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   瓷
朱谷忠
书是读不完的。在福建德化,瓷也是读不完的。
瓷何以用读呢?这是因为在我看来,瓷的诞生过程,完全是一次艺术创造的过程。尤其在德化,优质的陶瓷原材料是大自然赐给德化最珍贵的原生态物质,但单有丰富的瓷土原料,没有良好的开发、加工、利用,就不能昭显原材料的质地美,从而成为优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代代德化能工巧匠的不断探索和实验,没有创造者的文化积累和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就不可能产生出质地优美、风格独特的陶瓷产品,从而使德化成为世界著名的陶瓷产区。因此,面对德化如阳光一样灿烂与绚丽的瓷器,我只有用读的姿势,才能表达内心的激动和遐想,并且在读的过程中,以静思,以感悟,去领略德化瓷器独特的韵味。
德化做陶制瓷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烧造印纹陶器。到明、清两代,瓷器大量流传欧洲,许多瓷器作品在海外被视为珍宝。更值得自豪的是,以青白瓷为代表的德化瓷器,在历史上曾有力地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有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如此强盛的艺术生机,怎能不教来这里的世人心揣敬意、虔诚细读呢?
然而读瓷,又该如何读起?
迄今为止,在德化,已发现的古窑址有二百七十多处,倘要一一尝读,大概无人能及。事实上,德化有多少古瓷今瓷遍布世界,其间又有谁能数得过来?由此看来,在德化读瓷,心不能太大,更不能太贪,须沿着做陶制瓷的历史发展的节奏,把握一个经脉,细细探源,深深体会,徐徐吐纳,久久体味,或许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当然,不同的人,自会读出不同的感觉和韵味。有的人从中读出德化水的灵秀,有的人从中读出土的本真,有的人从中读出火的明艳,有的人从中读出美的质感。还有的人读瓷追溯,从瓷窑废墟的残片读出瓷的柔性、宁静、从容、洁净、坚贞,即使破碎也棱角分明,找到了“以瓷为魂”的精神启示……读瓷读出这些感觉,又佐证了德化陶瓷的神奇独特和精美绝伦。
今年暮春,我再次来到德化,在当地陶瓷博物馆,浏览一件件光彩熠耀的艺术珍品,感觉自己正打开德化陶瓷这一本博大精深的大书,隔着重重岁月,一页页凝眸那些传奇,那些智慧,其低回婉转,如诉如歌。眼睛已不够用了,只能用心去感受那多彩多姿的世界,感受陶瓷那些美好的色泽,那些蕴含于其中的情感,甚至蕴含于其中的魂魄,并为之发出赞叹。
瓷确是可读的。尤其是德化瓷,细读时常常会感受一种历史和现实的交替,一种深刻的人生认知。这些作品,个个单纯素洁,极具腴润、典雅之美,特别是在造型样式、装饰图案、工艺技法等诸多方面,都显示了自身的显著特点,表现出高超的水准,凸现了经典作品的风范和令人难以忘怀的传承精神。
都说瓷器宜作生活用品,但当这些用品加强了表现力和独特形式感,便可能上升为作品。当作品以多种的形式和手法进行大胆尝试与发展后,便可能上升为精品,从而展示制作人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智慧。面对这样的作品,我感觉读到的是一种缘分,读时会情不自禁地接受作品对我的一种缓缓的浸润。如实说,我对瓷器的认识是极肤浅的,只是在读瓷的过程中,怀着对制作人的劳动的敬意,以及对他们睿智的一种认知,静静享受这一艺术带给我的乐趣,体味作品传达出的美感,感悟作品给予我的明澈而单纯的心境。在细读它们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德化历代陶工的心血和智慧,看到了德化人勇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轨迹,那时,我的心中便会有古老和现代的音乐零散却又和谐地响起,承载着阳光和鲜花,泅渡时间的长河……我甚至还发现,在我读瓷的许多瞬间,瓷也无限度地释放自身能量,使我温暖,使我激动,使我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赞美它们。不过一想,又觉得在德化读瓷而“自说自话”,也不失为一种真实的流露,而充盈着的这种发自内心的读瓷感受,盖源于一个外地人对德化瓷器的喜爱和粗浅的认识。
德化德化,“化瓷为德,化德为瓷”。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德化瓷器物品种类丰富、艺术博大精深的特点。
B.在作者看来,德化瓷器的出现不仅有自然因素,更因为创造者的文化积累和艺术追求。
C.要想“读”懂德化瓷器,必须要能够耐下心来,沿着历史发展的节奏仔细体味探究。
D.文章行文脉络非常清晰,语言平实而又饱含深情,流露出对德化瓷器文化的深深敬意。
【小题2】作者从瓷中“读”到了哪些感受?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尾一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09:1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节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运用神态描写,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B.第④节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
C.第⑤节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D.第⑩节中“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优秀的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
【小题2】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小题3】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岁月钟声
(1)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五小有一支校歌:“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2)“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实在过于夸张了。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慢坡是砖铺的。不是笔直的,而是有点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这道弯弯的慢坡很有感情。如果它是笔直的,就没有意思了。 .
