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
2016年10月13日下午,瑞典文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著名摇滚、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将奖项授予“非文学界”人士。
鲍勃·迪伦10岁时便自学了口琴、钢琴和吉他,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物·迪伦为艺名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前往纽约,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继续自己的音乐梦想。鲍勃开始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执着地相信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他让诗歌走出文学殿堂,以一种大众的视角重新来到民间歌谣中,以现代音乐形式进行传播,从而让诗歌又恢复了那种万人传唱的生气。他创作了一首美国民谣史上的经典作品《大雨将至》,这首歌第一次将民谣和诗歌结合了起来,开启了流行歌曲的新面貌,以致牛津大学最权威的“诗歌教授”里克斯认为迪伦“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迪伦的歌词就是他的诗,年轻人在他的歌声和歌词中沉溺!
1965年,鲍勃·迪伦第一次以一种接近摇滚的方式来表现民谣,被当时的听众视为民谣界的叛徒,但今天,这摇滚民谣已在美国蔚然成风。
鲍勃·迪伦在他的忆录中写道:“你想要写的歌曲源于生活。”1963年到1964年间,他写下一首又一首关于黑人民权运动、关于反战、关于青年对时代的困感与焦虑的歌曲。如迪伦创作的著名歌曲《答案在空中飘扬》,提问发人深思,影射美国越战,在当时成为了整个民权运动的圣敬,鲍勃·迪伦的歌曲关乎民权、关乎爱情、关乎政治、关乎宗教,内容厚重真实,远离虚幻,让内容僵化的传统民谣走进了新时代,并开创了民谣的辉煌岁月。
迪伦全身心融入生活,关注历史,这让他写出的歌词能够震撼他当时所生活的年代,经久不衰。他的歌词不是简单的流行话语,他以丰沛的诗意和真挚饱满的词汇来表现人性、叩问人生,他用一生的创作阐释了人类生命的意义,他的歌词跨越了国界!
70年代,鲍勃·迪伦开始涉足其它诸多领域。鲍勃·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词合集;他还是位优秀的传记作者,2004年鲍勃·迪伦的自传《像一块滚石》出版,一路畅销:他的回忆录《编年史》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节;1971年他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小说《塔兰图拉》;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他的绘画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2008年,鲍勃·迪伦获得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
诺贝尔奖组委会常务秘书萨拉认为,鲍勃·迪伦的诗词可以和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莎孚的作品相媲美。1997年,鲍勃·迪伦第一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后的1998年到2002年间,鲍勃·迪伦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菜美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10年2月他受邀参加奥巴马夫妇在白宫组织的纪念民权运动的大型音乐会,但他对唱歌之外的事情丝毫不感兴趣不参加演出前的宴会,也不愿和自己级别最高的粉丝奥巴马拍照留念,他只给了奥巴马一只苍老的手和一个微笑。
有关诺贝尔文学奖该不该颁给歌手鲍勃·迪伦成为各国人民争议的话题。《纽约时报》撰文写道,“瑞典文学院选择一位流行音乐人赢得世界文学界最高的荣誉戏剧化地重新定义了文学的边界,引发了对歌词是否与诗歌具有同样艺术价值的讨论”;畅销小说《十九分钟》的作者乔迪·皮考特尖刻地写道,“我为迪伦高兴,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也可以获得格莱美音乐奖?”
在迪伦获奖的消息公布后,瑞典学院称一直联系不到现年75岁的音乐人鲍勃·迪伦。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2日发送电邮请求鲍勃·迪伦的发言人拉里·詹金斯对获奖做出回应,但截至23日发稿时仍未得到回复。有消息说,迪伦目前正在巡演出。
鲍·迪伦是个不平凡的人,他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迄今为止,他发了40多张音乐专辑,创造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经典歌曲。
也许,鲍勃·迪伦不需要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需要鲍勃·迪伦!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在1895年11月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基金会”,文学奖是其中之一,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②《时代杂志》:“鲍勃·迪伦所创作的歌词是优雅的,他所关心的课题是永恒的,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只有少数诗人的影响力可以超越他。”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鲍勃·迪伦自小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大学期间就对民谣产生兴趣,最终开启了美国民谣时代。
B.作为歌手,鲍勃·迪伦开启了流行歌曲的新面貌,其歌词如诗句一样为人称道,这使他被公认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
C.由于鲍勃·迪伦在歌词、传记、回忆录、小说、绘面诸多方面的贡献,他获得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
D.本文撷取鲍勃·迪伦人生的若干片断,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了主人公的不平凡。
【小题2】鲍勃·迪伦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面对颁奖争议,你觉得歌手鲍勃·迪伦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请结合材料谈谈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8 09: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月菩提

