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些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个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B.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C.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D.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任何与评价。
【小题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1 12:0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大陈的风
陈加斌

大陈的风从前冷。冬日,历山白雪皑皑,北风从珠坑口吹过来。但童年的我望着院子天井上空成堆成堆的鹅毛大雪压下来,却丝毫不觉冷,因为脚底下有母亲早已生好的炭火盆。母亲边哼歌谣边纳鞋底。鞋底是用一层层旧衣料沾上汤糊贴叠的,很厚,需要拿锥子用力穿孔后穿针引线。线是用莱园野生的针麻脱干制成,很牢固。母亲说,冬闲田里没活,开春就有新布鞋穿啦。此时,母亲满是老茧的手已冻得通红!那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寒夜里的一束光。
上小学了, 母亲说,在学校就要听老师的话,今日的功课今日做掉,明朝还有新功课。寒风吹来,“作业日清” “尊师崇学” 的家教是母亲树立的最早“家风”,也是母亲对儿子一生的告诫。
大陈的风从前慢。夏日, 后垅地塔的番薯田表土如粉,龙前山田的水渠已泛白泥。少年的我,从上桥头跑到下桥头,口干舌燥。风神似乎停止了脚步。只见岩泉溪小鲇鱼在游晃,却不见溪两旁柳树动。母亲说,树头果子莫仰头,菱角塘莫洗手。“仰头” 以为你想偷水果,“洗手” 以为你想偷菱角。那时放学拔猪草是“家庭作业”。小伙伴们常常玩“丢杀锏”( 丢小镰刀)游戏到快天黑。竹篮没盛满怕母亲责骂就结伴到生产队的花草田里割一些放在篮底“填充”。母亲发现后连竹篮一起踩扁,拿起杉树刺的荆条-顿痛打。母亲的脸从未有的严肃,母亲的骂从未有的严厉。

十二三岁,我已随母亲上山砍柴。麻索如何捆柴、担柱如何换肩.... 母亲边示范边说,内家烧柴大板艮(大把添柴),老公挑柴抖抖震。母亲虽然说不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却让我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双抢”(抢收抢种)的时候,生产队二十多个属兔的同龄人比赛割稻谷,第二天起不来,母亲一边拉我一边说,“后生依力气不能晒干, 睡一觉又有力气了。”我说,不是下雨吗?“雨落早午更,雨伞不用撑。”母亲没有商量余地。母亲的话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她压担子的“绝情”.能挑-一百斤绝不挑九十九,捆柴掴足,珠坑水库大坝底挑砂石装满,挑稻谷,挑水,挑栏脚...是满满的。母亲说,出门就是一天,来回就是一趟,多挑一些合算。也许我的腰肌劳损就从那时落下,但坚强品格也从此生长。小山村慢生活年代,母亲从来都是快节奏的。

大陈的风后来快。春日,盘龙谷的杜鹃花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漫山红遍,虎踞峡的泉水叮咚流经村南边;龙皇塘舜帝庙的“龙水”经石雅峡谷静静从村中央流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到户后,家乡生活风生水起,“双清”溪流也跳起春天的舞曲。那时家里奶奶妈妈妹妹弟弟四个人口的四亩责任田分散在六七个地方,母亲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忙得连口水也没工夫喝。春天雨水充沛,田野里总有我和母亲穿着蓑衣、戴着竹斗签的身影。母亲说,日头黄金两是宝,两样都用着。吃晚饭的时候,常总是把碗底油多一点的霉干菜夹到我碗里。
小山村的春夜特别安静,而母亲却总在盘算第二天下两是否修农具,晴的话去哪块田除草。“日睛夜雨,百姓做财主”,母亲风雨兼程,眼中总是丰收的憧憬。
恢复高考制度第三年,十六岁的我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母亲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我走上领导岗位时,母亲已年过花甲。当村里有人求我办事时,母亲说,小孩读书的事你多帮,村里公善的事多帮,其他事不要管。遵循母亲的“大原则”,大陈“博士村”里的四位博士先后都师从过我……春风吹开桃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大陈的风如今爽。秋日,村西头百年桂花树如同一把撑开的大伞上洒满了金黄色的桂花雨,香气四溢,香飘石头街上石头屋里。祖宅百年老屋后院的“一枝攀”(红柚)树挂满了果子。宅西院两棵五十多年的金钩梨树上麻雀成群,掉地上沾了一层白色鸟粪的果子特别甜。
大陈的秋天是村民们最高兴的季节。母亲说,村里有人来收购毛芋了,卖到日本去的,我是用柴木灰种的,没用农药,就是个小点,有点虫斑,但收芋的说,越土越好。望着母亲临终前没来得及卖掉的那一担毛芋,我忽然明白,母亲种的是“良心芋”,卖的是“长寿果”。
村主任告诉我,大陈村一个个“芋娘”,种植“舜芋”,坚守多年,名声在外,名气很响,上海的客商一天要从村里收走几十吨毛芋呢。
新风吹来,村两委同心协力,讲好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故事。民宿加旅游,旅游加互联网,外地游客纷至沓来。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大陈的“嬗变”正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大陈的风从眼前掠过,风告诉我,水是家乡的清;大陈的风从心头停住,风告诉我,月是故乡的明!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2日)
【小题1】文章第四节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
【小题2】概括不同时期,母亲对我的教导。
【小题3】理解划线句子的含意。
(1)那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寒夜夜里的一束光。
(2)春风吹开桃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小题4】文章每节开头都写了大陈的风,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祝勇