(3)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了当门房即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这学校有两架挂钟,一架在教务处。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4)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我觉得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些篇目是选得很好的。
(5)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边的梧桐树上。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钟不打的时候,绳绕在梧桐树干上,打一个活结。
(6)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7)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8)詹大胖子还给校园里的花浇水。
(9)秋天,詹大胖子扫梧桐叶。学校有几棵梧桐。刮了大风,刮得一地的梧桐叶。(A)梧桐叶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响。
(10)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
(11)他还帮先生印考试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机滚子,先生翻页儿。考试卷子印好了,就把蜡纸点火烧掉。(B)烧油墨味儿飘出来,坐在教室里都闻得见。
(12)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个长方图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
(13)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
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14)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校长对学生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詹大胖子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15)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16)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17)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
(18)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
(19)教五年级国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教六年级国文的是张敬斋,张先生据说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老残游记》,讲得有声有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使我对济南非常向往。
(20)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学,暑假、寒假还会想起到五小看看。夏天,到处长了很高的草。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 .
(21)我十九岁离乡,六十六岁回故乡住了几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没有了。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五小当然没有了。
(22)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选自《汪曾祺散文选》有删改)
【小题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尘嚣(    ) ②拆(    )开    ③万籁(   )俱静
【小题2】第(2)段中加点的“它”指代的是什么?
【小题3】调皮的小狗、飘零的雪花,课文中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小学一年级所学。结合文章第(4)段内容思考,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对此为什么依然难忘?下列各项对此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小时候的背诵记忆深刻。
B.作者后来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都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中悟出的。
C.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儿童生活。
D.课本中有些选篇很好。
【小题4】第(7)段中“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一句,以平实的语言将作者童年的观察体会写得妙趣横生,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有仇”与“爱”?
【小题5】第(15)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出了人物什么的特点?
【小题6】作者也将詹大胖子这个人物放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客观地描述,使这一人物的优缺点都很鲜明。下列各项中不能够体现詹大胖子优点的一项( )
A.每天早晨按时开大门,按时摇铃。
B.给校园里的花浇水给,老师烧水。
C.低价卖糖给学生。
D.帮先生印考试卷子,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
【小题7】文中(A)(B)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对两处事物的描写角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觉 嗅觉    B. 听觉 味觉    C. 视觉 触觉    D. 视觉 味觉
【小题8】“童年化育师恩久,花甲感念教益长”,在第(19)段中汪曾祺先生以浓情的笔墨追忆了自己小学五、六年级的两位国文老师,他们授课的内容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题9】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小题10】对本文特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辞藻华丽,颇具几分古典韵味。
B.客观真实,人物刻画“不虚美,不隐恶”。
C.行文流畅,结构清晰。
D.温婉细腻,素朴中有真味。
【小题11】对本文文体的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议论性散文B.叙事性散文C.说明文D.写景抒情散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关于“雨”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他是一个对大自然特别敏感的人,大自然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在他的心灵世界引起反应,在他的诗中留下精妙回响。若要从唐代选一个诗人来作写雨的探花郎,那么我真心推举他——韦应物。和朋友分别时,“  ”;和友人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会有“    ”的念头;等到相逢时,“  ”,这是对友人身上隐士之风的赞美;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上,“  ”,何等雍容,极有身份。

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  。他用诗写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将夏天的雨写得  ,也是一派大家风度。他用词写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风雨自然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到了  的境界,人,已经活在了风雨之上。

(二)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小题1】根据文意(一),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 ②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③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④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A.②④①③B.②③①④
C.①④③②D.①③②④
【小题2】依次填入文段(一)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无与伦比  淋漓尽致  超然物外
B.无法企及  穷形尽相  超然物外
C.无与伦比  穷形尽相  随心所欲
D.无法企及  淋漓尽致  随心所欲
【小题3】文(二)中“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这句话中包含多种修辞,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小题4】文(二)中所述下列听雨场景,与右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疏雨滴梧桐
B.骤雨打荷叶
C.江阔云低客舟中
D.白头听雨僧庐下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西藏,说不完的梦境
丁海霞
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有人说它幽美,有人说它雄伟,有人说它纯净,还有人说它神秘。
到过西藏的人醉在眼前的梦幻里,没有到过的人醉在心灵的梦幻里。
如果从太空遥望,你能看到这里是“世界屋脊”;如果从高空俯视,你能看到这里峰岭相连,苍山如海,江河细如丝线,缝缀在山脊深邃的阴影里;如果站在高山之巅往下看,碧蓝如水的晴空下一片冰雪苍茫,黄绿的草原连着天和地,星罗棋布的碧蓝湖泊和点点白云般的藏绵羊群散布其间。
如果你深情地拥抱着这块神奇得近乎神话的土地,用心去看,还能看到什么?