周海亮

第二次与他见面,他送她一串星月菩提。是他亲自打磨的,用了两年时间。两年时间打磨出一串菩提,却在第二次见面就送给了她,爱情来得突然并且果断。

他说,佛教徒需要历练,爱情也是。他不信佛,可是他信缘份,信爱情,信地久天长。

星月菩提从此成为她的随身之物。戴上脖子,或缠上手腕,她显出一种与别的女孩不同的秀美与安静。时间久了,菩提珠开始变色、包浆和挂瓷,碰撞之时,清脆有声。她迷恋那种声音。

相恋一年后,他回老家过春节。之前因一点小事,两个人闹了别扭,临行前,她没有去送他。她很快后悔了。后悔了,却使着性子,既没有给他打电话,也没有给他发短信。整个春节她过得惴惴不安,心里总感觉有什么堵着,有时候,正盘着菩提,虎口会突然蹦跳起来,越来越快,不得控制。然后,她突然接到他的短信。他在短信里说:我不能再回去了。分手吧!

她被这句话击倒,病床上躺了整整半个月。半个月以后,她感觉到事情的蹊跷。她给他发短信,问:为什么?他答:我去了远方。她问:哪里?他不答。再问:哪里?仍不答。他的态度又让她病了一场,这次,整整一个月。

一个月以后,她鼓足勇气拨他的电话,他却不接。几分钟以后,再拨,仍不接。两小时以后,还拨,还不接。第二天,继续拨,继续不接。之后的半年,她不停地拨他的电话,然那边的他,从未接起。只是,她给他发短信,他偶尔会回。只有一句话:对不起,我不再回去了。

她哭。夜里,冲着墙,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串星月菩提。菩提珠颜色更深,更统一,每一颗珠子全都明亮似玉。他曾告诉她,星月菩提需要日久天长才能有玉般的感觉,而她,不过用了两年时间。

两年时间,她似乎走完一生。

她还年轻,可是她竟有了老人的模样和心境。她的人生开始加速,不见他的日子里,度日如年。有两个菩提珠开始开片,裂纹完美,温润逼人——那是别人需要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才能做到的事情。

有人劝她去找他。他们说,就算找不到他,也能找到他的老家。去他的老家问问,总该给个说法。她笑笑,不语。

也有人劝她忘记。他们说,她那么漂亮,那么聪明,又弹得一手好琴,不值得为一个负心人去等待。她笑笑,仍不语。

她开始读佛经。她读:菩提心是菩萨净土。她读: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她读: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她读: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她读: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她想忘掉他,她想变得刀枪不入,然她知道,这不可能。

她终日以泪洗面。但她拒绝去找他。

又一年过去,某天,她突然寻一庵闾,削发为尼。除了那串星月菩提,她什么也没有带。

她终日诵经,手持星月菩提,二目沉静并且窅远。她断了他的音讯,断了她的尘缘,可是夜里,有时候,很多时候,当她轻轻摩挲那串星月菩提,当玉石般的菩提珠发生清脆的声响,她的心会痛,然后,越来越痛,越来越痛……

日久天长,菩提珠会变成玉,变成石。她的心呢?她希望她的心,也能变成玉,变成石。

如此,她便不会痛苦。

她不知道,三年以前,在遥远的大山里,他被一块滚落山坡的巨石砸中,不幸身亡。临死前,他对姐姐说,别告诉她。

别告诉她。他不知道他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他即将死去,世间没有给他留下过多的思考时间。

