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人物   契诃夫

“尊敬的阁下,父亲,恩人!”文官涅维拉齐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祝您在这个复活节及未来的岁月中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并祝阖府安康……”

灯里的煤油快要烧干,冒着黑烟,发出焦臭味。桌子上,在涅维拉济莫夫写字的那只手旁边,一只迷途的蟑螂在慌张地跑来跑去。

“还得给他,那个混蛋,再写点什么呢?”涅维拉济莫夫这样思忖着,抬眼望着熏黑的天花板。这值班室让他感到像沙漠般荒凉,他不仅可怜起自己来,也可怜起那只蟑螂了……

“我值完班还能离开这里,可它却要一辈子在这里值班,”他伸着懒腰想道,“苦闷啊!”

看门人巴拉蒙已经不擦皮靴了……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画着十字,站在通风小窗前听着……“打钟了,先生。”他对涅维拉济莫夫小声说。

涅维拉济莫夫把耳朵凑到小窗口,也倾听起来。复活节的钟声随同春天的清新空气,一齐从窗口涌进室内。各处的教堂钟声齐呜,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辘辘作响,“人真多啊!”涅维拉齐莫夫看了看下面的街道,叹口气说,“有多少笑声和谈话声!只有我倒霉透了,这种日子还得在这里坐着。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谁叫您拿人家的钱呢?要知道今天不该您值班,是扎斯杜波夫雇您当替身。别人都去玩乐了,您却在这里替人值班……这是贪财啊!”

“见鬼,这怎么叫贪财呢?统共才两个卢布,外加一条领带……是贫穷,而不是贪财!要是能跟大伙儿一道去做晨祷,然后开斋,那该多好啊……喝上那么几杯,吃点冷荤菜,然后躺下睡他一觉……这时你会感到自己是个人……唉……我这一辈子算完了!你瞧,有个骗子坐着四轮马车招摇过市了,可你却不得不待在这里。”

“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上帝保佑,您也会升官晋级,日后坐上四轮马车的。”

“我?嘿,不行,伙计,你开玩笑。即使拼了命,我这九品文官也上不去了……我没有受过教育。”

“我们的将军也没有受过教育,可是……”

“嘿,我们的将军,他在做将军之前,早偷盗了十万公款。他那副派头,伙计,我可比不上……凭我这副模样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连姓也糟透了:涅维拉济莫夫①!总而言之,伙计,这种处境是没有出路的。你愿意,就活下去;你不愿意--那就去上吊……”

涅维拉济莫夫离开通风小窗,苦恼地在各个房间里转来转去。钟声变得越来越响……

“要不要从值班室溜走?”涅维拉济莫夫想。不过,这种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算复活节这一天他过得很好,很舒服,可是往后又怎样呢?依旧是阴暗的四壁,依旧要受雇于人代人值班,依旧要写这种贺信……

他热切地想突然出现在大街上,汇入热闹的人群中,参加节日的庆典……他想起了刚才一位太太乘坐的四轮马车,想起了庶务官穿了就神气活现的那件大衣……他想起了勋章,新皮靴、暖和的床铺和袖子没有磨破的文官制服……他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所有这些东西他都没有……

“要不要去偷?”他又想,“据说,一些人带着赃物都逃往美洲,不过鬼知道这个美洲在什么地方!看来要能偷会盗,还得受过教育哩。”

钟声停了。此刻只能听到远处的马车声和巴拉蒙的咳嗽声,可是涅维拉齐莫夫的满腔愁苦和愤恨,却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难以忍受。

“写告密信呢,普罗什金一次告密,日后就步步高升……”涅维拉济莫夫坐在自己桌前,陷入沉思。灯里的煤油已经烧干,冒着浓烟,眼看就要熄灭。迷途的蟑螂还在桌上爬来爬去,找不到安身之处…… “告密怎么行!这种东西一写,日后我定会受到申斥,我这个笨蛋只能见鬼去!”

于是目光又落在他起草的那封贺信上。这信是写给一个他十分憎恨又怕惧的人的,十年来,他一直向这个人请求把他从十六卢布的职位提升到十八卢布的职位上……

“啊……你还在这里跑,鬼东西!”他愤恨地一巴掌拍在那只不幸让他看到的蟑螂身上,“真讨厌!”