①时至今日,我们对张择端的认识,只有《清明上河图》跋文中的寥寥16个字:“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

②他画“清明”,“清明”的意思,一般认为是清明时节,也有人解读为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这两种解释的内在关联是:清明的时节,是一个与过去发生联系的日子、一个回忆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张择端也不例外,在清明这一天,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这座城市的深远背景;而张择端这个时代的政治清明,又将成为后人们追怀的对象.

③“上河”的意思,就是到汴河上去。那一天刚好有柔和的天光,映照他眼前的每个事物,光影婆娑,一切仿佛都在风中颤动,包括彩色招展的店铺旗幌、酒铺荡漾出的新酒的芳香、绸衣飘动的纹路,以及弥漫在他的身边的喧嚣的市声 所有这些事物都纠缠、搅拌在一起,他铺开画纸,轻轻落笔,但在他笔下展开的,却是一幅浩荡的画卷。

④没有内心的强大,支撑不起这一幅浩大的画面,张择端要以自己的笔书写那个朝代的挺拔与浩荡。这不是鲁莽,更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成熟、稳定,是胸有成竹之后的从容不迫。他精心描绘的城市巨型景观,并非只是为了炫耀城市的壮观和绮丽,而是安顿自己心目中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浩荡的人海。汴京的平民和商人,是城市的魂,构筑了城市的神韵风骨。

⑤画的主角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的。他们互不相识,但每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命运。他们拥挤在共同的空间和时间中,济济一堂。于是,这座城就不仅仅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⑥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张择端把他们全部纳入到城市的空间中,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他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一个变化的空间。他画的不是城市,是命运的神秘与不可知。在多变的城市空间里,每个人都在辨识、寻找、选择着自己的路。选择也是痛苦,但没有选择更加痛苦。张择端看到了来自每个平庸躯壳的微弱勇气,这些微弱勇气汇合在一起,就成了那个朝代里最为生动的部分。

⑦没有汴河,就没有汴京的耀眼繁华。在《清明上河图》中,河流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但这只是张择端把汴河作为构图核心的原因之一,对于他来说,这条河更重大的意义,来自它不言而喻的象征性---变幻无形的河水,正是时间和命运的赋形。

⑧河道里的水之流,与街道里的人之流,就这样彼此呼应起来,使水上人与岸边人的命运紧密衔接、咬合和互动。没有人数得清,街市上的人群,有多少是赖水而生;没有人知道,饭铺里的食客、酒馆里的酒客、客栈里的过客,他们的下一站,将在哪里停泊。对他们来说,漂泊与停顿是他们生命中永远的主题。我们从画中看到的并非一个定格的场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过客,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不是一瞬,是一个朝代。

⑨汴京以130万人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成为东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壮丽顶点。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没有辜负水的恩德,创造了那个时代最辉煌的文明。但另一方面,水也是凶险的化身。汴河的泛滥曾给这座城市带来过痛苦的记忆,它在空间上的漫漶正如同在时间上的流逝一样冷酷无情。河中的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日益抬高,使这条河变得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又使整座城市,以及城市里所有人的命运变得动荡起来。因此,朝廷每年都要在冬季枯水之时组织大规模的清淤工作。然而,又有谁为这个王朝“清淤”呢?于是,张择端凝望着眼前的花棚柳市、雾阁云窗,他的自豪里,又掺进了一些难以言说的伤感与悲悯。张择端一线一线地描画,不仅为了这座变幻不息的城市从此有了一份可供追忆的线索,更在思考日常生活中来不及生发的反省与体悟。