姐姐也不知道,她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她开着他的手机,却不敢接她的电话,只是偶尔,她会回她的短信。好几次,她想将弟弟去世的消息告诉她,她一次次写好短信,又一次次删掉。她不敢,不忍。她想她终会来。她来,她就将一切告诉她。

可是她终没有来。她守着庵闾,诵经,种田,熬尽一生。

她不知道这些。她想知道,又不敢知道。她的心里,一万种可能,唯没有他已负心。她相信他,却不敢去找他。她怕在世间,找不到他。

她宁愿守着自己,盘着化为玉石的菩提,每一天,胆战心惊中等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和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通过主人公凄婉的故事,隐含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助与无奈,借以歌颂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寄托了作者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B.相恋一年后,“他”回老家过春节前两人之间的那段别扭,播下了两人爱情悲剧的种子,为两人最终阴阳相隔、无法修成正果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C.“病床上躺了整整半个月”“这次,整整一个月”,不同的时长,表现了“她”受到打击的程度在加深,表现了“她”由震惊到绝望的心理变化。
D.小说不厌其烦地引用“她读”佛经的内容,含蓄地表现了她由伤心无助到醒悟的心路历程,最终决定彻底断绝尘缘,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小题2】作品在构思上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3】“他不知道他做对了,还是做错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风 景
墨白
叶坐在雪地上,回头望望她刚刚走出的医院,她想,要是能堆一个大雪人该有多好呀!可是到哪里去堆呢?她扬起脸,痴痴地想,到哪里去堆个雪人呢?她伸出舌头舔舔落在嘴角上的雪花,慢慢地闭上眼睛,她仿佛看到了空旷洁白的原野,看到了奶奶拄着拐杖立在村头眺望。有两行热乎乎的泪水从眼角里溢出来,但她没有去擦,依旧那样扬着脸,感觉着雪的飘落。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一个名叫叶的女孩在城市的街道里乘上了开往乡村的客车。她的面色苍白,身穿红色羽绒服的售票员很同情这个瘦小的女孩,她没让她买票,一直把她送到她要去的那个名叫楸树庄的地方。叶站在雪地上,一直看着那辆客车随着公路远了,才转身走进村里。飘扬着雪花的村街上很少有人走动,叶的身影在寂静的村道上显得很单薄,她费力地穿过村子,来到村头一所被树枝围成的院子前。叶目光越过柴门看到了院子深处的房屋,就忍不住叫了一声:奶奶——她一边喊叫一边朝房子奔跑。叶在奔跑的过程中,看到那扇黑色的门打开了,她看到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现在门口。
奶奶说,叶,是叶吗?叶不顾一切地扑到奶奶的怀抱里。奶奶用苍老的手抚摸着叶冻得冰凉的小脸,她叠声地叫着:乖,是你吗?乖,真是你吗?奶就要去看你哩,鸡蛋都弄好了,可奶走不动,奶又晕车……你爸哩?
泪水从叶的眼眶里涌出来。奶奶说:他又把你一个人丢在医院里了?这个赖种!乖,别哭……你妈呢?咋,离了婚就不管了,就一推六二五了?就不是你闺女了……别哭别哭,乖,给奶说,好点了吗?叶说:奶奶,白血病能治吗?能治……老人把叶紧紧地搂在怀里,苍老的泪水从她的眼里流出来。她说:能治,能治,我苦命的孩子……叶慢慢地推开奶奶,说:我想堆个大雪人。奶奶说:乖,你歇着,奶去给你堆。叶说:不,奶,我自己堆。奶说:中,你自己堆,奶去给你做饭,好吗?
在冬季里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一个名叫叶的女孩在奶奶苍老的视线下吃力地堆着雪人,她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在天色暗淡下来的时候,那把铁锨从她的手中滑落下来,她无力地坐在雪地上。奶奶走过来扶起自己的孙女。奶奶说:乖,回屋歇会儿,明儿个再堆。叶在奶奶的搀扶下回到了屋里,她在奶奶温暖的地铺上很快就睡着了。
叶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她在屋子里没有看到奶奶的身影。她拉开门,眼前出现的情景使她愣住了。她看到一个老大老大的雪人坐在院子里向她微笑,在雪人的旁边,她看到了奶奶。奶奶盘腿坐在那里,好像很累很累,她的身上和四周落满了厚厚的积雪。叶叫着跑过去,可是奶奶没有说话,奶奶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好像睡着了。叶不敢惊动奶奶,她悄悄地在奶奶身边坐下来,一直坐了很久很久。冬季白雪的风景在她幼小的脑海里化成了一幅永恒的图片。
(选自《小小说选刊》1994年第2期)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2】试分析文中“雪”的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以“风景”为标题有何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匠心独运秦玉峰