蟑螂仰面躺在那里,拼命蹬着细腿……涅维拉济莫夫捏住它的一条腿,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灯罩里突然起火,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

涅维拉济莫夫这才感到略为轻松些。

一八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注]①在俄语中,这个姓与“衬裤”的发音相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小人物”为题,表现了这个九品文官社会地位的卑下,使这个形象具有了典型性,他的遭遇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普遍的悲惨命运。
B.小说情节紧凑,所写事件是一个小公务员在复活节之夜,为了挣点小钱,辛辛苦苦替人值班,一边发牢骚,一边违心地给上司写节日贺信。
C.小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沙皇统治时期,坏人官运亨通,小公务员整日辛劳却永无出头之日的社会现实,有力地鞭挞了俄国官场的黑暗。
D.“依旧是阴暗的四壁”等三句,连用三个“依旧”,突出了主人公的无奈:即使逃跑了,也照样摆脱不掉当前这种无望而又可怜的生活现状。
E.小说结构的特点是以人物对话贯穿全篇。对话揭示了涅维拉济莫夫替人值班的情节,描绘了形象,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
(2)小说的主人公涅维拉济莫夫的个性特征是怎样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请指出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分别说出其表达作用。
(4)请结合文本,探究“蟑螂”在小说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8 08:3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惊雷

聂鑫森

年过花甲的梅问寒缓缓睁开眼的时候,天已经破晓了。锃亮的玻璃窗上泻进一片冰冷的雪光,使厚重的方砖地上涌动的寒意有了体积有了重量。

几十年来,梅问寒以一个名士的身份存活于世,古城湘潭无人不知。他是前清的秀才、民国的议员、国民政府的名记者,到1936年,对这一切都厌倦了,便回家乡来住进梅府当隐士。祖产和他历年的积蓄够他花销的,何况没有家室之累。梅问寒还是个爱读书多颖悟的才子型的人,作诗、写字、绘画、下祺、弹琴、品花、唱皮黄,无一不能。

古城是夏天被日军攻破的。

几个月来,梅问寒足不出户,在一场大病之后,他聋了,哑了,成了一个废人。经常来梅府拜访的是日军司令部的黑田。

黑田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对于琴棋书画也不外行。每次来,他总是向梅问寒鞠一躬,然后恭敬地坐下来,问长问短。

黑田说:“你是大大的名士,有影响的大人物,想请你担任中日亲善文化委员会主任,你的,好吗?”

老仆人梅仲君比画了好一阵,梅问寒依旧不懂,直直地望着黑田。

黑田显得很丧气。

之后,梅府的电线被剪了。梅仲君寻出锈迹斑斑的烛台。一到夜里,梅问寒的卧室里便燃起了蜡烛,火光闪闪,烛泪盈盈。国破家亡,民不聊生,蜡烛也不是无情之物啊。

梅问寒顺手扯了扯床边的一根绳子,不远的一个房间里便响起了叮当的铃声。

不一会儿,梅仲君匆匆走进房来。梅问寒对着梅仲君做了几个手势:“园子里梅花开了吗?昨夜的雪好大!”

梅仲君点点头,大声说:“梅花开得又红又大,花蕊里尽是雪哩!”

梅问寒又做手势,告诉梅仲君:“我想去赏梅。”

漫天皆白,一圈围墙分割出天地的界线,远望那几株老梅,开着灼灼如红焰的花,俨然一幅画。梅问寒想起父亲的两句诗:梅花天寒寒几许,傲然而立自凛之。

梅问寒站在这几株百年老梅前用手轻抚那铁干虬枝,凸凸四凹,饱经了多少世道炎凉,却仍然倔强如昔。那些梅花,花蕊里含着冰雪,冻不住的是滚滚烫烫的心緒,好像要和冬天抗个胜负。

突然,院门擂得山响。

梅仲君慌忙去开了门,进来两个日本兵,递给他一张请帖,白色的,上面用毛笔写着:“梅问寒先生:日军司令部黑田少佐恭请您今夜七时赴华南大剧院观看京剧《梁红玉》。”