⑩甚至连《清明上河图》自身,都不能逃脱命运的神秘性--近一千年过去了,这幅画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仔细端详了千次万次,但每一次都会发现与前次看到的不同。以至于今天,每个观赏者对这幅画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研究者更为画上的内容争吵不休。

⑪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

(取材于祝勇同名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张择端的春天之旅”一语双关,既指张择端在清明时节观赏汴河之景,也指《清明上河图》呈现了春天的“上河”之旅。
B.作者认为,张择端用细腻的笔触,描画了清明时节汴京城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浩荡的城市神韵风骨。
C.“命运交叉的城堡”意蕴丰富,揭示了所画的主角是平民和商人构成的人海,画出了其命运的神秘、不可知以及面对选择的勇气。
D.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有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记叙,又有对一些场景的描写,还穿插了一些议论和抒情。
【小题2】结合文本,解释“《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祝勇的历史散文破除了历史的距离感和符号化,追求“让历史回到常识”。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萍

端木蕻良

我的窗前有几片青萍,它被养在一个磁州窑的钵子里,在阳光映照下,它在不断地孳生着……

它是来自徐霞客生长的地方:江阴马镇胜水桥畔。

徐霞客家门前有一湾清水,水上有一座石桥,阳光把桥影就映照在这浮在水面碧绿的青萍上。

我一定要带走这青萍的绿色,这青萍,是徐霞客亲眼看过的。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卓越的地理学家,每次出游,或是从远方归来,都得从这桥上走过,他的身影,随着桥影也映落在这青萍上了。

到处都有水,到处都有青萍。但是,这座小石桥下的青萍是不寻常的。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记录着徐霞客在哪一天离开家门,徐霞客在哪一天又回来的。

正是这位徐霞客,他有水的活力,他有青萍的生机。我从小就仰慕他。在我跨进七十岁的前夕,来到他故居的门前,我仿佛亲眼看到当年的徐霞客走过这座桥去,而恰恰是他的影子,印落在这一片青萍上面。

我看见这青萍,完全忘记我行动不便了,拄着手杖,蹒跚地下到水塘边,便伸手去捞取青萍,可是够不着,我便用手杖把儿把它勾了过来,青萍随着一些漂浮植物来到了岸边。

我们还要访问好几个城市,在路上还要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光。但是,我们就是要把它带回北京去。

在汽车上,是不能把青萍放在水里的,随着车身的颠动,水会晃出来的。因此,在又要上路的清晨,耀群就把青萍从茶杯中取出来,放在打湿了的手绢里面轻轻包好,装进塑料袋,放在手提包的最上面,决不许任何东西挤压它。待到一住进旅馆,头一样事就是把青萍取出来放进盛着清水的杯中养着。要是我们不在屋中,便赶紧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废茶倒掉。

只要住下来,我便每天偷偷地为放在茶杯内的青萍换清水。但是,青萍并不体谅这份儿好心,它好像是越来越少了。待到我们离开杭州的时候,玻璃杯中的绿色全都不见了,只有一团像干枯蘑菇色的东西。我拿出放大镜来看,也找不出一点点有生命的绿色了。耀群不知是为了安慰我,还是她有什么起死回生的绝招儿,并不像往常那样干脆地主张丢掉算了,而是命令我绝对不许再换水,仍然在又要上路的清晨,用湿手绢轻轻将它包好,放在提包内任什么也侵犯不到的地方。到了地方住下后,也仍然首先将它取出,放在杯中养起来,更着重地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茶根倒掉。并把它放在窗台上,使它尽量能受到阳光……

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我们从杭州乘长途汽车到了苏州,又从苏州乘火车到了上海,杯中并没有什么变化,我每次看到的,仍然是那朵干蘑菇,每次都使我感到的并不是愉快……

在上海的第三天清晨,耀群照例也去向杯中观看,突然,她欢叫起来。我连忙起身赶了过去。她欢叫着:“看!绿的!是绿的!青萍又活了!”

