业的市场销售额从2009年的170亿元增至2016年的510亿元,2018年销售额将逼近600亿元。一方面一些小作坊式的辣条企业被剔除出局,另一方面这样大的蛋糕,引得休闲食品行业大佬纷纷加入。金丝猴大开发布会推出“辣辣怪时空”辣条,盐津铺子也推出了“小新王子”辣条,并邀请了当红明星林更新代言等等。

材料四

央视的曝光,对于不少辣条企业来说是一记重击,无奈之下,不少企业之后通过各种方式压缩成本。但成本压缩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监控投入更加不足,无疑也更加不利于企业生存。

当然,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反其道而行之,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干净卫生的生产环境,提高辣条的质量。毕竟产品是企业的根本,有好产品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通过巨额投入,从生产环境到产品外包装都重新设计打造,以优质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好的产品,需要好的营销,好的营销,就必须贴近自己的消费者,并且善用互联网,从消费者的喜好入手,根据热点话题,针对性地进行造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处偏僻的企业生产出来的辣条往往是质量不合格的。
B.证件手续齐全,操作流程合乎规定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问题。
C.央视的曝光让市场上的五毛辣条数量锐减,导致辣条价格上涨,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D.如果企业只关注营销,从消费者的喜好入手,根据热点话题,针对性地进行造势,最终也不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场监督局、工商管理局等都有权对企业产品质量予以检查,要求企业停业整顿。
B.有时候行政处罚并不能彻底杜绝企业违规生产的不法行为。
C.随着辣条市场的洗牌加快,小作坊式的辣条企业将彻底绝迹于辣条行业。
D.激烈竞争下,企业不应该只图降低成本自保,要内外兼修,提升质量的同时还要宣传自己。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放心的休闲食品?请概括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疗(电离辐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手段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5年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1940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细胞毒性化学疗法(化疗)则被称为癌症治疗的“第一次革命”。和放疗一样,化疗的作用机制是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从而对癌症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但这两个治疗手段都无法区分恶性细胞和正常细胞,以至于“杀敌一千”,可能要“自损八百”,这常使医生陷入是治疗癌症还是维持患者基本生命力的两难选择中。

面对放、化疗无法区分恶性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问题,科学界开始思考,能否发现一种对癌症细胞特异性强的化疗药物,这种药物只杀死癌细胞,不损害正常细胞。1970年,致癌基因的发现,使得这个想法具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2001年,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特异靶向药物格列卫上市,用于治疗BCR-ABL突变慢性白血病,它的出现让患者的5年存活率从30%上升到了89%。靶向治疗被称为癌症治疗领域“第二次革命”。

但靶向药物只对特定类型的癌细胞有效,比如说,非小细胞癌的特效药色瑞替尼针对的是突变的alk基因,对于没有突变的患者,这个药物是完全无效的。而且,癌细胞会不断地进化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癌症的复发率很高。因此,在100多年以前,科学家就在想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治病。美国的威廉·科莱医生就曾尝试向癌症患者体内注射死的链球菌来治疗肿瘤,发现有的病人在经过细菌治疗后肿瘤消失了。但当时科学家对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响机制的研究还难以深入。

1996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免疫细胞“T细胞”中的蛋白CTLA-4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制动器”的角色。如果抑制“T细胞”中的CTLA-4分子,就有可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进而全力攻击肿瘤细胞。他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并最终形成“检查点阻断”的免疫新疗法。新疗法在黑色素瘤晚期患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是首个可以有效延长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的疗法。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则早于詹姆斯·艾利森4年发现了“T细胞”身上另外一个“刹车”:PD-1。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CTLA-4抗体上市,2014年PD-1抗体也获批上市,应用于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

癌症免疫疗法的出现是人类科学研究疆域的一次伟大拓展和临床治疗武器库的一次重大升级。詹姆斯·艾利森与本庶佑两人的发现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方法,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癌症治疗方式的看法。癌症免疫疗法的最大优势是对晚期肿瘤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使得一部分患者得以很好地存活,并且显示出可控的副作用,而这是化疗和靶向药物尚不能很好地做到的。此外,癌症免疫药物在肿瘤的治疗上显示了一定的广谱性(适用的范围或种类比较多)特征,这是相对于靶向药物单一性的极大优势。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4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癌症免疫疗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一种针对特定致癌基因,不损害正常细胞的癌症疗法。
B.是一种利用CTLA-4和PD-1抗体来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
C.是一种依靠提升人体免疫系统抗癌能力治疗癌症的方法。
D.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可控,有一定广谱性的癌症疗法。
【小题2】下列关于癌症疗法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类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突破为基础。
B.以控制副作用,增强广谱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为目标。
C.经历了借外力杀死癌细胞到利用人体免疫力治病的过程。
D.癌症免疫疗法的优势巨大,必将帮助人类彻底战胜癌症。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放疗和化疗对于癌症都有不错的疗效,但都会损伤正常细胞,常使医生难以选择。
B.2001年上市的特异靶向药物格列卫让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从30%上升到了89%。
C.艾利森在1996年的一次实验中发现,抑制CTLA-4分子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
D.艾利森与本庶佑的发现是“革命”性的科学创新,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