秦玉峰是阿胶的忠实服用者,也是阿胶的制作者。
秦玉峰已经58岁,自从16岁进入东阿阿胶厂,有幸品尝阿胶,秦玉峰从此便爱上这种滋补品。日子久了,像其他人抽烟一样,“有瘾”。他笑言:“我是吃阿胶长大的,吃了42年啊。”
秦玉峰出生于山东农村。1974年10月,他被招入东阿阿胶厂工作。秦玉峰最初只是一名临时工,什么活儿都干。
刚进厂时,他对阿胶没有概念,只觉得“好吃、特香”。然而,在工厂日子久了,他开始觉得阿胶“神奇”,并被它所吸引。若干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命运已经与阿胶绑在一起,成为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传承者。
秦玉峰在进厂第二年成为学徒工。他的师父是一位叫刘绪香的老药师,刘药师是同兴堂阿胶炼制工艺的第七代传人。崛起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东阿同兴堂胶庄,因卓越的炼胶技术闻名于京城,其产品成为贡胶。建国后,其传承者进入国营东阿阿胶厂。
东阿阿胶一直保持着制胶业“师徒相继,口传身授”的传统。秦玉峰跟随师父学习传统阿胶炼制技艺,从泡皮、切皮、化皮,到熬汁、浓缩、凝胶、切胶、晾胶、擦胶等,全套制胶技法逐一研习。他那时候从最基础的挑水、泡皮做起,学着师父把刚收购的驴皮浸泡到泡皮池里,直到驴皮泡软,再一一洗干净,然后刮剃驴毛,晾晒。驴皮晒干之后,他再跟着师父把驴皮切成小块储存。到了冬天,才开始上锅学习炼胶。
只有经师父考核合格之后,学徒们才能学习下一道工序。对大多数学徒来说,他们只有机会学习几道工序,师父并不会传授全套炼胶技法,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只是精通一道或数道工序。只有少数优秀学徒才可能学完全部技法,通常要学习三到五年。
少年时的秦玉峰因为感到找工作不容易,“干什么都很珍惜”。他勤奋、好学,冬天里在大铁锅前近乎玩命地干活。“阿胶这一块,我全做过,从皮的处理、炮制到熬胶。”他说,自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星期天,走路、坐着、吃饭都在想着阿胶。
这样的艰苦学习持续了多年,他成为习得全套制胶技艺的少数者,也逐渐成长为阿胶制作这项国宝级技艺的第八代传人。他不再是个临时角色,一年年过去,他从学徒工成长为企业的执掌者。
2006年,在进入工厂的32年之后,他成为东阿阿胶股份公司总经理。两年之后,东阿阿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玉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不再只是企业的管理者,也是国家文化的传承者。
作为阿胶的传承者,秦玉峰的责任不仅是传承这项技艺、产业,还要把阿胶文化流传下去。在某种程度上,他不仅是阿胶技艺的传承者,也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他认为,只有把阿胶文化做成一种有传承的文化,企业才能长久。
他在东阿阿胶成立专门机构,研究阿胶文化,搜集整理阿胶古验方3200余个、膏方200多首、医案1750余个、“治未病”的膳食养生方近百个,对历代本草学著作、中医名家论述进行研究,挖掘阿胶更多的药用价值。他把这个项目称为“阿胶价值回归工程”。他还组织修缮中国阿胶博物馆,建立东阿阿胶城,以巡展、推介会的方式向国内外传播阿胶文化。
“对文化梳理、挖掘,开发一系列的文化产品,收集了三千多个方子,恢复古方生产线,这是文化推广,也是文化营销。同时,我们用现代循证学的方法研究这些古方子,做剂型创新,以让消费者服用更方便。”秦玉峰认为,中医药文化经过3000年的积累,博大精深,如果只是借助数秒的广告,人们很难读透,只有通过文化加体验,才能向世人展示中医药的美丽。此前,他与国家中药局、国家旅游总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国家“健康旅游”,通过旅游体验,寓教于乐,让阿胶文化走向世界。
(选自黄剑《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58岁的秦玉峰现任职于东阿阿胶股份公司,他不仅是阿胶的忠实服用者,也是阿胶制作技艺的第八代传人。
B.秦玉峰刚进厂时,就被阿胶的“神奇”所吸引,若干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命运已经与阿胶密不可分。
C.秦玉峰跟随师父从最基础的挑水、泡皮做起,学习传统阿胶炼制技艺,对制胶技法逐一研习,最终习得全套制胶技艺。
D.秦玉峰在东阿阿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小题2】下列对秦玉峰相关事例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秦玉峰出生于山东农村,他被招入东阿阿胶厂工作时,只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临时工,所以他什么活儿都干。
B.秦玉峰的炼胶技艺高超,这既离不开老药师刘绪香的卓越的炼胶技术与传授指导,也与他不断创新的精神分不开。
C.秦玉峰少年时勤奋好学,近乎玩命地干活,以至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星期天,走路、坐着、吃饭都在想着阿胶。
D.东阿阿胶一直保持着制胶业“师徒相继,口传身授”的传统,秦玉峰深知这点,他积极表现,希望得到师父的关注。