梅仲君说:“老爷身体有病,请原谅。”

两个日本兵拉开了枪栓,“哇啦哇啦”地咋呼着,逼着梅仲君把请帖送进去。

华南大剧院戒备森严,四周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兵。

他被挟持着走进剧院。在惨白的灯光下,他看见了座位上的许多友人,他们站起来,向梅问寒点头致意,梅问寒不停地挥着手,表示问候。

梅问寒被挟持到第一排正中的座位上。整个一排座位只安排了他一个人。黑田司令正坐在他的后面。黑田见梅问寒走过来,忙伸出手去,但梅问寒装着没看见,一屁股坐下来。

《梁红玉》这出戏,梅问寒是太熟悉了。说的是金兀术入侵宋朝,韩世忠守卫润州,与梁红玉共约邻镇张俊刘绮合兵抗金。梁山好汉的后代阮良等人也来投军助战,会战于金山江上。梁红玉揭鼓助阵,宋兵王达又诱引兀术入黄天荡,韩、梁等合兵大败金兵。

黑田前倾身子,把嘴凑到梅问寒的颈后,谦和地说:“梅先生,你是个京剧通,但愿你喜欢这个戏。”

梅问寒头也不回,似若未闻。

黑田又说:“梅先生,我可以告诉你这样一出宣传抗金兵的戏,没有人敢鼓掌、喝彩的。中国人怕死大大的。”

梅问寒只觉得一腔子血冲到了头顶,他很想回过头去,将一口痰唾在黑田的脸上,但他克制住了,依旧纹丝不动。

戏演到了高潮处。

英姿飒爽的梁红玉,锐气逼人,登上鼓台,手握系着紅缨的鼓槌,擂鼓催阵,掀起一片震天喊杀之声。

梁红玉唱道:

捋鼓亲操,焕旌麾芝盖冲霄,

列艨艟,铁链环绕,听军中喊杀声高。

谁敢小觑女英杰,江天舒啸。

拥高牙,力撼江湖,秉忠肝,凭赤胆,保定了大宋旗号。

……

梅问寒听到这里,全身发热发烫,有如烧红的铁杵,只觉喉头焦躁,从丹田冲上一股气流,惊天动地吼出一声“好”来!

“好”声未落,剧院各处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宛若炸了锅。

“好!”梅问寒举起双手喊道。

“好!”

“好!好!”

剧院里喊“好”声此起彼伏,有如海潮排空,天摇地动。

梁红玉继续唱道:

眼见这黠虏奔逃,恨不尽扫;

挽绣甲跨马提刀——

女天魔,下九霄,只看俺威风杀气战这遭。

满场都是喊“好”声。

梅问寒心里说:黑田,中国人都是哑巴吗?在这一刻,他从喧腾杂乱的声音里,听见了黑田从枪套里取出了枪,并把枪口对准了他的后脑匀,手指已扣到机上。

梅问寒蓦地站起来,疾速地转过身子。他举起手臂,对黑田说:“《梁红玉》,真好!《抗金兵》,真好!”

枪响了。一连三声。

梅问寒趔趄了一下,緩缓地倒了下去……

(摘编自《滇池》1999年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冬季,显然题目中的“惊雷”并非实指,而是喻指梅问寒及在场民众面对侵略者发出的如雷般吼声。
B.日本人攻破古城,梅问寒不愿同流合污,装聋作哑,这既为下文爆发吼声埋下伏笔,又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C.小说对看戏场面着墨不多,而对剧情和唱词却作了详细交待,这种详略安排是为了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需要,别具匠心。
D.小说语言生动形象,简练而考究,让人觉得既典雅别致,又质朴凝重。如:写蜡烛“烛泪盈盈”,写梅花“铁干虬枝”。
【小题2】小说从第二段开始,用了较长篇幅交待梅问寒的过往经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小题3】“士”是指中国民间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梅问寒波称为湘潭“名士”,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他的“名士”特点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 亲 的 初 恋

柴 佳

父亲的年纪大了,患有间歇性老年痴呆症,说话颠三倒四,还隔三岔五地玩起了“失踪”。

一次,父亲大清早就出了门,直到很晚才回家。儿女们焦急地问:“爸,你去哪儿了?”