那是藏东葱郁的原始森林,藏南深切的河床峡谷,藏西广袤无垠的荒漠无人区和藏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那是拉萨河谷的村落农田,那是纳木错畔的玛尼石堆,那是米拉山口的风马旗,那是山南历史的沧桑图卷。
那是古格王朝的彩画和废墟,那是披着夕阳晚归的牧人,那是雅鲁藏布江的峡谷,那是阿里荒原的狼嚎。
西藏,这个被渲染着且将继续被渲染、被诠释着且将继续被诠释的地方,我们究竟能看到什么呢?把梦枕上雪域高原,一起开始这个做不完的高原梦吧!
每每提到西藏,我们总会联想到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喇嘛们静坐于幽暗的酥油灯下,思索佛陀的教诲;朝圣者冒着严寒和风雪,朝着圣域拉萨磕着等身长头;襁褓中的婴儿在诵经中,接受活佛的摸顶赐福;手持转经筒的老人拖着夕阳的余晖,围着神山圣湖转山朝拜……
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经幡还在山口飘荡,这是藏民精神世界和神灵世界交流的媒介;寒冷的清晨,大昭寺和扎什伦布寺的寺门还没敞开,长跪磕头的藏人已经挤满广场的水泥地。在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一切生灵面前,“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是全部的声音,一种原始的纯粹的声音……
面对那一张张被高原紫外线雕饰过的脸,面对他们雪山般清澈、纳木错样晶莹的双眼,你只能震惊,直指心灵的宗教为无根的灵魂铸建了风雨中歇脚的小屋。当我们拖着沉重的肉体被痛苦、绝望、悲伤和迷惘困扰在尘世之网时,西藏和西藏的人们正静静地仰望着那圣殿的图腾,诵经祷告。
在西藏,你应该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诵,用心去嗅,用心去走,你才能看到古老宗教的支流汇聚着释迦牟尼、莲花生、宗喀巴、松赞干布的身影,流入藏传佛教的海洋。这是人与神的世界。
有人问我:“什么最能代表西藏?”我一时语塞。
是布达拉宫,那标志性的耸立山巅的红白相间的雕楼式建筑?是大昭寺和八廓街,这两个西藏人眼中最“拉萨”的地方?还是神山圣湖的美丽景色,那些上苍撒落人间的珠玉翡翠?
西藏,一个匆匆的游客带走的无非是一袋石头、一声鹰的鸣叫、一片西天的落日,留下的却是满山冈、满大路、满寺院的脚印,和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
是的,有了人的西藏才是西藏,有了藏民族的西藏才是叩动灵魂的西藏。八廓街的老阿妈转动着岁月的经轮,青藏线上的朝圣者用身体丈量到圣地的距离,桑耶寺佛学院的年轻僧人露了红袍一角笑着转身而去,羌塘草原帐篷里的孩子奔跑在清晨太阳的光辉里。
雪域高原养育的藏民族,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迎着呼呼作响的风马旗献上洁白的哈达。他们唱着天籁般的牧歌,跳着动人的锅庄舞,喝酸奶过雪顿节……
什么是西藏?她是镜子里的卓玛,她是风中的扎西,她是佛铃下的强巴
(选自《西藏日报》,有删改)
注 ①卓玛:藏族对女子的称呼,它的意思是“度母”,一个很美丽的女神。是度脱和拯救苦难众生的一族女神,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因此二十一位度母在藏族地区被广大信徒或百姓普遍敬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②扎西:在藏语中为“吉祥”的意思。③强巴:西藏语中佛教中的弥勒佛。
【小题1】(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说西藏有说不完的梦境,有各种各样的美,令人神往,这既点明题目,又表达出对西藏的无限深情。
B.作者让你用心去看,说能看到美丽的自然(包括各种动物)、人们生活的热闹场景和古老王朝的遗迹。
C.“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一句,是指游客游历过西藏后,认为与想象中古老的西藏不同,所以坚守地远望古老的西藏。
D.这篇散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以叙述、抒情为主,充溢着个人的情感,仿佛是一曲曲西藏的颂歌。
【小题2】(小题2)“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哪几个方面?试简述。
【小题3】(小题3)文中画线的段落,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