E. 阿胶行业大名鼎鼎的秦玉峰,以积极的工作热情,通过文化加体验的方式,正在将阿胶文化展示给全世界的人们。
【小题3】秦玉峰认为,只有把阿胶文化做成一种有传承的文化,企业才能长久,他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本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怎么做,不仅是态度,更要见成效。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不止于“三板斧”,如何给游戏立规矩,需要做到的还有很多。
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智能手机普及,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黑网吧”甚至“手雷”。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如果一款游戏埋藏了“魔鬼的种子”,那么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正如一知名企业所坚持的,“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即便几年前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监管的滞后性仍旧明显。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并落实。“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游戏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不能让研发者一人说了算,监管主体有必要让游戏多一些“善意”。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的样子。”当一位老老师“怒怼”游戏时,满纸透着无奈与悲愤,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须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而这才是妙手文章。
(摘编自人民网评《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多数游戏依托市场营利且不设限,所以导致了极端后果。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
B.“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岀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这句话中的“三板斧”是指游戏出品方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不多,但却非常管用。
C.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和体验,如果一款游戏埋藏了“魔鬼的种子”,那么这种手机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
D.对于网络游戏,研发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政府要加强监管,这样才能兼顾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王者荣耀》游戏受到热捧的同时又被不断批评质疑,提出如何“解毒”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B.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许多真实事例进行论述,提醒我们警惕游戏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
C.第六段引用某知名企业的话是为了论述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要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
D.文章以《王者荣耀》为例,剖析了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旨在呼吁广大青少年远离手机,切莫沉迷网络游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荣耀》游戏在内容上架空和虚构历史,会误导孩子,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B.第六段中“黑网吧”“手雷”“魔鬼的种子”“王者”等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议论深人浅出,通俗易懂
C.第七段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提醒政府在鼓励游戏企业开拓创新的同时,一定不能放松对企业的监管。
D.文章结尾一位老师“怒怼”游戏的话,从另一个侧面可看出如今手机游戏对学生的毒害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