父亲感慨地说:“人老了,就格外念旧。我想念以前工厂的老伙计了,就是小时候经常给你们买糖吃、用胡子扎你们小脸的刘叔。现在那边的变化太大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老厂区也搬迁了,我一路寻找一路打听,下午才找到你刘叔家。我们老哥俩好久没见了,就多喝了两杯,所以就回来晚了点。”

儿女们松了一口气,说:“爸,您下次出门记得早点回家,不然让家人多担心。”

父亲嘴上忙答应道:“记住了,记住了。”

可没过几天,父亲又“失踪”了。这一次,是整整两天。

父亲回来时,人都黑了一圈。儿女们生气地问:“爸,你这次又去哪儿了?我们差点就要去派出所报警了!”

父亲感伤地说:“我去看望部队的老战友了。这些天,电视上总播放一些军旅电视剧,让我格外想念以前的战友,我们曾一起出生入死,冲锋陷阵,那种珍贵的情谊是你们年轻人理解不了的……唉,转眼间都是脖子埋进黄土的人了,这看一眼啊,就少一眼。”

这一次,儿女们不敢大意了,特别叮嘱母亲,一定要把父亲着紧,可千万别再出岔子了。

一个月后,儿女们刚回到家,就看见父亲穿戴整齐,拉着皮箱,一副要出远门的样子。

儿女们警惕地问:“爸,你这又准备去哪儿?”

父亲高兴地说:“我要去杭州呢。”

儿女们疑惑道:“好端端的,你去杭州干什么?”

父亲神秘地笑:“我要去西湖寻找我的初恋哩。那年我18岁,就是在美丽的西湖断桥和玲儿相识相爱的。后来,我去参军了。离别那天,玲儿恋恋不舍地对我说,她会一直在西湖等我。最近,我老是梦见玲儿,她说每天都在约定的地方等我,我去西湖找她……”

儿女们看着一旁的母亲,生气地说:“爸,你胡说啥呢!”

父亲反驳道;“你妈知道这件事啊,她还说要陪我一起去呢。”

儿女们更不解了,问母亲:“妈,我爸脑子犯浑,你怎么也跟着瞎胡闹?”

母亲说:“没关系,你爸那性子,决定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再说,这一路上也需要人照顾他啊!”

儿女们便不说话了。

一个星期后,父亲回来了。

儿女问:“爸,你找到玲儿了吗?”

父亲眼神发光:“找到了,就在西湖断桥边我们以前经常约会的地方,她一直等着我呢。没想到50年了,玲儿还是那么漂亮。我们一起聊了很多,仿佛过去的一切就发生在昨天。分别时,我和玲儿约好,一个月后还在老地方见。”

儿女们有些怨恨地看着母亲。

母亲却显得很平静:“没事,只要你爸开心就好。”

接下来的几个月,父亲都会拉着母亲去西湖寻找“初恋”。每次回来,父亲都会精神焕发,整个人就像突然年轻了几岁。

终于,儿女们看不下去了。在父亲又一次整装待发时,果断地拦在了门口,责怪道:“爸,你整天拉着妈去西湖约会另一个女人,你想过她的感受吗?你这样做对得起她吗?”

父亲涨红了脖子;“小兔崽子,我的事不用你们管,快让开!”

儿女们态度强硬:“这件事我们还非管不可!你是糊涂了,可妈还清醒着呢。”

“我……”父亲气得满身颤抖,“到底让不让?”