我急忙取了放大镜来看,在镜子的凸面下,有一个绿色写的“人”字,虽然只有一片,而且是极小的一片,但它是青萍!耀群胜利了!她又一次叮嘱我,再不要为它换新水。

是的,这青萍已经不是徐霞客当年的青萍了。但它代表的生机,代表着徐霞客的生机,却比当年更加旺盛,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

现在,不但徐霞客旧居前塘中的青萍,不是当年的青萍了,就是我们从江阴带回来的青萍,也已经不是彼时的青萍了,它已经孳生繁殖,它蕴育着的生机,却因为孳生的繁茂,反而更显得旺盛。徐霞客门前胜水桥下的青萍,已经不知经过多少代了,但它内含着徐霞客不朽的生机,也正和窗前瓷钵里的青萍一样,远隔千里,相映成趣。

水到处都有的,青萍也是到处都有的,青萍把灿烂的阳光,巧妙地织成绿色,把阳光里的热,转化成为绿色。绿色,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色。每当我写作疲倦时,便向窗外看去,看到青萍的绿色,不但赶走了我的疲倦,仿佛在我心灵深处,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接切入题目,举全文之纲,描写窗前青萍的勃勃生机,借以引出从徐霞客故乡护持几片青萍来京的艰辛历程。
B.文章于细微之处蕴含真情,用手杖勾捞青萍、一路精心照顾、发现青萍重新泛绿等细节描写,勾勒出了“我”的情感轨迹。
C.文章构思精巧,采用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捞萍、养萍、护萍环环相扣,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主题表现深刻。
D.文章以窗前青萍入笔和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绿”是生命的本色。
【小题2】文中“青萍”的内蕴十分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其含意。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短句的语言形式,新颖独特,请赏析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B.波兰尼强调隐性知识是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而野中郁次郎则强调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和难于表达的一面。
C.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依据本文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应为“波兰尼”“野中郁次郎”“隐性知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翻译研究呈现出对空间与记忆问题十分关注的新动向。我国古代的域外书写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通过这些域外书写文献的翻译研究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的跨文化建构,探讨沿线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跨界传播等问题,是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翻译不仅是在某一空间中发生的跨文化实践,它本身也在不断塑造和建构他者空间,促进我们反思自我文化的空间存在。简言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空间实践。在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空间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实体,而是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历史、生活、想象等都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为其赋予意义和价值。那么,古代域外书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跨文化叙述与建构,在转译和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不同的译者如何处理中国先人的空间叙事,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与重构?其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怎样的跨文化空间政治?这样的翻译与跨文化空间实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如何被接受并产生社会效应?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思考空间的翻译与重构、空间意义的跨文化流变等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将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同文化记忆传承密不可分。所谓“文化记忆”,即一个文化群体所共享的记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器物、民俗等方式展现和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国古代域外书写文献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宗教、民俗、景观等记载中,痕迹清晰可辨。那么,这些用古汉语书写的他者文化记忆在跨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再现?文化旅行有没有产生记忆的流变与重构?如果有,哪些记忆得以较好地再现,哪些发生了变形、扭曲,哪些又被遗忘?这体现了怎样的记忆政治?有哪些因素在其背后发挥作用?这样的跨文化记忆传播如何影响其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类似的翻译传播问题,其学术与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带一路是促进世界和平、均衡发展的新范式。深入考察被书写对象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于做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述,对于探索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路径与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我国对域外的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书写都是对域外文化的空间书写。
B.跨文化空间实践的翻译对塑造和建构异域空间以及反思自己的文化都有作用。
C.不同的译者会使与域外书写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发生变形与重构。
D.域外的文化记忆在翻译传播过程中会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了新世纪以来对古代域外书写的文献翻译研究成了新时期重要课题的观点。
B.第二段将翻译研究领域与社会学等领域的空间概念进行对比,说明其具有独特性。
C.第三段所提的众多问题说明“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与文化记忆密不可分。
D.末段论述了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作为中国发展新范式的一带一路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历史机遇下,对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研究与传播运用有助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B.古书《大唐西域记》对域外的政治、宗教等系列的空间记述可理解为对其社会文化的跨文化建构。
C.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传承的域外文化记忆,今天都已经在文化的发生地被重新发现。
D.对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优秀翻译,不单有学术上,在现实中也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