“不让!”儿女们斩钉截铁。

这时,母亲突然走上前,推开儿女的手,泪眼婆娑地说:“让他去吧,我小名就叫玲儿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父亲患有间歇性老年痴呆症,使下文父亲的种种行为既显得异常又合乎情理;交代父亲玩“失踪”,则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B.母亲不仅对父亲去寻找初恋不吃醋,而且自愿一路上去照顾脑子不好使的父亲,这说明母亲对父亲充满理解,心胸开阔,不爱斤斤计较。
C.子女们关心父亲,唯恐他走丢,但对父亲看望老伙计、老战友的感情不关心,也反对他去西湖寻找爱情,说明他们并不是真正理解父亲。
D.小说情节紧张,父亲“失踪”让子女担心,父亲去西湖寻找初恋情人看起来全然不顾母亲的感受,遭到子女反对,这是小说吸引读者之处。
【小题2】小说题目是“父亲的初恋”,为什么在写父亲去杭州寻找初恋前不厌其烦地写父亲的两次“失踪”?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描写母亲的反应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守 望
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
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
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
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
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他睁了睁眼睛,动了动身子,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
“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
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
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
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
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
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
“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
“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
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毛窝子简单制作方式和实际用途,既让读者对毛窝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引出了下文与毛窝子有关的故事。
B.小湖说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刻画了李大爷形象,自然平实的叙述中显露出“我”对李大爷敬意。
C.小说开端部分写二十年前农民冬天都穿毛窝子,结尾部分写人们在空旷的场地焚烧毛窝子,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旨在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毛窝子已经过时了、不实用了。
D.小说结尾描写斜晖脉脉、蓝天澄碧的美好景象,与文章标题呼应,暗示出“我”的内心仍充满美好希望,意蕴丰富。
【小题2】小说中多次写到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很好,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原文综合分析。
【小题3】“守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卜白
袁良才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文豪。编辑、记者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穿洋装、讲洋话、吃洋餐,洋洋洒洒、倜傥风流。
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是专司划版、校对的,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笑咪咪地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据说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卜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做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没人去问,卜白也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一天,主笔大人悲天悯人地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
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甚是凄凉,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那女士道,卜先生,您是童男子,可我已是残花败柳,让您受委屈了。卜白一句既浪漫又憨直的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力效绵薄。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后来,两口子举案齐眉,一生恩爱,同心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培育成才。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隔三岔五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他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连忙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说话间到了 1949 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了敌人,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吧!
新中国成立后,卜白担任文化宣传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他还对悲悲切切的夫人说,记住!再找个好男人,补我的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 年 8 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报》副刊《自由谈》有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巨擘投稿,文豪聚集如云,这是《申报》“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B.文章写卜白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好茶来喝,既表现了他的特殊嗜好,也为下文定亲一段中他的幽默埋下伏笔。
C.文章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通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
D.本文详写卜白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故事,而对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事迹一笔带过,是因其英年早逝,可表现其性格特征的空间有限。
【小题2】小说写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补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以“卜白”为题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娜塔莎》的片段,完成小题。(7分)
“三天,”娜塔莎说。“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你不会懂得这个的,索尼亚,等一下,坐到这里来,”娜塔莎又抱她又吻她。“我听说过,这种事是常有的,你当然也听说过,但我直到现在才感受到这种爱情。这不是从前那样的。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你不懂得这个。我要怎么办呢?我要怎么办呢,索尼亚?”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
“但你要想想看,你在做什么,”索尼亚说。“这件事我不能够让它这样的。这些秘密的信……你怎能让他弄到这个地步?”她带着恐惧和难以掩饰的憎恶说。
“我向你说过,”娜塔莎回答,“我没有意志了,你怎么不懂得这个:我爱他!”
“这件事我决不让它这样的,我要说的,”索尼亚眼泪迸流,大声地说。
“你是什么意思?为了上帝的原故,假使你要说,你就是我的敌人,”娜塔莎说。“你想要我不幸。你想要我们分裂……”
看到娜塔莎的这样的恐惧,索尼亚为她的朋友流下了羞耻和怜悯的泪。
“但是你们当中发生了什么?”她问。“他向你说了什么?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
娜塔莎没有回答她的问题。
“为了上帝的原故,索尼亚,不要告诉任何人,不要折磨我,”娜塔莎请求。“你记着,人不能够干预这类事情的。我向你公开了……”
“但是为什么有这些秘密?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索尼亚说。“为什么他不直接来向你求婚呢?要知道安德来公爵给了你完全的自由,假使是如此;但我不相信这个。娜塔莎,你想过没有能有些什么样的秘密的原因吗?”
【小题1】索尼娅清楚地知道阿那托尔的为人,可娜塔莎为什么不相信朋友?(3分)

【小题2】索尼娅和娜塔莎都“恐惧”,她们害怕的内容相同吗?试作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